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略论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源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究其根本意趣,它永远是现代的、当代的。佛法的弘扬应以契理为中心,把握时代的因缘而作对机的教化,这才是佛教现代的真义。故现代佛教是应契合当时、当地社会人心的因缘形势,重视密切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特点来弘传佛法,重视对佛法作现代的诠释,使当世从之更清楚地明了佛教的立场和内涵,并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离苦得乐,在生活中体悟到佛陀出世的般若智慧,享受到佛法的清凉与喜悦;同时,亦令佛法普遍世界、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佛教究其根本意趣,它永远是现代的、当代的。佛法的弘扬应以契理为中心,把握时代的因缘而作对机的教化,这才是佛教现代的真义。故现代佛教是应契合当时、当地社会人心的因缘形势,重视密切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特点来弘传佛法,重视对佛法作现代的诠释,使当世从之更清楚地明了佛教的立场和内涵,并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离苦得乐,在生活中体悟到佛陀出世的般若智慧,享受到佛法的清凉与喜悦;同时,亦令佛法普遍世界、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引言
  在这个“万木霜天竞自由”的改革开放年代,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相对贫乏的社会,中国佛教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合现代人的根性和生活方式,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佛法贵在当机而不为机所转,新世纪中国佛教如何当现代之机而不为现代化所转,是佛教界人士一直关注的问题。
  现代之机就是在多元文化之中如何解决人类自身建设问题,所以佛教当现代之机就是指佛教在保持根本教义、戒律、教规等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对弘法的方式,教理的统一,教团间的合作,僧团教育的实施等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圆融出世以入世,走建设人间净土的道路,以便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文化的融汇交流相适应,为人类身心的彻底解放作出贡献。故今天就中国现代化佛教的发展趋势,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原则、内容等,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一、中国佛教应该现代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名话真实反应出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生物、科学文化、宗教思想等)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21世纪将是高科技继续发展,生命科学、宇宙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经济腾飞的世纪。科技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层面广而且深,于是“现代人”对传统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等,都重视评估。
  在对一切都高呼“现代化”的理念的反省下,传统的宗教已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逐渐适应了这股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亦逐渐适应了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来生永恒关怀,逐渐改变为关怀今世的现实人生。同样,作为世界五大宗教的佛教亦是如此。一直以来,佛教通过教义、戒律和教团组织,信徒的布教活动来反映世界,并反作用于世界。就其要根本教义,具体戒律而言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实在的,积极能动的,非虚幻被动的。故而中国现代化佛教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原有的优良传统,适应现代化的潮流。从而使佛法普遍世界,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其实,纵观整个佛教史人们不难发现,佛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人类活动。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释迦佛在体悟了宇宙中的缘起法则后,发现了一切存在的“相依性”及“缘生性”,从而彻底粉碎了当时印度人原有的由心所生的幻想,改变了修行的价值取向,建立了既不放纵也不苦行的“中道”修行法则。使修行人不再依靠形而上学思想,而由过去的迷梦中走出来,清清楚楚地活在当下,克服生命中的混乱和偏执,以期建立健全的人格。在当时,这种超迈脱俗的修行理念,可以说是极现代化的。
  至于谈到僧团的创立,就更具有革命创新精神了。佛在《波呵罗经》中曰:“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是释种。”这一观点的提出完全打破了印度原有的“种姓制度”。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僧侣,过着清净于染的生活,成为受人尊敬的宗教师,应取决于他的智慧和德行,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家世和种族。
  而到了后来佛陀允许女人出家修道的决策,更是打破了世俗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弊病和教内一部分人所执的“女人非是道器”的狭隘观念。所以说佛教在最早期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当是佛陀建立的僧团,就是一种教制的改革和现代化,不仅不过分,犹嫌不足。
  此外,佛陀亦十分注重佛法的普及化,以大慈大悲的精神为上,特别注重于布教的“方便善巧”。故其在整个的佛教史上,应该就是佛教现代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而事实上,也正因为佛教主张现代化,讲究“权变”才发展出“大乘八宗”。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流行于西方的禅宗、密宗及流行于近代中国的净土宗,事实上均是佛教现代化的产物。所以佛教徒如果正在享受佛教现代化的成果,却又反对当代的佛教现代化,岂不是自相矛盾,贻笑大方?
  二、何谓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一提及现代化佛教,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寺院配备全套的现代化施设(如电视、空调、传真机、多媒体电脑、汽车等),僧人会开汽车、用电脑、手机,佛教开办“速效学佛班”“快捷成佛班”等,就是现代化佛教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且偏狭的观念,是绝对要不得的。
  所谓佛教的现代化,并不是赶时尚,而是一个宗教不断地觉观,自我反省和调整的过程,以求更好地在不断变迁的人类文化,社会环境中提升人类的文化行为。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宗教或文化,如果不能因时代思想的变迁,而做出适度的自我调整,很快地就会为其它较有调整能力的宗教文化所取代。尤其在人类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反省和调适已成了人类群体的必要能力。
  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中国佛教能在新世纪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谛,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间一切事业。”所以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佛教将以“人间佛教”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及儒家“大同理想”相协调,以正信佛教弥补“信仰危机”“信仰缺乏”与现代精神文建设相协调。同时中国现代化佛教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样化,而对佛教教义进行现代化的解释。如丛林教育学院化、僧团组织系统化、弘法手段多样化,也是现代化佛教的内容。
  所以中国现代化佛教,即是:电脑、空调进入殿堂、禅堂;制作电子版的《大藏经》,用多种语言宣讲佛教教义,出版新型的多种多种的佛教书刊、报纸;创办佛学院,佛学大学;寺院安直拨电话、传真机;佛学研究和讲座更多采用录象带、放映机、闭路电视、佛教多媒体、互联网;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现代化手段。同时,创办佛教夏令营,短期出家,电台广播佛法(或佛学专题讲座),电视台举办佛学专题节目,佛教慈善功德会,佛教界希望工程,佛教义诊,佛教巡回医疗,安养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设施。提倡素食文化,放生护生,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
  从而令佛教的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无我利他、度人无倦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行方法等核心思想,深入人心,以求转动当今的人类文化。使人类逐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我见思想,而能和谐地共同在地球上生活发展下去,并在理性认识、思想观念上得到提高和升华。同时也使佛教真正成为化世导俗、爱国利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世界和平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助缘,进而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宗教。
