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与社会相适应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佛教事业新局面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对抗和冲突趋于缓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普遍重视,人类文明正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前进,迈向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
有人称,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普遍回归宗教的世纪。随着科学、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人类对精神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大,世界文明将打破地域与时代的隔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将会深层次地整合,互相包容,从而使人类的智慧得到质的飞跃。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将使人们孳生对抗世俗的、向善向上的宗教需求,向往那种身心放松,返朴归真的祥乐意境。从而使人类对由来以解决此类问题为职事的宗教予以普遍关注乃至回归。
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本身具有信仰体系、文化体系、道德体系,有许多积极有益的成份。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产生其正面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由此看来,佛教和其它各大宗教,在未来社会的实践中是大有作为的。
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备的教义,其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节制、忍让、奉献的精神,如能充分发扬和提倡,对社会道德的提升、人心的净化、社会的稳定,以及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都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抵制化解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说:“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指出了宗教界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被称作精神时代的二十一世纪,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将是新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佛教徒的共同使命。下面我就“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一、佛教为什么要与社会相适应
1.佛教的教理告诉我们:佛法在人间,佛教是离不开社会的。
佛教是一个以众生为本,即以人为本的宗教。佛菩萨不过是人中的觉者,是圆满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其基本教理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人人依持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即可成佛,可见佛教乃人教而非神教。正如《阿含经》中所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坛经》有道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亦如太虚大师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华严经》里佛陀教导弟子对待一切众生的态度是:“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可见佛法完全是以众生的幸福作为立足点的。佛法的修行就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关怀他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所有这些都说明佛在人间,佛法在人间,离不开众生、脱离社会实际就没有了佛教。因此,佛教要与社会相适应。
2.佛教的历史告诉我们:佛教只有与社会相适应,才能兴旺发达。
佛教从来都离不开社会。纵观世界各国的宗教史,或兴盛,或衰落,无不取决于宗教是否适应其社会。佛教也一样,适应则兴,不适应则衰。
翻阅印度佛教史,我们不难发现:为何阿育王朝佛教如此兴盛,而波罗王朝、斯那王朝佛教却如此衰败?究其原因,佛教是否适应当时的印度社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回顾中国佛教,厄难、复兴、转型,循环往复。可以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佛教经历了东汉之肇始,东晋之进展,隋唐之光大、五代至清之保守等四个时代,而每个时代均有其兴衰往复的过程。从“三武一宗”灭佛、宋太宗兴佛。到清代诸帝的禁约,太平天国的毁灭。由宋徽宗,对佛教先崇后弃的反复,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佛教数度兴隆而又几度毁灭?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求佛、崇佛、归佛、厚佛、护佛、兴佛,乃至禁佛与灭佛的漫长历史告诉我们。佛教一定要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兴旺发达。
3.佛教与社会相适应是新世纪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和全新的生活方式面前,一切传统文化和二十世纪尚为时新的思想学说,都可能随飞速前进的历史而日显陈旧,诸宗教包括佛教的现行模式,恐怕难以适应新世纪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的需要。当代中国佛教是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人为主导,以经忏佛事为内容的民俗佛教,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陈旧模式,仅限于课诵礼忏,祈福消灾等形式,缺乏佛法觉悟自性,奉献服务的内涵,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相比,显得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人心对佛教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普遍理性化,受惠于科学、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们将会用理性、科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包括衡量宗教。佛学虽超然于科学,内涵许多潜科学因素且富有理性,但毕竟长期以来是以一种传统趋于保守形式运作的,其制度尚未完全实现近代理性化,其弘传方法也未免显得被动,其理论亦将面临不断发展的人体科学、心理学等的挑战。以多神崇祀为实质,以世俗利益为企求的低层次信仰,恐怕会随着人们的日益理性化而逐渐缩小其市场。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贯彻与落实,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有了极大的保障。我们佛教界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团结广大佛教徒坚持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二十一世纪佛教如何与社会相适应
1.实现佛教“三化”是新世纪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趋势。
