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教文献、制度、文化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经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作为弘扬佛法及发扬传统文化之要务,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为
教界、学界佛学研究的重点。《频伽大藏经》、《普慧藏》、《中华大藏经》、《大藏经补
编》、《佛光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等佛教全书的编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是本
世纪佛教文献研究的重大工程。金陵刻经处编辑的《藏要》,其选择、校刊之精审,为识者
所赞赏。方广錩主编的《藏外佛教文献》收录多种历代藏经未收的佛教文献
整理本,附有研
究论文,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辑(已出三辑)。用新发现的敦煌文献、赵城金藏等及梵文、藏
文等佛典校刊补遗,是20世纪佛典整理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

  在佛典的注释今译方面,重要成果有江味农《金刚经讲义》(1940)、蒋维乔《大乘广五蕴
论注》、圆瑛《楞严经讲义》(1951)、成观《楞伽经义贯》(1987)、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1960)、《楞伽大义今释》(1965)、郭朋《坛经校释》(1983)、方立天《华严金狮子章校
释》(1983)、韩廷杰《三论玄义校释》(1985)、杜继文《大乘起信论今译》(1991)、黄念祖
《大乘无量寿经解》(1981)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重要佛典的今译今注8种。

  在佛典的考据、辨伪、校勘方面,20世纪的教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起信论》、《楞
严经》真伪之辨,为20世纪初以来佛典考辨的热点,卷入了很多人,论辩直到世纪末还在进
行。周叔迦有《大藏经雕印源流记略》、《房山石刻大藏经丛考》、《宋元明清译经图纪》
、《变文的起源》、《北平图书馆藏西夏文藏经小记》、《汉文大藏经中大乘经分类法的商
榷》等佛典研究的论文发表,其《释典丛录》对180余种佛典一一作了考据、评论。陈垣的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942)辨析考证了35种文献的版本、源流、作者、内容等。印顺《原
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的研究》对印度早期佛典的形成作了
细致的研究。吕澂《佛典泛论》收集了研究佛典的多篇论文。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
第三、四辑《中国佛教经籍》对132种佛典作了提要,皆出名家手笔。陈士强的《佛典精解
》(1992)对226部佛典作了详细的考据、提要。关于佛典研究的专著有曹仕邦《中国佛教译
经史论集》、道安《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方广錩《佛教大藏经史》(1991)、杜斗城《
北凉译经论》(1995)等。关于佛典目录的专著有吕澂《新编大藏经目录》(1983)、黄显铭《
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1993)。

  在佛教制度研究方面,周叔迦《法苑谈丛·佛教的制度》中,对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寺院
建制、管理制度及法事仪式首次作了介绍,考证了其源流变革。南怀瑾《禅宗丛林制度与中
国社会》(1975)首次对禅宗的丛林制度作了系统研究,论述了其与中国宗法社会、中国文化
、帮会社会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佛教制度研究的专著有何兹全主编的《
五十年来(1934~1984)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1986),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文书》
(1987),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1990),丁刚《中国佛教教育:儒释道教育比较
研究》(1988)等,台湾吴永猛出版有《中国佛教经济发展之研究》一书。

  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佛学研究出现一股"文化热",将佛教看做一种文化,看做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论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
著作,有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1988)、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88)、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序说》(1990)、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1991)、中华书局编《
佛教与中国文化》(1990)、赖永海《佛学与儒学》(1992)、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
(1995)、王尧和陈楠主编《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6)等。孙昌武陆续出版了《唐代文学与
佛教》(1985)、《佛教与中国文学》(1988)、《禅思与诗情》(1994)、《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
观音》(1996)等专著论述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这方面的专著还有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
录》(1988)、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1991)、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词》、张
伯伟《禅与诗学》(1992)、周裕楷《中国禅宗与诗歌》(1992)、姚仪敏《盛唐诗与禅》、黄
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1997)等。周叔迦《法苑谈丛·佛教文化艺术》对佛画、佛曲
、寺塔、石窟、金石文物等首次作了介绍考证,他还有《漫谈佛画》一文发表。此后,关于
佛教艺术研究的专著有刘长久等编《大足石刻艺术研究》(1985)、罗哲文《中国古塔》
(198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1987)、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1987)、《常任侠
艺术考古论文集》(1984)、丁明夷和邢军《佛教艺术百问》(1988)、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
佛教艺术》(1991)、陈聿东《佛教与雕塑艺术》(1992)、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1992)、
田青主编《中国佛教音乐选粹》(1993)、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禅学与禅意画》
(1996)、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1994)、田光烈《佛法与书法》(1991)、曾祖
荫《中国佛教与美学》(1991)、王海林《佛教美学》(1992)、祁志祥《佛教美学》(1997)等。