  三、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几个原则
  以上我们从早期的佛教史中的佛教现代化现象,以及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肯定了提倡现代化佛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其推行的方法与技巧。以下我们就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化佛教所应具备的几个原则,进行一下探讨。
  (一)、现代化佛法的均衡发展与推广普及
  佛陀一向以“大悲为上首”的基本精神,开展人类弘法上的新格局,提出“人人皆是释迦,人人皆可成佛”的口号,使佛法能普及开来,走向群众,走进社会,利益更多的人。这个理念事实上就是佛陀立教的本怀,我们可以从原始经典中佛所讲的关于在家人应如何礼拜六方,敦伦尽份的部分看出来。故佛法本来就适用于不同根性的众生,正所谓“观机逗教”、“对机说法”是佛教弘法的关键着手处。
  所以太虚大师、弘一大师等一些佛教现代化提倡者,一直强调佛教有利益更多众生的能力和使命,提出现代化的佛法要走出修行者或学院派的圈子,从而面向全世界各个阶层的不同根机的众生,使每个众生都享受到佛法的利益,沐浴到佛法的清凉。
  此外,在普及佛法时还要做到理性与感性之均衡发展。因为一直以来,佛陀都以“悲智双运”作为修行的主要原则,从而使佛法之理性与感生能均衡发展,不偏不依,归于中道。倘若修行者执于“反感情”之苦行思想,藏匿于深山之中,想立刻把所有感情尘缘都一股脑丢掉,对生命中感性的事物都给于彻底的否定与排斥,并以此作为断惑证真的必要条件。那么这只是小乘自了汉的行径,非是真解脱。
  反之,若修行者执于偏感情的“反知识”论,不能用智慧观照,盲目去做“处世度生”的权教事业,滥用慈悲与方便,那么这将会造成“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的恶劣后果。如此自他无益,反累佛教为世人之所抵毁讥嫌,此甚为可悲可叹。故以上所说的偏理性的苦行思想和偏感性的反知识论,皆是现代佛学修行人当远离的两种过失。
  所以,当今的现代化佛教要理性与感性均衡发展。即是:一方面注重教理的研究,使正确的佛教理论永存于世,令正法久住;另一方面运用宗教仪式(如打普佛、放焰口、开水陆法会等),或一些佛教慈善事业(如办佛教义诊、养老院、孤儿院等),以满足世人的宗教需求,体现大乘佛教入世而服务社会的本怀。如此权实双用,能迂回也能正直,在权变中又不失去立场,这才是佛陀提倡的“悲智双运”的修行原则;才能在普及推广佛法的过程中,让学者不仅依教规义理来提升及净化自己的思想道德观,而且能自然地关怀周遭的众生,以实际的利他行动为平时修学的常课,亦能让佛法得到世人的肯定和赞同,得以全球化的普及。
  (二)、肯定涵融精神,统一教行
  纵观整个佛教史,我们不难发现:佛教一向是有涵融精神的,也一向主张在互敬的基础上和一切人类的文化及宗教和平共处,佛教徒没有宗教的侵略性和扩张欲,故佛教极少会和其它宗教起冲突,历史上也没见过因佛教而起的战争,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今天为了佛法能更普及,为了能更有力地去运用权教以教育众生,现代化佛教必须高度的涵融精神和人类其他的文化相汇通,形成一个洋洋大观、更丰富、更开阔、更适应现代化社会不同众生根器的佛教文化,打破“以一为尊”的局面,从而开创一个更开阔的弘教格局,让人类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里均可感受到佛法的存在,享受到佛法的喜悦,亦令修学者以开放的胸襟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的文化观中,不断开发成就更多的智慧和宝藏,进一步地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
  大乘经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华严经》中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以善才童子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例,来说明菩萨修行者当以一颗谦虚的心广学多闻,不断地为了众生而充实自己,不该把自己的心智,局限在一经一教或一个宗派里。应该打破一切藩篱,而能求知于世界。一直以来,佛教都非常重视知识,运用知识,以求造福人类,这正符合佛教缘起观“万法从缘起”的真义。所以佛教这样一个理性的重知识的涵融开放态度,不但对今天的现代化佛教十分重要,就是对整体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是同样重要的。
  但一到教内,佛教的涵融精神相对地就比较欠缺。目前,中国佛教内部宗教众多、团体林立、思想修行皆不统一,结果是各执一词、以自为高,从而造成整体佛教文化力量的削弱及分散。多样性与多元化是佛教的特色之一,这站在慈悲布教、方便度生的立场来说固然是好,但是对于初级阶段的佛教信仰者来说,面对众多法门,往往会不知所措、难以选择。所以现代化佛教,应逐渐走上知见与修行整合统一的道路,才可能在思想爆炸、文化充斥的今天,有力地向全人类传达佛法理,否则教外的人总会对佛教“望洋兴叹”、“怯而止步”。
  在发展现代化佛教时,首先学者要确定哪些是佛法的基本观念。例如:涵盖佛教宗旨教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和“悲智双运”的修行方法,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布教手段等等。然后再用现代化、大众化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一旦表达出来,就会在佛教社会中有公信力,使精进的团体修行者知所进止,也能使外道知所收敛。如此,各宗教派也并不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教法和特色,且又能涵盖佛教发展及悲智双运的整体。这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布教方法,岂不是更能发挥佛教整体的力量、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这样佛教亦能逐渐在广大的佛教文化领域中,开拓出一片属于大家的天空。
  (三)、培养现代化人才,加强四众合作
  中国佛教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进步,关键是人才——僧才的培养和教育。正如赵朴老199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全国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佛教的发展,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目前中国佛教界弘扬佛教文化的人,名僧不少,高僧不多,后继无人。故而培养继承传统、面向当代、开拓未来、爱国爱教的僧才,这是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的大事。
  培养现代化佛教人才,这包括:培训师资、编写教材、兴办居士教育与兴办佛教大学在内。首先要贯彻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修行第一的方针,然后按初、中、高、研究四缘,逐步培训信众、戒众、行愿众、法众人才,建设佛教规范化标准的律师、经师、论师、法师、教师、译师等。且在重视大力加强信仰,道风建设的同时,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还应当组织学僧兼学“五明”:声明(语文学)、因明(逻辑学)、内明(般若智慧)、医方明(医药学)、工巧明(工艺学、律历学、技术)等。诸如寺院管理、人际交流、演讲技巧、教学示范、驾驶汽车、使用电脑、建筑设计、佛像艺术等,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在学修结合的前提下,让学僧通过学习就得到一技之长,就能更好地为弘法利生、普度众生做出贡献,为佛教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为佛法的弘扬贡献力量。  此外,现代化佛教亦要加强与国家政党的合作,加强僧俗二众间的合作。古德云:“国兴则佛法兴,国衰则佛法衰。”“不依国主,则佛法难立。”这是佛教界人士通过长期实践和切实的修证,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今天的现代化佛教要在世间长期稳定的发展,广泛深入地弘扬,就必须主动认真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宗教政策的许可下,进行弘法布教宗教活动。反之,则佛教无以生存发展。
  而加强僧俗二众间的合作,亦是现代化佛教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众所周知,佛法的弘扬不仅仅要靠出家众,而且也要靠在家众的努力。当今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众有颇强的弘教意愿和弘法能力,希望自己这种辅助性的弘教行为,能够得到僧团的肯定和支持,以此来提高弘法的信力。然而,这种情况却没有被传统的僧团所认可接受,而被说之为“末法时期,白衣高座说法”。其实,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是要不是得的。因为在弘法的过程中,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天地,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世界,二者若用理性的态度做自我反省和调整,加强合作,就一定能使佛法在全世界大放光芒,故二者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事实上,在家众只要有正确的佛法知见,在佛教社会中能够说法弘教,一直都是被认可的。由最早的原始佛教时期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时期,一直都是如此的。尤其是大乘佛教时期,提倡佛法的普及与入世,故十分肯定有知见的在家居士,在佛法传播中有着推波助澜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比较熟知的几位大菩萨,除了地藏王菩萨是现比丘身,其他的几乎都是现在家相。这说明了佛教大乘弘法的原则,是讲究“应机说法,权宜相当”的,如何能使众生容易契入佛法,菩萨就现何身而为说法,从来不拘泥于在家身或出家身。故以佛法本身的教理来说,出家人或在家人弘法皆很好,只要其人有这个意愿和能力。正如佛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站在毕竟空、缘起有的立场而言,心、佛、众生皆了不可得,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束于谁出家谁在家呢?总而言之,现代化佛教中,僧俗二众应该团结合作,共同承担佛法弘扬的神圣使命,使佛法教团能更加兴盛强大,永世长存!
