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密迹金刚力士经》和《大悲经·礼拜品》二经的内容基本可以说明此类洞窟如16、94、233、152、256、29等主室四壁全为千佛造像者,但主要仍是限制在对千佛来源的解释,即东壁门或另一部分甬道顶...16、256、152等窟正是梁尉英先生所研究的部分,强烈地反映者这一时期千佛信仰与末法思想的流传。 以上的研究表明这些洞窟中的千佛画,是完全符合“经变画”之定义,佛经依据毫无疑问。而千佛中之说法图,...
沙武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3950113.html
-
密教发生的主要原因。”(吕澄,256)吕澄认为晚期印度佛教密乘思想的崛起,乃是为了世俗宏化与大众信仰所生的权变,但若从大乘佛教思想核心“缘起”与“空性”的观点著眼,则密乘对印度教教义、仪式的吸纳与移转...风行一时的商羯罗,“对佛教确实产生了影响,由此开了中观与密教相结合的途径,密教即以中观思想为中心,而使中观势力大为抬头。”(吕澄,256-7)仔细思考商羯罗与中观思想的主、从影响问题,前述学者的观点...
刘婉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3752293.html
-
经济资源运作的发展将呈现间接与中介机构的趋势255 贰、寺庙在吸纳经济资源的权宜措施将造成寺庙本质的冲击256 参、大幅扩张下的寺庙社会福利将造成寺庙的经济危机257 肆、部份全能宗教团体与全能...207-210 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吴永猛 1995〈现代寺院经济之探讨〉,收于《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 代化》194-256,台北:佛光出版社 1996〈台湾寺庙募款与现代社会的...
陈木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2463030.html
-
,不能谓为着相;则愿生净土,而求见佛闻法,岂得谓 为着相耶?况「相」之「着」与「不着」,非在于 256页 迹,而在于心。经云:「虽知佛不可得,然亦不拾承事诸佛 。」夫双照二谛,不住有无,此智者...
刘承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4670877.html
-
昙摩迦罗为中国律宗之始祖。正元(公元254-256)中,精通戒律的安息沙门昙谛到达洛阳,译出《昙无德(法藏部)羯磨》一卷。这个戒本是后来在中国最流行的《四分律》的部分内容。戒律的初传,适应了僧团整顿和...
释耀正
|学识修为、以戒为师与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0773843.html
-
敦煌遗书与汉语史研究 (日本)高田时雄 (日本国京都大学 人文科学研究所)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敦煌遗书中作为语言方面的材料,如古逸文献,对音资料以及敦煌学中重要的河西语言圈中的语言史材料,梳理了学界由敦煌文献为汉语史研究带来的新见解,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路子。 关键词:敦煌文献;汉语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6.1;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高田时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4680798.html
-
Intel PIII 400 CPU ,配制256M内存,并有强有力的SGI 图形加速和显示卡,配合武汉测绘大学开发的数字摄影测量软件,可以保障洞窟壁画图像几何校正的需要。
4、打印输出设备。敦煌...
刘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3062481878.html
-
汉族家族造像碑。
“五胡”名称最早出自苻坚(338-385年)之口,“次序”也是苻坚讲的(陈寅恪先生语)。在秦时函谷、武胜、大散、萧关四关之内的渭河流域,分布甚为集中。江统(256?—310年)在...
梁白泉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424686640.html
-
第407页。
[13]《五灯会元》卷五《石头希迁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4~256页。
[14]《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7~249页。
[15]...》卷五《药山惟俨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6~261页。
[18]《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7~786页。
[19][20][21]《五灯会...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3258725.html
-
。大慈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1](第25卷,P256) 据上所引,区别慈悲层次的标准有三:一是慈悲践行者身份的不同。佛的慈悲为大:菩萨的慈悲相对于佛为小,相对于二乘...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1](第25卷,P256)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觉悟。“阿僧祗”,意为极为...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0465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