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寺院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寺院管理
一般管理的概念: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协调各种关系,发挥人员的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使用物力、财力等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寺院管理的概念:寺院管理即根据佛教的基本精神,运用佛教的基本组织机构——寺院的各种资源,围绕弘扬佛法这一根本目标,所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
在这里,我们所指的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对寺院内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不包括政府根据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对寺院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规范,也不包括佛教协会根据佛教教义和传统以及整个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寺院所进行的指导和引导。
3、寺院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根本目的:弘扬佛法,服务社会,造福众生
意义:第一,有利于寺院活动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第二,有利于寺院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有利于寺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2、寺院管理的对象和任务
管理的对象也称管理资源。一般而言,组织内部的资源都涉及人、财、物。因此人、财物是管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象。现代社会,人们对时间和信息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认为时间和信息应该是组织的重要资源,因此现代管理观将管理的对象归纳为人、财、物、时间、信息五个方面。
寺院管理也涉及这五个方面的对象,不过在这五个方面寺院管理都有其特殊性,其人包括教职人员——僧尼和普通信众——居士;财包括功德捐赠、香烛等经营收入等;物包括各种庙产文物等各种物质资源;时间则包括时间的运用与时机的把握等;信息则包括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运用等。
寺院管理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寺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组织各种资源,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大的佛教事业发展效益。
二、寺院管理的特点
1、佛教事业性
寺院管理在本质上是一项佛教事业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应以弘扬佛法、造福众生为根本宗旨。寺院作为佛教事业的载体,其本身是不存在自己的利益的,其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围绕弘扬佛法、造福众生进行的,所以,寺院管理在根本上是以佛教事业维持和发展为依归的,不应该是为了寺院本身的利益,更不是为了寺院中的人员的利益。当然,为了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在寺院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寺院及其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因为寺院管理是服务于佛教事业的,所以它不同于社会其他事业的管理,比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等。像企业管理它是服务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的,它以创造赢利为基本目的 ;行政管理是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利益的,它以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基本目标;学校管理则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其目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条件。
2、客观科学性
寺院管理是人类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作为人类事务的管理工作,有其共同的本性和规律,要使管理工作做好做成功,就必须遵循这些共同的本性和规律,否则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这些共同的本性和规律就是管理的客观科学性所在。总之,寺院管理与所有管理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任何违背其客观规律性的寺院管理都会遭遇失败,所以要搞好寺院管理就必须遵循这些共同的寺院管理的本性和规律,必须按照管理的客观科学性进行。尤其是在今天,必须按照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按照管理学的规律开展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保障寺院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推动佛教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然,寺院管理的客观科学性是相对的,毕竟寺院管理是一种宗教事业的管理,而宗教又是以信仰为其根本特征的,其管理对象也多是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员,所以其管理活动必然面对许多信仰的、情感的、非理性的因素,这时也难免要运用一些诉诸信仰和感情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且也必须如此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既是宗教管理的特殊性所在,也是整个人类事务管理的本性所在,从宗教管理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管理的某些人们常常忽视的东西,因为人的管理确实不是完全的科学。
3、信仰神圣性
