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而摩尼教僧侣:“一者不乐睡眠,妨修道业。二者常乐读诵,励心不怠;……三者常乐演说清净正法。四者赞咀礼诵、转诵抄写、继念思惟,如是等时,无有虚度。”[52] 密教僧侣当“忍顺诸事,出言柔软,...了罪过。”[55]而对摩尼教选民来说,如果他们在行走或跑步时,在挖掘或铲土时,在建造墙壁时,在泥地或雪地上、在雨水或露水中行走时,在折断植物或伤害生物时伤害了光明分子的话,他们就要对自己的罪过进行严格...
王媛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5270483.html
-
页4a。 注50:《高僧传》,卷九,大正,册50,页385a。 注51:赵殿曾和袁曙光,〈四川忠县三国铜佛像及研究〉,《东南文化》,1991年5月,页55-61;唐长寿,〈四川早期佛像遗物辨认...出现。(注51)如此的组合说明佛教一进入中国就同化于中国的宗教中。此外从中国神话意义上来推敲,佛像和僧侣像应该和中国神话人物中的象征不会相差太远,即是,希望佛陀和僧人能保障死者能有较好的来生或死后的...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4070539.html
-
三、制度 在佛教的制度中,可以说到两点特色: 1. 以法摄僧: 佛教是有僧团组织的,佛是实际的领导人,也是弟子们心目中的教主。但佛却说:“我不摄受众[51]”;又说:“我亦是僧数[52]”。...当地的风俗,及气候环境,这就是中国佛教无法照单全收,承续沿袭印度佛教流传的一切,而须改变,直到现今的原因(这也即是“无常[55]法则”)。 另一方面,关于吃饭的例子:印度的国情,修行人是托钵乞食(不只...
释敬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3470572.html
-
不多造寺观而福德自至,不多度僧尼而殃咎自灭。”宁原悌在抨击佛道时指出“……其有鬻贩先觉,诡饰浮言,以复殿为经坊,用层台为道法,皆无功于元虑,沼泻渡耍何涿羁箪肚埃瘸箬a于后”[51],将本朝与...的主因[55]。苏 因而向武后谏言时指出“天下僧尼滥伪相半”,应纳入编制,由国家统一管辖。姚崇认为,中宗时公主外戚纷纷奏请度人为僧尼的要求,简直是“妄度奸人”[56],奸人之称的由来,主要也是因为...
谭澎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42470615.html
-
特征51。在《附记》后记中,江引述了他父亲的话后写道:「余谨守庭训,少读儒书,不敢辟佛,亦不敢佞佛,识者谅之。」52可见,江是站在儒佛二元的立场来批判理学的。这一立场受之于戴震:「夫以理为学,以道为统,...六经的原点意味着甚么?江藩在卷上前言中说得很清楚:「儒生读圣贤书,期于明道,明道在于修身,无他,身体力行而已,岂图以口舌争哉!」55《国朝宋学渊源记》的序作者满洲人达三完全领会作者的这一意图,他说:「自...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470761.html
-
地论》、《成唯识论》,「乃悟大乘法意」51。章出狱以后被同志迎到东京,1906年6月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讲,主张「要用华严、法相二宗,改良旧法」52。这基本上是谭嗣同的思路,此时,章已明确提出了要以...珍「立中无境」的思想实已是唯识无境的逻辑。晚清变法思想凭借唯识思想识破了专制意理,并通过转换依他的遍计的一分来获得圆成的一分,试图以此把世法纳入佛教世间法的轨道55。世法立足于破坏内在的政治伦理,而要...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570762.html
-
」。希运说:「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50]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51]这是说如来藏是清净、空寂的,并不执着世间任何存在。又说:「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心」的要诀总结为「莫于心上着一物」[55],他还生动地说: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56] 这一段话的...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3870821.html
-
XXVIII, XXIX 显示的是另一件,我称为乙件。二件残卷的宽度都差不多 ,25公分,上下天地0.8公分。在长度上,甲件84公分,乙件较 短,51公分;在内容上,甲件较豊富,它有标题为「摩诃般若 ... 同上注,页55上。 注38 《正》,VIII,页218下-219上。 页78 本所译的《大品经》经文与刊本不合。井?口泰淳认为写本的 经文是种省略的形式,所见甚是。(注39)但是我认为它...
周伯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0270839.html
-
理解林清玄的「教主」形象,还是要从林清玄对神圣体验的个人领悟处入手,他采用了佛教丰富终极体验的神圣境界,以其清明正觉的智慧,来帮助个人断除烦恼、恐怖与颠倒梦想,获得身心终极的安顿[注51]。林清玄以...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 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 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愉之法[注55]。 「造谣」、「误解」、「毁谤」、「打击」等,好像是传播媒体故意跟他...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11070842.html
-
。 ,僧叡复曰﹕ 「冥而无际,则狼十九章),各以其一,以致其清 (注51)。 此言若能不起心分别,游于物外,则可泯除「造次」「颠沛」 之情,而臻于「两玄」「一致」之境。由此可知,僧叡系藉 ...,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 也。夫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水镜未 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以﹔造尽不足以得其涯极 ,故借度以明之」(注55)。 般若经典乃穷理尽性之规范,成佛作祖之...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297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