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宇宙佛学与科学的认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宇宙佛学与科学的认知
  李良
  从康德的碑文谈起
  在西方哲人康德—天体演化“星云说”的提出者的墓碑上,锈刻着他发表过的一部著作中这样一段文字: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思想时,它们就给人灌注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说起来,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自古以来,人们都面对同一个宇宙,可能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在历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宇宙图像。对中国人来说,儒释道文化如三足鼎立,形成了东方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近年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回顾与反思中,不少学者对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一佛学宇宙论发生了浓厚兴趣。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等新近出版了一系列佛经(文白对照),为学者们提供了方便。
  笔者近年来研读了一些佛教经论典籍,对于其中有关“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缘起性空”等宇宙观有了初步了解。在管窥其自然哲学蕴涵时,将其与近(现)代科学宇宙论作了初步分析和研究,下面向读者作些简介。
  “世界”和“宇宙”
  稍有佛学常识的人知道,佛教经卷非常浩繁。据有关统计,到唐代开元年间已集佛经1076部,总计达5048卷之多。目前,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已陆续出版了60余册,此书总数420(j余种,总计23000卷,分正、续两编,分装220册分期分批出齐,估计全部出齐要到2000年了。(中华大藏经)称得上世界上收罗最为丰富的佛典。
  最初使笔者惊奇的是,在诸多的佛经中却找不见“宇宙”这两个字。后来才知晓,原来佛经中的“世界”指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宇宙”。梵语中的“世界”写作“玫)kadhatu”,含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在古希腊那里,“宇宙”一词即意为“秩序”(含有和谐之意)。佛教著名经典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是这样为“世界”下定义的: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由此可知,这与中国古籍(尸子》一书所言“宇宙”(“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曰宙”)意思相接近。东汉张衡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也与佛家的“世界”定义很相近。这是从字面上看,事实上,佛家所谓“世界”实际上指的是人生宇宙与自然宇宙圆融的“万有世界”,即“有情世界”。
  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世纪经》等经论中有较多的关于“世界”的描述。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故称为“四大”(梵文atuxman巨b而ta)。其秉性是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佛教认为,若世界上缺少四大就不会构成有形的“色”(意为物体)。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由四大和合而形成的,包括人的身体亦如是。例如(圆觉经》卷上中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咤;发爪齿,皮肉筋骨,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转动归风。”佛学对“世界”本体的描述,继承发展了古印度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以地水火风“四大”构成“世界”物质的基本元素。后来,大乘佛学所讲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物质,而是泛指物态的现象,即认为“四大”本性是空,无有自性可得,宇宙万物均是因缘(条件环境等)集合而有,人们所认知的宇宙万物只是四大的生灭变化而已,包括人类本身,能觉、所觉属同一“世界”本体。
  “佛”(Buddha),意为觉者、觉行圆满者,又称为“人天导师”。据有关学者考证,释迎牟尼佛(即佛组)在世时,印度流传的宇宙理论有数十种之多。关于佛经,看起来是佛对弟子的说教,而其实际意义还远不止于此。释迎佛出于慈悲度众生离苦得乐的本怀,在传布教法时为了方便说“法”(修行之道理),沿用妙演了印度传统文化。后世佛弟子则从佛的基本教义出发,创造了一个以人生宇宙为主体并与自然宇宙结合的、意蕴奇特的宇宙图像—“三千大千世界”。
  无限宇宙与“大千世界”
  在北京雍和宫中存有佛教宇宙模型(铜制)—须弥山与四大洲的描绘。人们日常说的“大千世界”起源于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理论。图1和图2引自佛典《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卷)卷首“法界安立图”(上海佛学书局出版)。须弥山在大海之中,它为一小世界的
