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牟子: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创立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牟子: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创立者
  广西梧州河东老城区有连绵成片的骑楼群。22条原汁原味骑楼长街上,560座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组成了全国最大的骑楼城。骑楼城牌坊附近有一组梧州历史名人雕像。其中那位一手握竹简,一手数佛珠的儒者叫牟子。
  牟子,名融,苍梧郡广信(今梧州市)人,是东汉末三国初佛学家,也是广西宣传佛教的“第一人”。他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对佛学造诣尤深。
  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置交趾刺史部,统领岭南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九郡,治所大半时间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一带),历时375年,从而使广信一度成为“两广”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它在吸收中原传统文化和形成岭南文化方面,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研读诸子百家
  牟子自少研习儒家经典以及先秦诸子,特别是老子、庄子的著作。东汉末世,天下纷乱,牟子伴随母亲南逃到交趾郡(今越南北部)。至苍梧广信略为安定后,牟子返回广信并娶妻成家。当时年方26岁。此后,励志勤奋研读,凡能搜罗到的博杂书籍都仔细阅读,还特别集中精力研读儒家《五经》和《老子》。
  那个时候北方不少人都避乱南来,聚集在广信一带,一时人才荟萃。其中多有学者,也有道家术士,他们时常交流学术,或互相辩论。牟子以博学、善辩著名,常引用《五经》作辩,对答如流,许多道术之士都不是他的辩驳对手。牟子只想趁着年轻精求学问,多次拒绝了政要们邀他从政的好意。
  他叹息说:“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世上万物纷扰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天下变化万端都不能改变他的快乐。天子不能任命他为朝臣,诸侯不能和他亲近结交,这才是最可贵的处世之道啊。”于是他更加集中精力研究学问,特别钻研佛经,兼研究老子道德经。  
  独创佛教专著  
  牟子研究佛学,并非偶然。牟子所处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牟子也因此有机会接触佛教理论,并引起浓厚兴趣。他以对中国儒家理论和老庄之学的深刻认识,创造性地将佛教理论融入中国儒、道理论之中,约在公元230年写出了自己的专著——《理惑论》。
  当有人问:“何谓之道?道何类也?”牟子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来比附,他用中国道家对道的描述来解释佛道:“道之言导也,导人至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无为”这个概念最早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第二十八章)中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将守之,万物将自化。”又云:“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而印度原始佛教讲的道,原指方法,并非老庄所讲的万物本原,佛教追求最高境界称为涅槃,即圣智所证之真理,又叫法性、法界、实相等。佛教讲修行通过自身用功办道,修行精进,消除烦恼,超脱生死,达到清净、自在、安详的精神境界;道家则要修道者遵循道的规则,少私寡欲,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保持修行者的高尚德行,治理天下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清虚自然与佛教的所谓涅槃不相同。
  当有人指责他这种虚无恍惚之道与孔子圣人之道有所不同的时候,牟子答说:“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四常。……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大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理惑论》第四章)在这里,牟子所说的“道”,包括世界的本源,万物运动规律的道(即最高主宰),天道(即四时运动的规律),人道(即以仁、义、礼、智、信为规则),道德(即遵循天道利人道的社会行动规范)。他之所以这样讲,目的在于要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有利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提高普遍的道德素质。
  《理惑论》是中国佛教理论的开山之作,因为它反映了早期中国佛教史中许多重大的问题,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研究著作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著作。20世纪以来,国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不断对牟子的《理惑论》进行研究。有中国学者胡适、梁启超、周淑迦、余嘉锡、任继愈等,有法国学者马思伯乐、伯希和等,有日本学者福井康顺、常盘大定和荷兰学者许里和等。他们都分别对《理惑论》写下研究论著。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都积极开展对《理惑论》的探讨、研究。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印度佛教刚传入我国的时候,人们多把它看作是“黄老方术”的一种,随着翻译水平的提高和传教的深入,国人对佛教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三国初期,中土人士对佛教的理解在牟子的《理惑论》中有了集中的体现。
  牟子在苍梧广信学习了儒、道、佛三家文化。而当时的儒道人士对佛教有许多错误的看法,人们因此而感到“惑”而不解,牟子于是以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写出了这本书去理清这些疑惑。
  《理惑论》全书正文37章。在《理惑论》中,牟子前所未有地第一次把佛教原称“浮屠”的梵文Buddha翻译为“佛”。《理惑论》正文前以牟子的传记作为“序”,书末有“跋”。正文以宾主答问形式展开论说。问者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则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和辩驳,在一问一答中阐述佛教的义理。
  书中内容有如:
  有人问:汉地现在才听说佛道,佛从什么地方出来?
