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赵朴初和平思想形成的三大主要根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梁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朴初和平思想形成的三大主要根源
  张梁森
  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平生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与和平促进活动,为维护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做出了丰功伟绩,被尊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是什么根源形成了赵朴初的和平思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根源。一是赵母陈夫人“和善待人不居高”的家教使少年时期的赵朴初就萌发了和平思想;二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促使青年时期的赵朴初渴望人间和平;三是深入研究佛教教义进一步促进赵朴初追求人类和世界永久和平的思想。下面,对这三个方面作一些简要论述,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大德长老和各位专家学者批评赐教。
  一、赵母的“和善”家教使少年时期的赵朴初萌发早期的和平思想
  赵朴初出身于状元门第和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尤其是赵母对他的“和善”家教影响最深。赵母姓陈名慧字仲〓,笔名拜石。祖籍是湖北省蕲春县达成(今株林镇)饶垸(今姚垸)探花府人。其高祖(五世祖)陈銮是前
  清嘉庆廿五年(1820年)庚辰科探花及第,选翰林编修,后任两江总督兼署河南总督,平生为官勤廉、政声卓著,53岁逝于任所。他深知为官之道险恶无常,后为子孙留下家训名言:“志读诗书莫做官”、“和善待人不居高”。简言之,就是诗书传家,和睦乡里。赵母陈夫人受其先人之教,极尽妇道,在赵家一直以和睦乡里为要,平和一方乡邻,乡闾间誉为贤妻良母。
  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赵母随夫赵炜如携带孩子从安庆迁居太湖县寺前河镇赵府老家,4岁的赵朴初从这时起至1920年到东吴求学时止,一直跟随母亲在老家生活了10年。这10年间,赵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给小朴初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赵母陈夫人当时堪称一方才女,尤其精于传统礼教,时时用“和善”二字待人接物,所以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十分融和。
  首先,赵母陈夫人把家庭内部的事务处理得十分得当。家中大小事项,赵朴初的父亲基本不管,一概由陈夫人发落。但她从不专横跋扈,总是先和和气气地与丈夫征求商量好再办,且任何时候都十分敬重丈夫,礼尽为妻之道;在对待外人来说,同样以“和善”相待,以和为贵。她与人说话,不但态度和蔼可亲,且十分注意语言技巧,精明能干,自尊心强。因赵家是名门望族,有些贫苦人向她借贷,她都借钱借物与你。以解他人无米之炊和燃眉之急。但她要求讲信用,按期归还借款或借物。即使届时确实还不了,只要讲明原因,她还继续借钱、借物给你,让你能过平安日子。陈夫人又具一副菩萨心肠,尊老爱幼,同情他人。如洪诸畈有一洪姓打渔人到赵府卖鱼,正逢赵家做粑吃,陈夫人知他缺钱用,当即把鱼买下来。经询问知渔人早上还没有吃早饭,她热情地端粑给渔人饱餐一顿,还拿几个粑给渔人带回家孝敬父母。赵母陈夫人等等善行善举,赵朴初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人小的时候记忆能力特别强,模仿能力最敏感,想像力最丰富,他渐渐地明白,和善待人,大家都相安相好,乡里就能太平。应该说,这是赵朴初少年时期萌发的和平思想,本源于母亲的“和善”家教。
  二、身历残酷战争时代促使青年时期的赵朴初渴望人间和平
  赵朴初青年时期外出求学,先在江苏,后到上海,从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初的这十几年间,是中国内战最混乱的时期,各大军阀相互残杀,人民大众流离失所,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对这一切,越朴初是十分痛恶的。对那些图名图利、贪婪无厌的人,他也是十分憎恨的。值此国乱当头,内忧外患,世事纷纭,青年赵朴初开始对人生充满困惑,与他所渴望的和平社会相差太远。他曾有一首表示自己不图名利的《空山践约》 七言绝句云:
  冷意初凝借茗浇,重围聋耳语嘈嘈。
  空山践约知何日,独向人群味寂寥。
  可见他此时淡泊名利,向望博爱的人生观初步形成。但要逃避当时那种邪恶的社会,是不可能的。最终,青年时期的赵朴初选择了佛教这方净土去安身立命。赵朴初自己说过,我年轻时便信佛,追随佛教界老前辈之后,从事慈善事业,向望人间和平吉祥。从此时起,他开始献身于人类和平事业。
  1928年,赵朴初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继任上海佛教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在上海佛教界著名法师太虚长老和著名居士关〓之(赵朴初的表舅)先生的指导下开展慈善救济工作。这使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通过内因作用“自我平和”来启迪通向人间的和平之门。三十年代初,九世班禅大师在杭州做转轮大法会,途经上海回西藏,受到上海佛教界隆重欢迎和热情接待。九世班禅在欢迎大会上的致词稿由赵朴初代写和代读,受到与会各位代表一致赞颂。此期间,九世班禅大师亲自为赵朴初“灌顶”,接受了佛教徒受戒最高的礼遇,从此坚定了赵朴初为佛教事业、为和平事业献身的理念。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打响,日寇铁蹄蹂躏沪界,形势十分严峻,战斗异常激烈,大批难民陆续流落街头。这时赵朴初正担任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兼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常委,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诚、社会局长潘公展都参加了慈联会,不同于一般的纯民间组织。救济难民工作成为战时的当务之急。但那些官僚们只挂名不务实,关键时刻都逃之夭夭,难民仍得不到救助,十分可怜,赵朴初则主动的承担起救济难民的重任。他带着一位伙伴,一人打着一面红十字旗子,领着成百上千人的难民队伍,找到同乡会馆、电影院、剧院和寺庙十余处,安顿好这些难民,心里才平和下来。尽管通宵达旦,也毫无倦意。后来,慈联会下设一个“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三、四年间建起收容所50多处,收容难民50多万人次。难民收容所除供给这些难民的衣食、医药等物质生活需要外,还把难民按青壮年、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分别集中在几个收容所里进行不同层次的抗日教育和文化教育,鼓励很多人走上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直至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