  图1中央;山的四面有四大洲:东胜神洲、南赌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四洲处于大咸水海中,其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层层围绕,最外是铁围山。
  在须弥山中间,四方有四大王众天的住处,太阳与月亮在山腰环绕照耀。在山顶,帝释天与四方各八辅臣共治,所以称为切利天(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切利天以上为空居(天宫在虚空中),依次为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天。这种宗教化的世界,显然与现代科学认知的世界不同。据台湾佛教印顺法师研究认为,须弥山中的“须弥”(梵语须弥庐),其与“喜马拉耶”的梵语相合,而喜马拉雅山确实是世界屋脊。
  从四洲到梵天(“梵”有清净之意),亦即图1中的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佛教名为“一小世界”;这样的一千个小世界,上有二禅天统摄,名为“小千世界”(图2);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名为“大千世界”,上有四禅天统摄。由于大千世界是积累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构成的,所以这层层组合的一大千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称谓,在佛经中称三千大千世界为“要婆世界”(梵语为阳1福计一lokad抽tu,阳场),意为“堪忍世界”,系指释迎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由佛经中的描述可知,类似的婆婆世界是无量无边的。例如(佛说阿弥陀经)中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里说的“佛土”,即佛所住、所教化的世界—三千大世界。佛教所提出的宇宙空间婆赢的,即宇宙并非是JL+三千大千世界,而是由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的无限时空。
  佛经中有许多关于宇宙的艺术虚构,其说法堪称一绝。例如经中称三千大千世界如徽尘、如恒河沙数,所以也称其为“十方微尘世界”,或尘数世界。宇宙茫茫,无边无际,正如《法华经》中所言,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
  远古时代的人类,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宇宙空间的观测仅凭肉眼直观感知,因而极大地限制着人的观测视野,有限的宇宙模型应运而生。例如出现于我国周朝的盖天说以及古希腊人的“水晶球”宇宙理论,均属于宇宙有限论。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在有限世界之外,既没有空虚,也无时间。”虽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宜传的“宗教的想象和虚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却鲜明地揭示了宇宙的无限性,其气势非同一般的宏观假设,因此它显得自然合理,深刻地启发人的思维,尽管佛教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等说法并不符合世界的真实情况。
  宇宙的演化:成、住、坏、空
  读上几部佛经,人们可以发现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一种宗门教育,其教义还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否定了宇宙是神创造的或神主宰的观念。释迩牟尼当年游行教化人们的精华,即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实(本来)面目,实践以认清自我而参悟,实现涅架(解脱)的方法。基于此,佛教中关于宇宙的构造和演化理论大抵引用印度当时的流行说法。以后,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发展,有关宇宙的构造逐渐形成完备的宗教模式。
  关于宇宙(世界)的起源、演化,佛学认为,世界开始凝成时,先于“空轮”中发生“风轮”,由“风轮”而发生“水轮”,末了结成“金轮”。空、风、水、金都称为“轮”,说明此世界的成立,示现为圆形而且在旋转运动。空轮(特定的空间)中充满构成世界的物质因素—“四大”,但尚未形成。从空轮起风轮,即空间物质相对分化,即在特定空间中有疾速流动的物质形态出现。因为活动旋转于空间的物质呈气态,故称为风轮,并说风轮依空轮。风轮的久久旋转出现水轮,这即是气体凝成液体,气体与液体分化。运动中的液体在大气的包围中,所以说水轮依风轮。
  接下来的是,液体的不断运动,渐凝为固体一一佛经中说风吹水而结成沫,即金(岩石)轮。那时,水气发散于金轮的四周,所以说金轮依水轮。由于运动的不间断,地面出现凹凸而形成海洋,雨水淹没了大地的大部分。《起世经》卷九说,“阿那昆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次深人,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经积,以此因缘于世间中复有大海。”以上主要依据印顺法师所著(佛法概论》一书。
  “缘起”论是佛教宇宙观最核心的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万物均处在因果相续的状态之中,宇宙依据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发展和消亡。世界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性质。佛家通常所说的“缘起”、“性空”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乃因缘和合之“假体”,“性空”含有无自性、无常变化之意,并不否定“相有”(相即现象)。佛教以“缘起”为出发点来解释宇宙人生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必然得出由四大构成的世界具有“成”(凝成)、“住”(安住)、“坏”(破坏)和“空”(破坏无余)的现象过程。世界的变化遵循着万有因果律,即因前复有因,果后复有果,因果无始终,时间也无始终,空间上同样是“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世界成住坏空的循环也连续不断。
