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佛教是殊胜的科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尤智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科学界如盲如痴,真能彻底了解的,只有十二人。爱因斯坦不特修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发表了能质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他不特开辟了科学的新园地,而且解放了科学家思想上的束缚。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问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爱氏对于空间就有不同的概念。他以为空间如果有物质存在,那末这个空间就起了变化,和毫无物质的空间是不同了。犹如一条铺平的丝棉被上,放了几个皮球,被面就凹凸不平,起了折皱;空中有了一个太阳系存在,则空间也起了折皱。假使有一个彗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的途径就受到空间折皱的影响。他又说,物的长度和它对于测量者的速度也有关系。这都是说的空间不是独立的、绝对的,是随着物质和速率而变的。至于时间,他也是认为相对的。千百年以前的事情,我们可以看见的。我们假使坐一架速率超过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数倍的飞机,向天空飞去,就可以追着以前地球上所做种种事情发出的光线,因此可以看到清明元宋唐以至汉周各代的人物还在扮演着历史上的故事,不过顺序是反的。这就是说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是与速率有关系的。这种概念,在常人不免惊奇,但佛学家却认为本来如此。因为佛教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认它有独立的存在,因此对于时空也认为不是常住不变的。「楞严经」所谓「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讲「法华经」时,一坐就是五十劫。这是佛家对于时空的概念。时空不单是受到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而且也随着我们的心念而起变化。八指头陀(清末诗僧)说出他自己的体验:「坐禅一日,如弹指顷。」佛经里也常说,三大阿僧祗劫不异刹那,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大欠暂的分别,完全是众生的妄计,并没有实体的。
  我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是说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
  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部分是六识所能分别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非六识所能分别而必须以般若的智慧来观照的部分。因此佛教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科学,是建立于般若的基础上的。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色法(即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在十一种色法中,也祗限于五种浮尘根,和色声二尘(关于香味触的研究太少,远不能与色声相比,几等于无)。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算学物理学中,研究得很详细,但只偏于色法方面,就是有关于物质的方面。这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如果不将它半属心法的部分加以研究,还是得不到完整的认识。关于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相当完备,但对于真能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佛经名为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后,发生那一种化学作用,那一种物理作用,以及怎样和意根取得联系,和其他诸根发生关系,则还没有具体的报告。物理学对于色声二尘研究得最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Ⅹ光、微菌、各种天体等,都可用种种仪器,如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把对象转变为可见的色尘。物理学对于声尘的研究,稍次于色尘。由此可知人的耳根对于声的感觉是有限制的。普通人祗能听到每秒二十次以上至每秒二万次以下的波动。各人耳根的感觉力并不相同。各人眼根的感色力也是随人而异,所以对于各种颜色辨别不清的,称做色盲。由此可见色声二尘不是离心别有。「楞严经」有一段关于声的观念,说得最透彻。佛对听众特地辨明「声来耳边」的错误感觉。声来耳边原是一般人的感想,就是我们学过物理的也是这样想。但仔细来想一想,实在是错误的。因为击钟的时候,钟因被击而震动,因此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后击动我们耳边的空气分子,再撞击到耳膜,传到耳神经细胞,就起声的感觉。这种空气分子的波动在达到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叫做声波,这是一个错误。(从这点看来物理学家对于定名,也不怎样严格,今后应当采用佛经中六离合释的定名方法)。空气波动时,它的分子只在本位上震动,并没有一个分子一直从钟边跑到耳边,因此不能说是声来。这是第二个错误。这样,科学家应该向佛法焚香顶礼了。
  心法与色法实是两个对待的东西,科学家还只知色与色的关系,还不知心与物的关系。唯识学里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的二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则俱灭。其他像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罪福,缚脱,净染,圣凡,人我。。。等等也都是相对法,都不是实法,都不应该执着,「中论」一书中,辨说得非常详尽。科学家如果要想扩展他的领域,必须在这方面多留意。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谈佛教是不是唯心的问题。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因此大家都说佛教是唯心。可是佛教所说的唯心与哲学的唯心,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哲学家所说的心,佛教称为意识,并不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本。佛教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欺骗性的、不可靠的,如果相信它就会犯脱离现实的主观错误。佛教所说的「心」是见分和相分的统一体,不但包括能够思想认识的主观部分,同时也包括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部分。名词虽同,含义完全不同。这个心物的统一体,在佛经中用了很多名词来表示,如佛性、真如、菩提、一真法界、阿赖耶识等,随着说法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词。所以七佛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跟哲学家的固执不化是有基本不同的。因此用一般的唯心两字的意义来批判佛教,无异隔靴搔痒。
  佛教有一把锐利无比的宝剑,是它摧邪显正的利器,那就是因明学。科学家虽也应用逻辑,但因为科学处处根据事实,不像哲学家的高谈玄理,所以实际上也并不靠它过生活,祗是偶然作为参考罢了。算学实在是实用的逻辑,所有自然科学有关数量的部分,都拿算学来推测,来表达,不怕发生错误。但如果论到有关心的部分,那就不是数量的逻辑所能济事,非用因明不可了。因明胜过逻辑的地方,现代学术界差不多都知道的,这里不再详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