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史上的艺僧
台湾佛教史上的艺僧
陈清香
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
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6.12 出版)
页117-136
--------------------------------------------------------------------------------
117页
一、前言
自古以来,僧侣和艺术家是两个不同典型的人物,有著不同的情
怀和生涯。僧侣,尤其是济世有成的高僧,自离俗出家参学以来,或
严持戒律,或深入经藏,或讲经说法、化导群迷等,一生莫不以弘法
利世、普渡众生为职志。至于艺术家,则自幼习艺,或书法绘画、或
雕塑工技,随著个人的天份秉赋,加上后天的勤习、学养的薰陶,将
所见所闻所思等旅历和抱负,以图像造形品表现出来,有时一生之中
创作了震古烁今的绝世名品,终能名垂千古。
僧侣和艺术家,似乎原本生活在两个互不干涉的世界里,但是有
时也有身分重叠的时候。翻阅千年以来的古籍,遗例俯拾皆是。例如
南朝所造的剡县大石佛(今位于浙江新昌)是由高僧僧护、僧淑、僧
祐等三人,自南齐永明四年( 486 ),至南梁天监十五年( 516 )
,历时三十年,亲手雕凿完成。此大佛为弥勒大佛,高 15.6 公尺,
虽经历代修饰,但巨大石佛仍然倚山而坐,供人膜拜。如此,僧护、
僧淑、僧祐三人既是高僧,同时也是艺术家。
又如唐代的善导大师,劝人念佛往生净土,也劝人画净土变,一
生画造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幅,又督工雕造龙门奉先寺洞,可称为是位
多产的画僧兼工程师。又如五代的贯休(禅月大师)以画罗汉而名高
,是位诗僧也是画僧。又如南宋的牧溪(法常)善画观音、龙虎,元
代的玉涧、因陀罗善画山水、道释人物,都是典型的禅僧画家。明末
清初的石涛、渐仁、石溪、八大等,未出家前早有画名,以明朝贵胄
之裔为僧,更受嘱目,四人合称四僧,是明遗民画家,也是僧侣画家
。
118页
虽然有些僧侣,是因不满政治环境的改变,或其他个人因素而出
家,虽然某些他们的作品,与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既是出自僧侣
之手,通常还是归纳为佛教艺术的范畴。
自十七世纪中叶以来,台湾先受荷兰、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而
后是郑氏王朝的时代,其间也有一些不满清人的统治,抱民族节操的
忠义之士,祝发变服为僧,逃离京师,流寓至台者,如明太仆沈光文
(注1)、举人李茂春(注2)、 崇祯贡生林英(注3)、张士□(注4)
等人,均是以士大夫的身分而为僧侣,由于诗文造诣高,亦可称为诗
僧。至于画僧、或艺僧,那是随著佛法传播的动脉而出现的,以下简
述佛教入台后,佛教艺术的肇端。
二、传台湾最早的佛寺开山──肇善禅师
一般治台湾佛教史学者,或以为台湾在荷兰、西班牙统治时代无
佛教可言。然而,台湾的名刹──鹿港龙山寺,却相传早于郑成功渡
台之前,便已肇建,由福建温陵(泉州)的禅师肇善渡海来台,立寺
于港边的暗街仔,此地至清光绪仍称旧龙山寺街。根据卓神保的记录
:
“故老传说,龙山寺原建有旧寺。明崇祯十五年( 1642 ),温
陵苦行僧肇善,奉石雕观音像欲献南海普陀山,途遇暴风雨,漂流至
鹿港,于是在暗街仔一带苦修,并于明永历七年在港畔初创龙山寺,
相传,此即为佛教传入台湾之始,也是台湾最早创建的佛教寺院。”
(注5)
肇善渡海来台的那一年,一六四二年,台湾尚处于荷兰统治时期
,而自一六二六年占领基隆、淡水等北台湾的西班牙人,也是在这一
年被荷兰人所驱离,结束在台统治的十六年。而肇善所奉的石观音,
