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法师: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
响应“德”治,弘扬传统文化
——儒释道三教文化漫谈
惟贤法师(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慈云寺方丈)
我今天到这里,很高兴,为什么呢?
这里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图书,现在中国讲“德”治,讲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讲这个呢?就是因为缺乏这个精神,从五四运动开始,发展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高峰,可以说是消灭传统文化的。五四运动喊“打倒孔家店”,破除封建,一直到文革,发展到高潮。所有传统文化都是消灭的对象,这些份子也就是反革命对象、牛鬼蛇神(笑)。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中心“德”,就基本丧失了。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德”(孝悌忠信,慈悲仁爱)当时是谁也不敢讲,也不能讲,于是就形成很偏激的“打倒一切”,后来尽管落实了政策,但是余波、余毒还没有扫清,就形成社会的人心混乱,五毒现象就产生了。你们看这个五毒现象,过去风行得很,抢劫哪,放火哪,杀人哪,贪污哪,黄色淫乱哪,吸毒贩毒哪等等。这些现象就不存在什么道德观点,尽管有法律,但他不怕。有许多刑事犯罪分子一进宫,二进宫,三进宫,直到最后被枪毙。什么原因嘛?心理问题。这就是个“德”的问题。现在中央看到这些现象,提出“德”治,德治与法治并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是很有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开始复兴,是个好事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六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
二、秦朝:焚书坑儒。受了点灾呀(笑)
三、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提倡读经,是经学时期。
四、南北朝、隋唐:佛学时期。
在三国魏晋时期,出现玄学,即老庄、易经等,玄学之风盛行。
佛教就在这个时期(东汉)传进来,但这时的佛教不显著,翻译、讲学力量都不大。到了南北朝以后,一直到隋唐,佛教就鲜明了,由讲学翻译时期到成立宗派时期,到唐朝最鼎盛。形成了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在西安就成立了六个宗派,成为六个宗派的发源地,其他还有广东和浙江,禅宗在广东,天台宗在浙江。这个时候佛教是最鼎盛的时期,老幼妇孺都晓得一句“阿弥陀佛”。这时提倡禅宗,讲究参禅。佛教由兴盛而发展,祖师进行讲学,分科判教,就有了中国佛学的成立,这“八宗”就是中国佛学。印度小乘有派,叫二十派,大乘就是般若和瑜珈,瑜珈是唯识法相。所以“宗派”是中国正式有的,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一般就叫作中国佛学,就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系统。
五、隋唐以后:理学时期,讲究理学。理学家有朱熹,明代王阳明等,理学讲内心修养,发扬天理。我的看法呢?理学是外儒内禅,学的禅宗那一套,表面上披的儒学的外衣,实际上是佛家的东西,讲究内心修养、天理良心,良心不可断,理性不可断,断了就不叫人。(笑)
六、清代以后:朴学时期,讲考证,考哪部经是真的,哪部经是假的。(笑)
中国的文化思潮,过去历史学家分为六个时期,总结起来为儒释道:儒教、释教、道教。三教鼎立, 形成了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
佛教是传统文化,但不是完全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加以分别。佛教传来中国二千多年。从汉哀帝时传来,经历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佛教思想,融入到了中国文化里面。为什么说佛教是传统文化,又有别于传统文化呢?
第一个:是印度传来的,不是中国原有的。
第二个,它的教义、境界与儒教、道教绝对有分别,不能混为一谈。过去说三教归元,三教同一,是不正确的。
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各有特点。儒家讲人伦,讲道德,讲怎样做人,群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讲究伦常,一个中心思想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社会就稳定,社会才不会乱。你看《大学》里面讲“格物致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由自己修身,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才能实现大同思想。特点在于讲人伦,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讲做人,把人如何做好,家庭如何搞好,国家如何安定,中心思想在仁爱,有一百多个“仁”字。这是很好的啊!
道家呢?已超出儒家范围,是天人境界。讲清净无为,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超脱于世间。修道讲究内丹,外丹,超升,神仙。佛家来分析,它已超出了欲界天,到了四禅天以上,就是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天,最高是四空天,还是在天人境界内,超不出六道轮回、生死根本,烦恼障、所知障没有拔除。相当于是定力比较深而已,就象石头压着的草草,根根没有拔除,石头一旦去掉,草草还是要生起来的。
佛教既是传统文化,但又与其他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讲人伦,讲三皈五戒十善,讲因果,是深得很的。讲道理,讲建立道德,讲你不信因果,这个道德就无法建立。你若不信因果,不信三世因果,内心若没因果观点的话,没有警觉,不能保持正念,你的道德怎样建立?有些人爱说为人民谋利益,但到了财与权当头,他就乱了嘛,就是因果观点没定。所以要讲因果,讲三世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这个道理佛家讲得很清楚的。
佛教讲因缘生法,因缘果三个字,整个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都是缘起法,小乘讲业感缘起,唯识法相讲赖业缘起,空宗讲性空缘起,椤严、起信、圆觉讲真如缘起,都离不开缘起的。所以,因缘果三个字,是佛法的中心。你能相信因缘果三个字,相信这个定律,第一就能够止恶行善,建立真正的道德,晓得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凡是侵害别人、破坏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只想到自己的行为,就是作恶;凡是先利于别人、使别人能够安定的生活,不损害别人的行为就叫作善。这样就能遵守五戒十善,儒家的伦理道德都包含在里面了。
第二,众生平等。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嘛,众生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相资相助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不能孤立存在,他要靠农民、工人、商人、国家,不然你就不能生活呀。晓得这个因缘生法是相资相助,平等平等的,就晓得尊重别人,悲悯别人,悲心就生起来了。
第三,晓得是缘起法,就能去除贪心。《金刚经》上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这样精神就会高超,什么事情就会看得淡,放得下,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就会超越一般俗情,绝不会为权力斗争。但是众生事业要抓紧,利益众生的事业要抓紧,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职业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管你是哪行职业,只要有这个思想,就会做好事情。
我的弟子比较多,有的弟子是当官的、做生意的,他们就提许多问题来问我。他说:师父啊,我是做生意的,这犯不犯戒呢?生意做不做得呢?我说:看你什么心,什么愿望。你做生意,就要学习佛家的四分法,你赚的利润,第一(四分之一)要养活自己,这是天经地仪的。第二(四分之一)用来孝敬父母。第三(四分之一)用来做好事、救苦救难。第四(四分之一)留点余地,做周转,扩大再生产嘛。(笑)。这就是佛陀的言教,只要遵循这个办法,你的钱越多越好!哈哈(笑)。本来嘛,这就不叫自己贪了,是正确的运用!
