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广西贵港佛教文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广西贵港佛教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伊斯兰教齐名。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它是当时反对嫠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嫠罗门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嫠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它的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四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无论本质和特征、内容和形式,它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承传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部派佛教;公元前一、二世纪间,“大众部”佛教把学多“小乘佛教”汇合起来,产生了“大乘佛教”;最后,“大众部”一部分派别与嫠罗门教相互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公元前三世纪顷,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公元二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中国藏族、蒙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
  佛教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益发达,到隋唐遂产生了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以上引自《辞源·佛教》)
  佛教于何时传入贵港市?过去众说纷纭,有说是汉,有说是晋,有说是唐,还有说是宋,莫衷一是。说汉者的依据是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但无实物证明那时佛教已经传至贵港市。说晋者的依据是晋代葛洪曾来南山采药炼丹,有南山葛仙炼丹遗迹为证,但葛洪是著名的药物学家,是道家而不是佛家。说唐者的依据是唐代佛教在全国盛行,且有“唐武后赐经五千卷”给南山寺“建楼贮之”的旧志记载,但因年代久远,楼毁无存,无人见过这些经书而被置疑。说宋者以南山寺建于宋代,并有现存的宋代铁钟和南山寺住持题名碑刻为依据,但这种以钟考寺又以寺考佛的方法不够科学和准确,早已被古人否认,而且南山寺建于何朝何代至今尚无确凿的定论。究竟谁家说法为准?现有不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佛教于汉代已经传入贵港市。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覃芳的《桂南及桂东南封建文化初探》文中载:“早在三国时期,佛教文化开始传入广西。1966年广西贵县出土一面神兽铜镜,上有‘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早期佛像,神佛不分。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一方面,人们期望今生平安,来生获得幸福,佛教宣传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使生活在战乱中的人们幻想在对佛的信仰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深受民众的顶礼膜拜;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佛教文化麻痹人民,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彭长林、何安益合作的《佛教南传系统对广西的影响》又载:“1966年在贵县出土过三国东吴黄龙元年(229)铭文的神兽纹铜镜,镜背内区主纹有高浮雕的佛像,则应是佛教已在民间扎根的明证。”“1955年贵县(东湖)新村3号东汉墓出土的黑俑陶灯,俑体为裸形无服,体形肥胖,浑身深灰黑色,大眼高鼻,颧微突,嘴及两颊腮帮均刻有络腮胡,额上顶一钵形灯盘,胸部两小乳稍突,双脚并拢,屈膝而坐。1980年清理的贵县风流岭31号西汉墓出土的铜俑1件,为络须老者,高鼻深目,双腿跪坐。”“贵县新村、兴安石马坪的裸体黑灰胡俑,则具有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的特征,主要来自南亚次大陆及孟加拉湾东北沿岸地区。从其装束来看,具有婆罗尼斯(今印度北部)的习俗特征,古时那里人多信耆那教,‘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这些胡人来自印度的恒河流域,他们大多托钵或头顶乞食的钵,这与僧人云游各地,化缘乞食的形象一致。
