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4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明末的诤辩----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2)

    未指明其为“ 性空”。故在理论上仍相异于“空宗”的;当然也不同于“如 来藏”思想。而澄观和镇澄却是承袭“如来藏”思想,其不尽 推崇世亲之说,亦属当然。 注83 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3945686.html
  • 世亲“识转变”与胡塞尔“建构性”的对比研究(2)

    如此,而相续指的是因和果无间阐阐转起,前后部分没有间隔”(注 83 ),因果前后无间地成立,识的确是“刹那生灭的必异于前刹那”,这满足了上田的固执。就对比于双重意向性的相即不离而言,“转识生灭的情形,...大乘论讲记》,PP.83-83。  注82 参考,长尾雅人,收《中观?唯识  》,P.357。  注84 同,P.360。  页184  摘 要:  本文是一门“对比哲学”的尝试,从代表世亲...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145689.html
  • 《大智度论》所述“大空”与“无始空”之研究(2)

    ”,同注2页85),以及 《杂阿含经》卷十第262经(同注2页66)。注04 《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3经,同注2页83。注05 印顺在《中观今论》一书中广泛引据《杂阿含经》以说明龙树...

    游祥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445697.html
  • 初探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1)

    渐次的步骤,不认为四无量有共相作意之功能,故必须别别作观,不可躐等。有关“契经”中有提到与七觉支俱修的方式,有部论师世友在《大毗婆沙论》卷83有如斯的看法:  由四无量调伏其心,令心质直有所堪能,从此...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4845703.html
  • 从佛教人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佛说阿阇世王女儿有阿术达菩 萨经》,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大正藏》卷12, 337经 ,页83下。(注6) 同注(2),拙译,页89。(注7) 同注(2),拙译,页147、...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1645771.html
  • 再論《妙法蓮華經》之「十如是」譯文

    -------------------------------------------[38]見荻原本,頁116。[39]《大正藏》冊9,頁83下。[40]《大正藏》冊9,頁19中。 頁147譯都出...

    黃國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245803.html
  • 北凉佛教与北魏太武帝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历程(1)

    作。除此之外,北凉石窟272窟及275窟此二紧邻石窟的建筑法,也是用犍陀罗建筑及造像使用的“护法模式”,即“一佛、一转轮王”的模式,开凿此对双窟。[83] 272窟的主尊造像是一尊呈倚坐型式的坐佛像,...

    古正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345805.html
  • 北凉佛教与北魏太武帝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历程(2)

    ,《汤用彤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页83;并参见拙作〈中国的第一个佛教皇帝〉,页792、页808。[17] 《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后赵石虎》,《丛书集成新编》;并见拙作,《东南亚的“...也提到,“将来之世,值遇弥勒”的说法,见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页83。缘禾3年的〈白双造像塔发愿文〉也提到,“(弟)宗亲舍身受身,值遇弥勒,心门(意)解,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445806.html
  • 阿赖耶识之“无明、爱结、有识之身”经证考察

    p. 480, b29~c2)。[3] 《显扬圣教论》(T31, p. 480, c10~12)。[4] 《杂阿含》294(T02, no. 99, p. 83, c24ff.)。页107若黠慧者,...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745814.html
  • 魏晋佛学思想之开展

    道林援之以讲经,后有竺道生持之以广用,其所谓“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83] 均为魏晋玄学“得意忘言”、“忘言取意”之思想模式。此“得意忘言”、“忘言取意”之思想方式,实为...7,《大正藏》册55,页48上。 [81]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82] 道安〈鼻奈耶序〉,《大正藏》册24,页851上。 [83] 《高僧传》卷7,〈竺道生传〉,《大正藏》...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94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