  赵朴初亲身经历了这场残酷的战争现实后,思想上有很大启发。他深知,只有消灭战争的恐怖,消灭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封建制度,才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平等互利,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平安生活;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吉祥的社会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永远安居乐业。这是赵朴初产生和平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根源,为他后来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打下了坚实而又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深入研究佛教教义,创立人间佛教学说,进一步追求人类世界永久和平的思想
  佛教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期史料记载,佛教是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的。到二十世纪末期的1998年3月,经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四众弟子参照古代多种史料和文物记载,共同认定“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佛教初传中国的座标,即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历为524年。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佛教三大语系俱全,圆融无碍,团结一体,各宗派传承的佛教典籍齐全无缺,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教。中国佛教其所以有这种完整性和圆融性,主要是两千年间,有许多舍身求法的高僧大德们创造了一系列令人可歌可泣的壮举;有许多真理的智慧之光赢得佛教艺术的光彩夺目。可以说,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园艺,以至天文、地理、医药、历数等方面的发展,都与佛教有关。
  正因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使身居佛门的赵朴初不断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和平这一佛教的宗旨,研究得既深且透,有许多独到而精僻的见解。他说:“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佛教徒追求的是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时代的最强音,没有和平便没有发展,乃至没有人类的生存。所以,维护世界和平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头等大事。我们信奉佛陀和平、慈悲教义的佛教弟子们,更应该把维护和平当做自己的天职”(见《赵朴初文稿》190页)。为此,赵朴初要求所有佛徒都要按照教规教义进行静修,坚持正信,反对迷信,树立自利利他的人间佛教思想,建立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即实现“人间净土”、世界和平这一最终目的。
  人间佛教思想,是赵朴初创立的划时代的佛教学说,它是依据历代佛学宗师有关佛教理论的精华而总结出来的。如《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明确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又如,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他的《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是说,佛陀的愿行在人间,离不开人间现实。如果想离开人间现实去修成正果,那就像寻求兔子长角一样。请问:世界上哪有兔子长角的道理呢?这就非常深刻的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于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赵朴初创立的人间佛教学说,就是要所有的佛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已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而贡献广大佛教徒的本愿和智慧,最终实现人类世界的永久和平。佛教的“五戒”指的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邪见。“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说,每一个佛徒和信佛之人对这些最基本的教义、教规都信守不二,对净化心灵不就是最好的保障吗?进而推动社会环境的净化,为维护人类世界永久和平而发挥佛教的推进作用。同时,赵朴初还要求所有佛教徒都要以报“四恩”、修:逆“五明”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报“四恩”:一报父母恩。乾坤交泰、父精母血、生育己身,此恩莫大,当为首报;二报国土恩。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此恩当报;三报众生恩。己领受和还将领受的一切,皆为众生所赐,必当报恩;四报“三宝”恩。即:佛、法、僧之恩。身为佛徒,得佛陀教化,佛法护持,走向极乐,此恩殊深,佛徒必报。修“五明”:一修内明,完整地学习掌握佛教知识;二修声明,习学语言文字,掌握汉文、藏文,巴利文三大语系佛教教义;三修因明,弄清佛教理论的逻辑关系;四修工巧明,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五修医学明,救苦救难,济世活人。一句话,就是用学修来利乐众生,促进和平。
  赵朴初创立的人间佛教学说的结论是:“佛教是热爱和平的宗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佛教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襟怀,以修行六度,息灭贪嗔痴、破除我执为途径,以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佛教希望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反对任何贪婪、歧视和仇杀。佛教这种超越民族和国界的、以世界为本位的平等慈悲精神,既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我们争取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世界和平的法宝”(见《赵朴初文稿》第295页)。这是赵朴初形成和平思想最根本的根源。
  正因为赵朴初对佛教和平理论研究有如此深厚和坚实的基础,所以他把中国佛教文化与世界和平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从五十年代初起到二十世纪末他逝时止,把平生精力都用在促进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被世界人民尊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蕲春县政协文史教文卫委员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