  因此,这部分胡俑有可能是古印度僧人,他们随商船从印度来到中国南方,在当地传播佛教。而当地也有部分人开始信奉佛教,所以死后随葬僧人形象的陶俑。”这些佛像铜镜、佛像陶俑、佛像铜镜,分别在贵县的东汉墓和西汉墓出土,可以断定西汉已有佛教传入贵港市,不迟于东汉三国东吴黄龙元年。有关专家考证,贵港市是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比史书记载的时间约早100多年。
  祠庙是佛教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民众信奉佛教并开展佛事活动才建造。据清光绪及民国《贵县志·祠庙》记载:“潮水庙,在潮水乡,汉封为澄澜公。万安寺,在柳塘村,创自南汉(公元689-971年)。”这些寺庙证明,贵港市早于汉代已有佛教传播。同时,这些乡村寺庙反过来还可证明,南山寺位于秦汉时代桂林郡和郁林郡的郡治脚下,建寺的时间不会落后于这些小小乡村的寺庙,只是早于建造或同一时代建造,更不会是宋代才建。
  佛教于汉末在贵港市传播开来,大概还与当时的郁林郡太守陆绩有关。东汉末年,关中、洛阳战乱不止,许多人因战乱而南迁吴国,支谦等居士把佛教带到吴国。加上水路交通发达,佛教从海上经林邑扶南等传到广州、高州(今梧州一带),南下和北上的佛教僧人汇集在吴国,吴国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遂发展成为佛教重镇和江南佛教流行的中心。三国郁林郡太守陆绩是吴人(今江苏苏州),带来一点佛教的信息是很有可能的事。相传,陆绩六岁的时候,随父到九江拜访袁术,袁术拿出橘子相待,陆绩不舍得吃,把三只放进怀里,拜辞时橘子掉落到地上。袁术问:“陆郎作宾客,为何而怀橘?”陆绩跪答:“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大为惊奇,从此陆绩怀橘孝母的故事在世上流传至今。陆绩博学多才,懂兵法,通天文、历算,制《浑天图》,注《易》,撰《太玄经注》,还有军事著述。公元222至252年,东吴大帝孙权任用陆绩为郁林郡太守,加封偏将军,给兵二千。在任期间,陆绩勤政廉政,深受民众拥戴。任满归家空无一物,因舟轻不可越海,取江边巨石压船,人称其廉,号“郁林石”、“廉石”。(引自《贵县志·宦绩》)此外,陆绩“为太守时,每登显庙冈,制《浑天图》。”《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论,主张天地的关系好像鸟卵壳包着卵黄那样,天的形体圆如弹丸,所以叫“浑天”。天和天上的日月星辰每天绕地球南、北两极不停地转动,北极在正北出地36°,南极在正南入地36°。《易经》和《太玄经》,内容是儒、道、阴阳三家的浑合体,通过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辨证法的观点,都是为着占卦而用。陆绩注《易经》,释《太玄经》,制《浑天图》,而且“每登显庙冈,制《浑天图》”,可见他受到佛教思想一定的影响。他从吴国带来一些佛教的信息,应是顺理成章的。这个情况还证明,贵港市在陆绩任期中建有显庙,进一步证实佛教在汉代已经传入贵港市。
  唐代,贵港市的佛教进入了兴盛的时期。《贵县志·佛教》载:“慧能崛起大阐禅宗,贵县密迩,曹溪早沾法雨夷。”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早在唐代慧能法师于曹溪创立大乘佛教禅宗的时候,佛教在贵县的传播已经相当普遍了。其中,有记载的庙观如:在城厢有唐开元观;在城北龙山口有石大夫庙,唐开元(公元713至741年)间封清源、惠泽二侯,宋淳熙(公元1174至1189年)间加封石大夫,原为石牛庙。(引自《贵县志·祠庙》)关于“慧能”、“曹溪”,《辞源》有这样的记述:“慧能(公元638-713年),唐高僧,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的第六祖,本姓卢,世居北京城西南,生于广东南海新兴,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得弘忍秘传佛法,继承衣钵(按:辞典成语”继承衣钵“就是由此而来),后在广东韶关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宣传‘键性成佛’,称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的正系。”这段文字,可印证《贵县志》上述的记载不虚。慧能(公元638-713年)的生卒时间与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生卒时间相差不大,而且两人都是著名的佛家,可证南山寺得“唐武后赐经五千卷,建楼贮之”的记载是可信的,上溯南山寺建于唐代乃至汉代也是极有可能的。《贵县志·佛教》又载:“曹洞先至,临济继传。”关于“曹洞”和“临济”的来历,《辞海》有着样的记述:“曹洞宗是禅宗五家之一,唐良价创立”。“良价(公元807-869年),唐高僧,俗姓俞,会稽诸暨人,出自慧能门下,因住江西高安洞山而创洞宗,晚年得其弟子本寂在江西宜黄曹山发扬而盛大,故名曹洞宗。”“临济宗也是我国佛教五家之一,属南宗南岳一系,唐义玄创立,因他住在河北正定的临济院而名。”这些记述证明,慧能、良价、本寂、义玄都是涉及佛教在贵港市传播的唐代高僧,这种争先恐后的现象表明唐代是贵港市佛教的兴盛时期,而不是开始时期,更不是始于宋代。
