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伦布寺现有僧侣及其经济状况
扎什伦布寺现有僧侣及其经济状况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边巴拉姆
[内容摘要]位于日喀则市区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自第四世班禅起该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文章对扎什伦布寺的现有僧倡及其经济状况作了分析。
[关键词]扎什伦布寺;僧倡;经济
[中国图书分类号]C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3-115-03
一、扎什伦布寺简介
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由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1391~1474年,即后世被追认的第一世达赖喇嘛)在桑珠孜宗本班觉桑布等施主的资助下修建的。1601年,安贡活佛罗桑曲吉(1570~1662年,即后世被追认的第四世班禅)受扎什伦布寺之邀,出任第16任法台后,该寺得到扩建。1645年,固始汗赠给罗桑曲吉以“班禅博克多”尊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罗桑益西(1663~1737年)为“班禅额尔德尼”,班禅转世系统正式确立,罗桑益西为第五世班禅。从第四世班禅开始,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它不仅是后藏地区第一大寺院,也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区,背靠尼色尔山,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面积30万平方米,整体布局具有格鲁派寺院传统建筑风格。主要建筑从西至东依次为:强康、格桑色巴拉康、噶丹朗杰拉康(尊胜殿)、释颂南捷(包括甲纳拉康和兹巴拉康)、曲康吉(包括噶丹拉康、贡堆拉康和玉鲁卓玛拉康)、阿巴扎仓(密宗院)、拉章、杜康钦莫(措钦大殿)、扎什南捷。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措钦大殿。扎什伦布寺的核心建筑,亦为最早建筑,历时12年建成,是全寺性宗教活动场所。大殿大门朝东,殿内有约500平方米的讲经场;大殿中央供奉着班禅大师的宝座。
(二)各扎仓。历史上扎什伦布寺有5个扎仓,即托桑努布林扎仓、夏孜桑旦林扎仓、吉康里谢林扎仓、阿巴扎仓及孜南木杰扎仓(孜贡格扎仓)。现在,托桑努布林扎仓和夏孜桑旦林扎仓合并到吉康里谢林扎仓。
历史上,托桑努布林有25个米村,吉康里谢林扎仓和夏孜桑旦林扎仓各有16个米村(因学经僧人的减少现在无具体米村),学经僧人在这3个扎仓学习完毕并合格后可转到阿巴扎仓学习阿巴扎仓没有固定的米村。
(三)其他佛殿。强康是扎什伦布寺最著名佛殿,殿高30米,建筑面积862平方米,分五层,供奉着由藏族工匠和尼泊尔工匠共同塑造的高26.7米的强巴佛,1914年由九世班禅曲结尼玛主持修建。
三个主要的班禅灵塔祀殿。扎什南捷是第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祀殿,原灵塔在“文革”时严重被毁,1985年由国家拨款开始修复,1989年初建成。曲康吉是第四世班禅灵塔殿,建于1662年,属扎什伦布寺最早的灵塔殿。释颂南捷是第十世班禅灵塔殿,1989年第十世班禅在日喀则圆寂后,由国务院拨款6400万元、黄金600多公斤等珍贵材料修建,供奉着第十世班禅的法体。
度母殿。供奉镀金白度母像。
班禅拉章,也就是历代班禅在扎什伦布寺的行宫。
格桑色巴拉康。扎什伦布寺最新修复的殿堂,分东西两经堂,西边供奉着宗喀巴,东边供奉着文殊佛。原是第七世班禅的灵塔祀殿,毁于“文革”时期。