依鹿港名儒,前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施人豪所称,是肇善所刻,肇善
初到鹿港,以草结庐,垦土为田,居港边苦修。
“明崇祯十五年六月,温陵龙山苦行僧肇善,亲雕石观像乙尊,
欲献于普陀山,海上遇飓风……”
“时台湾草莱未辟,瘴疠流行,肇善深谙医理,四处采药为人治
病,救人无数,以故番汉皆奉为活菩萨。”(注6)
119页
肇善禅师或因所居茅庐为寺发展有限, 而于永历十二年( 1658
)立志为鹿港立一寺,他观察附近地理形势,深觉西边临海的一旷地
,是固鳃鱼化龙的吉穴,灵气独钟,适合建寺,而东南不宜。但因时
机未到,于是亲自写下“鹿港龙山寺地理谶”,刻石埋于旧龙山寺镇
殿观音座下。其谶曰:
太阳高照 明月投怀 星辰北拱 贵应三台
鲸鲵卷穴 气动风雷 大德无凭 天命莫乖
门超九九 兵燹罹灾 □棱西向 代出贤才
笔锋呈秀 华盖齐排 炎星司运 青龙口开
丸石以镇 以待未来 地涌甘泉 净尽尘埃
钟罄百八 悠哉悠哉
永历十二年戊戌蒲夏温陵龙山肇善谨志
翌年,肇善则一度返回福建温陵龙山寺,迎回七宝古铜观音像。
永历十五年,也就是郑成功赶走荷兰人的那一年,鹿港街市自客仔厝
迁往西南今址,旧龙山寺以砖石改建。肇善在康熙六十年( 1721 )
圆寂,寿一○八岁。
清乾隆五十年( 1785 ),因旧寺狭隘,由泉州都阃府陈邦光募
八郊之资,由粤名堪舆师觅得一地欲作为立寺之用,众人一看,居然
和肇善的地理谶语相符,于是鸠工兴建新寺。
肇善所刻的观音石像,以及温陵请来的七宝古铜像均一直奉在大
殿内, 历经迁移仍然无恙,但到了日据时代的大正十元 (1921),遭
遇火灾,大殿全毁,石观音受损,仅余手足、莲座(图 1 ), 至于
七宝古铜观音像则由于堕于桌下,五佛冠及左山头微受损,但面貌身
躯仍然完好(图 2 ),大殿重修之后,又供奉于佛龛之内。
肇善禅师,既刻观音石像,则是一位工艺师僧人,虽仅余手足莲
座,仍可见其刻纹的细致。又曾志地理谶,细读谶文,用字措词,似
诗非诗,似偈非偈,简洁典雅,行文工整,耐人寻味,应可知是一位
颇富文人学养的禅师。而自温陵请来的七宝五佛冠,则带著浓厚的明
代密教式样,对台湾早期观音像的造形,产生深远的影响。
肇善禅师立寺龙山的事迹,历史无载,若传说属实,则尊肇善为
台湾佛教史上第一位艺术家禅师,或最早的僧侣工艺家,应可当之无
愧。
120页
三、清领时期的画僧
肇善虽传为台湾佛教史上最早的佛寺开山,但是如‘台湾通史’
等正史,均未载其事迹,实不无遗憾,至于正史所载,最早来台的高
僧,则应是康熙十四年( 1675 )自福建来台驻锡龙湖岩的参彻禅师
:
“碧云寺在县辖哆啰啯堡之火山,康熙十四年参彻自福建来驻锡
龙湖岩,偶至此地,以其山林之佳,遂辟茅结庐,奉龙湖岩之佛祀之
,朝夕诵经,持戒甚固,附近庄人乃谋建寺曰大仙岩,嗣命其徒鹤龄
居之,又建一寺于玉案山之腹,后祀如来,而前奉延平郡王神位,干
隆五十五年二月,参彻殁,众葬之寺前建浮屠。”(注 7 )
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年,自参彻来台至圆寂以讫,横跨
了荷兰时期、明郑时期、盛清时期,长达一百一十五年,若幼年时即
已东渡,其世寿亦超过百二三十岁,比之肇善的百零八岁更长龄。
台湾自一六八三年,施琅引清兵攻台、郑克塽投降后,便进入清
领时期,在清领之初,佛寺自南至北,如海会寺(后改称开元寺)、
竹溪寺、兴隆寺、开化寺、龙山寺、元兴寺、剑潭寺、金山寺等等,
先后于康雍干之际陆续完成。佛寺之开山或住持,在文献上留名者,
除参彻之外,如开元寺僧志中(注 8 )、弥陀寺僧一峰(注 9 )、
超峰寺僧绍光(注 10 )、元兴寺僧经元(注 11 )、清水寺僧万传
悟慧(注 12 )、剑潭寺僧荣华(注 13 )、 宝藏岩僧佛求(注 14)
)、兴隆寺僧胜芝(注 15 )……等等。
这些住持或开山,在主持佛寺期间,有何宗教活动,文献均无记
