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管理—企业管理”有何关系?
中华管理在线《佛门管理:有效解决企业九大难题》近日面市
【本报讯】由同道新文公司策划的《佛门管理:有效解决企业九大难题》一书,近日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28万余字,16开,定价35元。
作者慧曼法师,幼年出家少林寺,受教于多位高僧大德;法师精研中国传统典籍,并获得北京大学宗教学硕士学位。法师现为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法师对现代企业管理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中国佛教寺院绵长的生命力中蕴藏着的珍贵管理智慧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现身实践,法师为人代管的企业,在极短时间内扭亏为盈,这一实例成为其理念的有力佐证。
佛教寺院虽为宗教场所,但也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企业。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
作者集20年之管理心得而成《佛门管理》一书,从佛门管理角度解析企业管理的困惑,为读者另辟蹊径,打开思路。全书分为九大版块,“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员工”、“向方丈学做CEO”、“凝聚力:执行力的源头”等,谈及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法师从佛学角度结合现代管理经验娓娓道来,问题自然而明。
书中还穿插一些佛理典故,企业案例,篇篇精彩,富有意味。
作者既有管理寺庙又有成功代管企业的特殊经历,使得本书不同于一般地泛泛而谈,而有着现实意义和操作性。本书标举的“佛门管理”的概念,立足中国传统,结合当代实际,思路新颖,理深而致用,极具启发性。图书出版之前,慧曼法师在北京同道书院做过同题的若干次讲座,参加者多为北京企业界的精英。应听众的要求,法师把讲座内容整理成书,也给更多无缘听讲座的读者感悟佛门管理智慧的机会。
选段一:
企业“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大多数公司都确定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同样是大多数的企业,其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价值观”,更谈不上“核心”了,比如“务实、创新、进取”等。很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只是一句口号。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问一句:“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同时也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简单地说,价值观要回答什么问题呢。很简单,只是要回答值不值的问题——回答这件事这样做有没有价值、价值有多大的问题。
言及于此,就很自然地要引出“人生观”了。那么,人生观又是什么?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的一种延伸、一种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讨论很罗唆,因为讲到“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又要牵涉到“世界观”了。但是,我要说:也许是有点儿罗唆,但是很有逻辑性。所以,还得问,什么是世界观?回答很简单,因为书上有现成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是怎样组成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因此,我们所讲的“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有机的价值体系,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从上面的概念一直引申下来,我们现在就需要再问一句了:佛教的价值体系又如何呢?佛教信众经常会说一句话:“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意思是:佛因为一件伟大的事业才降临人世。这一件伟大的事业究竟是什么呢?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弘法利生,宣传他所觉悟到的一个理论。”
他要宣传的理论又是什么呢?
“世界的本质是缘起的。”佛教在解释这个世界的本质时,首先这么说。
“缘起法”就是佛教的世界观。
基于“缘起”的世界观,佛教才有了一整套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阐述生命价值、规范自身行为的人生观。在此,我不能不停下脚步,简单地介绍一下“缘起法”和佛教的人生观。什么是缘起法呢?
所谓缘起法,就是“世界因缘而生起”的理论。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的,事物因为条件的聚合而存在;如果条件消失了,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缘起法的本质就是“空性”的。“空性”的“空”不是没有,而是“无常”: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而起,也会因为因缘的消失而消失,所以是不永恒的。“空”绝不能理解为“没有”,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永恒。佛教认为,不永恒是世界的本质。但对于人来说,思想中总是希望永恒,而真实的情形又是,世界不会永恒——人们所希望的永恒的爱、健康、生命、家庭、事业、财富都无法永恒。
这样,人们希望永恒的美好愿望就与不永恒的现实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就必然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永远的失落和不平衡。如果我们失去的是一件不足珍惜的物件,我们尽可以摇摇头说一声“没关系”;然而,倘若失去的是一件难以割舍的东西呢?我们又会怎样?
我们再也难以平静。当一个亲人、一个与自己感情很深的朋友去世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过;夫妻之间或男女朋友之间的感情破裂的时候会使人消沉;财产失去了,企业倒闭了,有时会让人疯狂……实在是难以割舍!但是,于人世而言,所有的一切都必将得而复失,不能永恒。这会让我们不愿接受,也非常难堪。
这种内心的失衡,就是佛教所说的烦恼,也就是苦。因为世间的本质是不永恒的“无常”,是“空性”的,最终给人带来了“痛苦”。如果将这三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连缀在一起,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常空苦”。
《心经》是佛经中流传很广的一段经文,全部经文只有两百多字,全称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段经文是到印度取经的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翻译的,经文的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智慧观察的时候,清晰地体验到了五蕴的空性。是啊,如果我们能够自觉地凝神一想,学着观音菩萨的样子深入思考一下,不难理解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平时眷恋的欲望满足、身体快感、精神愉悦,能长存吗?片刻的贪欢过后,又能持续多久?不能长存、不能持久,所以,我们才一次次寻求新的、递进的刺激和感受。对于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来说,“无常”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人类因为不能永恒而痛苦、而感叹;但另一方面,无常又是很美的,因为如果没有无常,一切苦难就不会消失,生病也不会痊愈,贫穷不会改变,奋斗也就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希望。正因为有了无常,一切才可以改变。
因为不能永恒,我们有了终极的痛苦,因为不能持续的快乐,我们才有了不时而来的失落和烦恼。有了痛苦和烦恼,就希望解脱,这是人类产生之后就开始拥有的愿望。建立在“缘起法”世界观之上的佛教人生观就是只有四个字:离苦得乐——解脱痛苦,获得安详和快乐。所以,学佛就有了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目的:一是为了认识世界;二是离苦得乐。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作为佛教徒,就应该在自己的思想上、行为上、语言上都有所约束,必须遵守一个更高的道德准则,这个道德标准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僧人剃度进寺的时候,首先要求背诵并铭记在心的一句话就是“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利生就是利于他人和社会,让天下人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而弘扬这个思想和行为准则的行为,就是我们分内的事情,是我们的家务。
我们可以这么说,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就体现在“弘法利生”这四个字上。这四个字的背后是一个有着很强逻辑性关系的理论体系。
本文选自《佛门管理:有效解决企业九大难题》当代中国出版社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