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应着眼于未来社会人类的需要和多元文化竞争的大格局,从弘扬佛教文化出发,真正实现太虚大师、朴老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之理想,使其成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适合于全人类的普遍性宗教。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以为广大佛教徒应共同致力于构建新世纪佛教的“三化”工程,让佛教人间化、现代化、世界化,使佛教在新的时代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佛教人间化 新世纪的中国佛教理应将以“人间佛教”为特色,实施由传统向现代、由山林向社区、由出世间圆融分散向多样化统一的转变,其结果是中国佛教向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世界化。
佛教人间化是使佛法更加贴近时代,让佛法深深植根于民间,与老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人间化的佛教在弘扬佛法方面,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其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其方法尤其适合现代人的心理和习惯。如生活禅夏令营、通俗易懂的白话佛经,清凉歌咏(佛乐梵音)、佛教希望工程,佛教书画艺术展、居士学修委员会等,通过佛教团体有规律的生活,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作为化世导俗、济世利民的主体品格,而且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为拓展人的视野,启发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境界,为人类面对的众多问题,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问题,将给予莫大的帮助。
佛教现代化 佛教现代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多样化。而对佛教教义进行现代化的解释,其内容还包括:丛林教育学院化、僧团组织系统化、弘法手段多样化等。如电脑、空调进入殿堂、禅堂,录音机用于习学佛经唱念,电子版《大藏经》用多种语言宣讲佛教教义等。诚然,佛教固然要继承传统的古佛、青灯、头陀苦行的艰苦奋斗精神,绝对不能丢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和农禅作风,当然也不排斥运用现代化的方便来弘法利生。
佛教世界化 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必然离不开与世界各国人民、各宗教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佛教进一步世界化。当年,太虚大师致力于建立世界佛苑、世界佛学院、北平世界佛学院(华英文系)等组织,虽未获大成就,但他作为中国佛教徒所具有的放眼看世界的敏锐目光和远见卓识,是十分可贵的。中国佛教坚持自立、自主、自尊精神,不受国外宗教组织的操纵与干涉,这是正确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同时,中国佛教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佛教、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因此,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必然离不开与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国家的友好交往,离不开佛教的世界化。佛教的世界化,不仅在于中国佛教的精华能够通过多种文字走向世界,僧人能在五大洲弘扬佛法,而且能与其他重大的宗教派别对话,对解决国际上的重大问题,如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保护生态环境、扶贫济困,消除贫富对立等问题,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世界各民族积极向上的宗教精神也能为中国佛教所汲取、统摄。那时,一个更美好的人间净土、华严世界将会向人们频频招手。
2.佛教教团、教义及社会功能的重建是佛教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佛教“三化”的前提。
新世纪的佛教教团,应当是以正法为中心,以和合为纽带的多元一体的新型结构。寺院将由传统的奉佛之所、僧尼之家逐步转化为教习佛法的学校、七众弟子的宗教活动场所、展示佛教文化的中心。
未来佛教的教义应恢复释尊教法的本来面目,简洁明朗,通俗易懂。我们应将浩瀚艰深的经论予以浓缩、提炼,脱去古代佛学经论烦琐玄奥的外衣,用生动活泼的现代语言来讲经说法,用现代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来阐释佛学。其理论要紧扣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解决好出世间的理想与飞速发展的世俗生活的矛盾,解决好清净不染的菩提与日益泛滥的人欲之矛盾,解决好佛教与社会的矛盾。
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应特别注重突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这是佛教的原旨,也是佛陀的本怀。同时,也是佛教适应社会的基础。我们应引导广大信众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大力兴办社会慈善福利、教育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佛教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繁荣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世界和平等社会服务功能,以期与社会相合相生。
3.加强党和政府对宗教事业的领导是佛教适应当代社会的根本保证。
社会需要佛教,而佛教是离不开社会的。正如农作物要有适合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一样,佛教要与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加强党和政府对宗教事业的领导,这是佛教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适合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如果不加强领导,佛教将无法生存,就有可能象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一样,宗教纷争不断,有的甚至演化为武装冲突。而我们这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现在能保持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这是宗教与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
佛教与社会相适应,就是与中国国情、社会现状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相适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那么,怎样才算达到这“两个利益”的标准呢?我们必须遵循江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中所强调的:宗教界人士要爱国、进步,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我国宗教界有爱国的好传统,要继续发扬光大。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团体要运用自己的影响,引导信教群众爱国守法,抑恶扬善,服务社会。我想,“两个利益”的标准,即是我们宗教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宗教界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达到这“两个利益”的标准,作为佛教徒,我觉得,佛教界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扩大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走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在教务活动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坚持做到符合“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稳定发展服务,努力开创与社会相适应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佛教事业新局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