  在空间长度度量方面,佛学沿用了古印度长度单位“由旬”(Y匈ana)。据有人考证,一由旬相当于古代帝王率部一天行军的路程,而印度天文学家估测为4.92英里即7.92千米。古印度关于时间的最小单位是“刹那”,汉译“一念”,指极短暂的时间。佛经上说,一弹指间即已含60个刹那了。另据有关资料认为,一刹那相当于1/75秒;此外,还有更长的时间单位,如但刹那(刹那的120倍),腊缚(恒刹那的60倍)、须臾(腊缚的30倍)、昼夜(须臾的30倍)、月(30个昼夜)和年(12个月)。
  佛典中常见到“劫”(kalPa)这个字,它是梵文“劫簸”的音译,汉译其意为“长时”。它并非佛教创造的名词,在印度它指的是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例如“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世界燃烧破坏后彻底崩溃的时期(世界空虚无昼夜日月之分,唯有大冥)。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小劫、中劫和大劫三等。小劫的时间是人寿由最高数一八万四千岁减至最低数—十岁,然后由最低数增至最高数,增减之量是每百年一岁,如此一增一减所需的时间称为一小劫。经过三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即为一个大劫。据此有人粗略的推算,大约16(洲)万年为一小劫,3.2亿年为一中劫,12.8亿年为一大劫。
  几点评论
  佛教关于世界(宇宙)结构、演变的理论,是释迎牟尼佛及其继承者吸取印度当时的自然哲学和神话传说,按照佛教因缘果报理论和宗教体验的根本要求而精心创作的产物。我们在研究佛教宇宙论时,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即去掉罩在其上神秘的光环,析出其中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笔者认为,佛家关于“三千大千世界”之说,肯定了宇宙在时间、空间上的无始无终、无量无边,否定了存在宇宙中心的说法。体现了卓越的辩证思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在人类科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七中,释迎牟尼佛对宇宙人生的起因作了如下定义: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释迩牟尼佛的学生马胜比丘说过这样一个有名的渴子:“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中外许多古佛塔上都刻着这几句话。笔者认为,佛家缘起性空的朴素自然观与现代宇宙学中的“哥白尼原理”很相近,该原理是“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点具有优越性,所有的位置都是平权的。”这个原理之所以用哥白尼命名,是纪念他率先否定地心宇宙体系。而现代宇宙科学研究业已表明,宇宙是没有中心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假定:任一时刻宇宙物质空间分布在大尺度上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这一假设被称为“宇宙学原理”。按此原理,宇宙是演化的。佛学宇宙论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和合而成,都有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无常、变易是宇宙的真相,佛学称为“实相”。例如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的说法。佛家认为,互相联系的大千世界又是无限的、无始无终的,“缘起性空”作为一体两方面,符合自然科学认识的宇宙演化历史,反映了古代哲人的睿智,使今人深思、回味无穷。
  据王海林教授研究认为,佛教宇宙无限论非常高明,其中有四点特别发人深省:(1)其描绘出了层次结构多样的无限性,而不是简单地堆垒迭加或者简单地推论其广延无限性;(2)它具有将有限与无限统一起来的观念,如无限的微尘数世界座立于总海总莲华之上;(3)宇观无限与微观无限是相对的、统一的;(4)把空间的无限与时间的无限结合起来,故有成、住、坏、空的无限循环。这些思想与现代宇宙学的思想有着犀通之处,特别是芥子与须弥相对、“芥子纳须弥”、芥子化须弥的思想对宇宙学者的启迪颇大。(见王海林著(三千大千世界》一书。)
  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佛教宇宙理论与科学宇宙论的时候,不能够把二者机械地加以牵强附会的比较,因为宗教毕竟是以诚信为根本的一种道德教育与实践,而科学宇宙论则是以天文学观测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假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例如佛家宇宙论虽然明显地排斥了神创宇宙的观念,但是,佛家认为世界的成坏循环皆是众生业力(支配行为或造作的众生的意志力)所感,这种思想观念似乎已不属于宇宙科学家讨论的范畴了。总而言之,在我们评论传统文化时,一方面要认清其历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应注意弘扬其思想文化的宝贵价值,以推动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