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摩诘经》之入世精神-以现代“人间佛教”为说明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0年
【文章标题】论《维摩诘经》之入世精神-以现代“人间佛教”为说明
【文章作者】林琦瑄
【指导教师】萧振邦
【文章页数】148 页
【中文关键词】人间佛教|维摩诘经|入世|印顺|星云
【中文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是在探讨《维摩诘经》的“入世精神”,并以当代主要推动“人间佛教”之思想家-印顺法师、星云法师之理念为说明。
从民国初年太虚大师(1889-1947)见中国佛教衰退倾向而积极提倡“人生佛教”,传至其弟子印顺法师(1906- ),发扬并充实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而提出“人间佛教”理念,以至当代佛教界,例如佛光山星云法师(1925- )参与社会关怀面的扩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深远。而在大乘众多佛典中,有关《维摩诘经》,一般学者多将其归为初期大乘经典,因此,从佛教思想史观察《维摩诘经》产生的背景,与大乘佛教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佛陀示现在人间、修道、成佛在人间,即可证明佛法是不离世间的。换言之,其对现实世界的关心虽与儒家不同,然而中国的大乘佛教对现实社会,则采取了积极入世的心态,认为修佛者应自度而后度人,要效法菩萨普化众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为成佛的首要目标。
而在本文所要讨论之《维摩诘经》以及当代印顺法师、星云法师,其所呈显的佛教人间性格适足以来说明佛法不离世间、不离生活的一面。本文肯定当今人间佛教的推展,并希冀从原典中来探讨人间佛教的理据,希望能提供当今世人做一安身立命的参考。重新思考“人间佛教”以及所会面临“宗教庸俗化”的问题,并对诸多疑问有所厘清,期能有系统的建构出现代“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系与特色,冀图对当今社会检视人间佛教之思想,有一参考。
【论文目次】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16.
一、 论文宗旨
(一) 个人动机1.
(二) 学术目的4.
二、 前人研究回顾8.
三、 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10.
(二) 研究进路10.
(三) 研究架构13.
(四) 研究步骤14.
四、 检讨
(一) 可能价值15.
(二) 研究限制16.
第二章 《维摩诘经》的入世精神17-42.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精神
一、 佛法不离世间18.
二、 行六度波罗蜜20.
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意义价值28.
第三节 《维摩诘经》的人间性
一、 大乘行的菩萨道34.
二、 一切佛法皆为众生治病38.
第四节 小结41.
第三章 《维摩诘经》净土思想43-63.
第一节 净土思想之考察45.
一、 净土观47.
二、 愿力成就49.
第二节 净土、秽土的形成与转变50.
一、 共业招感50.
二、 形成与转变52.
第三节 《维摩诘经》的“心净则佛土净”思想.
一、 菩萨净土之行与发菩提心56.
二、 “净土之行”: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 60.
三、 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63.
第四节 《维摩诘经》的人间净土思想65.
一、 唯心净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67.
二、 人间净土70.
第五节 小结73.
第四章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精神75-104.
第一节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的概念与诠释76.
第二节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及其背景
一、 三论与唯识钻研心得79.
二、 太虚大师之人生佛教的启发80.
三、 阿含经及律藏研究的心得88.
四、 日本学者教学方法的影响89.
第三节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的理论
一、 论题核心90.
二、 理论原则92.
三、 时代趋势与因应态度94.
四、 修持心要96.
第四节 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的实践
一、 解门的建立98.
二、 行门的实践102.
第五节 小结104.
第五章 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105-129.
第一节 星云法师之人间佛教的概念与诠释106.
第二节 星云法师之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
一、 佛陀以人间为本怀 108.
二、 太虚大师思想的启发 109.
第三节 星云法师之人间佛教的实践112.
一、 以文化弘扬佛法114.
二、 以教育培养人才115.
三、 以慈善福利社会116.
四、 以共修净化人心117.
第四节 星云法师之人间佛教理念的特色
一、 生活化的佛教119.