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在建寺期中,开山住持必费了十分的心血,因
大部分是地方邑人集资兴建的,而佛寺殿宇建筑架构初成之后,寺壁
的图绘、外形的装饰,有时住持仍须参与,甚至亲自动手规划完成,
因此佛寺的开山,往往是当寺的建筑工程师、寺壁的绘画师。
僧经元的建高雄元兴寺(今元亨寺)、僧荣华的建台北剑潭寺等
,仅是推测他们既能建寺,便可能是画僧,而毕竟史料无征。至史上
有载者,尚有数位:
“释澄声,号石峰,海会寺住持也,戒行素著,擅书画,好□吟
,尤善棋,有司闻其名,多就访之,时或苦旱,延以祈雨,屡验。
121页
释昭明,号喝若,漳州人,驻锡弥陀寺,日夜课诵不辍,时写兰
菊,飘逸绝伦。
释莲芳,号藕船,住持三官堂,好吟诗,工书画,究医术,所著
有浣花吟集。”(注16)
另有愧南和尚,福州人,游历至台,驻锡新竹某寺院,工书画,
尤长于水墨蔬果,思致萧闲,气韵清远,颇有荒率之趣。
志圆和尚,湖南人,幼出家于南海,光绪末年渡台,未几去,一
九一九年,再至,挂单龙山、宝藏、西云诸寺。能诗、善画,与连横
、赵一山等交最莫逆,后返普陀,民国三十八年尚在人间,闻已百岁
矣。
顿圆,俗姓吴,泉州僧,清末云游至彰化,喜绘事,能花鸟、人
物、芦雁尤佳。(注17)
以上所举清领时期的僧侣艺术家,均只知其工书画,或较详细者
,知有长于水墨蔬果,或长于花鸟、人物、芦雁等等。而对于进一步
的师承或画风、画迹等,则一概阙如。
如要了解或揣摩其画风,则或许可以从清领时期台湾艺坛中的佛
教题材,及佛画名迹中探索。
清代的台湾画坛,可以分成简逸的文人画及粗犷的闽习画二种作
风,文人画是继承宋元以来的士大夫画,以画兰梅竹菊为常见,闽习
画则较倾向于庶民画,道释人物画的题材,所在多有(注 18 )。其
中有关佛教题材的画迹,散见各处,多数藏于私人收藏家中。
民国七十三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所策划的一项名为“明清
时代台湾书画作品展”,在展品中罗列了百余台湾书画名家的遗例,
其中未出现僧侣书画家的作品,佛教题材的绘画虽不是很多,但也有
陈邦选画的指画达摩(图 3 ), 蒲玉田画的水墨画十六罗汉(图 4
)等(注 19 )。
陈邦选是福建厦门人,嘉靖、道光年间先来台南,鬻画自给,后
居彰化,同治年间游淡水。他精于指画,善长道释人物,曾经住在林
雪村中丞的潜园,每日画一画送呈之,又应北郭园之聘写画,获主人
郑祉亭之赞赏,日据时代日人也好邦选之作(注 20 )。他的指画达
摩,突顶长发、大眼露齿腮络胡,面相有十分的震撼力,衣褶蒲团在
浓墨中,别有一番粗犷的韵味,‘东宁墨迹’(注 21 )中另刊一幅
122页
肩荷锡杖的苇叶达摩像,衣袂飘起,有凌虚御风挺立的架势。其画风
较接近闽习画。
蒲玉田,福建漳州人,道光年间游台湾,善长工笔人物花鸟,曾
为徐宗干(伯桢)作台地花果六幅、乘风破浪图、登岸图、斐亭课子
图等(注 22 )。
蒲玉田的水墨画十六罗汉图,纵 37 公分, 横 276 公分,是纸
本手卷形式,正中画善财龙女为侍者的白衣观音像,左右两侧横幅则
为分散在岩石、幽壑、海波、岸边的十六罗汉,有龙、虎等灵兽为衬
,运笔线条细致流畅,人物造形生动而不俗,有明代佛画名手丁云鹏
、吴彬的遗风。其画较接近文人画。
澄声、莲芳、照明等高僧既工书画,则所画题材必不离佛像、观
音、罗汉、祖师等传统的道释人物画,抑或兰梅竹菊等四君子花卉画
,而能吟咏作诗填词者,应是较倾向画花鸟、果蔬、山水等文人画。
李添春谓清代的台湾僧人,有诗僧、画僧、卖卜僧、医术僧等,
甚至有剑客奇僧,掌握军事情报,左右政治动向者,僧人应是深入社
会各阶层,表现出十分的生活化。
清代台湾的佛教,虽云有由福建鼓山及西禅两大丛林系统,外加
福清的黄檗寺一脉等相继入台,但仅在盛清时代,出现了道德崇高、
发大愿心、立寺建庙的高僧,或深蕴文艺素养的诗僧、画僧,为社会
中流砥柱、续佛慧命。而至嘉庆以下,禅规废弛,佛灯顿灭,只赖斋