二、扎什伦布寺现有僧侣情况
近日笔者对扎什伦布寺作了实地调查,其总体情况是:扎什伦布寺现有僧人820名左右,外加学徒80名。就寺庙编制问题至今还未确定下来,上世纪80年代第十世班禅在世时,曾建议定编为1000名;1997年日喀则地委与扎什伦布寺协商,定编为900名,但未形成文件;现在扎什伦布寺民管会对寺庙工作组提出1008名编制建议。
与扎什伦布寺比较,位于日喀则市东南约20公里甲措乡境内的夏鲁寺的僧倡定编为80名,全寺现有僧人56名,其中年龄最大的为83岁,最小的为19岁。
扎什伦布寺的现有僧人均来自日喀则所属各县乡村,拉萨地区、林芝地区和阿里地区各有一名,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一名(当初有10名新疆蒙古族僧人前来学经,后留下一名入扎什伦布寺为僧,80年代后先后来扎什伦布寺学经的新疆蒙古族僧人有15名)。
僧人的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下的有110名,20岁至30岁的有260名左右,30岁至40岁的有233名左右,40岁至50岁的有20名左右,50岁以上的有200名左右(因最近去世的僧人和还俗僧人未被寺庙民管会统计,故以上数字有一至两名的误差)。
就僧人还俗的主要原因而言,扎什伦布寺的戒律很严,从日常作息到僧人衣着等都有严格要求,因而一些年轻的僧人中途还俗。如每天雷打不动凌晨6点的早会,就使他们特别难以克服。这样扎什伦布寺每年有5~10名僧人还俗,而且都基本采取不告而别的方式。其中生产组的塑像师和画匠还俗的比例较大,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还俗后能较好的生计。
结构分析:藏传佛教寺院内部人员具有鲜明的结构性分化。第十世班禅在位期间,扎什伦布寺前后共认可的活佛有19名。现居于扎什伦布寺的活佛有比龙活佛、德庆活佛和恰(本字无法显示:“马+叒”)活佛。三位活佛的年龄都在50岁左右。他们未参与扎什伦布寺民管会的任何事务,都为日喀则地区佛协委员,其中,比龙活佛任地区佛协常务理事及会长,德庆活佛和恰(本字无法显示:“马+叒”)活佛任副会长。三位活佛都享有副处级待遇。在对第十一世班禅进行金瓶掣签时落选的归桑旺堆被称为微珠活佛(意谓“特殊”的活佛),现居扎什伦布寺,被定为自成活佛系列,不属于原有的任何活佛系统,享有活佛的待遇,每月有700元的生活费及政府补贴,曾到内地参观学习。
民管会作为寺庙的行政宗教管理部门,处理寺里大小所有事务。扎什伦布寺民管会由主任、副主任及若干委员组成。现有委员18名(委员编制为23名),分为有任期和无任期两种。有任期委员和主任由全寺选举产生,任期一般为5年,但有时也可根据实情延长。换届时也由全寺选举产生,中途增补民管会委员时要由民管会推荐、日喀则地区民宗局审核批准。无任期委员由民管会提出人员名单,最后由日喀则地区宗教局确定。与之相比较,夏鲁寺的行政宗教管理部门民管会有7名委员,其中主任3名。其产生方式为由全寺投票选举并报日喀则市民宗局批准。任期3年,有时根据特殊情况可延长为5年一届。现在扎什伦布寺民管会的主任是第十一世班禅的经师之一,现居住在北京;由常务副主任、两名副主任和一名后补副主任主持民管会的工作。四位主任享受政府工资,后补副主任和其他委员每月有600元生活费及政府补贴。委员中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为25岁。民管会内部分6个德参(系统),即宗教事务管理组、文物管理组、财务组、安全保卫组、生产组和政治学习组。各组组长由民管会委员兼任。6个组中,人员最多的为安全保卫组,有20名成员,人员最少的组为文物管理组,有9名成员。根据扎什伦布寺僧侣情况及各自的分工,民管会从便于行政管理的角度把3个扎仓即孜南木杰扎仓、吉康扎仓和阿巴扎仓合为一组,主要学习经文;把老年僧人归为一组,主要职责为将其分成小组到各殿堂诵经,而不从事任何杂活;把各殿堂的管理人员归为一组称为规涅组(主管组);把生产藏香、医生、牧场劳务人员及商店经营管理人员等归为一组称为生产组。
