-
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27、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所以他认为:“我们颇有得菩萨戒之希望”。[26]法师对菩萨戒的关注,首先是依照古高丽藏本,改写《梵网经菩萨戒本》,认为:“高丽藏本,为诸本中最胜。”[27]之后有关菩萨戒的著作有《梵网经菩萨戒本浅释》...,莆田广化寺印。 [24] 见《弘一大师讲演录》第27页,四川省宗教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25] 见金梅《徐蔚如的提示与弘一佛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文。 [26] 见《弘一大师讲演录》第30...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高僧则为“人间佛教”的“第三代”,他们亦“在完善与丰富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与贡献”。[27] 2、太虚、印顺、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 基于“人间佛教”之历史传承关系的确认,...1998年第7期。 [27] 见邓子美:《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中国禅学》第一辑, [28] 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 [29] 见李明友:《太虚...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27]《深密》界定了两种胜义无自性性:一是从缘起事相的层面,无论清净所缘的诸法,还是杂染所缘的诸法... [27] 大正藏16/694。 [28] 大正藏16/696。 [29]《摄大乘论本》,大正藏31/140。 [30]《瑜伽论记》卷四十,大正藏42/777。 [31]《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律学讲录卅三种合订本》,第81页,佛陀教育基金会,中华民国八十二年版。 [9] 《四分律》卷37,《大正藏》22册,第833~834页。 [10] 《摩诃僧祗律》卷27,《大藏经》22册,第...
照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8.html
-
知也。”27
“五失本”是说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汉语译文与梵文原典不致:一、从语法上考虑问题,梵语往往是倒装句,一般来说是把动词放在后边,如果死译,汉语不通,...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4、《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3页
25、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1页
26、中华书局点校本,第289页
27、...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373509.html
-
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26]认为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别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27]换言之,五根所依止于意,藉由五根触对外在世界,取境后而由意根处理,使至于生起识。如此... [27] 见印顺,《佛法概论》,正闻:2000年新版,页108。 [28] 此如《中阿含经》说:“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T01, no. 26, p. 767, b2) [29] 见印顺...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皆有佛性,而且是“全分有”。[27]灵润正是通过引用《涅槃经》作为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的依据,同时他批评无性说是“不了义”,因为“二乘人说有佛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0-31页。
[26]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5页中。
[27] 灵润针对新译唯识的佛性思想提出批评,首先他全盘否定一分无性说,...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如论说“一切法但假名字,于名字和合中复有名字”[26]。于是中观思想很自然地从法性论转变到假名论,所以印顺法师称龙树的中观之学为“性空唯名论”[27]。它是从一种消极意义上证明了语言是一切世间存有之...与指称对象之间的恒常联系如何建立?语词的概念,它的感性形式与意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现在成了印度“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Kanada,Vaisesika Sutra,2.1.27...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智证相是理证,这叫应理。(略)[27] 由此看来,说明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因明入正理论》中的一句话:“体不离用,即智名果”。这里的“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种“体用合一”的表达方式。所以“智...27] 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第1579—1580页。 [28] 《佛光大辞典》词条:“三量”。 [29]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3—4页。 ...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