教三派,略以维持(注 23 )。此外,要了解或填补晚清的佛教史,
便只有从嘉庆、道光年间流寓于台的佛画家笔下的祖师、观音、罗汉
等名迹中,捕捉到点滴的佛教传播的细流。
四、日据时代的妙禅法师等
一八九五年,台湾割让日本,日本治台期间,日式佛教亦传入,
大要之,早先入台的宗派有曹洞宗、真宗本愿派、真宗大谷派、净土
宗、真言宗等,其后真宗木边派、临济宗、净土宗西山派、日莲宗、
天台宗、法华宗、华严宗等宗又相继来台,当时日本全国佛教共有十
三宗、四十八脉,而入台者共有八宗十派(注 24 )。
123页
日据时代的佛教在弘法的措施中,如成立布教所、设立学校(包
括中学、学院、国语讲习所、幼稚园等)、爱护院、救护院、医院等
,对社会较有直接的益处。对佛寺而言,日据时代所建的建筑外观以
及大殿内的陈设,佛像的主尊、造形、布局等,都有改变。佛寺内的
住持,有日籍僧人,也有台籍僧人,虽是僧人,但有家属。僧人名讳
均不弃俗家姓。
当时台湾传统的佛教已然形成四大法脉,即观音山脉、月眉山脉
、法云寺脉、大冈山脉等,较著名的高僧如善慧法师、本圆法师、妙
果法师、觉力法师、心源法师、德馨法师、得圆法师、永定法师、义
存法师、诠净法师等。
这些高僧,有的远渡重洋,至日本、中土、印度求法受戒,他们
返国后的弘法方式,有的是深究义理,有的是开坛讲经,有的则注重
僧伽教育等,更有具体者,为大兴土木,营建新殿宇者,如基隆月眉
山灵泉寺住持善慧曾在三十五年内建功德堂、客所、天王殿、大禅堂
、舍利殿、云水三塔、开山堂、灵泉三宝殿等(注 25 )。又如龙湖
岩、开元寺住持永定,三十三岁至超峰寺时,增筑龙湖庵、建通天阁
、 增筑斋堂女客所、 营造三大宝塔、开自动车道、增筑三宝殿(注
26 )。又如觉力法师建法云寺、北投法藏寺、后里毗卢寺等(注 27
),又如赖耀法师建宝觉寺、义存法师建筑昭庆寺、德馨法师建灵泉
寺(注 28 )等。这些建寺高僧,固然不一定是亲手盖庙,但至少也
必亲自督工、规划、设计,从破土动工直到落成启用为止。对于殿宇
的架构、造形等,必是十分的用心、了解。
在这些众多的建寺高僧中,能亲自鸠工兴建,具多重的才艺者,
莫如妙禅法师。
妙禅法师,俗姓张,字闲云,号卧虚,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
)生于新竹石壁村,设籍于新竹北埔,家道小康,天资聪慧,自幼饱
读儒学典籍,经纶满腹,慕贤敬道,乐善好施,熟习琴棋书画,及各
种雕塑美术,多才多艺。中年弃儒出家归佛,渡海赴大陆参访,巡礼
诸名山及佛学院,前后历时五载,返台后创建金刚寺于狮头山,创建
宝觉寺于台中,兼两寺的开山住持(注 29 )。
距离妙禅法师俗家不远的北埔金刚寺大雄宝殿,据云也是由他一
手督造的,此寺正在翻修之中,承造的工程师林志成等费尽心力与口
124页
舌,得以让旧大殿保留不拆,免于毁灭的命运。这座大殿外观上屋顶
是重檐歇山式,正面五间,进深四间,正脊加饰西施脊,有燕尾起翘
,上加双龙护珠式,八垂脊各有卷草纹饰,前廊有六根门柱,门户边
缘镶框,整栋看来典雅大方,和高雄的兴隆净寺大殿同样的属于典型
的闽南式建筑,不同于台湾后起的寺庙建筑(图 5 )。
日据时代的台湾僧侣,似乎个个活动力强,除了披荆斩棘、建筑
道场之外,殿堂之内的佛像,也必须设法,如善慧法师曾于大正元年
(一九一二)入东京恭请全部大藏经,两年后又往印度迎请玉佛十一
尊来台,将其中八尊分全岛派下,三尊供在灵泉禅寺(注 30 )。而
妙禅法师却是自己动手雕塑佛像,北埔金刚寺内的佛像中,正中释迦
佛以及殿内所供的半跏观音、大肚弥勒、伽蓝尊者、韦陀尊者等,均
得自妙禅法师的手艺,在不同的造形中,均显出十分的威仪。(图6)
妙禅法师的造像名品,尚在新竹宝山的种福堂中,存有遗作,种
福堂中的主尊观音、善财、龙女、伽蓝、韦陀等都和北埔金刚寺内供
像有相同作风(图 7,张□玲拍摄)。在日据时代,日式佛教的强烈
主导下,这些佛菩萨像却仍然保有闽浙沿海的特色,没有丝毫的东洋
味。显然这是日本文化所未披及之处。