当法官的弟子问我,他说:师父啊,我怕!我问:你怕什么?他说:我是判决,要杀人呀!我说:这个事情看你用什么观点对待,你是学佛人,就要有学佛人的观点,要有悲悯心。在你的笔下尽量对所犯罪的人避免死刑,或者刀下留人,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家思想。要以悲心对待,尽量挽救,治病救人,以这个精神对待这个问题就不要怕,就能多做好事,身在公门正好修啊,就是这个道理。以宽恕心对待人,当然也要遵守法律,但在你的笔下,能够多多给别人解除痛苦,有改悔的机会,使他能够改悔,有这个精神就不要怕。瑜珈菩萨戒就讲得有这个内容。
所以晓得了这个因缘生法,第一可以止恶行善;第二平等对人,平等对众生;第三能够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没有实体,就可以去除执着、贪恋,凡事就能看淡放下,就能超脱,但是正当的事情要做,利益众生的事要做,这就是因缘生法的规律。从这一方面来讲,佛教是传统文化,但是又不能与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它超出儒家(儒家在世间),也超出道家(道家在天人境界)。它是既世间而离世间,既出世间而又入世间。既世间而离世间,靠的什么心呢?靠厌离世俗,靠出离心,这个在宗咯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得有。
发出离心,要什么功夫呢?守根伏意,守根就是持戒,六道大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要守好哇,没守好的话,强盗进来就把你的东西偷着跑。凡是遇到境界,你把六道大门守好,不住色、不住香、不住味、不住一切,不贪恋五欲境界,这就是守根。伏意是什么呢?就是使这颗心得到调伏。意者,心猿嘛。你们看四川宝顶那个《牧牛图》,牛在没有调柔的时候到处跑,把农民的庄稼踏得稀巴烂,守不住。后来这个牧童,用绳子把牛的鼻子穿起来,慢慢就把它调柔了,最后就很自然自在。心也一样,就要用这个功夫。这个心是很难调的,但必须要调。怎样调呢?第一内心要保持正念,第二在行动上要与佛法相应,念经、参禅、拜佛都是相应的。这样调柔内心,使正念相续,就有禅定,有定就会有智慧,水清月现嘛,水不清月就不现。这时就可以见真心,真心就象大海一样,很广大,很渊深。没有波浪的时候,就象镜子一样,能照见森罗万象,波浪一起就浑浊了。我们的妄心就象波浪一样,我们的真心就象波浪已经平息以后显出来大海的本来面目,这个禅定叫作“海应三昧”,真心就显现。这个就是解脱行,这个阶段很重要啊,阿罗汉就是在这个阶段成功。
另外一个阶段是要发菩提心,发菩萨心。菩提心就是广大心,包括智慧,包括悲心。有了智慧就会把一切看得很空,不执着;有悲心,就是不舍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叫莲花精神。莲花精神,在《弥陀经》里面讲:莲花的功德,是“微妙香洁”四个字。微妙代表大智慧,出污泥而不染;香洁代表品德、悲心,虽然处在污泥中,但保持品性,不舍众生,这个就是菩萨精神。你看菩萨佛像,坐的是莲花、拿的是莲花,体现的就是这个莲花精神。这就是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有这个精神,有这个因,就是“佛”果的因,《华严经》的“华”(莲华)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救苦难众生,这就是种的“因”花,将来的果就是“佛”果,得“佛”果。以“莲华”因证得“佛”果。“华严”就是这个意思。
归根结底,佛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又不同于儒家,道家。儒家是治家、治国,如何做人,其中还是有些功利思想。道家讲淡泊超然,清净无为,少欲知足,属天人境界,从修养上讲虽比儒家高,但是没有拔出生死根本,就象石头压草草一样。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以后,曾经在苦行林参访仙人,最高的仙人就是“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境界。佛了解后,发现不能断生死,就离开苦行林,到雪山静坐,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说佛教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但又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各有特点,中心思想是“德”,儒家有儒家的“德”,道家有道家的“德”,佛家有佛家的“德”,归根于“德”,这是共同的。
总而言之,提倡传统文化很好哇,现在要好好恢复啊,要好好努力啊。
(2003年3月16日在北京会三学读书会开示·正根谨照录音整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