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徒有三分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徒有三分呆
  我在多年以前读过一本著作,现在已经忘记书的名字,只记得其中有句话说︰“凡有宗教信仰的人,均有三分呆。”如果这位作者对宗教人士的三分呆,彻头彻尾地明白它的个中因由,那末,说他们有三分呆并不为过;假若以一般庸俗的观念遽作批判,那就有问题了。凡批评一事一物,首先要明白这件事的原委,审慎下判,始为恰当,否则,以门外汉的立场,班门弄斧而已。
  凭上说这句话,显示该作者对佛教教义及佛教徒的日常生活行持一无所知,而信口便说他们均有三分呆,岂非不大妥当?作者可能见到很多宗教人士与世无争,于人无求,对荣辱得失不系于心,遂以为凡有宗教信仰的人,定皆迷迷惘惘,麻木无情,过著消极生活。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须知有宗教信仰的人,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其生活性质与观点均有所不同,前者重视性灵上的修持,修心养性,而后者则大多以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为目的。
  世人因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家庭负担自然繁重,不得不为维持生计而奔波。如果衣食住行未达理想,还会冒险去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一旦得到安居乐业,又想求名,总之就是永无休止的去争名逐利。有时为了出人头地,还经常压低别人,处处夸耀自己,终日我长你短,争强好胜。偶或功遂名成,便得意洋洋,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甚么宗教道德观念,宇宙人生真理,均视同戏论。佛教所谓︰“富贵修道难。”即是此理。
  又或若有所失,或家贫亲老,便觉得前路茫茫、垂头丧气、自感卑微、语言木讷,于是方悟人生痛苦,须求助于宗教。俗语所谓︰“临急抱佛脚。”像这类只顾目前光景,没有远虑的人,是可怜悯者。
  若遇生儿育女,便烹鸡宰鸭,亲朋满堂,盛大庆贺,以残杀动物的身命而满足个人的欢乐,又岂是公平之事?佛教所谓︰“害人者自害,利人者自利。”若使众生短命,令自己长命,不但求不能得,相反,必会自遭其殃。
  人们一旦生离死别,则呼天抢地,朝夕悲伤,废寝忘餐,甚或悲伤成疾,然如此又有何裨益?人生谁也不免要走上这条路,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古德庄子丧妻,鼓盆而歌。他说︰“凡人死亡,必定悲伤,我也是人,何不痛心,由于我已明白人生由气而生,人死仍归于气,因此我不悲伤。”由此可知,明白人生真理的人,是与一般人的感受有所不同。
  有信仰的教徒是不随俗浮沉的,他们将精神放在宗教的信仰上,除了世务以外,便不断地在修持上下功夫,逐渐摒去七情六欲。所以世人以对世间知识精明为贵,而佛教徒则对世间凡情以糊涂为妙。这位作者说“宗教人士有三分呆”,事实上,仅有三分还是不够的,能有七分方为近道;若要深契佛旨,又岂七分为足呢?其实人的烦恼与痛苦,每因自以为足智明辨。俗语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而且世间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幻妄成相,又何必执为实有,定生分别?
  一切宗教的教义究竟如何?若究其奥义,各家理趣不同。但浅言之,却殊途同归,即为善最乐。例如,儒家的“克己复礼”、道教的“宁静澹泊”、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的“十诫”,凡此都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宗教信仰的人,应该依其教义坐言起行。所谓︰“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能有此情怀,方为一个真正教徒。因此,人以逆来,我以顺受,闻毁而不怒;人以顺来,我以承受,闻誉而不喜,绝对不与人争长论短。
  《华严经》云︰“面上无嗔供养具,口内无嗔吐妙香,心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为甚么要这样去作?因为人生事物虚妄不实。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今聚明散,沧海桑田,无常变化,刹那不停,不住便是空。如人生后,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宇宙万有,从生至住,由坏至灭,无一不是从无生有,有还归无,未生之前是空,当灭之后也空,于其中间,何曾有物?人生世间数十载,若与日月比寿,何异蜉蝣?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人与相比,何其渺小!终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是智者所不取的。古德云︰“人间富贵花上露,世间功名水上沤。”因此宗教徒没有把荣辱得失放在眼,此非痴呆无知,乃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与“大辩若讷”而已。
  佛教徒并不以位高财多而自命不凡,傲视一切。若遇所失,也不会忧郁悲伤,捶胸跺脚,自惭形秽。古人举和尚为“上与帝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这是说,虽上与帝王同坐不以为荣,虽下与乞丐同行不以为耻,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今我中国虽然不易多见,但在锡兰泰国等佛教国家,依然可以见到。
  若论荣辱得失循环,凡有所得,必有所失,有何值得可喜与可悲?世间一切皆是因缘生法,无论亲戚朋友,家庭眷属,因缘凑合,则有聚会,因缘别离,彼此分散。人生如在舞台上,有饰父母、有饰子女,下台后父母不父母,子女不子女,其他一切,无一不是逢场作戏。
  再者寿夭穷通,全由业力因果支配,以前种甚么因,现今结甚么果。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未报,时辰未到。”如果以前种下多病短命之因,今生要想却病延年,绝无此理。现今欲想福寿绵长,即使种下戒杀放生之因,仍要等待缘熟始得长寿之果。人之成功失败,绝非天赐地与,一切乃由自作自受。儒家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亦属此意。
  故我佛教人士,应喜不骄,遇悲不哀。古德云︰“无喜亦无忧,随缘度春秋。”此种感受,并非一般人士可以领会。
  《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由此可知,终日在物质上追求的人,怎能知道逍遥物外的宗教人士之旨趣,而不免觉得他们有三分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