妙禅法师不仅能砌造房子,盖大殿,为工程师僧侣;能塑作佛菩
萨护法神像,为雕塑家僧侣。而且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也相当高,被
称为诗僧或画僧也是当之不愧的。他既住持过狮头山金刚寺、台中宝
觉寺,则信徒向他求画求字必多,因此他的绘画名迹,散见于各私家
收藏人中,他画过观音、十八罗汉,他在自己的俗家北埔金鉴堂故宅
尚遗有题字及在墙上画山水,彩绘装饰,十分精美,那是未出家前所
作。
就妙禅法师所遗十八罗汉画而言,他用笔工整、法相庄严、衣纹
流畅、罗汉姿态多变化,有著浓厚的宋元禅僧画的遗风。在构图上,
十八罗汉画成双幅,每幅画九尊者,和同乡的佛画名家何信严所画的
十八罗汉比对之,两者有共同的特征但用笔更见俊秀。何信严,字俊
卿,新竹竹东鹿寮坑人,清光绪末叶生,擅长写真,曾开设日新写真
画像馆,所绘佛像,名闻全台(图 8 )。
法源讲寺也收藏了一幅宽 50公分, 长 120公分妙禅所画的写意
125页
达摩图(图 9 ),画幅中间画达摩半身胸像, 是以较细的描线画半
圆形的头顶门,并钩勒出蹙眉大鼻、圆睁眼、长耳垂的五官,再用较
干的笔写长眉毛、耳际发、鬓边须、仁中下巴胡,加上胸勒毛等,然
后再用粗犷的大笔扫出肩胸的衣纹,手法十分俐落,充分表现了临济
禅棒喝的宗风。这幅达摩图,远承南宋梁楷、牧溪的减笔画风,近受
江户二天(注 31 )、白隐(注 32 )的禅僧画风。在日据时代被归
纳于临济宗的张妙禅,在画风中加入了些临济白隐禅师的韵味,应是
很自然的了。
这幅达摩画的上方有妙禅的亲笔墨之题款:
“折苇渡江阐妙谛
面壁九年语不契
直指人心作佛心
翻拟如来真实义
岁于庚长秋之季月
闲云山人妙禅敬作口口(钤印二方,一朱文闲云
山人,一白文妙禅之印)(图10)
庚辰年,为民国29年,西元一九四○年,这一年,妙禅已届六十
四高龄,仍能作此中锋有力的草书,画此明快机锋的达摩像,足见其
功力之深厚。
北埔金刚寺的开山本师良莲,原属观音山的法脉,其座下有弟子
明禅、辉禅、妙禅、敏禅、云禅、寿禅、月禅等,妙禅法师似是排行
第三,在禅字辈之后为宗字辈弟子,约有一、二十人之多,其中有一
位是斌宗法师(注 33 ),斌宗法师(一九一一~一九五八)是鹿港
人,十四岁投狮头山礼闲云禅师出家,二十三岁受戒于天童寺,游方
雪窦寺、宁波现宗讲寺、天台国清寺等,一九四三年创法源讲寺。
一般将斌宗法师归为台湾天台宗的祖师,而斌宗法师却曾经一度
礼妙禅法师为师。妙禅法师的师承在台是观音山系的禅宗法脉,但在
日据时代是归属于临济宗京都大本山妙心寺派。
那是因妙禅法师,虽然才高艺深,但并未忘却出家人的本分,他
“凡架桥梁、开辟道路、济困扶危、仗义疏财、恢宏慧业等,无不向
前。”因此,“京都临济宗大本山馆长,遂授予开教使之职,并任南
瀛佛教会教师,圆山镇南学林汉文教授、布教讲师等职。”(注 34)
126页
日据时代的禅师,不少是先受佛学的薰陶,再转攻佛学的,当他
们在接受传统汉文教育过程中,往往必学习书道、练得一手好字,进
而随秉赋与兴趣,学习以毛笔绘作文人画,前述的诸位高僧,想必多
为能写善画者,只是画迹、书迹不存罢了。不过其中观音山的住持本
圆法师(注 35 ),却有名迹世,台南妙心寺便收藏有本圆法师的达
摩图(图 11 ),在粗细互用的减笔画中,有宋元禅画的韵味。
五、战后五时年来画僧及新画风的期待
以上所述,为台湾早期佛教史上,一些身怀技艺,能文善画的艺
僧。至于光复以后,大陆的高僧随著政府迁台相继在台湾建立道场,
将大陆系统的佛教传播到岛上来,其中也不乏善用笔墨绘作庄严法相
的高僧,笔者曾在“五十年来佛教艺术的发展”(注 36 )一文中,
列举了方外画家晓云法师、忏云法师、如慧法师、广元法师、宗道法
师、果梵法师、能学法师、入迂法师、依林法师、常淳法师等高僧的
生平和画艺,此处不赘述。
而从这些战后在台湾发展的方外画家生平,可以看到五十年来的
台湾佛教,比之于日据时代,比之于清领时代,更具活力,更带有艺
术气息,尤其所画的艺术题材,从做为庄严殿堂的供奉到书房鉴赏雅
