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五台山的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的文化价值
  五台山,雄踞山西省东北,五峰环绕,峰顶如台,因此而得名。这里,地势高峻,草木葱茏,野花飘香,流水潺潺,夏无炎热,所以自古就名为清凉山。“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确切地概括了五台山固有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五台山也正在前进,发挥自然和历史对她的厚赐,展示出她特有的魅力。
  一、一部佛国史
  五台山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在这里建寺。这座最古老的佛教名山,有时兴盛,有时衰落,历经沧桑。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到这里活动,遍山形形色色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这里的一切都与“佛”联系着,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说是中国佛教史的缩影!你要了解影响深远的中国佛教文化吗?那么五台山就是最好的见证,从中可以获得极其丰富的感受。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著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象征智慧、锐利、威猛,在四大菩萨中排在头位。因此,他的道场也就特别显赫。
  据多种古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刘庄一天夜里梦见金人向西飞去,于是就派大臣去西天拜求佛法,请来了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回佛经和佛像,并在洛阳建起了白马寺。永平十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清凉山,这两位高僧“慧眼识灵山”,认为这里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很相似,又有印度阿育王的舍利塔,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便奏请汉明帝在这里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与白马寺同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视为中国辟山建寺的最早的记录。
  五台山历经沧桑,从它的兴盛和衰微也可窥见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斑。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北魏时期,魏太武帝笃信道教,下令摧毁各地佛教寺庙,五台山初次遭受了厄运。不久,文成帝即位,又开始复兴佛教,五台山重建寺庙,香火日益兴旺。北齐时期,五台山寺院已超过二百处。北周武帝宇文邕消灭北齐后,推行废佛政策,五台山佛教又受到沉重打击,寺庙全部被拆毁。隋兴,隋文帝、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于扶植佛教,对五台山更特别重视,命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朝开国以后,唐太宗和武则天等都大力倡导佛教,五台山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名僧辈出,各宗派都到五台山活动,使五台山佛教呈现出异彩。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唐武宗会昌年间,发生了来势汹涌的灭佛浪潮,五台山是重点打击对象之一,众多寺庙夷为平地,独有南禅寺因位处台外偏僻之处幸而免遭“法劫”。武宗去世后,继位者又恢复佛教。这时,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五台山虽重建寺庙,但已不能达到武宗灭佛前那样了,中国佛教从此走向衰落。五代周世宗是,又一次掀起废佛风波,五台山又再遭破坏。历经“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到了北宋初年,五台山只存寺院67所。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青庙就是和尚庙,为汉传佛教,汉族僧人多穿灰色僧衣,所以他们居住的寺庙叫青庙;黄庙就是喇嘛庙,为藏传佛教,蒙藏僧人多穿黄袍,黄庙因此而得名。从元朝开始,喇嘛教在五台山兴起。忽必烈封西藏胆巴喇嘛为“金刚上师”,并委他主持五台山寿宁寺。从此以后,五台山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
  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其中还有“十方堂”。佛教里把专门接待僧侣的寺院称为“十方丛林”,也叫“十方寺院”。碧山寺就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丛林,这里广接天下僧尼和居士,食宿一律免费招待,愿意住多久都可以,启程时还可给盘川。碧山寺自古以来道侣满座,自由学习之风很盛,大家各抒已见,互相探讨佛法。许多有道高僧和居士曾在此居住,还曾创办过“五台山佛学院”。据说,现任美国佛学研究会会长、纽约大成寺住持寿冶法师,来五台山时就在此挂锡,并定期给碧山寺捐赠资金。广仁寺是又一处十方寺院,以供蒙藏喇嘛食宿之需。
  今天,我们到了台怀镇,那寺庙,那钟声,那佛乐,那气氛,就宛如置身于佛国。一千九百多年来,五台山佛教历经兴衰,星罗棋布的寺庙都有各自的来历,共同构成一部悠久的佛国史,从中也可见出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的一斑。
  二、百座艺术宫
  五台山形形色色的寺庙,掩映在深绿浓荫之中。各具特色的建筑,技艺精湛的雕塑,丰富多彩的文物,如同一座座艺术之宫,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当我们进入台怀镇时,首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是那高耸云霄的大白塔,它可说是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就以其中的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塔刹、露盘、宝瓶都是铜制镏金的,金光闪闪,极为壮观。露盘四周和塔腰有一个个风铃,山风吹来叮(原字口加当)作响,饶有古刹风味。这座大白塔来历不凡,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当时五台山佛教已很兴盛。后来,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
