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西安出土隋唐泥佛像通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安出土隋唐泥佛像通考


陈直
  佛像用泥制,現所存者,始于北魏时。《尊古斋陶佛留眞》(卷上第一頁,以下簡称《陶佛留眞》)著录有孝昌元年(五二五)造万佛塔像,形式正方,范坐龕佛一尊。西安单滩,亦曾出北魏佛像百余品,系立体式,制作不甚精致。次則,如西魏大統八年(五四二)扈郑兴所造泥佛像,正面繪三佛像,亦用坐龕式(同上书第二頁)。一九五四年咸阳张底湾,发掘北周独孤信墓,出有平面泥佛像一品,其作风完全与唐代善业泥相似。隋代虽偶有摹仿,传世作品并不多見。至唐初,因缺乏銅材,主要用以铸錢,次要用以铸鏡;其它一切什器,能避免用銅者即不用銅。因此,佛敎造像,除石刻外,多为泥造。亦为时代特殊之工艺品。其法先用凈水澄泥,再以細絹过滤,調匀顏色,和以胶水,铸銅为范,由范成像(刘汉基曾获有苏常侍像銅范)。加以火候之鍛炼适宜,其精美往往优于石刻,論其时代多属于初唐;繪画书法,皆出于名手。其精者与褚遂良、薛禝二家最相近。余旅客西安,历二十余年,友人中如柯莘农、刘軍山、薛定夫、沈次量、陈尧廷諸家,皆各有收藏,繽紛瓔珞,蔚为大覌。从前考古书中所記載,及外地学者所見聞,纵述鱗爪,頗不具体。茲擇自隋代迄唐中叶,有文字題記者,彙列八种,并略加考证,可以备系統研究隋唐泥像者之参考。

一 隋仁寿二年兴福寺泥佛像

  隋兴福寺泥佛像(图一),余所見共三品,皆同文同范。1.北京某氏藏,2.浙江余杭褚德彝旧藏,3.黄伯川旧藏,在《陶佛留眞》(卷上第四頁)已著录。文三行,每行六字,除去空格共十六字。文云:
  仁寿二年兴福
  寺造少陵原下
  眇行者□(图二)
  眇行者下模糊之字,似为娄字。出土之地,应在西安少陵原,但何时出土,尙不可考。現出西安南郊,中有一条大道,車馬往来,其右为神禾原,左为少陵原,双峰夹峙,連緜十余里不断。少陵当作小陵解,在杜陵之旁,为汉宣帝王后之陵,少陵原亦因此得名,宋敏求《长安志》(卷一○)記修德坊西北隅有兴福寺,注云:“本右領大将軍彭国公王君廓宅,貞覌八年为文穆皇后追福,立为宏福寺、神龙中改为兴福寺。”本佛像造于隋时,已有兴福寺之名。实則宋氏所記,当为唐代城内之寺,本像所記,当为隋代城外之寺,名同实异,非一事也。