  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公元十三世纪中叶,有日僧道之来华学法后传入日本。临济宗痛快峻烈,禅风以“棒喝”著称,公元十二、三世纪间,由日僧荣西、辨圆等人相继传入日本,现在仍然很流行。贵港市的佛教既有曹洞宗又有临济宗,二宗禅风各有所长,相得益彰,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的佛教有许多共通的关系和自己的特色,非常利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民间外交和友好往来,促进佛教文化、旅游文化及其他文化艺术的繁荣,带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宋元至明代,是贵港市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以太宗墨迹“天下名山”赐给南山寺,次年(公元998年)又赐太宗御书224轴,建御书阁安奉;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在下令“毁天下无额赐寺院”的同时,又亲书“景祐禅寺”匾额赐给南山寺,故南山寺又名景祐禅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图铁睦尔亲王被流放海南,路经贵县游南山,1323年奉召回京时重游南山,亲书“南山寺”三字赐寺僧作门额,公元1328年登上帝位号文宗,今南山寺门额就是元文宗的手迹,并有《御书碑》立于石佛洞北壁下保存;据传,明建文帝朱允炆于公元1402年下野出家为僧,来南山寺住了40年,正统庚申年(公元1440年)离南山寺返京前有感而发作诗一首:“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限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末央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引自《贵县志·古迹祠庙》)南山寺得到这样多朝代的封建帝王看重和封赐,在国内的佛教寺庙中还不多见。这个时期,特别时宋代,慕名而来游览的高官名士达27人之多,他们是朝廷顾问官陈待制(1041年),尚书章惇(1103年),抗金名臣、宰相李纲(1126年),御史中丞、观文大学士王安中(1132年),左藏李时亭、曾文清,巡粮官魏瀚,还有郡守、州官、县令陈谠、江邦佐、林采、俞括、石安民、赵约之、陈昭嗣、唐弼、赵 、梁竦、赵焕等人。由于这样,布山文化又出现了另一个分支,即摩崖石刻文化,仅南山寺的摩崖石刻就多达180多幅,其中北宋就有陈待制的《南山一首》,王安中、赵寄等题额,李时亭的《题南山寺御书楼》,曾文清的《题贵州景祐禅寺》,李纲的《次贵州》,赵公甫、梁竦的题名,唐弼的《书石安民诗并跋》,马少平的《南山寺题名记》,陈谠的《题额南山》、《南山诗》,陈正仲等北洞题名,江邦佐的《南山七古》,林采的《劝耕南山登览》等等。因此,南山不仅是佛教圣地、游览名山,而且还是诗词联额、楷行草隶篆等书法艺术荟萃之古刹。与此同时,桂平西山建有唐御史李公寺和龙华寺,龙华寺现为广西佛教驻地。
  南山位于贵港市城区郁江南岸,周围共有二十四峰,山形各异,似人似物,似禽似兽,古有“二十四峰称小桂,山明水秀本从来”的诗句赞之,以“山美、石怪、洞奇、物古、御赐”驰名天下。山中有大小山洞11个,分别取名流云洞、流米洞、石佛洞、石鱼洞、宜仙洞、通天洞、飞来钟洞、葛仙炼丹洞、振衣岩、北极洞、无名洞等。洞内冬暖夏凉,一派道骨仙风。相传,古时流米洞常有白米流出供养寺僧,寺中几人,流米几许,后来有一个贪心的和尚把洞口凿大,就没有白米流出来了。飞来钟从广州光寿寺飞来的时候,风势把南山分成十四座,钟飞入大洞在洞壁上撞开一个小洞在里面旋转,不打自鸣,响了七天七夜。南山寺依洞而建,主洞可容千人,建有大殿通堂,专供佛事,有“天生石佛三尊,地产石钟一座”,其中最大的弥勒佛立像高的约八尺,还有古人雕刻的美石佛30多尊。洞门崖壁上原长有一株不老松,数百年才长尺许,据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如南山不老松”的天下名向就出自这里。寺门西侧甘液池边长有一棵菩提树,树高16米,主干直径1—1米,叶大如掌,四季常青,浸溶叶脉可当纸,晒干可作防虫书签。这是象征佛教的圣树,原产印度,我国稀有,几百年来只有南山寺和广州光寿寺各有一棵,所以极其名贵。1686年,清人曾绍箕作诗云:“行看池边菩提树,灵鸟枝头学梵音。”