  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诸如此类的传说,都给人以宗教神秘之感。
  显通寺在塔院寺后面,这座古刹经过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拥有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这些建筑都各有特色,其中的一些文物也是稀世珍宝。拿无量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十分奇特,技巧之高令人叫绝。殿内的《华严经》字塔,为白绫所组成,上书60多万字的《华严经》,蝇头小楷,工整秀丽,实为珍贵的佛教文物。那精妙
  绝伦的铜殿,三间见方,高达五米,由青铜铸成,金光闪闪,灿烂夺目。外面雕铸着花卉人物,飞禽走兽;殿内供文殊菩萨铜像,周围壁上满布铜铸小佛。铜殿左右两侧,有青铜宝塔两座,上面满铸佛像。这铸造极为精巧的铜殿和铜塔,是享誉中外的佛教珍宝。显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后面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现过真容,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具有特殊的地位。寺庙依山而建,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恰似一架天梯,从人间通向天宫。两边有砖砌花格栏墙,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显得非常雄伟庄严。五台山好多寺庙都有一百零八级石阶,据说也与佛理有关。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
  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极为华丽,寺内的影壁,中间由黄色琉璃砖镶嵌成二龙戏珠图,形态生动,光彩艳丽。康熙皇帝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无论从佛教史着眼,还是从建筑史和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南禅寺和佛光寺都可说是国宝。它们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要一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物吗?那就到南禅寺去吧!“遭劫幸存南禅寺”,南禅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意义。唐武宗会昌灭佛,只有南禅寺逃脱了这次劫难,幸运地独存于五台山,因而也就成了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这座古刹小巧玲珑,其中的大雄宝殿,据梁上的墨迹记载,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保存着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佛坛上,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十七尊,容貌丰润,面目传情,神态逼真,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不可多得的瑰宝。
  佛光寺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佛光寺坐落在佛光山的山腰里,寺院依山而建,东、南、北三峰环抱,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隋唐时声名远播。唐武宗会昌灭佛,寺庙被毁。唐大中十一年,主殿东大殿得以重建。它虽比南禅寺晚建七十五年,但规模却大得多,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范例,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东大殿内佛坛上有唐代彩绘泥塑佛像三十五尊,体态丰满,栩栩如生,有浓厚的人情味,显示出唐代雕塑家的神工。那描绘佛教故事的壁画,形象生动,笔法流畅,飞天的衣裙长袖随风飘逸。
  这些壁画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左右四梁下的唐人题字,也是难得见到的古人留下的墨迹。此外,寺内的文殊殿为五台山尚存的唯一金代建筑。殿内佛坛上文殊菩萨和两旁侍者的六尊塑像,是金代彩绘泥塑的精品。殿内四壁上,还有明代的彩色壁画五百罗汉像。寺中保存的北魏、北齐、唐、宋的砖塔和石刻经幢等,也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这里有“亚洲佛光”的美称。
  南山寺和龙泉寺,都枕山而建,凿坡为级,凡一百零八个台阶,披云掩绿,形若天梯。它们的建筑各有特色,而又都以雕刻为世人所称道。南山寺建在山腰上,台阶上面是高大的汉白玉牌楼,后面七层金碧辉煌的殿宇,由下而上层层高起,古树掩映,泉水萦绕,真是气势不凡。寺门前是细致精巧的砖雕构成的影壁,寺内从围墙到栏杆处处汉白玉浮雕,有花鸟虫兽,有历史人物,有佛经故事,千姿百态,生动传神,使人目不暇接,宛如进入艺术之宫。大雄宝殿内汉白玉雕刻的菩萨像,艺术价值很高。十八罗汉塑像,与其它寺院不同,有坐着的,有躺着
  的,有正在说话的,有侧耳细听的,神态奇特造型生动,真是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龙泉寺坐落在九龙岗环抱中,三座院落横向排列,而自成与众不同的格局。台阶两旁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山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拱桥一座,两侧矗立着旗杆,雕工都属上乘。最令人瞩目的,是那汉白玉的石牌坊,被誉为龙泉寺一绝。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上面雕琢着端庄的佛像,石柱上盘着刻工精美的蛟龙,还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那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据说是南海观音殿图,有亭台楼阁和花卉树木等,构图严谨,匠心独运。这些都是近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显示出五台山文化在近代的某些发展。
  一千九百多年来,五台山荟萃了许多艺术精品。就寺庙殿宇而言,这里集唐、金、元、明、清诸代建筑于一山,包容了木、砖、铜各种结构的建筑,建筑形态和风格多种多样,堪称佛庙建筑之集大成者。艺术瑰宝,除彩塑、石雕、砖雕、壁画等外,还保留着元代赵松雪画的马,他的夫人画的观音,丁云鹏画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等等。五台山珍藏着的各种佛经,也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
  三、笑迎新发展