  (四)、提倡平实的佛法的平凡的修行
  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所创立的佛教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升华,是人体高度解脱的产物,是可为未来世纪人体、人心的科学探索和发展,为人类的彻底解放作出贡献的。佛陀从来不认为僧团是他的,或是他所领导建立的。我们可以说最早期的佛教,本来就有着理性及鼓励修行人独立思辨的学风,并不鼓励教条式地把一切的价值皆定于一尊。然而在佛灭度后,情况就逐渐改变了。比丘们由于怀念及尊敬佛陀,逐渐把佛陀地位神格化了,认为佛所说的法就是唯一的真理,而不知圆融变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佛教内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和权威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是佛陀说法的本怀,也造成了佛教发展的障碍。
  也正因为如此,故今天所提倡的现代化佛教更有在人间提升人类理性的使命,要约束人类的一元化盲目崇拜倾向,要人类靠自己站起来(此即是佛经中所说的“自依止”)。同时现代化佛教本身应是更开阔的胸襟和更卓然独立、不依权威的自在,由一元走向多元,让佛法走出权威,更贴切于平实的群众。
  另外,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相当崇尚神异的。所以引得不少附佛外道,打着佛法的招牌,创办一些所谓的“证果保证班”、“速成开悟班”来混淆视听,到处招谣撞骗。而不少的人一听说什么人有“神通”,就很容易轻信,由于正见不深,故脚步站不稳,一天到晚跟着这帮自称有“神通”的人团团转,忙了半天不但一无所得,反而是劳财伤神,甚至家破人亡,最后才知道“神异生涯原是梦”。这也许是现代人的生命太缺乏成就感、太枯燥、太不安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一天到晚想这些异乎平常的事。就连开悟、证果及解脱、涅槃,这些佛教中的事实,往往一到了有神异倾向者的心里,就兴起了无限的幻想与憧憬。
  事实上,佛教中的开悟、解脱,并不是神秘的事。佛陀讲道:洞察力的极终就是悟,离执力的极终就是解脱,其意义是很平实的。而现代修学的人往往对开悟、解脱存在一种形而上学式的幻想,以为那是一个终极究竟的落脚处,人只要开悟或解脱了,以后的人生就是“一帆风顺”,不用在担心什么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也是不可取的。真正“悟”了的人,看到有情世界仍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安和痛苦,会去增益自己的自在力与善巧力,以一颗平常心,投入法界,不忧不惧,积极进取,努力去服务社会,利益众生,使法界能更离苦、更和谐,这样才是真解脱,真正的佛弟子。
  中国有句古谚——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孙中山先生曾在生前力倡力行哲学,其用心就是希望改掉我们中国人的坏习惯——谈得太多却做得太少。而太虚大师在1940年就说过:“革新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以现代社会的情形和需要来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众,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上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行动,即所谓菩萨行,……也可名为今菩萨行。……我们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
  所以,现代化佛教,要能走上平实修行的真大乘道路,而不要再去发扬中国人尚玄谈、重神异的“国粹”,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佛教徒,现在也该由妙高山头走下来,去践履平常心、平常事,去为众生服务才好。
  (五)、关怀人间的入世精神
  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是颇不平衡的,且因为这种不平衡的,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具有潜在之张力和危险性。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人类理性及自我约束力的成长,没能和科学技术的成长成正比。当今社会,战争,贩毒、种族冲突等现象日益严重,实在令人忧心。然究其真正的根源的,是人类自身思想感情上的自私心理。其次,人类在群已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仍不能够成熟,尚不能够和人类社会,经济、自然界等层面上的发展齐头并进,结果造成了人类个体的不安全感,也造成了许多完全不必要磨擦及对立。
  例如,工作上的排挤,利益上的竞争,人类彼此间的防范和猜嫉,世界自然界资源日趋枯竭,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失落、精神紧张、心理失衡、道德退化,将引导人类对回归自然,找回失落本心的精神慰藉(包括宗教)的需求。这将为注重向内观照,追求超越精神与生命联系的和谐,返朴归真、长于了脱生死、乐于奉献、关怀终极人生的现代化佛教提供了经济、政治基础和客观需要,为中国现代化佛教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可能。
  太虚大师高瞻远瞩,从熔冶基督教(耶)、伊斯兰教(回)、佛教于一炉,建设全人类瑰玮灿烂的新文化出发,力倡“人生佛教”。1932年太虚大师在武昌佛学院讲学,即主张:“学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须尽职业,以报他人咨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业,以净自心进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学;必如是,人乃真真学佛。”
  这是继承和发扬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精神的体现。在科学日益发达、物质日益丰裕而个人欲望炽盛的新时代,尤其需要这种体现佛教本怀的:“人生佛教”。更何况佛法出现于世,就是为人生解脱这一大事因缘而来的,离开“人生”,别无佛法,佛法若不为此世间而设,则此世间不需要此佛法。故知“人生佛教”即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理,推行佛教的利益人生的事业。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寺院提出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根本宗旨的体现。
  故今天所提倡的现代化佛教,要能承担各种济入利世的事业,改良人群的风格,促进人类的道德,救度人类的灾难,消弭人世的祸害,促进社会的进步、世界和平,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理想,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因缘,使恶浊的社会,变成庄严净土。
  同时现代化佛教作为解脱的宗教,就是救世——救难——治心的宗教。救世为务,治心为本。要治心,必须救难,拔苦与乐。所以,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其根本在治心(净化人心);共最佳切入点,则在于济人利世,救拔众生出离苦海,使其享受法乐和禅悦。所以在新的世纪,佛教界应下决心做到以下一些工作:
  (1)、在有条件的地方,普遍成立佛教界的“希望工程”,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和各界志士仁人共同努力,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子女都能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身体素质,这是根本之根本,是佛教界四众弟子长期发心去做的有长远意义、跨世纪工程、创世纪工程。
  (2)、在因缘成熟时,各省、市、自治区和有条件的县(市)普遍建立佛教慈济功德会,如目前福建省佛教教育基金会计师含教育、文化、慈善、放生、护持道场等)、四川省慈济功德会,湖南省佛教协会那样,使佛教教育、社会慈善、印赠经书、护持道场等事业更全面地、持久地展开,取得更大成效。
  (3)、建立安养院、孤儿院、弱智儿童教育中心、盲人学校等。
  (4)、建立现代化的慈善医疗院校、康复中心、巡回医疗队,佛慈诊所等;为患者(尤其是残废人)解除痛苦,进行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精神治疗;开展义务献血,捐献器官、骨髓、遗体等活动。
  (5)、长期从事可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参加治理“白色污染”、“黑色污染”等自然环境保护、绿化工作。
  如此从这方面切入社会,深入民众,佛教的社会福利功能大大加强,不仅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赢得了人们对佛教无私奉献、慈悲喜舍精神的赞誉,且更体现了现代化佛教的关怀人间的入世精神,积极进取精神。这不仅是菩萨“自利利他”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根本宗旨的体现,亦是现代化佛教核心内容之所在。