据此推测,这棵树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在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寺背后山脚下有“舍利宝塔”一座,高6米,宽2、5米,建于1936年,塔内藏有普仁法师圆寂后留下的珍稀佛珠一颗 。寺内有南山住持题名碑记一块,刻有自宋端拱二年起共23代住持的名字和住持的起止时间,虽不算十分准确,甚至有一部分疑是后人补刻,但不失为是南山寺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还有宋代铁钟(称“飞来钟”)一座,高1。8米,口径1、2米,重约1000公斤,公元1025年造,钟身上铸有“皇宋天圣三年乙丑岁正月”及“匠人曾宋敬铸金”等字。1963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南山石刻、宋代铁钟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7月,贵县人民政府公布整个南山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南山寺恢复佛教活动,香火旺盛,香客盈门。
  从西汉至今,佛教在贵港市已经流传了2200多年,称得上是源远流长。从地理位置上看,汉郁林郡 (今贵港市)疆至安南(今越南)河内,与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为邻,水陆交通便捷,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佛教传入贵港市轻而易举,比内地快得多和早得多,合乎常理。从政治上看,贵港市当时是秦汉郡治所在地,是岭南的军事要塞 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播佛教的各种因素较多,条件比较充足。千百年来,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及“普济众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扬善除恶”等主张,在贵港市流传广泛,可说是根深蒂固,家喻户晓。民国二十三年,贵县还有古寺44座,祠庙23座,已毁掉的不计其数。过去佛教兴盛时期,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寺庙和社公,供奉佛像,许多家庭还供奉观音菩萨、天官、土地神、灶神、关公等。现在有不少乡村,家庭不改初衷,仍然如此。
  贵港市的佛教传播地主要是南山寺和桂平西山龙华寺,还有大圩的龙岩等地。民国初期,贵县城区四厢有唐开元观、宝胜寺、元妙观、梓童寺、报恩寺、甘露祠、石牛庙、林公祠、程公祠、容太君祠、真武庙、三界祖祠、万寿寺、城隍庙、孔庙、龙母庙、天后宫等,实为一邑佛教中心。
  佛教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的影响,对贵港市也不例外。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圣佛》有这样的著述:“人有慢轻,必降祸也;人有所求,必赴感焉;人有自欺于前,必报验焉;凡相争者,必相要质于圣佛前,曲者不敢往也。”由此可见,宋代岭南的民众对圣佛是何等敬畏。贵港民间流传有“真佛面前不说假话”、“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人为到底,送佛送到西”等格言、警言,对人以佛进行教育。村头的大树视为“神树”,无人敢去砍伐,枯枝落叶也无人捡来做柴火,这对保护树木和自然生态环境极有作用。若是人与人相争不休,只要有人说大家到佛前对质说明白,总有一方自知理亏而不敢见佛,争吵即止。这种民间解决纠纷的方法比官司方处理的办法还要简便有效,胜似大人吓唬哭闹的小孩,只要喊一声“老鼠来了”、或“鬼来了”就行了。在文化艺术方面,布山文化有各种古代建筑和宗教绘画雕刻,以及许多与宗教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如《思湾夜渡》、《南山米洞》、《东井渔歌》、《北岭仙棋》、《西山方竹》、《飞来钟》、《安澜塔》、《七里桥》、《石牛庙》、《石山的传说》、《刘三姐》等,对人们很有教益。当然,有一些佛教活动夹杂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欺骗性,有的是为了吸收群众故造神秘,有的是借机敛财,因而曾被无神论者或地方政府制止过。但是,佛教的思想和教义无可厚非,犹如火种,有较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这一点不可否认。
  对待佛教和佛教文化遗产,最好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地团结爱国爱民的佛教信徒,加强与友好国家佛教组织的联系,使佛教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