按僧人分布情况,各扎仓学经僧人有380名左右,其中在吉康扎仓学习显宗的有200多名,在阿巴扎仓学习密宗的有100多名,在孜南木杰扎仓学习格、低、秧(宗教舞蹈、手势和乐器)的有80名左右;管理人员共有137名,其中强康7名,年龄最大的为66岁,最小的为18岁;格桑色巴拉康有3名,年龄最大的为27岁,最小的为18岁;噶丹朗杰拉康(尊胜殿)有3名,年龄最大的为25岁,最小的为16岁;扎什南捷有6名,年龄最大的为33岁,最小的为16岁;曲康吉殿有6名,年龄最大的为62岁,最小的为17岁;释颂南捷殿有9名,年龄最大的为36岁,最小的为16岁;措钦大殿有6名,其中年龄最大的为24岁,最小的为20岁;玉鲁卓玛拉康(度母殿)、贡堆拉康(聚会殿)和噶丹拉康(兜率殿)三殿相连,有2名管理人员,大的34岁,小的21岁;甲纳拉康(汉佛堂)有2名,大的为34岁,小的为20岁;兹巴拉康(无量寿佛殿)有2名,大的为27岁,小的为7岁;阿巴扎仓有4名,年龄最大的为34岁,最小的为3岁,等等。
学习、生活情况:扎什伦布寺每年一月和五月两次招收学徒,每次招收20至30名。入扎什伦布寺为僧的学徒要求年龄在14岁以上。入寺的条件为:1、本人自愿,2、父母同意,3、要经其所在地政府同意并出示证明,4、体检合格。具备这四个条件的申请者先要在寺庙里以学徒的身份学习1年(此时非正式僧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背诵指定的经文138页。1年期满且考试合格后才算正式入寺僧人。与扎什伦布寺比较,夏鲁寺未设专门的学徒班,在入寺条件上,基本上与扎什伦布寺相同,但需进行入寺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小学藏文和背诵80页经文。从1999年起已有4年未收新僧人。
入寺后仍需继续在寺庙的学校学习1~2年,学习的科目由单一的背诵经文增加到7个,即藏文、汉文、语法、正字法、写、读和戒律36条。学完后考试,单科成绩在60分以上为及格。考试及格的学徒按3个扎仓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分到3个扎仓;考试不及格的分派到各德参,从事体力劳动。学经班即考试合格后分到3个扎仓的僧人将继续学习经文。其学习顺序和时间为:图热(因明学中的摄类学)2年、南真(因明学中的释量论)5年、巴钦(般若理义)5年、无玛(中观部)2年、咀(俱舍论)2年、土瓦(戒律论)2年,共18年。这是第十世班禅对学经制度作出改革后的学习内容及其时间,与传统学经制度相比有更精短、更快毕业的特证。1984年后扎什伦布寺恢复了传统的学经晋升考试制度。考试以每半年举行一次。有日真、日钦和噶钦(从低到高的)三个显宗学等级。取得噶钦后,要继续学习密宗学,分吉仁和卓仁两个等级。取得卓仁后就担当各扎仓的堪布(在格鲁派寺院中,僧侣的学位制度并非完全一致,在扎什伦布寺日真、日钦、噶钦为显宗学学位等级;吉仁和卓仁属密宗学学位等级)。扎什伦布寺争取每年出现两名噶钦。
扎什伦布寺的僧人,不管是在各扎仓或各德参都要参加每周两个下午的政治学习。1985年时每周学习一次,从1995年起增加为一周两次即周二和周五下午。所以除特殊情况外,扎什伦布寺的僧人要分组进行政治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西藏历史、反分裂斗争、宗教知识、法律常识以及公民道德和时事等。
扎什伦布寺的僧人每月可从寺中领到生活费,基本上不用僧人家庭负责其生活。平时生病可在本寺医院免费就诊,若需要去寺外医院看病,除一般就诊费、药费自理外,住院费、手术费等由寺庙支付。寺内每年有25~30名左右的僧人请假洗温泉;也有很多僧人请假到区内各大寺庙朝拜。僧人去世后,其后事及遗物由寺庙的基苏(财务管理人员)协同安全保卫组和财务组处理。处理遗物的过程叫“爪爪”,即用尽,也就是变卖所有遗物后用于为死者超度的佛事和发放布施。在夏鲁寺,寺庙民管会的3名主任由政府付工资,其他委员每月可得348元的生活费。一般僧人按入寺的年限长短每月可得8~40元的生活补助,年终所有僧人可分布施,各僧人均有自留田。僧人生病、住院等所用开销全部自理。僧人生活等方面有困难时,由社会救济。僧人去世后,其遗物由家人领取,后事也由其家人处理。