二、 现代化的佛教123.
三、 国际化的佛教126.
第五节 小节128.
.
第六章 结论 131-140
第一节 太虚、印顺、星云之人间佛教说的对照检讨 131.
第二节 本文回顾 137.
第三节 特色及限制 140.
◎参考书目141-148.
【参考文献】
经论部份
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隋慧远,《维摩义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隋吉藏,《净名玄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隋吉藏,《维摩经义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唐智顗,《维摩经略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唐窥基,《说无垢称经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宋智圆,《维摩经略述垂裕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九、十、十二册
专书部份
于凌波,1994,《人间佛陀》(台北:新文丰,十月一版)
方立天,1993,《中国佛教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五月一版)
方立天,1994,《佛教哲学》(台北:洪叶文化,四月初版)
王守常、钱文忠编,(1999),《人间关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四月一版)
中村元着,陈俊辉译,1989,《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台北:结构群,十一月初版)
水野弘元着、刘欣如译,1996,《佛典成立史》(台北:东大图书,十一月初版)
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1992,《小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七月二版)
冉云华,1995,《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十一月初版)
任继愈主编,1988,《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月初版)
江灿腾,1989,《人间净土之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香,十一月初版)
江灿腾,1990,《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台北:新文丰,七月初版)
江灿腾,1992,《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三月初版)
江灿腾,1993,《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台北:东大图书,五月初版)
牟宗三,1993,《佛性与般若》(台北:学生书局,修订版)
印顺主编,1980,《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
印顺,1988,《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一月四版)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
印顺,1988,《法海微波》(台北:正闻出版社,六月二版)
印顺,1992,《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一月修订二版)
印顺,1992,《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修订一版)
印顺,1992,《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二月修订一版)
印顺,1992,《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二月修订一版)
印顺,1992,《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二月修订一版)
印顺,1992,《我之宗教观》(台北:正闻出版社,二月修订一版)
印顺,1992,《太虚大师年谱》(台北:正闻出版社,三月修订一版)
印顺,1992,《华雨香云》(台北:正闻出版社,四月修订一版)
印顺,1993,《华雨集》(一∼五)(台北:正闻出版社,四月初版)
印顺,1993,《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四月五版)
印顺,1993,《太虚大师选集》(台北:正闻出版社,十二月三版)
印顺,1994,《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十二月重版)
印顺,1995,《成佛之道》增注本(新竹:正闻出版社,六月初版)
吴汝钧,1998,《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五月二刷)
吴汝钧,1994,《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北:学生书局,二月初版)
吴汝钧,1995《《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六月二刷)
沽上逸民,1983,《维摩诘经解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孟颖集注,1991,《维摩诘经的启示》(台南:天巨出版社)
邱敏捷,2000,《印顺导师佛学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一月初版)
竺摩法师,1998,《维摩经讲话》(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三版)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1988,《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高雄:佛光,十一月再版)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1997,《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特刊》(高雄:佛光文化,五月初版)
