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54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

    :“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28]   按照唯识学的说法,佛说三无性是对治说是不了义,究竟显了的说法是三自性,因为三自性是世... [27] 大正藏16/694。  [28] 大正藏16/696。  [29]《摄大乘论本》,大正藏31/140。  [30]《瑜伽论记》卷四十,大正藏42/777。  [31]《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273506.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眼、耳、鼻、舌、身可说为是外感官,其功能在于接收外界讯息,而意根可说是内感官,摄取五根所收之讯息而生起识,因此说“依意生识”,或者有第六根、第六识和合之“意识”之名。[28]如此,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 [27] 见印顺,《佛法概论》,正闻:2000年新版,页108。  [28] 此如《中阿含经》说:“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T01, no. 26, p. 767, b2)  [29] 见印顺...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圣凯法师: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虽有违小乘九部之教,以理当故即是实说,非是妄语。”[28]同时,由于《宝性论》及《佛性论》都提出“悉有佛性”三义,证明了法身的遍在性、无差别性、隐覆性,佛性的本性...见释恒清《佛性思想》,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版,第242页。   [28] 《法华秀句》卷中,《日本大藏经》第42卷,第69页上。   [29]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唯识与印度传统的语言哲学

    有。所谓因缘施设,乃是吾人之颠倒戏论,即于离言之空性,分别有有、无、一、异、断、常等,从而于无相中有种种假相现起,由此忆想分别,隐覆真见、不悟如来清净佛性,有贪、瞋、痴、慢等生,随缚世间受诸种苦[28...27]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131页。   [28] 中论青目释卷第四,大正30·31上。  [29] 吕澄先生考证庄严本颂作者是无著,长行作者为世亲。今从学理言之,亦以为庄严论是无著学。盖《...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873551.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为能量,所量得之尺寸为量果。《成唯识论》复基于此说,将心识之作用分为四分,而以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28]  在这一段对《成唯识论》“三量”的解释中,作为“认知的主体”与“认知的结果...27] 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第1579—1580页。  [28] 《佛光大辞典》词条:“三量”。  [29]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3—4页。 ...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
  • 现代著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

    黄肃方等人。  1933年底,他的《人生学》完稿,在《海潮音》杂志上连载。全书共四章,28万字,第一章“人生学”,用佛学理论阐述人生的谬执矛盾,业果相续无已,总归于苦多乐少,故须寻求根本解脱之道。第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5173556.html
  • The Pearl of the Tripitaka, Two Vaggas i

    .[28] After summarizing the teaching in the previous suttas, the last sutta, sutta Sixteen ...] MPPS T30: 387. [27] Allen, G.F., (1959) The Buddhist's Philosophy. London.: 74-75 [28] ...

    Sik Hin Hung

    |The|Pearl|of|the|Tripitaka|Two|Vaggas|i|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3673638.html
  •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

    般若。”《传灯》卷28《慧海》《涅盘经》曾提出佛性如虚空及真如遍在的思想。佛性如虚空,虚空无所不包,墙壁瓦石等“无情”物也不例外。虽然慧能说过“无情无佛种”《坛经·付嘱品》, 神会主张“佛性遍一切有情,...,皆因于物知四时也。”《宗镜录》卷28生只是生,死只是死,春只是春,夏只是夏,皆各住其位,没有丝毫变易的可能。时间在任何时刻都完全现前,这就导向了时间的空间化、现境化。禅宗通过对时间现境化的充分体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1673660.html
  •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

    eva, tad aprasiddhārthasyānumāpakam li?gam bhavatīti.[28]  拙译:在特定的地点或者特定的时间,与所比的境义相伴随;在其他具备所比法的所有或者一个... note 58. 又“摄句义法论”(Padārthadharmasa?graha)是赞足自己对这部著作的称呼,它后来又称为“赞足疏”(Pra?astapādabhā?ya)。  [28] ...

    汤铭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124473793.html
  • 万金川:《中观论颂·24.7》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2)

    du)的副词性用法来看待的,故而原文里的 "eva" 实际上  并未见译于藏文译本中。  28 此处的译文基本上是顺藏译的判读而来,如此做的理由是  为了来检讨吾人对梵文原典的解读,完全依靠藏文对译是 ...28)的研究,在诸多偈文的判读上,什公的译解与  月称的读法是颇为相近的。就「符号系统的结构分析」而  言,在《中观论颂》的注释传统里,诸家的读法并不一致  ;因此,相距两个世纪左右的译解者与注释家,...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57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