  在佛教寺刹的研究方面,四川省民委编的《藏传佛教寺院资料选编》(1989)和蒲文成主编
《甘青藏传佛教寺院》(1990),据史料和实地考察,对甘、青、川三省的约1600座藏传佛寺
的历史、沿革、现状作了详细介绍。汉传佛寺,80年代以来陆续有《龙华寺》、《静安古寺
》、《玉佛禅寺》、《大兴善寺》、《法门寺》、《香积寺》、《草堂寺》、《大慈恩寺》
、《青龙寺》、《净土古刹玄中寺》、《白马寺》、《广胜寺志》、《新编少林寺志》、《
山西寺庙大全》(1995)等书出版。谢重光的《汉唐佛教社会史论》(1990)将寺院看作社会文
化中心,论述了其多重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1997)从文化史视角
,对自汉至唐佛寺的建造、沿革、制度、社会文化功能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茶道、医药
、历算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在佛教辞书方面,自华人所编首部《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1919)问世
以来,相继出版的佛教辞书有孙祖烈编《佛学小辞典》(1919)、上海佛学书局编辑部编
《实用佛学辞典》
(1934)、熊十力著《佛家名相通释》(1937)、朱芾煌编《法相辞典》(1939)、明复编《中国佛
学人名辞典》(1974)、王沂暖和健白平主编《藏汉佛学辞典》(1986)、万长春编《佛教文学
辞典》(1986)、慈怡等编《佛光大辞典》(1988)、佛光山出版社编《中英佛学辞典》、林忠
忆编《佛学名词汇集(中英梵巴)》(1990)、任道斌主编《佛教文化辞典》(1991)、陈聿东主
编《佛教文化百科》(1993)、宽忍主编《佛学辞典》(1994)、陈兵编撰《新编佛教辞典》
(1994)、袁宾主编《禅宗辞典》(1994)、李明权《佛学典故汇释》(1990)、刘保金《佛书解说
辞典》(1995)等。

  论述佛法的现代意义,及将佛学与现代新思潮作比较研究,从20世纪初以来便为太虚、梁
漱溟、熊十力等人所注重。太虚"抱定以佛教为中心的观念,去观察现代的一切新的经济、
政治、教育、文艺及科学、哲学诸文化,无一不可为佛法所批评的对象或发扬的工具。"
(《太虚全书》第二册,第541页。)他从这种态度出发,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和讲演,论
述了东西方诸家哲学、宗教、社会学说、社会伦理、心理学、文艺、美术等。80年代以来,
港台和大陆的各种佛刊上,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重要者如陈荣波《禅与存在主义》,陈
兵《佛法与现代文明》、《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自我实现与自性成佛》、《佛
学与死亡学》,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洪启嵩《器
官捐赠与佛教的生命关怀》、吕建福《佛法与时代文化之省思》等。法音编辑部编印的《佛
教与现代文明》一书,选编了该刊发表的此类文章十余篇。台湾出版的此类著作有晓云《佛
教与时代》、萧武桐《禅的智慧VS现代管理》、圣严等《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1990)等。
这方面的译著有铃木大拙著的《禅宗与精神分析》(王雷泉、冯川译)、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
想》(王雷泉、张汝伦译)等。

  20世纪下半叶尤其80年代以后,佛学研究在海峡两岸蔚成高潮,方兴未艾。正如黄夏年《
四十年来汉传佛教研究综述》一文结语所总结:

  "佛教研究组织、人力和刊物不断增多壮大。已出版的有关佛教书籍近千册,论文之多,
难以统计。佛教研究的成果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佛教史、佛教哲学、教义、经典、宗派和人
物等领域,另一方面又扩大到佛教心理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医学、语言学、文学、艺
术、音乐、教育、文献学、美学等新领域,……并且形成了学术专题和普及知识两个写作系
统。"(《佛学研究》创刊号,第258页。)

  但佛学研究从整体看来仍有薄弱环节:如对净土宗、戒定二学、居士佛教、女众佛教、当
代佛教的现状及问题等,研究皆显不足。禅宗研究虽极热闹,然学界学者多属"禅外说禅"
,对禅的实质难得准确把握,误会错解及隔靴搔痒之感,也就在所难免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