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老庄与儒学
这个讲题主要探讨佛学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佛学如何中国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佛教是外来宗教,佛学也是外来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后就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与社会习俗。由于儒家的道德伦理与政治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如忠孝之道,印度佛教是没有这种理念的,所以出现“沙门不拜王者”的争议;又如儿子出家作高僧受到父母的膜拜,这是违反儒家的伦常道德,受到傅奕“非孝无亲”的批评,唐高宗还下诏加以禁止。后经过宗密等人的调合,杜撰有《父母报恩经》等迎合中国习俗的著作,这是从出世佛教走向人间佛教。
不过从牟子到康僧会等人,将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相比附,这样调合儒释还是浅层次的,而且近于附会;而深层次的融合儒释,还是由慧能禅宗提倡的明心见性的心性之学。儒家由先秦孟子发展到宋明陆王心学与禅宗思想可以说相汇交融,加上道教内丹学的兴起,从整体来说,到宋代,所谓儒、释、道三教在义理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共同发展的主流方向。
佛教禅宗、老庄与儒学之间还有个共同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探讨,就是能否走向无神论?《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编者,在前言中提出宗教是否可以走向无神论?一般认为宗教都是有神论:如天主教、基督教有上帝,伊斯兰教有真主,佛教有佛陀,道教把老子尊为太上老君,主张儒教的也想将孔子作为教主。宗教的教主,一般都认为是神,也就是有神论。
不过从哲学角度看,有个问题可以思考,由于禅宗主张佛在心中,人人都有佛性,没有无佛处,这是一种泛佛论。同样,先秦道家庄子主张道是无所不在,得道之人不在于肢体残缺,只要精神上得到升华,就可以“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所主张的是一种泛道论。儒家是否宗教虽有争议,但孔子认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仁”,而“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是普遍存在的,我认为也可以称之泛仁论。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称闵采尔具有泛神论思想,可以走向无神论的边际,依此而言,泛佛论、泛道论、泛仁论都是指人们内在精神的升华,是人的主体意识,只要通过心性的修养,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宗教的神灵是外在的,可以支配人的死生祸福与精神世界。如果人人的精神可以自作主宰,外在神灵的观念自然会逐渐淡化,也就自然会走向无神论的边际。
那么,如果宗教没有“神”,或是不信神,能否还称之为宗教?禅宗既称即心即佛,何以寺庙中都塑造木雕、泥塑的佛像供人膜拜?我认为这是对宗教认识有不同层次,宗教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顿悟、渐修,有的人可以认识到这是要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质。如不能达到这个层次,通过礼拜来领会信仰宗教的教义,如慈悲、平等、多作善事等等,也同样可以体现出宗教对世俗社会的正面作用。
儒、佛、道三家所以能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意识,就是有它的共同点和彼此相通的地方,不过有的问题还不容易说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