  四、提倡佛教现代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大约从本世纪初叶开始,中国文化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中国佛教即出现了所谓“现代”与“传统”、“革新”与“保守”的分野。在一般人的认识里,“现代派”是改革、激进的,“传统派”是消极、保守的。在历史洪流的激荡下,比二者壁垒日趋森严,甚或发生一些碰撞、纠葛。有些人一旦思维中国佛教发展的趋向,就惯于将视野窠臼在“传统”与“现代”的二难中,或流于一边,或莫知所从。其实,佛教究竟根本的意趣,它永远是现代的,是当下的。佛陀的教法都是应机施设的,佛教不应该有现代与传统的区别,佛教应该永远契合当时、当地社会人心的因缘形势而新之又新,新新不已,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离苦得乐。故如上所述,我们应当知道提倡和发展佛教的现代化有着其不可忽视的意义的重要性。
  1、提倡现代化佛教的意义:近代太虚大师论述此一问题至为深刻,他在《新兴与融贯》一文中讲到:“平常所说的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然依佛教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趋势上,在一个区域之中,一个时代里面,适应其现在的将来的生活,则有一种新的意义,便是契机的意思。根据佛法的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作用。”我们在这种理路的启发下,紧扣契理契机这一中心,把握时代的因缘而作对机的教化,这才是佛教现代化的真实意义。
  2、提倡现代化佛教的重要性:
  (1)、坚持优良传统,改革创新佛教:现代化佛教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的,而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结合着新的形势,现代人的根机,现代弘法手段而不断的发扬光大的。若离开了优良传统,佛教的“改革”、“创新”、“现代化”,就会走样变味,保存实亡;离开了改革、创新,佛教的源头活水也可能变成死水一潭,乃至干涸、枯竭,就不会有新的生命力,不能开创新机。故中国现代化佛教在适应潮流的同时,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本着佛教’慈悲济世、自利利他“的原则,深入法界,利乐有情,且不为世俗所染著,方可为世人所接受认同。
  所以太虚大师就说:“第一,中国佛教的革新,是坚持佛教优良传统前提的革新,而不是抛弃中国两千看伟演流变的佛法的空中楼阁式的标新立异;第二,中国佛教的革新,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吸收各国各方特点的创新,不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第三,中国佛教的革新,与复兴中华民族相联系,不是孤立地离开民族的兴旺,而求各人自我解脱的革新。”
  (2)、消除迷信色彩,弘扬正信佛法:由于种种因素,佛教在流专的过程中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的民间信仰,如看相、占卜、抽签、抉乩,要坚决排除。所以中国佛教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仍将“坚持正信,反对迷信”,要坚持诸法无常、缘起性空、轮回报应、无我利他的根本教义,坚持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作为修行的基础,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广大行愿;同时,对于赶经忏、为亡者超度等法事,要加以引导加强度生的药师法门,使佛教由重于送死的宗教,转变到注重度生的轨道上来。太虚大师在评价《药师本愿经法》时曾说:“经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店师之法门,……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作用,尤合于现代人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把度亡之佛教转变为资生之佛教,确能当现代人之机,有利于纠正世人对佛教之误解。
  (3)、清除世人偏见,匡正社会人心;大部分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认为佛教是避世而消极的,出家人是冷漠而自度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梁启超所说:“佛教是兼善而独善的,是入世而非厌世的。”所以只要佛教高扬智信、正信的旗帜,既独善又兼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让人类了解、认可了佛法的真实内涵,体悟到佛教的妙用,从而去运用,去修学。所以今天我们要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法去解释佛教教理,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消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的偏见,展现佛教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并于这一点台湾佛教界就做得很多,例如“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1993年10月17日开展了“净化人心新生活运动”,继1992年开展了“把心找回来”的活动之后,持续进行“戒毒品、戒暴力、戒色情、戒烟害、戒贪污、戒赌博”的“七戒”活动,让贪、嗔、痴等一切恶因缘远离,共创人间净土,并将此列为1994年各地佛光会的重要工作计划。这种结合民众实际生活而开展的净化人心的活动,正是现代化佛教的一种体现。且对于在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方面弘扬法,都有所创新,不仅体现了佛教的真精神,根本价值,也是佛教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提倡发展中国现代化佛教,在中国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新世纪的佛教界内外人士必须继承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密切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特点来弘扬佛法,重视对佛学作现代的诠释,加强人间佛教的传播。这是中国佛教在21世纪面临的艰巨、复杂而又神圣的任务,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资料:
  (1)徐荪铭《世纪佛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1998年
  (2)苟嘉陵《觉的宗教》
  花城出版社 广州1997年
  (3)太虚《太虚大师年谱》
  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1995年
  (4)黄佼《佛学研究》1997年
  (5)陈建民《佛教禅定》
  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1997年
  (6)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文津出版社1992年
  (7)郭朋《太虚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1997年
  (8)《新兴与融贯》《海潮音》 第18卷 第9期
  (9)《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法音》 1983年
  引言
  在这个“万木霜天竞自由”的改革开放年代,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相对贫乏的社会,中国佛教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合现代人的根性和生活方式,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佛法贵在当机而不为机所转,新世纪中国佛教如何当现代之机而不为现代化所转,是佛教界人士一直关注的问题。