致小品等,取材广泛,迎合庶民的需求,但也提升了庶民的佛法认知
和艺术水平。
就画风而言,晓云法师虽艺出岭南,但他却别树一格,作画好以
大笔挥洒的明快手法,写岩石山水僧侣,与高剑父的岭南风格已然有
距离。忏云法师所画西方三圣像,工整、细致、庄严,沿袭了清宫内
廷的宝相。如慧法师的水墨画观音淡雅而慈悲,布袋像相当有创意。
宗道法师以写意的山水画见长,果梵法师的各式观音像,能从佛经内
撷取新的造形,以配合时代的新画风,能学法师是画漫画能手,依林
法师以白描取胜,广元法师写竹和北宗山水较有成,常淳法师是摄影
家,另外文中未列举的当代艺僧甚多,如宽谦法师是位建筑师,发愿
为现代的佛教建筑找出合理的定位。
回顾台湾佛教史上,身怀技艺的高僧,自最早的鹿港龙山寺开山
肇善而言,他能雕佛像,能请佛像,又能观察天文地理而作谶文,似
127页
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似乎那时代的佛教,多少是和数术方技相结合,
那时代的高僧也必须具备基本的工艺技巧、或其他高于常人的知识,
才能领众、才能弘法。
到了清领时期,先有不少高僧开山立寺,奠定弘法基业,也出现
了诗僧、画僧、卖卜僧、医僧等,住持僧人必是知识分子,也须备各
种才艺,才能深入庶民,为民解惑解难。
日据时代的佛教,由于东洋宗脉的传入,能统领一方的宗师,都
是经过多年的学法求法苦修的过程,不少的高僧都曾经赴福建鼓山涌
泉寺受戒,也有留学印度或日本者,由于文献记载比清季多些,所知
道的佛教发展,似乎较之清季蓬勃多了。这期间新竹北埔金刚寺的开
山妙禅法师,中岁入佛门,但以深厚的儒学修养,来从事出世间的弘
法大业,又加上个人天资聪敏,集诸艺于一身,能诗能书能画,塑佛
作菩萨像,设计工程砌建大殿,样样都精,而讲经说法,或文字弘法
,亦不后人,可谓是全才的艺僧了。
妙禅法师的艺术造诣固不代表日据时代所有高僧的成就,但已可
反映台湾佛教的发展到了日据时代,已是更上层楼,高僧的学养、修
持、艺术造诣,在在都是一时之选。就妙禅的画风而言,也可看出这
时的佛教艺术是又注入了远从宋元传去的东洋风,有别于直接因袭明
清的闽浙江南作风。
就战后以来的艺僧而言,大部分是一九四九年才从大陆退守至台
湾的僧侣,其中不少是中岁才出家,而未出家前已是艺业有成了,因
此,他们的艺术成就往往和他们的佛教事业相互辉映,以艺术接引人
们学佛,似乎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外一章。
虽然战后五十年来,在台湾的僧伽画家多了,既反映佛教兴盛,
深入人心,也代表艺术生活化,以艺弘法获得大家的认可。但是如果
进深一步的观察得知,台湾当代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台湾的政坛已走
入总统直接民选的民主时代,经济也早已迈向开放而自由的体制。在
艺坛上,台湾吸收西洋技巧,接受西潮的冲击,也比中国大陆任何一
个地区都来得早,以西洋技巧雕塑佛像,或以西洋画风表现佛艺都不
是战后五十年来才开始的。而战后五十年来从学院走出来的佛艺名
家,更是不乏以油画或更写实更现代的表现手法来创作佛艺品。
在往昔,每当佛法深入人心佛教辉煌的时代,佛艺名家以当时最
128页
前趋的手法来画造佛艺,引导当代的风尚。而今日在台湾,佛法的兴
盛似乎可以媲美隋唐或笈多,但佛艺的创作却找不到可以代表当代风
格的作品。当代的艺僧,无论是渡海来台的外省和尚,抑或台湾土产
的僧侣,他们的佛画作品,无论是精细钩勒的设色画,或水墨横扫的
写意画,无论是白描的还是晕染的,全然是沿袭著宋元以下文人画禅
画的笔意。墨守著古人的规举法度者为多,能突破传统窠臼,自创新
意者,实少之又少,即使前述几位笔者认为稍具新意者,也仍然处于
旧传统的大包袱之内。
为什么二十世纪末的台湾艺僧,都不愿走出传统的藩篱,拿起西
洋的彩笔,检起西式的雕刻刀,领导著台湾艺坛,走向更开放更崭新
的佛艺世界?
