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加强交流 增进友谊——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赛赤·确吉洛哲嘉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加强交流 增进友谊——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发言
  资料来源: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 赛赤·确吉洛哲嘉措(青海)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宗同源,有着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很早以来就开始了文化交流,为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自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内地的佛教随之带入藏地,拉萨的大昭寺内至今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庄严佛像。而从元朝以来,藏传佛教也开始传入汉地,在北京、五台山等内地已建有无数座藏传佛教寺院,甚至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还留有一百多处石刻藏传佛像。清朝顺治年间,1652年五世达赖应邀到达北京,清朝政府为之专门在北京修建黄寺以供居住和修行,藏传佛教在汉地得到了广泛的尊崇。
  近现代以来,汉藏两地佛教交流更加增多。民国期间太虚大师主持成立了汉藏教理院,开展两地佛学交流。汉地的法尊、能海等高僧大德前往藏地参访学法;藏地的班禅、章嘉、诺那、贡噶等大喇嘛前来汉地交流传法;同时,藏地高僧朝拜汉地名山古刹,汉地大德研习藏传经典。康熙年间,第六世达赖喇嘛央仓嘉措前往峨眉山礼拜普贤菩萨,便是汉藏佛教交流史上的佳话。再如浙江普陀山和四川峨眉山,都与藏传佛教有深厚的关系。
  佛教是藏、汉、蒙古等多个民族成员的共同信仰,是联结东亚许多大民族的一种精神纽带和沟通桥梁。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时作为大乘佛教,其互动交流曾经极大地促进了藏汉两个民族的融合与进步,现在和将来也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在互相交流之中传递、契认、配合、互补,进而在共识之中共进的。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交流,乃至佛教在国际领域的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一、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宗教、各宗派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必然
  今天,我们生活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提速,世界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交往愈益频繁。全球化一方面打破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遇与碰撞,加深了世界各大宗教的相互联系、了解、对话,使不同文化与宗教之间的交流增加,甚至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另一方面,作为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应,人们文化认识和文明差异的意识明显加深,从而促使各个国家与民族更加珍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在追求民族文化个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了各个宗教在其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下,彰显自我特色。
  在这个经济、文化、信息全球融合的时代,交流与和谐是时代的主题。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当代宗教的开放与变化,积极地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由此而出现了世俗化、本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时代,人们更加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接纳。为此,世界各国就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次进行持续的对话,提倡团结和多样性,消除所有造成隔阂的错误观念。应当提倡多样性是一种美德而不是威胁的理念,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体系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丰富人类经验至关重要。
  二、在新世纪,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等佛弟子讲宽容、和平、慈悲、善业,尤其大乘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要求佛弟子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而积极地入世、济世,要求的是为所有有情众生谋利益,为全人类的和谐和平贡献毕生。而在当今,文明对话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真诚友好的对话,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互相了解,通过交流、沟通消除彼此的成见和误解,为不同文明间的广泛合作和构建人类社会的和谐奠定基础。“亚洲文明对话第一次国际研讨会”宣言中强调:人类所有文明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种文明之间和每一种文明内部都应当开展平等、友好、真诚的对话,以增进互相理解,并在求同的基础上共同分享人类共同的价值,积极、有效地应对人类在和平、安全、生态保护、消除贫困等领域所遇到的威胁、挑战。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本属于同一个文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着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佛教教义教规中有着崇尚和谐的内在依据,也有两教同光共致和谐的实践基础。但也有差异,其交流就是为了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借鉴,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我们知道,宗教文化交流是宗教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宗教文化交流与沟通是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相互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这次论坛的举办,既顺应了宗教进步发展的潮流,亦是对实现人类友好共存、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这种文化以其开放性、包容性而积极参与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并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研究宗教文化、促进宗教文化交流,并以这种学识及其沟通来发展人类智慧、防患文明冲突的悲剧,达成世界和平共处,是宗教界、学术界和政治界等广大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以世界佛教论坛为契机,加强佛教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深化佛教研究,开创我国佛教与社会和谐的更新局面,并以“海纳百川”的态度促进国际间的佛教文化交流,扩大各国度、各民族、各种信仰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使我们共同存在的地球更加平安、更加美好。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需要继续互译经典,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文字的不同。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多年的佛经汉文、藏文翻译,形成了汉文大藏经和藏文大藏经,这是中国人对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所做的重大贡献。从而也造成了藏、汉佛教虽然同源于印度,但是在分别向汉地和藏地的流传和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一些差异,造成今天汉藏两地的大藏经互有短长。如藏文《丹珠尔》当中的多数内容为汉地所无,而《甘珠尔》里面也有好多汉地没有译出的经籍;反过来说,汉文《大藏经》中的很多内容也没有译成藏文。比如慈氏菩萨很重要的《现观庄严颂》及大量注疏、功德光的《戒律本论》等在汉文大藏里就没有,而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显扬圣教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在藏文大藏里也没有。甚至堪称藏译汉典名著《贤愚经》,据考证也不全面,值得补充翻译。所以,可以进行藏、汉两地所有版本佛教《大藏经》的对勘工作,先把藏文和汉文大藏经的总目录互相对译,然后再进行经目和具体内容的对勘,这对于汉藏佛教界全面了解佛教经籍在中国译传和发展的基本概况很有好处。也必将更深入、更清楚地揭示汉藏佛教之间的异同之处和历史渊源,从而促进双方更好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借鉴,为中国佛学的继承与发展和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与融合作出积极的贡献。藏、汉佛教的互相了解和沟通,对于整体佛教弘法利生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广大僧俗弟子自身的学习修行、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以至成就佛道都有无边的功德和利益。
  四,让我们自觉行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佛教交流的机制和方式
  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谐。宗教对话本质上是人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和欣赏。学习,不是为了颠覆信仰,而是加强、更新和完善信仰。我们要在认清意义的基础上,由中国佛教协会以及各省市区佛教团体协调、组织,确立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目标,采取轮流负责等有效制度,通过开办佛教论坛、举办佛学交流会、举办藏汉教理共修院、相互收徒传戒、共同举办法会、开设道场讲授佛经等多种方式,在内容采取灵活办法,在藏区传播汉传佛教及“中国功夫”,向汉传佛教传播藏密等,以促进交流,加深了解,提高文化认同,增加藏汉民族乃至佛教信仰各民族的友谊,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