  现代之机就是在多元文化之中如何解决人类自身建设问题,所以佛教当现代之机就是指佛教在保持根本教义、戒律、教规等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对弘法的方式,教理的统一,教团间的合作,僧团教育的实施等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圆融出世以入世,走建设人间净土的道路,以便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文化的融汇交流相适应,为人类身心的彻底解放作出贡献。故今天就中国现代化佛教的发展趋势,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原则、内容等,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一、中国佛教应该现代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名话真实反应出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生物、科学文化、宗教思想等)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21世纪将是高科技继续发展,生命科学、宇宙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经济腾飞的世纪。科技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层面广而且深,于是“现代人”对传统的文化、宗教、价值观等,都重视评估。
  在对一切都高呼“现代化”的理念的反省下,传统的宗教已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逐渐适应了这股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亦逐渐适应了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来生永恒关怀,逐渐改变为关怀今世的现实人生。同样,作为世界五大宗教的佛教亦是如此。一直以来,佛教通过教义、戒律和教团组织,信徒的布教活动来反映世界,并反作用于世界。就其要根本教义,具体戒律而言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实在的,积极能动的,非虚幻被动的。故而中国现代化佛教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原有的优良传统,适应现代化的潮流。从而使佛法普遍世界,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其实,纵观整个佛教史人们不难发现,佛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人类活动。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释迦佛在体悟了宇宙中的缘起法则后,发现了一切存在的“相依性”及“缘生性”,从而彻底粉碎了当时印度人原有的由心所生的幻想,改变了修行的价值取向,建立了既不放纵也不苦行的“中道”修行法则。使修行人不再依靠形而上学思想,而由过去的迷梦中走出来,清清楚楚地活在当下,克服生命中的混乱和偏执,以期建立健全的人格。在当时,这种超迈脱俗的修行理念,可以说是极现代化的。
  至于谈到僧团的创立,就更具有革命创新精神了。佛在《波呵罗经》中曰:“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是释种。”这一观点的提出完全打破了印度原有的“种姓制度”。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僧侣,过着清净于染的生活,成为受人尊敬的宗教师,应取决于他的智慧和德行,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家世和种族。
  而到了后来佛陀允许女人出家修道的决策,更是打破了世俗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弊病和教内一部分人所执的“女人非是道器”的狭隘观念。所以说佛教在最早期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当是佛陀建立的僧团,就是一种教制的改革和现代化,不仅不过分,犹嫌不足。
  此外,佛陀亦十分注重佛法的普及化,以大慈大悲的精神为上,特别注重于布教的“方便善巧”。故其在整个的佛教史上,应该就是佛教现代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而事实上,也正因为佛教主张现代化,讲究“权变”才发展出“大乘八宗”。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流行于西方的禅宗、密宗及流行于近代中国的净土宗,事实上均是佛教现代化的产物。所以佛教徒如果正在享受佛教现代化的成果,却又反对当代的佛教现代化,岂不是自相矛盾,贻笑大方?
  二、何谓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一提及现代化佛教,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寺院配备全套的现代化施设(如电视、空调、传真机、多媒体电脑、汽车等),僧人会开汽车、用电脑、手机,佛教开办“速效学佛班”“快捷成佛班”等,就是现代化佛教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且偏狭的观念,是绝对要不得的。
  所谓佛教的现代化,并不是赶时尚,而是一个宗教不断地觉观,自我反省和调整的过程,以求更好地在不断变迁的人类文化,社会环境中提升人类的文化行为。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宗教或文化,如果不能因时代思想的变迁,而做出适度的自我调整,很快地就会为其它较有调整能力的宗教文化所取代。尤其在人类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反省和调适已成了人类群体的必要能力。
  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中国佛教能在新世纪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谛,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间一切事业。”所以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佛教将以“人间佛教”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及儒家“大同理想”相协调,以正信佛教弥补“信仰危机”“信仰缺乏”与现代精神文建设相协调。同时中国现代化佛教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样化,而对佛教教义进行现代化的解释。如丛林教育学院化、僧团组织系统化、弘法手段多样化,也是现代化佛教的内容。
  所以中国现代化佛教,即是:电脑、空调进入殿堂、禅堂;制作电子版的《大藏经》,用多种语言宣讲佛教教义,出版新型的多种多种的佛教书刊、报纸;创办佛学院,佛学大学;寺院安直拨电话、传真机;佛学研究和讲座更多采用录象带、放映机、闭路电视、佛教多媒体、互联网;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现代化手段。同时,创办佛教夏令营,短期出家,电台广播佛法(或佛学专题讲座),电视台举办佛学专题节目,佛教慈善功德会,佛教界希望工程,佛教义诊,佛教巡回医疗,安养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设施。提倡素食文化,放生护生,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
  从而令佛教的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无我利他、度人无倦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行方法等核心思想,深入人心,以求转动当今的人类文化。使人类逐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我见思想,而能和谐地共同在地球上生活发展下去,并在理性认识、思想观念上得到提高和升华。同时也使佛教真正成为化世导俗、爱国利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世界和平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助缘,进而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宗教。
  三、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几个原则
  以上我们从早期的佛教史中的佛教现代化现象,以及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势,肯定了提倡现代化佛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其推行的方法与技巧。以下我们就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化佛教所应具备的几个原则,进行一下探讨。
  (一)、现代化佛法的均衡发展与推广普及
  佛陀一向以“大悲为上首”的基本精神,开展人类弘法上的新格局,提出“人人皆是释迦,人人皆可成佛”的口号,使佛法能普及开来,走向群众,走进社会,利益更多的人。这个理念事实上就是佛陀立教的本怀,我们可以从原始经典中佛所讲的关于在家人应如何礼拜六方,敦伦尽份的部分看出来。故佛法本来就适用于不同根性的众生,正所谓“观机逗教”、“对机说法”是佛教弘法的关键着手处。
  所以太虚大师、弘一大师等一些佛教现代化提倡者,一直强调佛教有利益更多众生的能力和使命,提出现代化的佛法要走出修行者或学院派的圈子,从而面向全世界各个阶层的不同根机的众生,使每个众生都享受到佛法的利益,沐浴到佛法的清凉。
