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门居士胡立新谈佛教文化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门居士胡立新谈佛教文化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作用

  简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新思想。这是中国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ldquo ...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新思想。这是中国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心”做起,“心净、心安即国土净,众生安”。而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想用佛教文化的五个“理念”浅谈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以佛教“六和敬”精神推进和谐。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净”,是和合的表现。“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是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含有财实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见和同解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一致的“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净、意和同悦、则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
  二、以佛教“慈悲心”推进和谐。佛教是一种以人类为本位的哲理化宗教。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自贵在心,在人格的成长和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和智能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佛教的这一特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对个人可提供安身立命之处,以求得心理平衡,并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社会则可提供了一种解毒机制,维护着社会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在佛法看来,以侵犯为特点的地狱,以索取为特点的饿鬼,以愚知为特点的畜生三类人格,是人性的堕落。大乘佛教所树的合理人格,是菩萨型,具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深切大悲心,这一人格的基准,以渗入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格是一致的。
  三、以佛教“国土净”理念推进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佛教所创导并严格践行的基本理念。佛教讲“心净则国土净”,重视净化人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去除人的占有心态,达到无我境界。这就要求具备普遍性的慈悲心,并将此慈悲心推广至一切有情众生,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国土净”就是说,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就是惜福惜缘,也就是说学会降低物质需求,使社会永续长存,以得到更好地安详自在。
  四、以佛教“报四重恩”推进和谐。佛陀有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谓“四重恩”就是“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要“报父母恩”。有了中意念,就会有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儿女。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僧徒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因,每天的工作,劳动也都是对众生的报答。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照顾,共建文明的社会。“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能,证得菩提,获得解脱,因此,三宝之恩不可不报。以上可以看出,佛教教导的报四重恩,与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一致的。
  五、以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规范个人行为。随着佛教影响在民间的深入和扩大,不少人虽然没有出家,甚至居士也不是,但对佛教的这种慈悲利他得精神十分赞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这种精神形式。在这类人中,有一类是知识分子,甚至是高收入知识分子,但大多数人是民间文化水准不高的普通百姓。这些百姓谈不上对佛教的深奥教义有多少领悟,甚至连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也不甚了了,但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之中,凡遇到自己可能服务于他人,或能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事情,即使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去做。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做这些好事时,确实觉得应该去做,觉得做了这些好事对自己是一种享受,或心灵安慰,也是一些人是深信佛教的轮回解脱或因果报应的学说,认为善行一定有善报,恶行一定有恶报。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有众多的人能依照佛教教义积极从事许多利国利民的“善事”,或者说,在当今社会中的不少我们所谓“好人好事”,是在佛教伦理思想影响或感召下出现的。在相当多的人的潜意识中,按照佛教的行为规范形式,是必定会有一种好的或理想的结果的。因此,佛教的伦理思想也确实起着一种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在当今一些国家中,不少传统意识形态的原有模式被打破。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或行为规范的意义被全新估价,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转变时期,有不少人茫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人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则对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些人里,佛教的理想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佛教的伦理观念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民众中有人按佛教的行为规范去行事,有时确能起到某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社会作用。这比那种没有任何理想,无道德,无纪律,肆意破坏社会安定的状况更好得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