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作为人间佛教理论基础的般若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发展要求它能妥善地解决出世与入世、来世与现生的关系问题,亦即个人的解脱与社会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在佛陀时代被佛陀解决了。以后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就尖锐起来,原始佛教的分解、部派佛教的形成就与此有关系,而大乘佛教的兴起,也就是对出世与入世,生死解脱与社会效果这些矛盾进行调解的产物。在中国,佛教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其特点是偏重于形而上和出世。它传入中国后,曾多次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攻击,被视为异端邪说,儒道两家一直有使之退回天竺而后快的愿望,但佛教由于它内在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一方面依附黄老方术,依附玄学;另一方面又积极吸收儒家伦理思想,如把五戒与五常相附会等,终于日渐中国化,到了慧能提出了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时,已有天台、华严、法相等大宗,这样中国佛教的思想体系日渐完备,终于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几百年后,使佛教的出世与入世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使佛教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矛盾得到调和。但到了近代,西方文化与宗教传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起了巨大变化,佛教的生存、发展又受到了世界文化的挑战,佛教先天的过于偏重"出世",入世的功能不足。又给它提出了老一套问题,即如何解决出世与入世,于是就有"人间佛教"的提出。其实在清末,许多高明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从大乘佛教取出合理的内容,建立能与西方思想文化相抗衡的思想体系。如章太炎为了革命,吸收佛教唯识思想;康有为把佛教视为他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而佛教界内部,一些关注现实人生、要求顺应时代机宜的人就更是提倡佛教的入世精神。着名的《海潮音》月刊(《法音》杂志的前生)在民国廿三年还出了"人间佛教"专号,抗战期间,浙江缙云县出过小型的《人间佛教》月刊。当时在佛教内部思想较成体系,影响较大的是太虚大师(1889至1947),他在抗战时,编了一本专着《人生佛教》,提出实践"人生佛教"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是试图解决佛教内部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的,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近半个世纪来,"人间佛教”在东南亚开出了花,结出了果。提倡并实践人间佛教的高僧大德很多,着名的有星云大师、证严法师等。其中理论建树高,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印顺法师。他作为太虚大师的高足,继承和发展了"人生佛教"的思想"。他写了一系列着作如《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等。他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是指一种以人生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佛教,用以区别那些以死或鬼为中心的佛教以及天化、神化、巫化的佛教。它肯定了人的自觉意识,重视现实人生,要求用佛法来指导人类面临的世间、出世间问题,充分发扬佛教义理和无我济世的菩萨精神,通过自心的净化达到器世间(环境)的净化及有情世间(大众)的净化,从而实现人间净土。因此他们在研究了佛教的地域性、时代性、社会性即人间性后,建立了这样一种开放的、具有极大涵容性的思想体系。

  在大陆,由于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倡导,人间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他还发扬了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使得这些思想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践并丰富了"人间佛教"的思想。