  此外,在普及佛法时还要做到理性与感性之均衡发展。因为一直以来,佛陀都以“悲智双运”作为修行的主要原则,从而使佛法之理性与感生能均衡发展,不偏不依,归于中道。倘若修行者执于“反感情”之苦行思想,藏匿于深山之中,想立刻把所有感情尘缘都一股脑丢掉,对生命中感性的事物都给于彻底的否定与排斥,并以此作为断惑证真的必要条件。那么这只是小乘自了汉的行径,非是真解脱。
  反之,若修行者执于偏感情的“反知识”论,不能用智慧观照,盲目去做“处世度生”的权教事业,滥用慈悲与方便,那么这将会造成“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的恶劣后果。如此自他无益,反累佛教为世人之所抵毁讥嫌,此甚为可悲可叹。故以上所说的偏理性的苦行思想和偏感性的反知识论,皆是现代佛学修行人当远离的两种过失。
  所以,当今的现代化佛教要理性与感性均衡发展。即是:一方面注重教理的研究,使正确的佛教理论永存于世,令正法久住;另一方面运用宗教仪式(如打普佛、放焰口、开水陆法会等),或一些佛教慈善事业(如办佛教义诊、养老院、孤儿院等),以满足世人的宗教需求,体现大乘佛教入世而服务社会的本怀。如此权实双用,能迂回也能正直,在权变中又不失去立场,这才是佛陀提倡的“悲智双运”的修行原则;才能在普及推广佛法的过程中,让学者不仅依教规义理来提升及净化自己的思想道德观,而且能自然地关怀周遭的众生,以实际的利他行动为平时修学的常课,亦能让佛法得到世人的肯定和赞同,得以全球化的普及。
  (二)、肯定涵融精神,统一教行
  纵观整个佛教史,我们不难发现:佛教一向是有涵融精神的,也一向主张在互敬的基础上和一切人类的文化及宗教和平共处,佛教徒没有宗教的侵略性和扩张欲,故佛教极少会和其它宗教起冲突,历史上也没见过因佛教而起的战争,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今天为了佛法能更普及,为了能更有力地去运用权教以教育众生,现代化佛教必须高度的涵融精神和人类其他的文化相汇通,形成一个洋洋大观、更丰富、更开阔、更适应现代化社会不同众生根器的佛教文化,打破“以一为尊”的局面,从而开创一个更开阔的弘教格局,让人类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里均可感受到佛法的存在,享受到佛法的喜悦,亦令修学者以开放的胸襟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的文化观中,不断开发成就更多的智慧和宝藏,进一步地完善自身的道德素质建设。
  大乘经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华严经》中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以善才童子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例,来说明菩萨修行者当以一颗谦虚的心广学多闻,不断地为了众生而充实自己,不该把自己的心智,局限在一经一教或一个宗派里。应该打破一切藩篱,而能求知于世界。一直以来,佛教都非常重视知识,运用知识,以求造福人类,这正符合佛教缘起观“万法从缘起”的真义。所以佛教这样一个理性的重知识的涵融开放态度,不但对今天的现代化佛教十分重要,就是对整体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是同样重要的。
  但一到教内,佛教的涵融精神相对地就比较欠缺。目前,中国佛教内部宗教众多、团体林立、思想修行皆不统一,结果是各执一词、以自为高,从而造成整体佛教文化力量的削弱及分散。多样性与多元化是佛教的特色之一,这站在慈悲布教、方便度生的立场来说固然是好,但是对于初级阶段的佛教信仰者来说,面对众多法门,往往会不知所措、难以选择。所以现代化佛教,应逐渐走上知见与修行整合统一的道路,才可能在思想爆炸、文化充斥的今天,有力地向全人类传达佛法理,否则教外的人总会对佛教“望洋兴叹”、“怯而止步”。
  在发展现代化佛教时,首先学者要确定哪些是佛法的基本观念。例如:涵盖佛教宗旨教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和“悲智双运”的修行方法,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布教手段等等。然后再用现代化、大众化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一旦表达出来,就会在佛教社会中有公信力,使精进的团体修行者知所进止,也能使外道知所收敛。如此,各宗教派也并不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教法和特色,且又能涵盖佛教发展及悲智双运的整体。这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布教方法,岂不是更能发挥佛教整体的力量、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这样佛教亦能逐渐在广大的佛教文化领域中,开拓出一片属于大家的天空。
  (三)、培养现代化人才,加强四众合作
  中国佛教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进步,关键是人才——僧才的培养和教育。正如赵朴老1992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全国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佛教的发展,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目前中国佛教界弘扬佛教文化的人,名僧不少,高僧不多,后继无人。故而培养继承传统、面向当代、开拓未来、爱国爱教的僧才,这是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的大事。
  培养现代化佛教人才,这包括:培训师资、编写教材、兴办居士教育与兴办佛教大学在内。首先要贯彻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修行第一的方针,然后按初、中、高、研究四缘,逐步培训信众、戒众、行愿众、法众人才,建设佛教规范化标准的律师、经师、论师、法师、教师、译师等。且在重视大力加强信仰,道风建设的同时,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还应当组织学僧兼学“五明”:声明(语文学)、因明(逻辑学)、内明(般若智慧)、医方明(医药学)、工巧明(工艺学、律历学、技术)等。诸如寺院管理、人际交流、演讲技巧、教学示范、驾驶汽车、使用电脑、建筑设计、佛像艺术等,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在学修结合的前提下,让学僧通过学习就得到一技之长,就能更好地为弘法利生、普度众生做出贡献,为佛教发展注入新生力量,为佛法的弘扬贡献力量。
  此外,现代化佛教亦要加强与国家政党的合作,加强僧俗二众间的合作。古德云:“国兴则佛法兴,国衰则佛法衰。”“不依国主,则佛法难立。”这是佛教界人士通过长期实践和切实的修证,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今天的现代化佛教要在世间长期稳定的发展,广泛深入地弘扬,就必须主动认真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宗教政策的许可下,进行弘法布教宗教活动。反之,则佛教无以生存发展。
  而加强僧俗二众间的合作,亦是现代化佛教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众所周知,佛法的弘扬不仅仅要靠出家众,而且也要靠在家众的努力。当今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众有颇强的弘教意愿和弘法能力,希望自己这种辅助性的弘教行为,能够得到僧团的肯定和支持,以此来提高弘法的信力。然而,这种情况却没有被传统的僧团所认可接受,而被说之为“末法时期,白衣高座说法”。其实,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是要不是得的。因为在弘法的过程中,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天地,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世界,二者若用理性的态度做自我反省和调整,加强合作,就一定能使佛法在全世界大放光芒,故二者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事实上,在家众只要有正确的佛法知见,在佛教社会中能够说法弘教,一直都是被认可的。由最早的原始佛教时期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时期,一直都是如此的。尤其是大乘佛教时期,提倡佛法的普及与入世,故十分肯定有知见的在家居士,在佛法传播中有着推波助澜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比较熟知的几位大菩萨,除了地藏王菩萨是现比丘身,其他的几乎都是现在家相。这说明了佛教大乘弘法的原则,是讲究“应机说法,权宜相当”的,如何能使众生容易契入佛法,菩萨就现何身而为说法,从来不拘泥于在家身或出家身。故以佛法本身的教理来说,出家人或在家人弘法皆很好,只要其人有这个意愿和能力。正如佛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站在毕竟空、缘起有的立场而言,心、佛、众生皆了不可得,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束于谁出家谁在家呢?总而言之,现代化佛教中,僧俗二众应该团结合作,共同承担佛法弘扬的神圣使命,使佛法教团能更加兴盛强大,永世长存!
