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河南宗教概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河南宗教概况
  佛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中国文化史上之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源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的最早为三国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回到洛阳,次年于雍门外建白马寺。一般认为以白马寺的创建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东汉时期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佛经译馆。此后,西域僧人不断来到洛阳,参与佛经翻译。从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20年)间,译经者12人,译出佛经292部,395卷。译经的同时,也开始讲经。如安世高,善汉语,在洛阳讲经,听者云集。东汉时期的佛教传入,佛经翻译,讲经活动,最早佛寺的创建都集中在河南洛阳地区,河南洛阳地区就成了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佛寺最多的城市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九朝古都,在一千多年的时期内,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兴盛,历代的高僧大都云集洛阳、嵩山一带。由于历代帝王、群臣信仰佛教,大力提倡和扶植,修建佛寺之风大兴,佛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一时竟达到缁服接踵,刹庙林立。西晋时洛阳已有佛寺42所,特别是北魏皇室大力提倡,奉佛之举,朝野风从。"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土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恣,竟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仅皇室造寺就达47所,王公贵族造寺839所。宣武帝(499~515在位)时,京城洛阳建寺500余所。北魏末期,洛阳被称作"佛国",魏境内有佛教寺庙30000余所,仅京都洛阳就有佛教寺庙1367所,"寺夺民居三分且一",可算中国城内佛寺之最。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在嵩山梵刹中,最闻名中外的是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城西少室山阴的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时有西域僧人跋陀曾长期跟随孝文帝,颇受敬重。迁都洛阳后,跋陀不喜欢京师的繁华,常来往于嵩洛之间。孝文帝为它修建了这座寺院,因在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为"少林"。跋陀在此传授"小乘宗",弟于数百人,其中有的成为后世北方旧禅法的代表。跋陀晚年移居它处,弟子分散各自传教。教十年后,少林寺成分"大乘宗"的传法道场。在少林寺首传"大乘宗"的是印度南天竺人达摩。据传达摩为南天竺国香至王之子,姓刹帝利,原名菩提多罗。其师般若多罗,为古印度禅宗二十七祖。梁普通八年(527年)泛海达到广州,梁武帝遣使请至金陵(今南京),因晤谈不契合,于同年渡江北行至北魏,在嵩、洛间传授禅教。后入少林寺,隐居于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之中,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所传安心禅法,深受魏明帝推崇,僧俗信向者甚众。达摩在北魏传授的是以《楞伽经》为依据的独特大乘禅法,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径。理入属宗教理论,行入属于宗教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经其弟子慧可等以下几代禅师的阐发,到惠能时正式形成禅宗。惠能法嗣神会,坚持南宗为禅宗正统,认定自菩提达摩至惠能六代系一脉相承。从此菩提达摩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少林寺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河南有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第一个受戒出家的汉僧
  朱士行(约三世纪),三国魏僧人。原籍颍川(治在今河南禹县)人。少年出家,嘉平(249-253年)中,县柯迦罗弘传《僧祗戒本》,并创行依羯磨法授戒朱士行依法受戒为比丘,与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因此后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他出家后,专心精研经典。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经》,他常在洛阳讲此经。但《道行般若经》的传译者理解不透,删略颇多,脉络模糊,文句艰涩,难于理解。他感叹大乘里这样的要点竟译得不彻底,就发愿寻找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甘露五年(260年),他从长安西行出关,渡过沙漠,辗转到达了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今新疆和田一带)。在那里,他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经》的梵本40章,60余万字。因受到当地声闻学徒的阻挠,未能将经本很快送出,直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才遣弟子弗如檀(汉译法饶)等10人送回洛阳,惠帝元康元(291年)由竺叔兰、无叉罗等人在陈留水南寺译为汉文《放光殷若经》,计20卷。朱士行终身未回汉地,80岁病死于阗。其所得经典虽只有《放光般若经》一种,译文仍不完整,但对当时影响很大。一时学者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或者加以注疏,或者从事讲说,都借《放光般若经》来弘扬般若学。因朱士行求法故事动人,后人有托名《朱士行汉录》经录著作,此录在隋初即已散失。
  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场
  佛教经典由口头传诵到书写成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逐渐形成各宗各派学说。佛教经典繁多,总称为经、律,论三藏。中国佛教经藏大部分都是在河南译出的。洛阳、安阳、开封、许昌等地都是重要的佛经译场。而洛阳白马寺则是中国第一个佛经译场。东汉时期,洛阳白马寺清凉台已成为西域、印度佛教学者、高僧来中国后翻译佛经的中心,中国早期佛经绝大多数是在这里译出来的。相传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与蔡谙秦景同来洛阳后,明帝命二高僧将所带来的佛经原本--梵文"见叶经"在白马寺译成汉文,其名为《四十二章经》,此为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摄摩腾去世后,竺法兰又单独译出了《十地断结经》4卷、《法海藏经》1卷、《佛本生经》1卷、《佛本行经》5卷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学著作,对中国佛教的最初传播关系极大。在东汉后期桓、灵帝时期,安息王嫡后之子安世高,通晓"外国典籍三年(170年)的20多年内,他在洛阳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大十二门经〉等共95部,115卷。后又有月支人支娄迦歼,来后不久,即到洛阳,通晓汉语,他先后在洛阳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若三味叶〉等23合,67卷,所译最主要的是《道行般若波罗密经》,开了中国般若学之先声。安世高偏重宣扬坐禅法,多佛教小乘内容;支娄迦谶偏重宣扬般若学,多佛教大乘内容,这就成为东汉后期佛学的二大系统。相传,两位译经大师,都曾长期居住白马寺里从事佛经的翻译和主持译经事宜。和安世高、支娄迦谶二位译师大体同时在洛阳译经的还有:天竺的竺佛朔,安息的安玄,月支的支曜,康居的康孟祥、康巨等。当时汉人参与译经者,有亲自受教于安世高的严佛调以及洛阳人孟福、张莲等10多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至东汉延康元年(220年)的150多年间,译经者有12人,共译出佛经292部,395卷。洛阳以及白马寺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道场,也是我国译经最多的译经场所。
  河南有中国最早受戒出家的比丘尼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以剃发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娑,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大概只用三皈、五戒、十戒迭相传授而已。曹魏嘉平二年(250年)时,昙摩(柯)迦罗来洛阳,见众僧未秉戒法,就在白马寺译出《僧祗戒本》以备用。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这是中国依律传戒之始。魏正元中(245-255年)安息国沙门昙帝在洛阳译出《昱元德羯磨》,才具备羯磨仪式。中国僧徒受具足戒即在此时始。到了东晋时(317-420年),出家僧尼渐多,道安(312-385年)始提倡严肃戒律。他制定僧尼轨范,有布萨(说戒)、悔过等法。中国尼众之受具足戒实始晋代。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僧建请昙摩竭多于洛阳,依《僧祗尼羯磨》及《戒本》建立戒坛传戒。当时沙门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认为他传戒结界不合法。昙摩竭多遂浮舟于泗河结坛,洛阳竹林寺净检尼等4人同于此坛从大僧(和尚为大僧,尼为二僧)受具足戒,这是中国尼众受戒之始,种为船上受戒,净检等4人是中国最早受戒出家的比丘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