二 唐永徽比丘法津泥佛像

  唐比丘法津泥佛像,泥色純靑,淸代道光末年,即有出土者。曾見叶东卿藏有一品,錦匣上有叶氏題記。一九二○年左右出土一大批,出土地点在西安城南約五十华里之白塔寺后院废墟中,即隋唐时至相寺旧址。俗称为多宝佛像,正面有三层佛塔,上二层各坐一佛,下层則坐二佛,左右两行各七佛。背面題記七行,每行七字,内有空格一字,共四十八字,出土共約百余品,嗣后尙有陆续零星发現者,正面尙有施彩色者,背面亦有无題記者。文云:
  大唐国至相寺比
  丘法津从永徽元
  年已来为国及
  师僧父母法界蒼
  生敬造多宝佛塔
  八万四千部流通
  供养永为銘記矣
  (图見《文物》一九五九年第八期第49頁)本像《陶佛留眞》著录四品,罗振玉《金泥石屑》著銀一品,《善斋吉金录·造像类》著录一品,《国粹学报》(一九一一年五月、九月号)著录一品,闇公藏一品(曾見柯莘农氏藏拓中有此紙,边角鈐闇公印記,不知姓),沈次量,呂勉复各藏一品,余亦藏残缺者一品,又陝西省历史博物館所藏一品,則为一九五四年所续出,非大批同时所出。字体分两种,一瘦劲似“李文墓志”,一峭厉似“孟法师碑”。各像文字,皆有些模糊,最精者当数闇公藏品为第一。《长安志》仅記隋唐长安城内之寺,不記城外之寺。《陝西通志》及咸宁、长安两《县志》,皆不載唐代至相寺之名。按:陆增祥《金石续編》卷三,有王摩侯《舍利塔記》云:“大隋大业五年岁次己巳,正月己巳朔二十日,京兆郡大兴县御肃乡(即御宿之同音字)便子谷(即梗梓谷之俗写)至相道場(《隋书·百官志》煬帝时改佛寺为道場,道覌为玄坛),建立舍利佛塔,弟子王摩侯供养。”原名今仍在白塔寺中。陆氏跋云:“按隋至相道場,亦名至相寺,即唐白塔寺也,在今长安城南五十里,唐为信行禅师塔院,大历中建白塔寺。”陆說是正确的。又按:王昶《金石萃編〔卷六二〕唐梁师亮墓志》云:“即以万岁通天二年三月六日,葬雍州城南終南山至相寺楩梓谷,信行禅师塔院之东。”《王居士砖塔銘》亦云,葬于終南山楩梓谷,当亦距至相寺不远。据上所述至相寺之名称,与本佛像完全符合。独法津之名,不見于紀載,必为当时之高僧,且必与信行禅师有相当之关系。

三 唐永徽比丘法律泥佛像

  唐比丘法律泥佛像(图三、四),与上述比丘法津泥佛像,同出在白塔寺后院之中。本像正面画佛,完全与比丘法津相同。背面文六行,每行六字,除第六行短少一字外,实共三十五字。文云:
  大堂国永徽年
  五月至相寺比
  丘法律为师僧
  父母造多保佛
  一部供养及法
  界众生銘記
  本像出土数量較少,《陶佛留眞》著录有四品,李道生旧藏一品,字体略兼隶法,唐字作堂,亦同音之俗字。永徽年五月者,亦当为永徽元年与法津泥佛像同时所作。在汉代陶工記年号,对于前此未有之記年,可以只簡称一字。余昔得“永三年”瓦片,知为元帝永光三年之物。又得有唐代筒瓦,仅“春廿九三月”五字,知为开元二十九年春明門之瓦(春下有一点,廿九下又有一点)。本像永徽年亦为永徽元年之省文,与上述两类型,有相似之处。至于法津与法律,分明为二僧之名,应为师兄弟。友人中或疑律为津字之誤写,余未敢同意此說,覌于題記与书法均不相似也。此外背面无題記之像,在正面佛座下,往往有細密小字,分两种詞句,有約十二行者,每行二字。文云:
  大唐至相寺□□□永徽已来造多宝佛像八万四千□□□
  又有約十六行者,每行二字。文云:
  □□□巳□□□□□□国师僧父母
  十万本至相寺僧□师造多宝佛塔□万□上述塔下題字,极模糊难辨,集合多种,始能粗定释文,大义与两背面題記語气相似,不知属于法津或法律所造。两泥像旣造有八万四千品之多,目下所出,仅及百分之一,倘在寺院周围,稍事发掘,收获必多也。


