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弘法传播事业现代化的刍议
佛教弘法传播事业现代化的刍议
依空
佛光山宗委会宗委、台湾南华大学执行董事
内容摘要:普贤曾立“请转法轮”大愿,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方法去推动法轮,至为迫切需要。本文试著从文字出版、影音传媒、音乐艺术、素食禅茶等角度,为佛教弘法传播的现代化找出可能的方向。而要达成此目标的前题,必需著重教育,培养佛教的人才,因此唯有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关键词:弘法 变文 梵呗 滴水坊
《论语.卫灵公》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普贤十大愿之一“请转法轮”愿,太史公司马迁忍辱含垢完成《史记》,其心愿除了要“藏诸名山”,更要“传之其人”[1],凡此种种皆显示伟大的思想,要靠优秀的人才、善巧的方便将之横面的传播、纵面的弘扬。因为法轮自己不能转动,必须透过人力去推动,因此要劝请大善知识来转法轮,让佛法走入人间,发挥净化人心道德,提升社会伦理的功能,运用传播工作来弘扬正法的重要性,于焉可见。
佛门流行一句话:“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法华经》说佛陀出生于人间是为了“示教利喜”。把佛法教义开示于人间,带给众生利益欢喜,是佛陀所以降生于娑婆世界的本怀,因此僧宝弟子最重要的天职,就是将佛陀证悟的真理弘扬下去,灯灯相传,续佛慧命,而不仅仅是赶赶经忏、做做手艺、种种桑田,寄佛偷生,辜负了一袭袈裟,乃至只做慈善赈济,缺乏佛法教化,和世间的慈善机构没有差别。
弘法利生既是佛陀本愿、弟子家业,如何既契理又契机,方便权巧引导有缘、无缘者,都能同入佛法大海,不能不讲究观机逗教的方法。佛经说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因此佛陀施设八万四千种法门。因为众生“根器”利钝的不同,因此教法有三乘一乘、顿渐修悟、八大宗派的种种差异。相对于其他宗教的理论单一、威权信仰,多元丰富一向是佛教最吸引人的特点。为了让广大的弟子能够轻松地理解佛法,佛陀其实非常讲究传播的方法。首先,在语言方面他禁止弟子使用贵族间交谈的梵语,而讲说流行于地方的巴利语,扫除佛教传播时的语言障碍,收到通俗化的效果,这和当今将佛经白话文化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佛陀运用十二分教的方法来教导弟子,佛典大量运用譬喻故事,生动有趣,充满文学色彩,对于佛法的传播和经义的流传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十二分教其实就是佛教的十二种传播方法。另外,佛陀也是善用肢体语言的教育家,宣说《华严经》时,佛陀分别从足轮、足指、足趺、两膝、眉毫等部位放光,依序演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菩萨法门;阐述《法华经》一乘法义时,佛陀曾经露齿微笑,三请三止,引发弟子求法若渴的虔敬心;《维摩经.佛国品》中,面对弟子认为娑婆秽土不如他方佛国庄严的质疑时,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世界即刻净如彼佛土。[2]传说佛陀曾在灵山胜会上拈花微笑,禅宗就在一朵美丽的蔓陀罗花、一个温馨和煦的微笑中传扬了开来。甚至佛陀的三十二相的广长舌相、梵王音声相等,这些都是佛陀为了达到弘法利生所示现的方便,佛陀本身就非常注重传播方法的运用。
佛教东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僧侣弟子们,为了将佛法普及于民间,使用通俗易晓的文词、生动有趣的譬喻故事,韵散夹杂、唱导俗讲兼用,甚至将深奥的佛经图相化,以变文、变相的形式,将经典平易化、通俗化、趣味化,使民众容易接受、听信。变文之“变”,意谓南北朝的经师们在弘扬佛陀教义时,而给予适应当代需要的中国化转变。由上可知,不管是佛陀本人或者是后代弟子,都善能洞晓众生需要,善用弘法传播的方便智慧。
