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概说
由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通途,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孔道,在中印文化交流,尤其是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的过程中,这条道路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循此道路,历史上有无数的印度僧人东行传法,更有数不清的东土高僧赴印度学法求法,东晋时代的法显及唐代高僧玄奘、义净三位佛教大师,都曾先后跋涉于丝绸之路而前往天竺求取佛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沟通了古代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促进中印间的文化交流,彰显法显、玄奘、义净三位西行大师的伟大壮举,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与塔里木大学于2008年8月31日至9月6日在新疆阿拉尔市联合举办了“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有来自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台湾大学、台北大学、清云科技大学、玄奘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印度德里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土耳其哈斯特帕大学及新疆塔里木大学、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新疆艺术学院、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学者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的丰富藏书和建设中的西域文化博物馆,会后又参观考察了库车周边地区的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及其他佛教遗迹。
会议开幕式于9月2日上午在塔里木大学举行,由塔里木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陈伟博士主持,塔里木大学副校长王合理教授致欢迎词,龟兹石窟研究所副所长徐永明研究员、台湾清云科技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傅仁坤教授、中华佛学研究所荣誉所长李志夫研究员分别发表了讲话。随后大会开始宣读论文。
本次学术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四项,分别为:
1.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时空构架之建置
2. 从国际历史文献论中印文化交流
3. 论中印丝路在人文及自然景观之变迁
4. 中亚佛教文物艺术之研究
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29篇,其中,中印丝路文化交流方面的论文14篇,佛教文物艺术研究的论文9篇,中印丝路景观变迁的论文6篇,论文题目及场次安排如下:
9月2号
第一场 上午11:05-13:30
主持人:徐永明 傅仁坤
发言者:
1. 释惠敏:《丝路文化数位化研究的足迹与展望:从数位博物馆、时空资讯系统到Science 2.0》
2. 李志夫:《试探中国北方草原部族在西域、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之重要性》
3. 廖肇羽:《佛教和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冲突与融合》
4. 杜正民、释惠敏、释法源:《丝路中印文化交流“时空平台之建置” 研究》
5. 孙台义、潘秋燕:《新丝绸之路与中亚旅游原景——以台湾游客对中亚旅游认知与期望为例》
第二场 下午16:00-19:30
主持人:释果镜 释惠敏
发言者:
1. 黄乾纲、陈光华、释法源、李家名:《丝路文化踏查影像之时空资料库建置》
2. K. T. S. Sarao(沙洛):Six Mahānagaras of the Time of the Buddha: Then and Now (佛陀时代的六大都邑:过去与现在)
3. 杨富学:《佛教“四大”与维吾尔医学》
4. 陈清香:《焰肩佛图像探讨》
5. 唐秀连:《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语义观之流变——一个交互文化理解角度之考察》
6. 李丽:《库木吐喇石窟五聊洞考》
7. 史晓明:《龟兹菱格画形式渊源再探》
9月3号
上午 小组讨论 09:30-12:30
A组 主持人:杨富学 洪振洲
发言者:
1. Jen-kun Fu (傅仁坤):Central Asia and the New Silk Road (中亚和新丝绸之路)
2. 艾克林 (Erkin Ekrem):丝绸之路衰亡之原因
3. Max Deeg (马克思·迪格):Writing for the Emperor? The Genre of Buddhist Pilgim Records between Piety, Religious Propaganda, Intelligence, and Modern Imagination (为圣上而书?介于虔敬、宗教传播、情报及现代想象力之间的佛教朝圣者的游记类型)
4. 蒋义斌:释迦时代的游方与四悉檀
5. D. H. Lee (李德会):The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along the Silk Road. Other Aspects as Reflected in Route and Cities (Kingdoms) on Xuanzang’s Itinerary (沿着丝绸之路的佛教传播——以玄奘朝圣途经的路线与城市(王国)所反应的其他方面为例)
6. 贾东:法显西行路线的环境状况研究——塔里木盆地人文地理田野调查
B组 主持人:陈清香 史晓明
发言者:
1. 胡进杉:《西夏佛经扉画探微》
2. 中川原育子:《关于库木吐喇GK第十七窟的复原研究》
3. 张文玲:《以艺术史与考古资料来诠释〈大唐西域记〉》
4. 蔡淑慧:《敦煌不知名变文三〈借花献佛变文〉研究》
5. 王建林:《龟兹皇族高僧——智月》
6. 李瑞哲:《龟兹石窟壁画中的法藏部内容》