  (四)、提倡平实的佛法的平凡的修行
  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所创立的佛教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升华,是人体高度解脱的产物,是可为未来世纪人体、人心的科学探索和发展,为人类的彻底解放作出贡献的。佛陀从来不认为僧团是他的,或是他所领导建立的。我们可以说最早期的佛教,本来就有着理性及鼓励修行人独立思辨的学风,并不鼓励教条式地把一切的价值皆定于一尊。然而在佛灭度后,情况就逐渐改变了。比丘们由于怀念及尊敬佛陀,逐渐把佛陀地位神格化了,认为佛所说的法就是唯一的真理,而不知圆融变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佛教内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和权威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是佛陀说法的本怀,也造成了佛教发展的障碍。
  也正因为如此,故今天所提倡的现代化佛教更有在人间提升人类理性的使命,要约束人类的一元化盲目崇拜倾向,要人类靠自己站起来(此即是佛经中所说的“自依止”)。同时现代化佛教本身应是更开阔的胸襟和更卓然独立、不依权威的自在,由一元走向多元,让佛法走出权威,更贴切于平实的群众。
  另外,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相当崇尚神异的。所以引得不少附佛外道,打着佛法的招牌,创办一些所谓的“证果保证班”、“速成开悟班”来混淆视听,到处招谣撞骗。而不少的人一听说什么人有“神通”,就很容易轻信,由于正见不深,故脚步站不稳,一天到晚跟着这帮自称有“神通”的人团团转,忙了半天不但一无所得,反而是劳财伤神,甚至家破人亡,最后才知道“神异生涯原是梦”。这也许是现代人的生命太缺乏成就感、太枯燥、太不安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一天到晚想这些异乎平常的事。就连开悟、证果及解脱、涅槃,这些佛教中的事实,往往一到了有神异倾向者的心里,就兴起了无限的幻想与憧憬。
  事实上,佛教中的开悟、解脱,并不是神秘的事。佛陀讲道:洞察力的极终就是悟,离执力的极终就是解脱,其意义是很平实的。而现代修学的人往往对开悟、解脱存在一种形而上学式的幻想,以为那是一个终极究竟的落脚处,人只要开悟或解脱了,以后的人生就是“一帆风顺”,不用在担心什么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也是不可取的。真正“悟”了的人,看到有情世界仍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安和痛苦,会去增益自己的自在力与善巧力,以一颗平常心,投入法界,不忧不惧,积极进取,努力去服务社会,利益众生,使法界能更离苦、更和谐,这样才是真解脱,真正的佛弟子。
  中国有句古谚——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孙中山先生曾在生前力倡力行哲学,其用心就是希望改掉我们中国人的坏习惯——谈得太多却做得太少。而太虚大师在1940年就说过:“革新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以现代社会的情形和需要来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众,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上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行动,即所谓菩萨行,……也可名为今菩萨行。……我们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
  所以,现代化佛教,要能走上平实修行的真大乘道路,而不要再去发扬中国人尚玄谈、重神异的“国粹”,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佛教徒,现在也该由妙高山头走下来,去践履平常心、平常事,去为众生服务才好。
  (五)、关怀人间的入世精神
  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是颇不平衡的,且因为这种不平衡的,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具有潜在之张力和危险性。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人类理性及自我约束力的成长,没能和科学技术的成长成正比。当今社会,战争,贩毒、种族冲突等现象日益严重,实在令人忧心。然究其真正的根源的,是人类自身思想感情上的自私心理。其次,人类在群已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仍不能够成熟,尚不能够和人类社会,经济、自然界等层面上的发展齐头并进,结果造成了人类个体的不安全感,也造成了许多完全不必要磨擦及对立。
  例如,工作上的排挤,利益上的竞争,人类彼此间的防范和猜嫉,世界自然界资源日趋枯竭,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失落、精神紧张、心理失衡、道德退化,将引导人类对回归自然,找回失落本心的精神慰藉(包括宗教)的需求。这将为注重向内观照,追求超越精神与生命联系的和谐,返朴归真、长于了脱生死、乐于奉献、关怀终极人生的现代化佛教提供了经济、政治基础和客观需要,为中国现代化佛教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可能。
  太虚大师高瞻远瞩,从熔冶基督教(耶)、伊斯兰教(回)、佛教于一炉,建设全人类瑰玮灿烂的新文化出发,力倡“人生佛教”。1932年太虚大师在武昌佛学院讲学,即主张:“学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须尽职业,以报他人咨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业,以净自心进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学;必如是,人乃真真学佛。”
  这是继承和发扬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精神的体现。在科学日益发达、物质日益丰裕而个人欲望炽盛的新时代,尤其需要这种体现佛教本怀的:“人生佛教”。更何况佛法出现于世,就是为人生解脱这一大事因缘而来的,离开“人生”,别无佛法,佛法若不为此世间而设,则此世间不需要此佛法。故知“人生佛教”即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理,推行佛教的利益人生的事业。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寺院提出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根本宗旨的体现。
  故今天所提倡的现代化佛教,要能承担各种济入利世的事业,改良人群的风格,促进人类的道德,救度人类的灾难,消弭人世的祸害,促进社会的进步、世界和平,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理想,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因缘,使恶浊的社会,变成庄严净土。
  同时现代化佛教作为解脱的宗教,就是救世——救难——治心的宗教。救世为务,治心为本。要治心,必须救难,拔苦与乐。所以,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其根本在治心(净化人心);共最佳切入点,则在于济人利世,救拔众生出离苦海,使其享受法乐和禅悦。所以在新的世纪,佛教界应下决心做到以下一些工作:
  (1)、在有条件的地方,普遍成立佛教界的“希望工程”,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和各界志士仁人共同努力,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子女都能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身体素质,这是根本之根本,是佛教界四众弟子长期发心去做的有长远意义、跨世纪工程、创世纪工程。
  (2)、在因缘成熟时,各省、市、自治区和有条件的县(市)普遍建立佛教慈济功德会,如目前福建省佛教教育基金会计师含教育、文化、慈善、放生、护持道场等)、四川省慈济功德会,湖南省佛教协会那样,使佛教教育、社会慈善、印赠经书、护持道场等事业更全面地、持久地展开,取得更大成效。
  (3)、建立安养院、孤儿院、弱智儿童教育中心、盲人学校等。
  (4)、建立现代化的慈善医疗院校、康复中心、巡回医疗队,佛慈诊所等;为患者(尤其是残废人)解除痛苦,进行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精神治疗;开展义务献血,捐献器官、骨髓、遗体等活动。
