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外名人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智有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把目光投向中国》2003年12月10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候,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又在呼吁,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取西方文化继续发展的营养。因此,“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互相吸取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显然是片面甚至不公正的。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提倡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即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从根基上决定了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能够根据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主动吸取西方文化的营养,推动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兴旺。


  我们这代人,从小习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文化一直就教育我们,要通过自我修养,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负责的人。我认为,这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作用。

  ——《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极贫极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大校长杨叔子: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讲得多么深刻,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美国八十年代诺贝尔资金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国家、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在此顺便提及,正因为考虑到人文文化对人的人格与感情、人的思维方式与水平、人的非智力因素等影响极大,考虑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我规定了我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还得加上学《论语》、背《论语》的第一篇到第七篇,否则,不予论文答辩。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哈佛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十分重视经典的导读。经典包括古代与现代的、本国与外国的学术名著。相反,看我们的文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除学科交叉整合不够外,我感到最不足的是忽视引导学生读经典。


  刘克苏博士:以至我们到了硕士博士的时候,对于本专业的经典还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其他领域的经典和通典了。这样,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就很难上去,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大多是学二三流著作出身,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炒冷饭,喝剩汤,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长不大,得不了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创性大师了。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

  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得的诗句。(上初中时,经过一个半暑假,杨振宁先生就能背整部《孟子》。)

  我之所以怀疑O.La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刘国正: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以我个人四十年来教授古诗的经验,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

  
  经典漫画家蔡志忠: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或许有人会怀疑,多看多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于未来的科技时代?不要怀疑古籍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老子与宋代的张载就是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到今天都还证明他的理论正确无误。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已的大脑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如果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人,这两样条件都是不可缺的。


  尹飞舟博士:语言学习,找到语感最为重要。没有语感,就是瞎折腾,没入门。有了语感,那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什么考试都可以对付了。人们在英语学习上花去了过多的时间,还是找不到语感,一是因为没有找到经典英文,二是因为没有掌握诵读的法门,三是没有从小学习。这三句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从小背诵经典英文,进展神速,毫不费力。就 这么简单。从小背诵英文经典,只需三年左右功夫,就可以通过英语托福考试。因为,有了经典诵读的童子功,托福考试那点点技巧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不背诵经典,专门去搞什么四级、五级、六级英语考试,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穷费功夫,那就是本末倒置,一辈子陷在英语考试里头出不来,始终找不到语感。我们有一个儿童经典英语托福计划,就是首先要求把心思完全集中在经典英语背诵默写上,经典听多了、背熟了、说多了、默写了,烂熟于胸,语感好极了,再训练做题能力。你会发现,原来这么容易!  ——选自《 四海儿童经典导读》等


  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教授:通过儿童导读教育活动,有几个好处:可以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只要记忆,不用理解,也是很符合小孩学习的特点。其实现在不理解,对以后儿童的发展也有好处,像是人格的发展、性情修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小孩子在小时候记住的东西,他不大会忘,越是到年长时,越是会深刻。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与阅历后,会不自觉地应用小时候学的或记的这些东西。 ——《正蒙》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他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美国著名大众演说家简理机先生(D. CARNEGNE):好好发展我们的记忆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几。背诵好文章越多,你的记性愈好。 ——陈耀南《情是何物》


  国学大师南怀谨教授:传统教育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我们现在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没有真正顾及到国家和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但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的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他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丰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礼记·学记篇》中所提到的“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也是这个道理。


  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

  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不要低估儿童惊人的吸收能力和潜在的领悟能力,适时给予“高度文化”的教育,给他“最深刻的、最好的、最有意义的”教材。千万不要因为大人的无知,而让可爱的孩子,天天生活在无聊的环境中,轻易浪费了他无穷的天分。错过时机一生永不再来。

  儿童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

  家长也是老师,父母带着孩子读经,自身文化修养也会提升,定能与孩子一同受益。

  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附:一个小倡议


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善士,儿童读经教育是造福儿童,造福社会,造福民族的千秋功业。希望大家能共同关心,携手推动。其简单易行的一个做法:在印制各种善书的后面,加入一、两篇儿童读经的文章,如南先生所讲《儿童智慧开发》等。如此则能使这一善举广为传播,无量功德,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