寺院是佛教事业的最基本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信仰事业的管理。作为宗教事业管理,其管理事务往往被赋予了神的性质,从而使它变成了神的事情而不仅是人的事情,更明白地说,宗教组织的管理是属于神的,是神委托、启示、或指派某些人所进行的管理,而不是纯粹的人对自身事务的管理,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尤其是在信仰者心目中,它具有天然的神圣性。对于寺院管理来说,它是属于佛和菩萨的,是佛和菩萨让寺院的方丈、住持、执事、知客等管理者按照他们的思想意旨所进行的管理,所以它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事实很清楚,决不能将寺院管理仅仅看作是一项普通的人间自身的社会事务管理,而应该被看作是一项体现佛祖和菩萨等神圣存在的管理,是一项在他们的启示和指导下所进行的管理,是一项传达佛学真理,贯彻佛祖和菩萨的神圣旨意,具有弘扬佛教事业的神圣使命的管理。寺院管理不是为现实的某个人,某个团体进行管理,而是为佛祖为菩萨的神圣事业所进行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工作也是将人的身心奉献给佛祖和菩萨,奉献给神圣的佛教事业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佛教修行的神圣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寺院管理不是管理者要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佛祖和菩萨要管理者做什么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无条件地贯彻和执行佛祖和菩萨的神圣旨意。
在这一点上,寺院管理与一般社会事务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具有神圣性,它们都是为了某些人和某些机构的现实利益所进行的管理,这些管理都是现实需要的反映,都是现实的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及其应对措施的体现,不反映神灵存在的意志,不具有绝对的超越现实功利的神圣性,因而它们也是可以根据人们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
4、文化传承性
寺院管理与社会其他事业管理比较,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深厚的文化传承性。在社会诸领域中,宗教是最能体现文化传承的领域,因为其具有神授的性质,所以其教义思想可以几千年如故,其仪轨体制也可以长期维持稳定。寺院管理也是如此,其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都是两千多年来逐步演变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有它的稳定性,后人很难加以改变,即使改进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所以今天的寺院管理也必须遵循长期形成的寺院管理规制,在传统体制的基础上来寻求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切不可割裂历史文化传统去做所谓完全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必然逃不脱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反,在社会其他领域的管理中,文化传承性可能并不明显,比如科学的企业管理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的管理历史也都不是太长,而且其真正系统完善的管理都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其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也多处在摸索之中,加之是世俗的社会事务管理,所以其不断的改变和完善就是必然的,文化传承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力,只有宗教组织的管理具有这样的影响力。
5、思想情感性
寺院管理虽然离不开体制和权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宗教事业管理工作,它又有其特殊性,思想感情因素的重要影响就是这种特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事实上,寺院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佛教信仰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来实现管理的作用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善于从思想上和情感上来引导下属,使其能在思想上坚定佛教信仰,情感上归属僧侣团体,形成为寺院和整个佛教事业而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由此来激发寺院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寺院成员没有了佛教信仰,没有了基于佛教信仰上的对寺院组织的情感依赖和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寺院管理必然会陷于混乱,甚至失败。
在这一点上,虽然其他的各种管理工作也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沟通,但比较起来,其他的管理更倚重于管理的制度来规范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利益的刺激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的交流在管理工作中并不十分突出。组织成员有无信仰,其对组织有无情感上的依赖,人与人有无思想感情的共鸣,这些也会对组织管理的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寺院管理那样具有根本性。
6、超越功利性
寺院管理必须超越功利性,这是由佛教思想价值观的本性决定的。佛教以超越现实功利为根本价值追求,并通过这一追求来获得人生痛苦的根本解脱。其在社会中的各种功能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这一价值追求,如果寺院管理违背这一价值追求,以赢利为目的,以现实利益的追求为目的,以寺院人员的现实利益为目的,就必然对佛教事业带来伤害,对寺院声誉带来伤害,最终寺院的生存也难以维系。
这里必须注意,寺院管理要求超越功利性,并不是完全不讲效益,因为寺院管理毕竟也是一种现实的管理活动,而且要维持寺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要保障寺院人员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其基本的现实需求,而这种满足又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寺院管理又必须讲求效益和效率。只是这种讲求是在不违背佛教精神和价值追求下的讲求,是一种手段的讲求,是一种在经营佛教事业过程中的自然合理讲求,与那种惟利是图的讲求,与那种以赢利为目的的讲求是本质区别的。
上海交大MBA方式的隐忧就是如何防止在完全缺乏佛教精神熏陶的环境中培养的人才如何不被世俗的商业化腐蚀的问题。
7、德行统一性
寺院管理与许多管理工作的一个很大不同就表现在它是一项德行统一的工作,而不是一项纯粹技术性的管理工作。寺院管理的德行统一就是指思想道德与行为活动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学与证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佛教思想价值与个人行为操守的统一。寺院管理之所以要德行统一,这是由寺院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寺院管理是佛教事业的管理,它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佛法的事业,而佛法在人间就是通过佛徒们的言传身教体现的,如果作为佛教事业最根本的载体寺院的管理者都不能践行佛教,那又怎么能让其下属去相信和实践佛教呢?更别说要让那些还不信佛教的人来信仰和实践佛教了。事实上,寺院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既是佛教事业的领导者,也是佛教的精神领袖和思想文化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所以,寺院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佛学造诣,而且还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佛教,做到有学有证,言传身教,戒学精严,学养并重。