承继佛教过去既有传统,开展未来的弘法方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佛教弘法传播可从以下几点著手:
一、文字出版弘法
佛陀涅槃后,大迦叶主持经典的结集,尔后陆续经过五次结集,佛陀的圣教才能以梵巴藏汉的语言形式流传至今,遍及世界。从东汉开始,降及隋唐、两宋,中国佛教的高僧大德,展开佛典的翻译、雕刻、印刷、出版工作,长达千年之久,保存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最为庞大完整的佛教文献。面对如此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如何加以整理、阐述、编纂、流通,实为当务之急。文字出版可以从通俗和专业两个面向来著手,首先,通俗方面:把大藏经白话文化、高僧传记以小说型式来显现,成为感化人心的现代传记文学,更进一步将之漫画化,让孩童从图画悦读中,潜移默化成圣希贤。这些工作笔者在担任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任内,都已经在进行,并且有斐然成果。其他出版一般人能够通晓的佛教教理、励志、用世、艺文等丛书,《海潮音》、《内明》、《法音》、《普门》等佛教杂志的编辑,《人间福报》的佛教报纸的发行,这些平面媒体都能发挥文字般若的功能,让读者借此契入奥妙的实相般若。
专业方面:编纂佛教的辞典、年表等工具书,将大藏经数位化、电脑化,方便现代人搜寻资料、学术研究。佛光大藏经编纂委员会近年已陆续完成《阿含藏》、《禅藏》、《般若藏》、《净土藏》的编刊,二○○九年四月,将出版《法华藏》,其余的十一藏,预计于三年内全部完成。本人忝为编纂委员之一,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艺文藏》的整理,计划将佛教经典中富有文学性的文献、僧人文学作品、传世文学中(如全唐诗、全宋诗、全唐文、全宋文、小说戏曲等)的佛教文学收录本藏。另外,各种佛学学报的刊行,例如《普门学报》、《中华佛学学报》、《禅学》、《法幢》等,展现学者的研究成果;佛教专门学术丛书的出版,例如《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等等,是有目共睹佛教文化出版的盛事。诚如星云大师所言:“以弘法效益而言,文化事业可谓本小利厚,写一篇一章、出版一本书,让人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必能激发其愿心,想要奉献佛教,可以说是带动善的无限循环。所以佛教文化事业是行销佛法,赚进人心,带给人生命的价值,带给人生生世世的信心。”又说:“文化就是在化心,感化你的心,使你有自觉。”[3]文化出版弘法的显著成效与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影音传媒弘法
相对于报纸、杂志、书籍等等的平面传播媒体,面对二十一世纪资讯迅速庞杂的时代,利用电台、电视、电脑、网络视讯的立体媒体来弘扬佛教,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早在一九五七年,星云大师便在台北民本广播电台首创“佛教之声”节目,继而于一九八三年在中视开辟“信心门”、一九八四年于美国洛杉矶中华之声电台制作“佛光普照”,接著陆续于海内外各公、民营电台录制佛教节目,一九九○年更加入“全国广播电台”股份,希望透过广播频道,让法音宣流,利益人心。
除了电台弘法,一九七九年八月,佛光山排除万难,在媒体戒严的时代,终于于中华电视台制作了佛教团体第一个电视弘法节目,开台湾电视史宗教性节目得以在黄金时段播出之滥觞。一九九七年创立“佛光卫视”,二○○二年更名为“人间卫视”,是华人社会第一家宗教卫星综合公益电视台,目前有二十七个国家可以收看到开启智慧、净化心灵的佛教节目,佛教传播的力量可谓无远弗届。尔后台湾陆续有法界、华藏、生命、慈悲、大爱等电视台的成立,台湾佛教的弘传迈入新的纪元。从网络获取新知识是现代青年习惯的途径,为了吸引年轻人亲近佛学。佛光山于一九九七年成立“佛光山全球资讯网站”,二○○四年八月,成立了“天眼佛学院”,只要加入成为会员,就能上网有系统地学习佛法。充分结合现代科技,让佛教走入每个人的家庭、心田,不失为转动法轮的好方法。
