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兴趣的民间曲调填词演唱,既可以被当地人所喜爱和接受,又可以起到宣传教义的效果。 同年,《民族艺林》第一期中, 李廷禄《古朴丰厚的伊斯兰文化遗产——“经堂歌”漫议》 74,也认为经堂歌曲是伊斯兰文化与...巫选文、王岳林、熊冀华、邱仲彭收集整理。 9音协西安分会编,何钧、樊昭明、李石工收集整理, 1959 年油印。 10 凌其阵著,选自《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1957版,69-74页。 11...
田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844227.html
-
74部384卷。他的思想魅力和卓绝才华不但士林景仰,甚至一代天骄的国君王侯也因慕其名而不惜发动战争。 26与此同时,东晋的道安、慧远等一批中国高僧不但为开创中国化佛教的理论体系、组织制度、僧尼规范多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4944231.html
-
401)始,至弘始十一年卒于长安止,共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等74部384卷,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及后来形成成实师、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等宗派法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5044233.html
-
来;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74];如果依此而言,明之王绂刘珏沈周文征明及董玄宰,清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汤贻汾戴熙石溪苦瓜和尚及八大山人等,大抵可说是衣钵传授,...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0.html
-
,请参阅钱穆“中国思想史”第一○九至一一五页。 [73] 请参阅宋刘义卿的“世说新语”及明曹臣“舌华录”“清语”第九。 [74] 见“美术丛书”初集第三辑第二册董其昌“画眼”“文人之画自王右...95; Alan W.Watts: The Spirit of Zen, pp. 74-81; Nature, Man and Woman, Part I, Chapters 4 and 5, pp. ...
刑光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044301.html
-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則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始得?」[74]不答不行,答又不行,總之,使你有一突破重重危機的壓迫感不可,在這壓迫感裡,你無法仰賴他人,也無法許你好整以暇,...的,但卻是活潑潑的用法。用法的意義請看後文。 [73] 禪學大成第二冊四頁。 [74] 指月錄卷十三?十九頁。 [75] 中村元的考察是,認為中國的早期禪宗,也並未完全採用這種直觀的方法,...
張曼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3.html
-
。當人看到某種顏色,他的自我便是構作者,對象是顏色,視覺感官是工具,從眼睛到對象的光線是程序式樣。透過式樣把捉了形式,將視覺的印象傳到心靈中,在所有這些因素中,感視覺感官是主要的因素[74]。主要因素...Parisuddhi的話語中(vol. II, AppcndiX. IV.), 明顯的顯佛教的雋智。 [74] Sādhakatama-Kāranam=Pramānam. [75] pratitya-...
張尚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344304.html
-
一中有十,十中有一,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 答:前明一中十,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也。[74] 永明以“一中多”“多中一”,谓“约相”说,缘相知理,故...见禅宗集成,页四○三三下。 [72] 大正藏册四八,页四八六下。 [73] 同上。 [74] 同上。 [75] 见庄子齐物论。 [76] 大正藏册四八,页四八七上。 [77] ...
孔维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444306.html
-
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74]。 中论卷...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2544307.html
-
別。但湯用彤氏說,僧祐的「羅什傳」節引僧肇「喻疑論」之文,卻誤將格義配說之意改為滯文格義,說是梁時學僧,已不知道格義是什麼意思云[74]。這是未盡正確的。 我們在此所說的格義佛教,係取格義配說的格義...
林傳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2394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