同日下午,与会代表们在英国卡迪夫大学马克思·迪格博士和印度德里大学佛学研究系沙洛教授的主持下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荣誉所长李志夫研究员、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校长释惠敏教授、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廖肇羽、台湾清云科技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傅仁坤教授、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李丽副研究员与王建林研究员等都就西域文化或中印佛教交流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由李志夫所长对会议全程作了简要的总结。
二、中印丝路文化交流
中印文化交流,尤其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问题,可以说是本次会议的重点,收到的论文也最为集中,达14篇,其中以中印丝路文化交流时空构架之建置及有关中印丝路交流史的研究居多。
在时空构架方面,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校长释惠敏教授的《丝路文化数位化研究的足迹与展望:从数位博物馆、时空资讯系统到Science 2.0》一文从“数位博物馆计画:玄奘西域行”、“汉传佛教高僧传之时空资讯系统”、“电子文化地图促进会”、“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构架”、“中国历史地理讯息系统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等诸方面入手建构具有知识效能的数位资料库,以期与现代高效的网路技术相挂钩,使丝路研究更加适应当代开放的学术研究环境。
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杜正民教授、释惠敏教授、释法源博士所撰《丝路中印文化交流“时空平台之建置”研究》,利用地理资讯系统记录古代高僧在空间和时间的文化资料,运用视觉化的时空地图,结合汉传佛教高僧传记文献,将佛典文献研究拓展成汉传佛教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这种使用直觉影像的时空地理技术,使得中印佛教丝路的研究,在空间、时间和历史文化资料得到良好的连结,有助于学者去学习了解,并进一步去发展新的研究项目。
台湾大学黄乾纲、陈光华与中华佛学研究所释法源、李家名等合著的《丝路文化踏查影像之时空资料库建置》一文,运用资料库技术以及地理资讯处理技术,整合影像照片与时空资讯,以建置丝路影像时空资料库。此资料库不仅方便使用者查询及浏览大量的数位影像,而且学者亦能依据不同的主题,探究各种影像与资源,以及时间、空间与文化的变迁与纠结。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方面,李志夫研究员向大会的论文《试探中国北方草原部族在西域、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之重要性》,高屋建瓴性地对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如大月氏、吐谷浑、粟特、突厥、回鹘、契丹、西夏、蒙古等民族的佛教信仰进行了考述,通过论证得出以下结论:在先秦乃至以前,中国北方草原部族就已经与中亚地区有所沟通;自先秦以后,先后在西域建立政权的众多部族大多为炎黄后裔;所有在西域先后建立统治权的大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包括中国北方草原各部族及中国历代之中原政权;这些部族对佛教的东传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在会议上发表《佛教“四大”与维吾尔医学》一文,从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写本,尤其是古代维吾尔族名著《福乐智慧》的有关记载入手,探讨印度与回鹘间的医学联系,指出印度佛教宇宙观及佛教医学理论对古代维吾尔族的宇宙观与医学理论有重大影响。维吾尔医学之基本理论奠基于古代回鹘人对寒、热、干、湿四种状态的理解与运用,是对佛教医学理论中地、火、水、风四大物质运动不调而致病学说的借用。随着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播,佛教“四大”理论与印度医学在古代回鹘人中也得以发扬光大。
台北大学蒋义斌教授的《释迦时代的游方与四悉檀》由《佛本行集经》游学期有关悉檀的用法着手,论述了可以统摄一切佛法的四悉檀即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与释迦“游”的密切关系。指出四悉檀作为《大智度论》对释迦说法的总结,与佛传中释迦出家游学、游方、游化的历程有一定的关联因素,释迦接触过各种型式的悉檀,也因此开发出自己对悉檀的态度,佛教教义中即突显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英国卡迪夫大学马克思·迪格博士的《为圣上而书?介于虔敬、宗教传播、情报及现代想象力之间的佛教朝圣者的游记类型》指出研究中亚或印度佛教,必须首先要考虑到中国佛僧游记文献的多种面向与作用,不能单纯将之理解成客观史实的文献来源。著者以《大唐西域记》为例,说明玄奘的诸多描述与中国地方文献出处和考古学研究的证据并不相符,由此指出学者在研究中国佛教朝圣者的游记时,必须得正视其著作本身的政治层面、文学价值及宗教文化因素。
中华佛学研究所的李德会博士《沿着丝绸之路的佛教传播——以玄奘朝圣途经的路线与城市(王国)所反应的其他方面为例》筛选了在戒日王统治时期(630~644年)玄奘所参访的9条路线与41个城市,包括《大唐西域记》中曾被他参访却未记录下来的国家,从历史文献中检视这些城市的盛衰、宗教、气候变迁等一系列因素,讨论佛教传播与这些古代城池的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土耳其哈斯特帕大学艾克林博士的《丝绸之路衰亡之原因》、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欧阳习若的《从悟空入竺看中唐中印文化交流》、罗会光的《唐初龟兹佛教简论》、龟兹石窟研究所王建林的《龟兹皇族高僧——智月》等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印文化交流,台湾清云科技大学傅仁坤教授的《中亚和新丝绸之路》、台湾清云科技大学孙台义教授、潘秋燕硕士的《新丝绸之路与中亚旅游原景——以台湾游客对中亚旅游认知与期望为例》等论文则从现代旅游的观点着眼重新审视丝路之旅,对研究丝路文化亦有不少的参考价值。
三、中亚佛教文物艺术研究
会议收到有关中亚佛教文物艺术研究的论文共9篇,以石窟壁画艺术的研究居多。
台北故宫博物院张文玲副研究员所撰《以艺术史与考古资料来诠释〈大唐西域记〉》一文,从艺术史、文化史的角度出发,结合近代以来的考古资料,来观察《大唐西域记》卷一至卷三中有关中亚佛教的记载,指出近代考古发现的遗址有些不见于玄奘记载,究其原因,在于玄奘并没有走访所有中亚当地的佛教圣地,而仅仅走访到达印度必经的佛教圣迹而加以记录,玄奘对中亚地区佛教建筑与佛像的记载虽然粗略,但许多与近代考古挖掘是相符的。文章亦结合多重资料论证了中亚佛教艺术受欧亚草原、中国、希腊、波斯、萨珊和印度等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
