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1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汉传“受戒法”之考察

    74页 1.受菩萨戒之“发戒体法” 受戒仪式中,最主要的程序(羯磨)是“感发戒体”,依之而判定“得戒”与否。从“感发戒体”的方法来看,依“新撰本”...参考如前所述(本文页74)同系统之“明旷本”、“遵式本”、“元照本”等会比较理想。──────(注12)“佛子。既发弘誓愿竟,我当为汝启白三宝,证明受戒。汝应 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初番竟,...

    释惠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145988.html
  • 就《华严法界观门》论华严思想之演变(2)

    著重于三观的 次第上来解说。 虽如此,对于真空的看法,宗密将之视为是 本心, 如其对真空之解释︰“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 心”。(注 74) 此即以本心为... (74) 《大正藏》卷 45,页 684 下。 (75) 《大正藏》卷36,页37中。 394 页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1345992.html
  • 大小兼受戒、单受菩萨戒与无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观的评较考察

    日莲宗或即天台法华宗) 分别开展的单受菩萨戒传统,  74 页  另一方面又有亲鸾 (净土真宗) 开始的“无戒之戒”传统,更进一步突破了最澄所创大乘圆顿戒的原有规格。自亲鸾直至战后日本的( 佛教本位 )...“本来本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此则三────────────(33) 见 《佛教伦理?研究》,第 74 页。  89 页  世诸佛依甚更发心求菩提耶?”  道元为了解决此一疑惑,毅然留学中土将近五载...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3546036.html
  • 论佛教因果法则的逻辑解析

    上)页74。慧炬出版社印行。   84页   所谓有此因必有此果,它已经成为佛学思想的基础,而且可以贯通“过去”、“现在”、“未来&...

    杨政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3546037.html
  • 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1)

    积蓄全部让妻子带走(注74)。夫妻一场,从此就永别了(注75)!搬入寺中有人照顾生活细节,也一样读书、写作(注76)。李卓吾在佛院中的长期生活,于焉展开。这是万历十三年(1585),他已经五十九岁了。...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8.html
  • 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2)

    四五。有大陆学者认为,可能李妻系回教徒,故不入佛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册下,页一○三一。  (注 74) 李卓吾在“与曾继泉”,曾提道:“…因寓楚,欲亲就良师友,而贱眷苦不肯留,故令小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0846099.html
  • 熊十力哲学体用关系探究—以《新唯识论》为例

    -------------------------------------------  (22)同注(15),卷上第四章转变,页73~74。  又《体用论》称:“余读《易》,至显仁藏用处,深感一藏字...

    朱敬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546111.html
  • 唐代士人的“始儒终佛”

    846)[74]的一生同柳、刘一样,显示出一条“始儒终佛”的清晰轨迹。如果说柳、刘之“统合儒释”主要以理论创扬为功;白居易则主要以躬行实践著称。居易父祖皆明经出身,“世敦儒业”。他贞元十四年(798)举...《全唐文》卷610。  [74] 白居易本传见《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10。  [75] 见《全唐文》卷671。  [76] 〈答户部崔侍郎书〉,见《全唐文》卷675。  [77] 〈...

    张 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1946118.html
  • 炳灵寺169窟无量寿佛龛所涉之义学与禅学

    首先观察“背光天人”在当时及稍后的分布:此种造形首见于炳灵寺 169窟西秦的无量寿像及二立像,断见于北凉的莫高窟(如272窟)及河西石窟 (注11),断见于北魏早期的麦积山石窟(如74、76、78诸窟...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0646216.html
  • 戒律之原理--以不杀生戒为例

    害人者碰头时,又会隐然产生对这个当初害他的人的恶感或莫名所以的报复意欲,而这种害人者与被害者之间的角色会互相交换,这个怨仇也就愈积愈深了。 页74 然而,如果一直停留在这种僵固的因果律之下,...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144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