三、音乐艺术弘法
欧美基督教的传播和音乐、艺术、雕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大师巴哈、莫札特、韩德尔等人所创作的音乐,如受难曲、安魂曲、弥塞亚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宗教乐曲。西方的教堂不惜掷下千金设备上好的管风琴,成立唱诗班,让基督徒一走入教堂就受到音乐的感染,融入其中。从印度到中国,佛教一直非常重视以梵呗、赞颂的歌咏形式,对诸佛菩萨表达虔诚礼敬。唱诵佛名、礼赞佛德成为佛门重要的仪轨;音声嘹亮、精于唱颂者,还被收录于高僧传记中,可见佛教对“以音声作佛事”的重视。一九五四年,星云大师成立佛教第一团的青年歌咏队,当时的成员日后都成为推动佛教弘化五大洲的中坚骨干。之后五十年间,又陆续在世界一流艺术殿堂巡回举办梵呗音乐会、人间音缘音乐会,从庄严曼妙的歌声中展现对佛法的感动,借由音乐把佛教推向国际舞台。除此之外,早在一九五七年八月,便录制了首套佛教圣歌唱片六张、一九七八年八月,更推出《佛教梵呗全集》录音带;一九九八年则制作《法音清流》CD片二十二张,让信众居家也可以随著梵呗录音朝暮课诵如仪,修行不一定在寺院,佛法全面地走入佛教徒的家庭。
寺院自来就是佛教文物的收藏宝库,而寺院的建筑、佛像、法器、书画、园林本身就是艺术珍品,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敦煌石窟俨然是一座长城式的博物馆。有鉴于此,星云大师在世界各国创立十八所的“佛光缘美术馆”,不仅有收藏、展览的欣赏功能,更兼具审美、教学的教育成效,带领社会大众走入佛教的艺术世界,培养柔美灵动的慧心。
四、滴水素食弘法
中国佛教徒基于《梵网经》、《金光明经》不忍断慈悲种的教义,实践断肉素食,历千年而不衰。人类因为啖食牛肉,牛所排放的气体为地球日益暖化的原因之一,因此世界环保人士大声呼吁“素食救地球”,佛教的饮食文化忽然受到全球的关切。一九九四年二月,星云大师以对于十方信施奉献,要“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信念,在台北道场佛光缘美术馆成立第一家“滴水坊”,采轻食、茶点、原味的方式,有别于一般素菜馆。滴水坊融合茶香、书香、艺术、禅思于一体,让非佛教徒也能自然地享受素食与知性的心灵飨宴。
以上以佛光山现有成就为例,略举佛教弘法传播的可能方向。除此之外,举凡各类活动的举办,例如念佛、禅坐、朝山、受戒、拜忏、法会、托钵行脚、短期出家等修行活动;或者各类夏令营、冬令营、成长营、成年礼、菩提眷属、佛学会议、佛学会考、读书会、佛学讲座等教育活动;或者育幼、尊老、义诊、赈灾、冬令救济、监狱教化、友爱服务、临终关怀等慈善活动,都是现代弘法的要项。而要达到佛法“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传播,最重要的前题就是佛教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人才具备,佛法才能如佛之两足,“智目行足”,遍布于世界各地,十方沾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教事业乃佛法慧命所系,古人明训,良有以也。
参考书目:
1.《妙法莲华经》 大正藏第九册
2.《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正藏第十册
3.《维摩诘所说经》 大正藏第十四册
4.《佛光山四十周纪念特刊》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7年8月出版
--------------------------------------------------------------------------------
[1]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2]《华严经.佛国品》:“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大正十四.五三八下)
[3]《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