  图—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四 唐苏常侍造印度泥佛像

  唐苏常侍泥佛像,顏色分純靑純紅两种,形式分上圓下方及长方两种,文字分“苏常侍普同等共作”,及“苏常侍等共作”两种。前者面积为大,泥色限于靑色;后者大小不一,泥色則兼靑紅。正面佛像,变化多端,背面文字,极为工整。亦有无文字者,但从泥色及图像作风推断,亦应为苏常侍所造。出土地点,多在西安南郊慈恩寺一带。近年在这一带的建筑工程中,亦有出土。茲将十四字者一种,文分两行,每行七字;十二字者一种,文分两行,每行六字;及十二字者一种(图見《文物》一九五九年第八期第50頁)。原文排列如下:
  印度佛像大唐苏
  常侍普同等共作(以上十四字)
  印度佛像大唐
  苏常侍等共作
  (以上十二字)
  大唐印度佛像
  苏常侍等共作
  (以上十二字)
  正面佛像下或有小字十行,每行二字,文云“諸法从緣生,如来說是因,諸法从緣灭,大沙門所說”。此《法身偈》,原文在各像中,多属模糊,現参照各像,始写定全文如上。十四字者有两范,皆正面有一坐佛二菩薩立像。十二字者,所見不同之形式有六范,正面皆一佛二夹侍菩薩。另有一种为多宝佛像,分三层,上层一佛二菩薩坐像,中层三坐佛二夹侍立像,下层四佛。題記字体,分扁方及圓笔两种,《陶佛留眞》著录十四字者三品,李道生旧藏一品,西北大学文物室藏一品,比較稀少。十二字者《陶佛留眞》著录十五品,陝西省历史博物館藏八品,陈尧廷藏四品,沈次量藏二品,薛定夫藏一品,后归于余,現存西北大学文物室。又济南李植荃亦藏一品,系圓笔,亦极少見。惟十二字变文者,只出一品,旧为馬仲良所藏,今不知流落何处。印度佛像之要点,可見深受玄奘,不空諸大师之影响。
  苏常侍泥佛像之发現,約始于淸代光緒初年,吳淸卿与陈簠斋尺牍中,已言及楊实斋为代购唐印度佛像及汉“永三年”瓦。昔年在陈簠斋所藏丛拓中,亦曾見过一品。


  图九

  图十

  苏常侍为何人,从前尙无考证。以余推断,当为楊思勗。《新唐书·宦者楊思勗传》云:罗州石城人,本苏氏,冒所养姓,少給事内侍省,玄宗討内难,擢左监門卫将軍云云。仅泛言給事内侍省,未言其官常侍。《旧唐书》本传云:本姓苏,罗州石城人,为内宮楊氏所养,以閹从事内侍省,預討李多祚功,超拜銀靑光祿大夫,行内常侍,开元十二年加驃騎大将軍,封號国公,开元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余(以上略节括原文)。又按:《旧唐书·中宗紀》“神龙三年七月皇太子重俊,与羽林将軍李多祚等率羽林千騎兵三百余人,誅武三思、武崇訓,遂引兵自肃章門斬关而入,帝惶惧登玄武楼”云云。楊思勗因神龙三年有討李多祚之功,始由内侍省散官,超拜銀靑光祿大夫内常侍。本像題字称苏常侍,在中宗神龙三年以后之一二年間所造无疑。盖不久,楊思勗又擢迁为左监門卫将軍,其官内常侍之时間甚短,其考定造像之时間愈易。本传《旧唐书》紀事,較《新唐书》为詳,《通鑑》对于記李重俊討武三思事,与《旧唐书》相同,是正确的。又一九五八年夏間,西安东郊,出土楊思勗墓志,为开元二十八年所刻(此石現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考古研究室)。志文略云:“公諱思勗字祐之,罗州石城人,其先扶风苏氏。……中宗朝自七品拜銀靑光祿大夫,加内常侍。”其余历官,与本传大致相同,据此志文,与《旧唐书》更相符合。又按《金石萃編》卷七五,有“唐號国公楊花台銘”,申屠液撰文,开元十二年十月八日刻。此石旧在西安书院門街花塔寺内,現已不存,楊思勗之奉佛,又可以得一旁证。至于思勗在中宗初拜銀靑光祿大夫加内常侍,光祿大夫为文散官,内常侍为实授官,故本像仅称常侍之官。在造像时仍用苏姓,思勗改姓为楊,又当在中宗以后矣。