  五台山不仅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而且自然条件也很优越。五台山的绝妙之处,是气候清新凉爽,真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夏天,从炎热的北京来到五台山,就犹如从人寰进入天堂。由于人们对这清凉环境的钟爱,因而就萌生出了美丽的神话传说,这就是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借来了清凉石的故事。如今,五台山翠岩峰南麓有清凉寺,寺内有一清凉石,呈青色,有云纹,高两米,长五米,宽三米,人坐其上,顿觉凉意。五台山成为清凉胜境,自然不可能是那块清凉石的神力。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它地势高,暑气难以爬上它的山
  腰。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海拔都在三千米左右,其中北台高达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称。从台怀镇这一圆心,到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山川,这是多么宝贵的风水宝地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不辜负这自然和历史的厚赐呢?如何发挥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风水宝地的价值呢?这是当代中国山水文化建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今,中国各地的佛教徒,坚持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往三个优良传统。五台山作为世界著名佛教圣地,自然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1994年8月6日至12日,五台山举办的水陆法会,就是五百年来最大的佛事,自明孝宗弘治七年以来这次佛事活动规模最大。美洲、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国内名山古刹的数百名高僧和居士参加了这次活动。水陆法会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叫“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为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而设的。这种法会创始于梁武帝,宋代以后普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佛教中的重大佛事活动,规模巨大,仪式繁多,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
  五台山的六月骡马大会,是适应当地的优越条件而形成的,随时代发展而历久不衰。隋唐时代,五台山主有庙会。到了乾隆年间,这历史悠久的古庙会演变成了骡马大会,清代开国以来,历代皇帝都信崇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庙门,历时一个月。因此,每逢六月,四方僧人、香客、游人蜂拥而至,形成盛大的庙会,在庙会期间,还请戏班来唱戏,更增添了热闹气氛。同时,五台山这一天然高山牧场的优越条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里牧坡很多,饲草丰盛,水源充足,而且天气凉爽。附近几省的农民,每年盛夏都要赶着骡马牛羊来这里避暑,一方面放牧,一方面进行交易。据说,在这里放牧半月,能增膘一指,弱畜病畜可得到调养和医治,当地叫做“寄坡”。四面八方的农民,利用“寄坡”之际,既逛庙会,又互通有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年复一年,形成了骡马大会,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五台山骡马大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繁荣商品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保持和发展原有的活动的基础上,五台山又必须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新开拓和建设。五台山管理局局长白清良在《五台山的明天》中说:“山西省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五台山工作会议,确定了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雄伟壮观、清静幽雅、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高山自然公园和游览避暑胜地,同时成立了五台山管理局,统管宗教、文物、旅游、园林、规划等工作。”根据这个设想,将台内开发建设成七个各有特色的景区,同时,治理好台外七个主要景点,以新的面貌接待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着眼于旅游,自然是顺应潮流的。然而,如何发挥五台山的长处,使之建设得更有特色,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著名画家吴冠中就曾在《佛国人间》一文中说了这样的意见:“修复那么多庙,庙里必将有一批和尚和尼姑,他们除了礼佛念经之外,正有条件研究书画、古琴、武功、哲学、佛经……我想起怀素、石涛、渐江、虚谷等许多杰出的和尚书画家。如果每个庙宇各有其侧重的研究对象,并有展出和演出,组织座谈的讨论,岂不就成了来旅游和休养人们的高级文娱场所。”我深深地感到,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五台
  山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不是“一日游”、“两日游”之类可以满足的。根据自然和人文条件,从发挥五台山文化遗产的优势出发,五台山可以而且应该建立一个国学研究基地,在这清凉胜境里开辟出一块从事学术活动的天地,把它建设成中国文化研究山庄。人们可以在这里住下来,下马细细地观花,参观古建筑,欣赏文物古迹,游览灵山秀水,领略美好风光,倾听神奇的传说,增长历史文化知识。人们也可在这里举行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形形色色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人们还可以在这里住一些时候,在这清凉世界里进行研究和写作。中国建
  设了许多以“玩”为特色的度假村等,能不能建设一个以“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山庄呢?而五台山正是理想的地点。但愿这不是梦想!
  时代在前进,五台山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层面的需求。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