  在近代,人间佛教经过了众多高僧大德、大士的努力、营建,终于以卓然独立的姿态挺立在世人面前。下面就从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观念中,探索一下它与龙树大乘佛教思想的关系,以及中观般若思想对它的影响。从印顺法师的思想,可以看出,人间佛教是接着龙树大乘佛教往下讲的。以往尽管人间佛教因时代原因未能发展出像龙树那样的人物,未能像龙树那样写出《中论》、《十二门论》等着作,来建立起它的完善的理论基础,但它的兴起、它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社会的作用,都与龙树的大乘佛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研究龙树的般若思想与人间佛教的关系,对于人间佛教的继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神学思想中产生的,佛教认为宇宙只是缘起而生而灭,没有所谓的神创造万物,因而杀牲祭天就被佛教斥为是邪见。佛教强调正知正见,认为宇宙因缘合和而有,不是恒常不变的,人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由起惑、造业而感果,感果时再起惑、造业。认为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即修戒、定、慧三学等,才能改变命运,改造世界。然而佛教在发展中也不断变化,佛的弟子中有不少是婆罗门出生的,他们虽然信仰佛教,但总是习惯以天神的观点来看待佛陀,觉得人间的佛陀不够神圣,太平凡了,于是把佛陀抬到天上,以提高佛教的影响和号召力。以后经过逐渐演变,天上的佛被认为是真佛,人间的佛倒成了化身佛,从而使印度佛教走上了梵、佛合流的道路。而随着佛教的梵化、神化,佛陀生前竭力反对的神创论、神佑论以及婆罗门教的讲求咒术、隐居山林、避世苦行等也在佛教中流行起来了。针对这些弊端,更为积极的大乘佛教思想就出现了,它破除人们的执着,使佛教更为世俗化、大众化,更接近现实人生,大乘菩萨们不执于空、有,游化于人间,以般若的智慧等视生死与涅盘,在入世以清净的心从事利他的事业,如维摩诘居士以清净心处俗世,教化众生,这样就使得佛教解决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使得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最终建立起大乘佛教,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近现代,人间佛教正是试图吸收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以救大乘佛教在发展中形成的种种弊病,是与龙树大乘佛教的兴起是一脉相承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初,与黄老神仙方术相结合。佛被看成"恍惚变化,分散身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1可见佛在当时被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同时由于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释,统治者又热衷于神道设教,佛教的神化、鬼化、巫化就越来越严重,宗教气息也就越来越浓厚。而明清以来,佛教中少数人追求急证自了的消极心态,过分重死、重鬼,追求神异,随意夸大他力或顿悟法门的简捷,不顾佛教中重自力、重实践的倾向,自私自利,不顾社会责任等行为习惯,使得佛教越来越偏离大乘佛教的入世、救世精神,偏离了佛教基本思想。使得佛教被认为是消极的,被斥为精神鸦片,是迷信。针对佛教内部的这些弊病,佛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人间佛教思想,以反对佛教的鬼神化、天化、巫化、迷信化。他们认为佛教的理想净土不在人世外,佛陀讲"心净则国土净",强调人有了智慧,心地清净,有了道德,则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先驱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可谓高度概括了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和追求。人间佛教最杰出的理论家印顺法师说:

  我初学佛──三论与唯识,就感到与现实佛教界的距离。经虚大师思想的启发,终于在"佛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得到新的启发。2

  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3

  这几段话不仅引用《增一阿含经》中的"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4 说出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依据,而且还点出了人间佛教与龙树思想的关系,印顺法师曾偏重于三论学研究,他所说的将佛教过去的"重要理论""综合""抽绎"出来,其实主要就是指的龙树中观理论。这在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中可以看出来。

  印顺法师在《人间佛教要略》中阐述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在其中他把佛教过去的"重要理论","综合""抽绎"为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法与律的合一,二是缘起与空的统一,三是自利与利他的合一。第一项佛教教法与戒律的合一与第三项自利与利他的合一都是关于佛教伦理方面的,而第二项才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印顺法师把龙树的缘起性空思想作为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正是说明了人间佛教是与龙树大乘佛教是一脉相承的。

  印顺法师认为缘起与空是统一的,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无自性的。偏于性空,人们就会去寻找一个实体,倾向于本体论、形而上学方面的探索,醉心于理性的思维或参证,而不重视法相,不重视佛法在人间应有的正行,这是执理废事。而有的人执着于缘起的事相,重视法相的差别,对于万法的空平等性不能相信,不能理解。这也不能与大乘佛法相应。只有依据性空,"二谛无碍"的中观,才能与大乘佛法相符。印顺法师特别指出,缘起与空的统一,它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泛说一切缘起,就落于宇宙论,容易离开以众生为本的佛法;而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

  从印顺法师对人间佛教理论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间佛教是以龙树菩萨的般若思想为基础,建立起它的思想体系的。对于这一观点我深信不疑,并在《中论导读》等一系列文章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我相信研究佛教的基本理论──般若思想,对于更好地认识人间佛教,对于佛教以后更顺利地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注 释

  1、《牟子理惑论》

  2、《契机契理的人间佛教》第七节《少壮的人间佛教》

  3、《人间佛教要略》

  4、《增一阿含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