五 唐善业泥佛像

  唐善业泥造像,形式长方,上端略带圭首,泥色有純靑純紅两种(純紅系在窑内火候之变化,与苏常侍泥像在造时加調顏料者不同)。出土地点,仅在西安大慈恩寺内及寺門前两沟道中,或在慈恩寺周围一华里以内。最初发現者为諸城刘燕庭,时在道光十九年秋間,在寺内最大者一品。鮑昌熙摹入《金石屑》卷三,为善业泥著录之始。《陶佛留眞》(卷上,第四三頁)有吳淸卿題跋云:“唐善业泥造像,出长安城南雁塔下,寺僧耕地,往往得之。刘燕庭方伯游雁塔时,拾得完者十余种,残者十余种,为前人所未見,曾作詩紀其事。余視学关中,亦得完像二、残字八,此其一也。塔下有褚河南圣敎序碑,疑此像亦唐太宗所造。”余昔年在慈恩寺僧能仁处,見两残块,系寺内前院出土,与刘吳两家之說皆合。本像背面題記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图見《文物》一九五九年第九期第51頁),文云:
  大唐善业
  泥压得眞
  如妙色身
  正面佛像形状不一,背面文字全同(只有一种压字改作修字),但形式有大小,笔画有粗細,显然画像书法、不出于一人之手,时代亦略有先后,唐代僧人圓寂后火葬,以骨灰和泥,范成佛像,藏于塔内,謂之“善业泥”。以字体論,多属初唐时期,原文当作两句讀,第一句五字,第二句七字。有誤讀作三句者,以“压得眞”断为一句,便不可通。出土数量,較苏常侍为少,而伪品特多。此像初发現时,收藏家及古物商人,多指为褚遂良书,以自夸身价,实則并无根据。以致《金石屑》除收善业泥像之外,另列有貞覌二年褚遂良所书之善业泥砖,則純为伪作。

六 唐淸明寺泥佛像

  唐淸明寺泥佛像(图九),西安出土之地址未詳,亦属于善业泥像类型。文四行,每行四字,共十六字,文云:
  大唐善业
  淸明寺主
  比丘八正
  一切众生(图十)
  此像为沈子培先生所藏,正面佛像,背面題字均极精。余在西安柯莘农处,曾見过朱拓本。归沈氏后曾印于《国粹学报》,拓紙上有武曾任題跋。善业者为善业泥之簡文,八正为淸明寺僧之名,造此像以度一切众生也。从前人皆以此像文字不全,实則因限于字数,故艰质难通,乃完全无缺之品。淸明寺不見于《长安志》。唐代各僧尼寺,有时改名,不見于記載甚多,不独此寺为然也。

七 唐元和台州令泥佛像

  唐元和台州令泥佛像(图五),在西安出土之地址未詳。文共两行,第一行五字,第二行四字,共九字,文云:
  元和十年台
  州令造像(图六)
  按:《新唐书·地理志》云:“台州临海郡,上,本海州。武德四年以永嘉郡之临海置。”属县有临海、唐兴、黄岩、乐安、宁海五县。台州在唐时并非县名,大义謂台州某县令所造,且可定为台州令使人在京师长安所造。西安出土唐泥小佛像,有仅长至市尺一寸五六分者,每出一批,多至百余品,背面有文字絕少,与本像形式相合,可以证明最小之泥像,为唐代中期之物。

八 唐大中泥佛像

  唐大中二年泥佛像(图七、八),西安南郊出土,旧为李道生所藏。文四行。每行二字,共八字,文云:
  大唐大中二年作像。
  像为圓体,在唐泥各像中亦极少見。昔年見沈次量氏藏有大中二年瓷佛像,系立体式,与此为一人所书,盖同年所造,具有多种式样也。
  上列八种隋唐泥像,皆可以碻定时代,眇行者为隋仁寿二年;比丘法津,法律为唐永徽元年;苏常侍为中宗神龙时;善业泥、淸明寺,皆在高宗左右;均属于初唐、盛唐时物。元和、大中两像,均属于中唐时物。其画像、书法、塑型技艺,皆与时代相适合。到了晚唐,文化艺术,迥不如初唐中唐时期,此时所造泥像、亦随之而衰落。河北所出咸通泥像,是其明证。至于无字之佛像,有与苏常侍画佛形式、大小相侔者,亦为苏常侍所造,极小之品,則为中唐时造,久居秦中者自能辨之。此外,沈次量氏藏有百佛像,背有梵文经一卷,可謂精湛絕伦。馬仲良氏藏有无字苏常侍泥像,背有一鴿形,亦极佳妙。夏侨生氏藏有紅泥苏常侍长方式像,赤如丹砂,滑如凝脂,衣裳面貌,纖悉毕見,若論泥像,此为首选,所惜背面无題記,此像由侨生轉让于关某,仅匆匆一見而已。
  一九六二年写于西北大学新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