佛光星云,1999,《佛光教科书3-菩萨行证》(台北:佛光文化,十月初版)
佛光星云,1999,《佛光教科书4-佛光学》(台北:佛光文化,十月初版)
星云大师,1983,《星云大师讲演集》一(高雄:佛光,四月二版)
星云大师,1991,《星云大师讲演集》四(高雄:佛光,十二月初版)
星云大师,1992,《星云大师讲演集》二(高雄:佛光,四月十版)
星云大师,1999,《心甘情愿》(往事百语〈一〉)(台北:佛光文化,九月初版)
星云大师,1999,《皆大欢喜》(往事百语〈三〉)(台北:佛光文化,九月初版)
星云大师,1999,《有情有义》(往事百语〈六〉)(台北:佛光文化,九月初版)
苟嘉陵,1994,《觉的宗教-全人类的佛法》(台北:圆明,十二月一版)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制,1992,《1990年佛光山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高雄:佛光)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制,1992,《1991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高雄:佛光)
唐君毅,1987,《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页424-426,(台北:正中书局)
梁漱溟,1977,《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台北:问学出版社,十一月初版)
望月信亨,1974,《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讲堂,三月初版)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1994,《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台北:法印寺,12月)
郭朋,1992,《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十一月初版)
陆铿,1991,《人间佛教的星云》(高雄:佛光,二月再版)
陆震廷,1992,《人间佛教与星云大师》(台南:中华日报,二月初版)
陈慧剑译着,1996,《维摩诘经今译》(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三版)
符之瑛,1995《传灯-星云大师传》(台北:天下文化)
张曼涛主编,1978,《净土思想论集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十二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1979,《佛教与人生》(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二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1979,《净土思想论集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二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1979,《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初版)
张曼涛主编,1979,《净土宗史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1979,《净土宗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月初版)
张曼涛主编,1979,《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五月初版)
张澄基,1992,《净土今说》(台北:慧炬,五月四版)
傅佩荣,1998,《宗教与人心安顿》(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四月一版)
杨惠南,1990,《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十二月三版)
杨惠南编,1990,《当代学人谈佛教》(台北:东大图书)。
杨惠南等着,1996,《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高雄:佛光)
达赖喇嘛、佛使尊者等着,郑振煌译,1993,《法味》(台北:慧炬,三版)
赵亮杰,1997,《维摩大士化迹因缘》﹙台北:慧炬出版社,初版七七刷﹚
谈锡永,1999,《维摩诘经导读》(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初版)
郑金德,1991,《现代佛学原理》(台北:东大,一月初版)
赖永海,1995,《佛学与儒学》(台北:扬智文化,四月初版)
赖永海释译,1997,《维摩诘经》(高雄: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初版)
晓云法师,1998,《觉之教育》(台北:原泉,元月再版)
霍韬晦,1986,《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图书,四月初版)
蓝吉富编,1992,《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台北:正闻,四月四版)
罗罗‧化普乐(着)、顾法严(译),1991,《佛陀的启示》(台北:慧炬,七月四版)
镰田茂雄,1994,《沉默的教示》(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释大寂,1991,《净土探究》上、下(高雄:悟光精舍,十月)
释月溪,1998,《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台北:圆明出版社)
释东初,1985,《佛法真义、禅学真义等》(台北:东初出版社,九月初版)
释昭慧,1995,《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台北:东大图书,七月初版)
释智谕,1994,《维摩诘所说经讲记》(台北:西莲净苑,初版)
释圣印,1993,《净土舟航不退转》(台北:圆明,一月一版)
释圣严,1997,《念佛生净土》(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版)