  (5)、长期从事可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参加治理“白色污染”、“黑色污染”等自然环境保护、绿化工作。
  如此从这方面切入社会,深入民众,佛教的社会福利功能大大加强,不仅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赢得了人们对佛教无私奉献、慈悲喜舍精神的赞誉,且更体现了现代化佛教的关怀人间的入世精神,积极进取精神。这不仅是菩萨“自利利他”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根本宗旨的体现,亦是现代化佛教核心内容之所在。
  四、提倡佛教现代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大约从本世纪初叶开始,中国文化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中国佛教即出现了所谓“现代”与“传统”、“革新”与“保守”的分野。在一般人的认识里,“现代派”是改革、激进的,“传统派”是消极、保守的。在历史洪流的激荡下,比二者壁垒日趋森严,甚或发生一些碰撞、纠葛。有些人一旦思维中国佛教发展的趋向,就惯于将视野窠臼在“传统”与“现代”的二难中,或流于一边,或莫知所从。其实,佛教究竟根本的意趣,它永远是现代的,是当下的。佛陀的教法都是应机施设的,佛教不应该有现代与传统的区别,佛教应该永远契合当时、当地社会人心的因缘形势而新之又新,新新不已,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离苦得乐。故如上所述,我们应当知道提倡和发展佛教的现代化有着其不可忽视的意义的重要性。
  1、提倡现代化佛教的意义:近代太虚大师论述此一问题至为深刻,他在《新兴与融贯》一文中讲到:“平常所说的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然依佛教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趋势上,在一个区域之中,一个时代里面,适应其现在的将来的生活,则有一种新的意义,便是契机的意思。根据佛法的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作用。”我们在这种理路的启发下,紧扣契理契机这一中心,把握时代的因缘而作对机的教化,这才是佛教现代化的真实意义。
  2、提倡现代化佛教的重要性:
  (1)、坚持优良传统,改革创新佛教:现代化佛教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的,而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结合着新的形势,现代人的根机,现代弘法手段而不断的发扬光大的。若离开了优良传统,佛教的“改革”、“创新”、“现代化”,就会走样变味,保存实亡;离开了改革、创新,佛教的源头活水也可能变成死水一潭,乃至干涸、枯竭,就不会有新的生命力,不能开创新机。故中国现代化佛教在适应潮流的同时,必须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本着佛教’慈悲济世、自利利他“的原则,深入法界,利乐有情,且不为世俗所染著,方可为世人所接受认同。
  所以太虚大师就说:“第一,中国佛教的革新,是坚持佛教优良传统前提的革新,而不是抛弃中国两千看伟演流变的佛法的空中楼阁式的标新立异;第二,中国佛教的革新,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和吸收各国各方特点的创新,不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第三,中国佛教的革新,与复兴中华民族相联系,不是孤立地离开民族的兴旺,而求各人自我解脱的革新。”
  (2)、消除迷信色彩,弘扬正信佛法:由于种种因素,佛教在流专的过程中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的民间信仰,如看相、占卜、抽签、抉乩,要坚决排除。所以中国佛教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仍将“坚持正信,反对迷信”,要坚持诸法无常、缘起性空、轮回报应、无我利他的根本教义,坚持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作为修行的基础,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广大行愿;同时,对于赶经忏、为亡者超度等法事,要加以引导加强度生的药师法门,使佛教由重于送死的宗教,转变到注重度生的轨道上来。太虚大师在评价《药师本愿经法》时曾说:“经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店师之法门,……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作用,尤合于现代人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把度亡之佛教转变为资生之佛教,确能当现代人之机,有利于纠正世人对佛教之误解。
  (3)、清除世人偏见,匡正社会人心;大部分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认为佛教是避世而消极的,出家人是冷漠而自度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梁启超所说:“佛教是兼善而独善的,是入世而非厌世的。”所以只要佛教高扬智信、正信的旗帜,既独善又兼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让人类了解、认可了佛法的真实内涵,体悟到佛教的妙用,从而去运用,去修学。所以今天我们要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法去解释佛教教理,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得到佛法的利益,消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的偏见,展现佛教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并于这一点台湾佛教界就做得很多,例如“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1993年10月17日开展了“净化人心新生活运动”,继1992年开展了“把心找回来”的活动之后,持续进行“戒毒品、戒暴力、戒色情、戒烟害、戒贪污、戒赌博”的“七戒”活动,让贪、嗔、痴等一切恶因缘远离,共创人间净土,并将此列为1994年各地佛光会的重要工作计划。这种结合民众实际生活而开展的净化人心的活动,正是现代化佛教的一种体现。且对于在经济、政治、文化、娱乐等方面弘扬法,都有所创新,不仅体现了佛教的真精神,根本价值,也是佛教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提倡发展中国现代化佛教,在中国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新世纪的佛教界内外人士必须继承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密切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特点来弘扬佛法,重视对佛学作现代的诠释,加强人间佛教的传播。这是中国佛教在21世纪面临的艰巨、复杂而又神圣的任务,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资料:
  (1)徐荪铭《世纪佛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1998年
  (2)苟嘉陵《觉的宗教》
  花城出版社 广州1997年
  (3)太虚《太虚大师年谱》
  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1995年
  (4)黄佼《佛学研究》1997年
  (5)陈建民《佛教禅定》
  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1997年
  (6)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文津出版社1992年
  (7)郭朋《太虚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1997年
  (8)《新兴与融贯》《海潮音》 第18卷 第9期
  (9)《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法音》 1983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