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91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傳統佛教的文學觀

    ]《大正藏》55,頁76中。  17[39]《大正藏》50,頁437上~439下。  18[40]見梁啟超,前揭文。  19[41]《大正藏》50,頁459中。  20[42]《大正藏》50,頁724...

    汪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4039115.html
  • 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

    1990年,76~81页。印顺法师认为:‘从“忍师弟子取所传闻”而论,传为慧可所说的,倒可能是弘忍所说;再由弘忍后人,扩充改变而成。这部《修心要论》,代表东山法门下观心的一流。’见79页。据此,我们仍将《...

    宗 舜、文正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4139256.html
  • 铃木大拙年谱与著作目录

    76岁 在友人R.H.布莱苏的协助下,英文杂志《文化的东方》在松冈文库创刊。12月,任大谷大学教学研究所顾问。   1947年(昭和22) 77岁 为纪念喜寿(77大寿),《佛教的大意》出版。  ...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5239269.html
  • 佛心禅话

    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

    慧律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0739437.html
  • 传统佛教的文学观

      [37]《大正藏》55,页73上。   [38]《大正藏》55,页76中。   [39]《大正藏》50,页437上~439下。   [40]见梁启超,前揭文。   [41]《大正藏》...

    汪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4139476.html
  •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下)

                76 页       见於空及不空」, 故此中「者」字,非是人也,是牒       词。 此中言「见」、非约修见,但明性见,本有智性       ,能了空义及不空故,若无本智,...

    释恒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3239688.html
  •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他问的,是他自己的问题。他说:「由前之说,则有生,皆无待而自足。由後之说,则有生将外藉而凭虚」(注76)。然後他自注说:「如吾之生,若非自有,而藉外界独存之大生偶尔分贼者,则吾生直等於石火之瞥已耳。...(注70)同上。  (注71)同上,P.2。  (注72)同上。  (注73)同上。  (注74)同上。  (注75)同上。  (注76)同上。  (注77)同上。  (注78)原注:易日富有之谓大业...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539964.html
  •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下)

    預流」果。關於見道位與四果,參見前註59。   [76] 有關法寶就「增壽」和「變易生死」問題對法相宗所作批評,參閱寺井良宣,〈法寶?唯識思想批判?考察──變易生死?二乘作佛?問題?中心?〉,《佛教學...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640115.html
  • 麥積山133窟10號造像碑的圖像源流與宗教內涵 [*]

    皇室的漢化風采,統合了五世紀以來中原最流行的佛教題材,是六世紀前期最具魅力的造像碑之一。  p. 76  關鍵詞: 1.麥積山石窟  2.佛傳碑  3.印度古石雕  4.犍陀羅藝術  5.北魏佛教造像...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1740116.html
  •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种革命。”[5](P76)任何生物都把自己的生存当作最高的目的,这是生命世界的准则,而佛教的慈悲在强调对自身生命的本能的保护的同时,更强调对他人、他物给予关怀和帮助,甚至放弃自己的权利,...

    张怀承、任俊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1384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