129页
注释
( 注1 ) 沈光文, 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人,少以明经贡太学,
官累迁太仆少卿, 永历三年,遭飓风飘至台湾,时台为荷
人所踞, 受一廛以居,极旅人之困…,延平郡王克台湾,
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礼见。 …王薨,子经嗣,颇改父之
臣与政, 光文作赋有所讽,或谗之,几至不测,乃变服为
僧,逃入北鄙,结茅罗汉门山中。 或以言解之于经,乃免
。 山外有目加溜湾者,番社也,光文于其间教授生徒,不
足则济以医。见连横,‘台湾通史’下诸老列传。
( 注 2) 李茂春, 字正青,福建龙溪人,隆武二年举孝廉,性恬淡
,风神整秀,善属文,时往来厦门,与诸名士游。 永历十
八年春, 嗣王经将入台,邀避乱缙绅东渡,茂春从之,卜
居永康里, 筑草庐曰梦蝶,咨议参军陈永华为记,手植梅
竹,日诵佛经自娱,人称李菩萨,卒葬新昌里。 见‘台湾
通史’诸老列传。
( 注 3) 林英, 字云又,福建福清人,崇祯中,以岁贡知昆明县事
, 有惠政,县人称之,永历至滇中,官兵部司务,及帝北
狩, 英亦流离凄怆,祝发为僧,问道至厦门,嗣入台湾。
见‘台湾通史’诸老列传。
( 注 4) 张士□, 福建惠安人,崇祯六年,中副榜,明亡,入山,
数年不出, 耿精忠之变,避乱金门,嗣入台,居东安坊,
持斋念佛, 焂然尘外,辟谷三年,惟食茶果,卒年九十有
九。见‘台湾通史’诸老列传。
( 注 5) 见卓神保‘鹿港寺庙大全’,民国 73 年,鹿港文教基金会
。
( 注 6) 见鹿野居士(施人豪)撰“鹿港龙山寺与观世音菩萨像”
,‘佛教艺术”杂志,第二期,民国 75 年 11 月出版。
( 注 7) 见连横,‘台湾通史’宗教志。
( 注 8) ‘台湾通史’宗教志, 台湾庙宇表、台南府,海会寺条下
:“在县辖永康里…为郑氏之北国别墅, 康熙二十九年…
改建为寺,有碑记尚存。 …延僧志中主之,花木幽邃,殿
宇巍峨,为诸寺冠。 …嘉庆元年…又改名海靖,亦名开元
……。”
( 注 9) 同前, 弥陀寺条下:“在大东门内,明延平郡王郑经建,
康熙
130 页
五十七年里人董大彩修, 五十八年武夷僧一峰募建西堂,
里人陈仕俊复建之,殿宇宽敞花木幽邃,为郡治冠。”
( 注 10) 同前, 凤山县,超峰寺条下:“在县辖嘉祥外里岗山之上
, 旧志以岗山树色为邑八景之一,雍正间有僧绍光者,结
茅于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蒋允焄乃建为寺。”
( 注 11) 同前, 元兴寺条下:“在县辖打鼓山之麓,乾隆八年僧经
元募建,光绪十七年火。”
( 注 12) 见‘台湾省通志’。
( 注 13) 同前, 台北府、剑潭寺条下:“在芝兰一堡,剑潭之畔…
乾隆三十八年僧荣华募资新建。”
( 注 14) 同前,宝藏岩条下:“即石壁潭寺,在拳山堡下, 临新店
溪, 境绝幽静,康熙间郭治亨舍园为寺,与康公合建,其
后治亨之子佛求则为寺僧。”
( 注 15) 见‘台湾省通志宗教志’。
( 注 16) 见‘台湾府志’。
( 注 17) 见‘台湾乡土文物浅说’。
( 注 18) 依‘台湾省通志学艺志’的记载, 乾隆嘉庆年间,由于地
利日辟,城市继立,阛阆鼎盛,家弦户诵,蔚为上国。 当
时擅画者有长于松鹿图的庄敬夫, 有善舆地风俗图的陈必
深, 长于山水花鸟的徐恢赞,擅花鸟逸笔的林朝英、林觉
等等。 就画家的籍贯而言,可分流寓画家和本土画家。就
