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9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如来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者﹕此法如实不虚……智慧清净,真如法界不思议法无始本际以来,有此清净相应体。」(注53)   众生烦恼法与本际如来藏不相应﹕「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大正、十六、四六三、下。   (注 52) 《佛说不增不减经》、大正、十六、四六七、上。   (注 53) 同(注52)、大正、十六、 四六七、中。   (注 54) 同(注52)、大正、十六...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145387.html
  •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佛学与学佛问题的展开

    论》(注 53)。第三种是将多闻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加以重视,认为缺一不可。这种立场对后来的中国佛教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原典则出于《大智度论》中的一段偈文。原偈如下: 有慧无多闻 是不知实相 ...53)《大》,第三十册,页709a。(注 54)《大》,第二十五册,页101b。 44 页位。犹如有眼,却无法看清楚身在何处。眼目是指主观上的经验;...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245390.html
  • 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

    智俨的“缘起”和“性起”思想廖明活香港大学中文系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07)页53-------------------------------------------------------------------------------- 页53 一、引言 ...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345392.html
  • 禅宗圆相论探原

    禅宗圆相论探原 吴永猛空中大学教务长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页53~68 页53 一、前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满无缺的人生,乃是 人人企求的心愿。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自古至今,对圆形 图案特别喜欢,绘一个圆圈圈,或塑成圆的造型,来表达这 ...

    吴永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045410.html
  • 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2)

    ” (注53)无疑地,印顺导师以为:上座 部偏于“己利”,而大众部则偏于“为人”。 页第(三)“菩萨为本的大小兼畅”,则是以龙树论师为 主的,主张“...详见《印度之佛教?序》 (注 52) 详见前书,页 4。 (注 53) 引见前书,页 5。 (注 54) 引见前书,页 6。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145412.html
  • 菩萨戒本羯磨校勘说明

    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53]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所说文义不正。后文云。依文不依义。  [52]原刻次二字作谓于.今依丽刻改.  [53]原刻作集.今依丽刻改.  [54]藏本云.为求今时后时义利故.  [55]勘胜子疏.意谓不知如理说也.  [56]...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345568.html
  • 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上)

    极微,要多积聚成生门故,此难非理。多积聚中一一极微,有因用故,   53页   若不能者根境相助共生识等,应非别处,是则应无十二处。”(注24)显然是在批评经部之处是假有不实在之说。若处...假设施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注53)(2)无为:非无为非有为。“言无为者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设...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045597.html
  • 明末禅宗在浙东兴盛之缘由探讨(2)

    注52 同上注,页323-324。 注53 同(注5),页871。 注54 同(注10),页1112。 注55 邵廷采:《思复堂全集》〈卷一?姚江书院传〉(浙江,浙江古 籍出版社,1987),页53。 注56 同(注31),页11。 注57 同(注55)〈卷一?王门弟子所知传?陶望龄〉,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1045619.html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2)

    一九六六。  (注 52) 大正藏一八四六及一八四七号。  (注 53) 赞宁:(参看(注48))732页及285页。但是,在续高僧传卷九另外有一个法藏。大正卷五○,580~581页。卒于西元629去世...43、49、5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史列格罗,西藏文化史,50页。  (注 83) 王沂暖:西藏王统记,25、31、45~53,102页。此书共有四章,计33页,描述松赞冈保王之生活及成就。...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445671.html
  • 世亲“识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1)

    的世界,依于主体的多样途径,其有效性迄未消失;这不  过是藉“存而不论”的一贯施行,透过主体性的各种有效性而  赋世界存在的意义,使得世界与主体性的相关性受到注目,而  世界才如其为世界。(注 53 ...作为诸业种子的“谛性”持一种相对保留的态度,称之为“相似集谛”,只有作为诸烦恼的习气才称之为“真实集谛”(注 53 )。如此,用《转识论》来对比于胡塞尔的雏形立场,是专就能所对分的单纯性来说,本文虽不...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04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