释圣严,1997,《修行在红尘-维摩经六讲》(台北:法鼓文化,初版)
释圣严等着,1998,《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十二月初版)
释显珠,1982,《维摩诘经讲义录》﹙台北:普门文库﹚
龚鹏程,(2000),《知识分子》(台北︰联经文学,四月初版)
龚鹏程,1996,《人文与管理》(嘉义:佛光大学出版,六月初版)
Lamotte,E.着、郭忠生(译),1990,《维摩诘经序论》(南投:谛观出版社)
期刊论文
尤惠贞(1996)佛教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维摩诘经》之『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谈起”,收入《1995年佛学论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
王开府(1996)《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及其相关概念的探讨”《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页89-109。
王顺民(1994)宗教福利服务之初步考察”《思与言》第三十二卷三期。
王志楣(1992)《维摩诘经》与中国文人、文学、艺术”《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页263-297。
平关(1980)《维摩经》的教理体系”《新觉生》第十八卷十二期,页10-11。
江耀国(1989)印顺法师净土论的本意”《海潮音》第七十卷七期,页4-11。
伍先林(1996)《维摩诘所说经》思想试探”《宗教学研究》第三十期,页48-57。
余崇生(1994)吉藏与《维摩经》”《狮子吼》第三十三卷六期,页10-14。
何曼盈(1995)《维摩诘经》之般若智慧”《鹅湖》第二十卷七期,页9-15。
李美煌(1987)隋唐净土思想的探讨”《慧炬》第二七五期,页28-33。
吴忠华(1986)《维摩诘经》之『佛国』与『如来种』”《慧炬》第二六五期,页7-9。
周志煌(1995)论佛法与群治之关系-以太虚大师论唯识转依与人间净土的实现为核心的开展”《慧炬》第三七二期,页14-29。
林文彬(1997)《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义理初探”《兴大中文学报》第十期,页145-158。
林昭益(1997)舍利弗在《维摩经》中的性格与角色”《中华佛学研究》第一期,页1-21。
宗玉微(1994)不可思议之不二、解脱、方便:一个维摩诘经异名之探讨”《谛观》第七十六期,页153-171。
保罗.戴密微着、刘楚华译(1984)维摩诘在中国”《内明》第一四三期,页4-7。
敏智(1974),〈佛陀化人间〉《菩提树》第二十二卷八期,页12-16。
陆扬(1995)大乘佛理、环境保护与社会改造关联性之再思考”《当代》第一○七期,页130-141。
莫佩娴(1981)观音与维摩”《菩提树》第三四九期,页56-58。
陈沛然(1997)《维摩诘经》之不二法门”《新亚学报》第十八期,页415-438+509。
陈秀慧(1986)十善业-人间净土的基石”《华梵佛学年刊》第五期,页107-112。
陈元音(1989)《维摩诘经》-在家居士之一种阐释”《华梵第九届国际会议论文》页63-75。
潘小慧(1985)说净土”《中国佛教》第二十九卷六期,页28-32。
彭震球(1988)《维摩诘经》与群性教育”《海潮音》第六十九卷五期,页9-17。
杨帆(1987)由人间到净土”《慧炬》第二七四期,页10-13。
曾昭旭(1995)论人间佛教”《鹅湖》第二四二期,页12-15。
万荣正(1982)论『净土思想』”《狮子吼》第二十一卷九期,页29-33。
万荣正(1982)谈四净土的重要性”《慧炬》第二二一期,页4-11。
杨小霖(1985)略述《维摩诘经》要义”《中国佛教》第二十九卷十期,页22-28。
杨惠南(1994)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第一○四期,页32-55。
杨郁文(1997),〈佛法的人间性与现实性〉《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页147-172。
廖明活(1995)净影寺慧远的净土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页345-371。
廖明活(1997)吉藏的净土思想”《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页189-218。
刘楚华(1995)《维摩经》与东晋士人的生死观”《鹅湖》第二十卷七期,页24-30。
赖贤宗(1994)人间佛教的宗教社会学与现代性问题-以太虚、印顺的诠释差异为线索”《思与言》第三十二卷一期,页233-267。
翟本瑞(1996)人间佛教与现代化:韦伯论旨的重估”《逢甲学报》第三十期,页黄美玉(1986),〈佛陀的根本思想〉《中国佛教》第三十卷八期,页21-26。
万金川(1980)《维摩诘经》的主要论题研究-由大乘思想的精神取向谈起”《慧炬》第一九七期,页5-15。
郑振煌(1995)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外延”《普门》第一九五期,页51-55。
释慧明(1978)大乘小乘与净土”《狮子吼》第十七卷七期,页6-9。
释净熏、陈宗元(1985)唐窥基大师之净土思想”《狮子吼》第二十四卷八期,页28-30。
释圣严(1983)人间净土与佛国净土”《菩提树》第三十一卷六期,页19-26。
释圣严(1997)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页1-23。
释惠敏(1997)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十期,页25-44。
释果朴(1997)罗什前《维摩经》之流行与文献再探”《正观》第一期,页84-112。
Murti,T. R. V.着,郭忠生﹙译﹚(1982),〈佛陀的沉默〉《菩提树》第三五八期,页13-20。
Bechert,Heinz(1989)Two Aims of Buddhist Education:Cultination of Mind Towards Final Liberation and Towards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华梵佛学年刊》第六期,页14-23。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