画风而言, 可分表现文人气质的士夫画,和沿袭闽习粗犷
作风的民间画, 士夫画以谢颖苏、林朝英为代表,闽习画
以李霞、林觉为作表。
( 注 19) 见‘明清时代台湾书画作品’一书,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
会编,民国七十三年出版。
( 注 20) ‘台湾乡土文物浅说’引‘厦门小报’: “…嘉道之间,
从乡人至台南,鬻画自给,一轴可得三、四金。 嗣至矿溪
, 妻丧已久,乃娶柯姓女为室,遂居彰化,同治初,载艺
至淡水, 林雪村中丞方筑潜园,馆之,日绘一画,或道或
释, 或人或鬼以进呈,数月,复应北郭园聘,尝写“小院
高悟夜唱诗”大轴, 主人郑祉亭笑谓左右曰:‘数叶一枝
,便有晨露秋风之致’。 卒年不详,一子在厦门,亦工画
。 日人据台,喜邦选之作,贾人
131页
无以应, 乃自厦门转购来台,六尺全纸,可售日币五六十
元云。”
( 注 21)‘东宁墨迹’,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出版,台北林锡庆
发行。
( 注 22) 见周开庆等撰‘中原文化与台湾’, 中原文化出版社,
1972 年 5 月。
( 注 23) 见李添春‘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
( 注 24) 见同 ( 注 23)。
( 注 25) 依‘台湾全台寺院斋堂名迹宝鉴’(昭和七年出版), “
江善慧师略历”:“师现为灵泉寺住职, 大正元年入东京
, 恭请全部大藏经,同三年往印度迎请玉佛十一尊来台,
同年任为福建省佛教会会长, 同六年建筑云水三塔,九年
任中学林长, 同十年为南瀛佛教会理事,昭和三年,被选
为日本佛教大会之代表上京, 昭和七年重建灵泉寺三宝殿
云。”
( 注 26) 见前注“林永定师略历”内文。
( 注 27) 见前注“林觉力师略历”内文。
( 注 28) 见前注“赖耀禅师略历”内文。
( 注 29) 见前注“张妙禅师略历”内文。
( 注 30) 见同注25。
( 注 31) 二天(一五八四~一六四五), 姓宫本,本名武藏,日本
江户时代人, 播磨的新免无二斋之子,宫本家的养子,以
剑客闻名, 又长于水墨画,师承于海北友松,而以梁楷的
减笔画为基础, 题材多为道释人物、禽鸟等,作风以剽悍
敏锐为特色。
( 注 32) 白隐(一六八五~一七六八), 江户时代的禅僧,讳慧鹤
,号鹄林、阐提翁、沙罗树下老人, 俗姓杉山氏,生于骏
河,信州饭山的正受老人慧端的法嗣。 享保元年,住乡里
的松阴寺,后在伊豆创建龙潭寺。 圆寂后,谥号“神机独
妙禅师”,又追赐“正宗国师”。 长于禅的诗文书画、俗
谣、道歌等,有‘白隐和尚全集’、数种墨迹集。
( 注 33) 此处依北埔金刚寺旧藏的一块碑文。
( 注 34) 见同注 29。末文云:“其宏法利生,难以枚举,现告年老
,隐于南山精舍,期待于前途甚多,现寓狮山金刚寺。 ”
可见日
132页
据时代佛教界对妙禅法师,实推崇备至。
( 注 35) 本圆法师俗姓沈, 基隆市人,幼时精汉学,年十九始转攻
佛学。 1891 年,21 岁出家于厦门,受戒于鼓山涌泉寺,
后游学于淅江。1910 年返台,任观音山凌云禅寺住持,曾
被推为台湾佛教道友会理事长、 太仆宫管理人西堂职、任
南瀛佛教会理事、护国禅寺妇人会顾问等职。
( 注 36) 原文为‘走过台湾佛教五十年’专题艺术篇之一, 尚未印
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