  牟子答:旧时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明帝十分高兴,他将这个梦告诉群臣,问是何神物?太史傅毅是个通人,回答说:臣闻天竺有得道的人称为佛,飞行虛空,身有日光,皇上梦见的就是佛。于是,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大月氏国,抄写了佛经四十二章,回来收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又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起佛寺。又于南宮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那时,国丰民宁,邻国远慕。学习佛教从此开始。
  有人问:佛道既然至尊至大,尧、舜、周公、孔子为什么不学?七经之中又不见记载?你既然沉湎在儒家的诗、书、礼、乐当中,为什么却会喜欢佛敎呢?
  牟子说:读书不应该固守孔丘的儒家言论,服药也不要常使用扁鹊的药方。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就要学习和跟从,能医好疾病的药物才是有益的。君子要博取众善,用来补充自身。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孔夫子也不是永远的老师呀!”尧帝虽然圣明,也有终结的时候。舜帝的东西学了,可以再学吕望的。何况孔丘、老聃的学问,也不见在《七经》中记载呢!这四个大师虽然圣明,但与佛道相比,就好像白鹿和麒麟,燕鹊与凤凰一样。尧、舜、周、孔我们当然要学习,更何况佛教变化神力无穷,哪能舍弃不学呢?
  对于佛的理解,牟子认为,佛是一种谥号,犹如中土的三皇五帝之号。佛的意义是觉悟,佛也是道德之祖。对佛的描述,书中采用类似庄子对真人的表述:“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理惑论·弘明集》卷一)
  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牟子认为,佛法之道,它基本的精神是要引导人们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可以修身、齐家、治国,与儒道的作用是一致的。牟子特别讨论了“更生论”,也就是佛教的轮回理论,这一教义是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学说相联系的。牟子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理惑论·弘明集》卷一)这是形尽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而有因果报应,“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理惑论·弘明集》卷一)。
  对于佛教修行方式的理解,牟子认为,佛教徒的修行生活,要求削发出家,不娶妻生子,身披袈裟,不施跪拜之礼,这些在儒家看来,都是与礼教相违的。《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佛教僧人要剃发;不孝以无嗣为最,而佛教徒主张不娶;儒教礼制对容貌服饰都有定制,而佛教徒身披赤布,见人不施跪礼。牟子认为,僧人削发只是权宜施设,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成佛之境。不娶妻,乃是以清净无为作为修行方法。同样,披赤衣、不跪拜也是表示出家人不溢情,不淫性,唯以上德之道为贵,也是为了修道之故。追求上德,就无须注重形式上的礼节了,这叫“上德不德”。
  牟子在《理惑论》中对佛教的理解,涉及的内容较多,这种理解的核心是以儒道思想来比附佛教,这正体现出佛教的中国化倾向。牟子为了论证佛教与传统思想无异,不但改造了佛教的出世之道,而且同样也改造老子的自然之道,他把佛道、儒道、老子之道都统一到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上来,指出各教之道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它们最终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佛、儒、道三教的本义是一样的,它们的存在发展也是必要的、合理的。也就是说,实际上他已经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引来鉴真传教  
  在广州有“未有广州,先有光孝”一说,充分说明了光孝寺在广州的历史地位。不过光孝寺早在唐初时为鄂国公尉迟恭所建,但并非建在广州,而是建在广信。也就是说,广州的光孝寺前身是建在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所置的苍梧广信。
  说到古广信的光孝寺,就不得不提到唐代继玄奘法师(唐僧)之后的第二位杰出高僧——鉴真和尚。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两人对国际佛教事业、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和尚于公元748年第五次东渡不成,从海南返扬州途中,知道苍梧广信地区佛教活动很兴旺,早在东汉末就出现了一位佛学者牟子,又是中国第一部佛学论著《理惑论》的诞生地。因此,他特意来广信传经说法。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鉴真率众僧徒及日本来唐留学人员荣睿、普照等共35人到达广信。当天,广信城里的僧、尼及乡绅父老等人,一齐到码头迎接。62岁高龄的鉴真和尚身披袈裟,手持锡杖,在众僧的簇拥下,频频向欢迎的人群施礼致意。苍梧知县不仅亲自到码头迎接,而且还在光孝寺设斋供奉。鉴真和尚即在光孝寺设坛进行讲经授戒。
  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记,即“为人民授菩萨戒”,鉴真在授菩萨戒中指出“……出家人自力更生,不要依赖化缘过日子,要以身作则,弘扬佛法,普度众生”,鉴真还在广信传扬了独特的医学知识。一连几天,前来听律、受戒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佛教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