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川原育子博士的《关于库木吐喇GK第十七窟的复原研究》详细介绍了库木吐喇沟口区第十七窟的现状,对已受损的石窟壁画作了正确的复原研究,复原了回廊壁画,根据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的两幅壁画原来的位置,进一步推定回廊供养人的排列顺序和构成特点。这一工作对认识龟兹地区古代的佛教状况及艺术风貌有着积极的意义。
台北故宫博物院胡进杉的《西夏佛经扉画探微》对装帧在佛经经文之前的版画作了系统研究,详细分析了这些西夏佛经扉画的形式、内容与风格,这对研究西夏的版本印刷业及西夏佛教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对中国刻版印刷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文化大学陈清香教授发表了《焰肩佛图像探讨》一文,指出焰肩佛的图像起于阿富汗的迦毕试地区,以石雕的形式表现,流传于中亚及中原地区。表现题材以燃灯佛本生、舍卫城神变、三迦叶皈佛为主轴,图案形式由早期的锯齿状演变成后来的多种图形。
新疆艺术学院史晓明教授的《龟兹菱格画形式渊源再探》在菱格画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疆以西的两河流域、叙利亚、罗马、萨珊等地寻求菱格画的原型依据,同时结合语言学家提供的楔形文字研究的材料,从中收集西亚相关山居民族的文字史料,与菱格画背景的山岳图形相对应,进而参照龟兹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将龟兹人的先祖吐火罗人的历史足迹与视觉图像的传承线索勾勒出来。
除了上述论文外,中国文化大学蔡淑慧博士的《敦煌不知名变文三〈借花献佛变文〉研究》、龟兹石窟研究所李丽教授的《库木吐喇石窟五聊洞考》、李瑞哲的《龟兹石窟壁画中的法藏部内容》等都有一定的新材料与新观点提出。
四 中印丝路景观变迁研究
对丝路景观变迁问题进行研究,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共收到6篇论文。首先是印度德里大学佛学研究系沙洛教授的《佛陀时代的六大都邑:过去与现在》一文。该文从汉文史料的相关记载出发,把中国朝圣者法显、玄奘、义净三位大师与存在于佛陀时代的六大都邑波罗奈斯、瞻波、憍赏弥、王舍城、阿逾阇、毗舍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论证佛陀时代各都邑的历史状况,探讨了三位大师造访的具体时间。
香港能仁书院唐秀连博士所撰《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语义观之流变——一个交互文化理解角度之考察》一文,通过对宗教传播及文化交流过程的探讨,以观察本土文化的形成,由此而勾勒古代中国佛籍译论的语义观念及其嬗变过程,说明新宗教的传入常会引发教内人士之间的不同争论,藉由文化意识的变化而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吸纳与融摄。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贾东撰《法显西行路线的环境状况研究——塔里木盆地人文地理田野调查》以《佛国记》为依据,着力探讨法显的求法之路,通过对西域新疆段的山川、地理、环境、交通的观察,结合近年来该研究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古代西域塔里木盆地的交通及人文地理环境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上海文汇报编辑徐作生教授的《我与“蜀身毒道”的四次踏勘》考证了“蜀身毒道”一词的来源与意译,详细记录了其四次勘察“蜀身毒道”的过程,从民族成分、文物、语言、风俗、地理、交通等多重角度论述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为学界内研究西域文化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廖肇羽所长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冲突与融合》与台湾玄奘大学院长黄连喜的《法显、玄奘、义净三大师求法新疆路线之比较》等文也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值得注意。
五、 总结
此次“中印丝路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由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与塔里木大学联合举办,会议日程安排紧凑,规模适中,出席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印度、德国、日本、土耳其等不同国家或地区,共有论文29篇,其中大多都是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
与会学者就中印丝路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中华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志夫研究员提出在中印丝路文化交流上,中国是输入国,印度当为输出国,然丝路文化不仅仅是佛教的交流,同时亦是文化、经济之间的交流。敦煌研究院的杨富学研究员则指出研究丝路文化应该关注其兴盛与中断的四个点即西安、张掖、敦煌和喀什,同时认为“丝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上的概念,而逐渐成为中西交通的代名词,成为“陶瓷之路”、“交通之路”。建议身处塔里木盆地的西域文化研究所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文化,鼓励年轻学者学习西域少数民族古文字,以促进西域文化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校长释惠敏教授、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廖肇羽所长、龟兹石窟研究所李丽教授等等都对如何传播发展西域文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总而言之,这次会议开得比较成功,对于促进中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及加强两岸学者的交流合
作必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杨富学 樊丽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