三、经济状况
根据第十世班禅倡导的以寺养寺的精神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扎什伦布寺已拥有初具规模的民主财务管理系统。民管会的财务组作为主管部门,每半年向民管会作一次工作汇报,年终向全寺大会作一次汇报,报告一年内的所有收支情况。每年年初,民管会集体讨论预算,平时出现预算外支出时,凡数额较小的由民管会副主任决定,数额较大时如建筑工程等的支出由民管会召开委员会议决定。各殿堂的香钱由殿堂管理人员“规涅”交给基苏统一收回,再由基苏交给财务组。扎什伦布寺有7名基苏,他们主要负责“芒甲”即大型的供奉活动。寺庙下属商店、牧场、医院等的收入也统一交给财务组。扎什伦布寺的刚坚公司享有独立的财务权。每年上交寺庙50万元的管理费。公司的主管者为该寺僧人,各部门的经理由僧人和寺庙外的人担任。公司里的僧人由公司发工资,并可得寺庙每年年终分的“加布”(信徒布施的钱),他们属于寺庙定编范围内的人员。
历史上扎什伦布寺僧人每人每月得“曲甲喀宋”即青稞28斤左右。现在僧人每月平均有300元左右的生活费。最多可得700元左右,最少有150元左右,并随着寺庙收入增加而上涨,就去年每人每月生活费上涨50元。政府每年给扎什伦布寺拨款10万元,作为僧人生活费补贴。
阿巴扎仓和孜南木杰扎仓可组织僧人到日喀则市及邻近的村庄进行“霞布点”(念经),所得财物要上交寺庙,再由寺庙将其30%分给前去念经的僧人。寺庙医院因让利于民,所以基本上收支持平。寺庙的牧场也因交通、付雇佣费等问题,每年收支也基本持 平。生产组中制藏香和管理商店的僧人每人每月在生活费300元左右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后其所得收入的30%上交寺庙,70%可根据出工情况而分;塑像工和画匠完成任务后的收入上交75%。寺庙门票收入的50%用于僧人生活费,50%用于寺内修复工程。2002年从各殿堂收回的供奉达80多万元(近几年随着内地旅客的增多而供奉的钱也增加)。扎什伦布寺2002年总收入为500万元左右。主要的支出除缴税外,还用于寺庙僧人的生活费和文物管理费等。扎什伦布寺每年对孤儿院和养老院等进行捐助,并对经济条件差的一些小寺庙从财物和佛事上均给予援助。寺庙内的僧人若家里条件特别差或遭受自然灾害时寺庙给予粮食等方面的救济。2002年夏鲁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所售的门票6万元,寺庙商店上交1万元管理费,7亩左右的寺庙土地出租后所得租金(粮食),文物管理组收取的摄像和拍照费,外加出去“霞布点”所得的上交寺庙的50%的收入等,共计13万元。由民管会财务组统一管理。[责任编辑 德吉卓玛]
参考书目:
[1]钦则旺布:《卫藏道场胜迹志》,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王尧、褚俊杰:《宗喀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张世文:《藏传佛教僧侣生活》,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
[4]洛卓吉村:《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评传》,五湖传播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5]扎什伦布寺历史编写小组编《扎什伦布寺简介》,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作者简介]边巴拉姆,女,藏族,现任职于两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