那种只学不证、夸夸其谈、不行戒定、言行不一的人是无法胜任寺院管理工作的,甚至还可能败坏佛教的名声,影响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管理中,要将管理做好都需要管理者有较高道德操守和言行一致的品行,但比较起来,在其他许多领域,如果说管理者道德操守在某种程度上对管理工作并不会导致致命的影响的话,那么在寺院管理和其他的宗教组织管理中,这种影响则绝对是致命的,管理者不良的道德操守必然会使宗教管理走向失败。在这一点上,寺院管理与道德教育是一致的,如果一个道德教育者本身不能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那么其道德教育必然失败,甚至不仅无助于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高,还会起到毒化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作用。寺院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和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与道德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
8、教化传播性
寺院管理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工作。因为寺院管理的目的就是推进佛教事业,佛教事业的推动又最终体现为有更多的人接受佛教,实践佛教,而这自然又有赖于佛教在社会中的教育和传播。所以一切寺院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要体现在对人们进行佛教教育和传播佛教上,所以合格的寺院管理者也必然是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对每个寺院管理者来说,他必须意识到,他的每一项工作,也都是佛教的教育和传播工作。他应该时刻牢记,这样的教育和传播不仅要体现在寺院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中,而且也要体现在与外部各种机构和人员的交流中。通过各种管理工作,也使佛教思想和佛学精神传播到组织成员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并进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这一点上,其他的管理工作可能就不一定强调这点了,比如企业的内部管理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做好本机构的工作,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医院的管理更多地是让医生以更高的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为患者服务,这些管理恐怕都不需要对下属和服务对象进行更多的教育和宣传,相反,过多的教育和宣传起到的可能还是相反的作用。
三、当前寺院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寺院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和现实的寺院管理实际来看,当前寺院管理首先是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不管是寺院的组织体制还是活动规则,不管是决策、计划还是领导、控制,在制度上都存在不少的疏漏和不足。
2、人才严重缺乏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政治因素,使寺院管理的人才来源和培养出现了不小的障碍,致使今天的寺院管理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数量上说,现在寺院管理人才主要依赖佛学院培养,而全国佛学院虽然数量不少,但普遍规模很小,招收人数有限,而且佛学院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一定都适合并胜任寺院管理工作。从质量上说,佛学院不能面向全社会招收学生,必然使所收学生的素质受到影响,加之佛学院的教育在今天还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无法让学生受到包括现代管理科学在内的全面教育,也必然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总之,在今天佛教事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寺院管理人才已呈现严重不足的局面。
3、管理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性约束
当代寺院管理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缺乏程序性的约束,这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寺院管理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管理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中国历史上,寺院管理曾经创制了许多规则和制度,但这些规则和制度都是针对某些问题解决的结果的,而不是针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具体应该如何做的,按法律术语来说,这些规则和制度都是属于实体法的范畴,缺乏的是程序法的规定。比如对寺院管理制度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百丈清规》一书,其所提出的东西多半都是属于寺院僧尼应该怎么做的清规,违犯了清规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但对于寺院管理制度和规则应该怎么制定,制定过程的具体程序是什么,僧尼违犯清规如何认定,认定的具体程序是什么,惩罚实施应如何进行,由谁来实施,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实施等程序性的问题则基本上很少提到。直到今天为止,寺院管理在程序性的制度建设上仍然相当的不足,比如重大的人事、项目、财务等的决策应该怎么做?由哪些人做?按照什么样的具体步骤做?各种步骤的具体要求和约束条件是什么?决策做出后如何实施,由什么机构、什么人实施?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实施过程出现了问题如何应对?实施后的结果的绩效如何评定?由谁来评定?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和步骤来评定?等等这样一些管理程序问题都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制度保障。
4、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科学性水平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的寺院管理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上还普遍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运用。比如,寺院管理者普遍不知道决策和计划中如何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搜集方法和科学分析方法;在组织活动中很少运用管理学中的组织设计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在控制活动中像预算和结算控制等有效的方法也用得不够。许多现代技术设备和手段也运用得不理想,比如电脑、网络等不少寺院都没有加以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对策
针对当前寺院管理存在的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也主要是从上述四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加强寺院管理制度建设。
在今天,提高寺院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应涉及到寺院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管理活动的过程来看,应包括从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到协调控制的各个方面;从具体领域来看,则应包括从机构、人事、教务、财务、监督、后勤、外联等各个管理领域。从管理活动性质上看,既应包括针对具体事务本身的制度,也应包括管理活动的程序性制度。而且在制度建设上还应注意整个制度的完整性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其次,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要用更为开放的方式来培养和吸引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是提高寺院管理的基础。在今天,人才培养首先应进一步扩大佛学院的规模,增加人才培养的数量;同时要提高佛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佛学院高学历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应采取开放式战略,把佛学院教育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佛教管理人才。同时,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吸引社会各界人才来参与寺院的管理,以提高寺院的管理水平。
第三,从意识和制度上确立管理过程的程序性要求。
西方世界能够在今天的世界上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认为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对做事情的程序的重视。对他们来说,要做一件事情首先关注的是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应该按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来做?其做的程序和规则是什么?在他们看来,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做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做这件事情的规则和程序,在完善的规则和程序没有确立之前决不做这件事情。这样做事,自然就更容易成功,即使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也有大家接受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可以避免无谓的矛盾和冲突。中国人做事则通常不是这样,当他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这件事情本事如何做,而不太关心做这件事情的规则和程序,甚至在这件事情本身到底如何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就已经希里糊涂开始做了。结果常常是在做的过程中才发现还有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一套大家接受的程序和方法,不仅导致做事的成本大大增加,还会引起各人员和机构的矛盾与冲突,更有某些问题的出现而导致事情根本就做不下去而使活动归于失败。中西方这两种做事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是很容易看到的,只是我们许多人至今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今天的寺院管理要做好,就必须看到我们传统寺院管理在这一点上的不足。要克服这种不足,一是在思想上要强化管理活动的程序意识,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思考如何做,按什么样的程序和步骤做,做的具体规则如何完善等问题;二是在制度上大力加强落实到操作层面的管理活动的程序制度建设,在做某件事的完善的程序制度未建立之前决不匆忙草率地做。如果能在这方面有一个大的改进,寺院管理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升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科学性水平。
从软件上说,就是要加强管理方法的培训,让寺院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各种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从硬件上说,就是要完善各种管理的技术设备,加强各级人员设备运用的培训,配备完整的设备操作人员,从制度上保障各种设备的充分运用。
(三)关于寺院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问题
寺院管理在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套体系有许多合理科学的成分,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顺应历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寺院管理也理应如此。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以太虚大师、欧阳竟无大师为代表的佛教人士就对佛教及寺院管理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虽然因为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而使这一改革运动在大陆终止了,但它却在台湾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成就的突出代表就是星云法师所开创的佛光山佛教事业。而佛光山佛教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其对佛教事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星云法师的佛教建设思想主要承自太虚,并进一步提出了佛教应该现代化,“将佛教推向现代化的新纪元,是他历年来努力的方向。”他主张在技术层面上,要佛法现代语文化,传播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寺院现代学校化,管理现代科学化;在目标上,要建设佛教成为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现世净土的人间佛教。在佛光山所开办的各项事业中,都贯彻着佛教现代化的理念,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现代化的运营模式,现代化的弘法方法,现代化的修行方式,从而使它获得了成功。
在今天,大陆佛教如何获得更进一步的持续发展,其现代化和科学化恐怕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值得好好探索。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