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根通法师: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根 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要:慈悲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慈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布施。以功德福田思想为指导的慈悲布施行为的兴起,是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直接起因。本文还对中国当代佛教的慈善实践做了概述,认为佛教的慈悲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慈悲 布施 当代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Karnā and Serving Society in Chinese Buddhism Ven. Gentong   Abstract:   The spirit of karunā is the core of Buddhist theory. Kara is a practical method in Mahayana. In the time of great path, karunā is even regarded as the Buddha nature. By promoting it to the position of Buddha nature, it shows the great path through which a Buddhis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karun?ā.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ought of karunā directly leads to the dominance of the bodhisattva belief. The story of bodhisattva is welcomed and confirmed by common people. The special four bodhisattva belief in Chinese Buddhism is a good explanation to this concept. A Bodhisattva has becomes a kind of personality for great path believers to pursue, which builds the karunāhearted basic nature of great path. Chinese Buddhists take“perfecting the country and serving the being" as a slogan, preach dharmas and serve the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 of “hoping all beings become happy but not for himself", and also repays the society and serves people by “Buddhism in the earth". The practice of the conceptof Buddhist karunā is giving. So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takes charities career as an important work since its founding. In the first few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the charities were mainly relieving the disaster and help the poor, planting trees, and helping the North Kore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Buddhist temples were built up first, so the local Buddhist Associ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ctively do the charities affairs following the spirit of karunā, happiness, and equality. You can hear the karunā sounds of the Buddhists and see the figures of the Buddhists in every occasion of helping disasters and the poor. The charities of present Chinese Buddhism is just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karunā and the society concern of “not forgetting so many poor people in the society".The charities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s and temples in every province forcefully practice the spirit of “Buddhism in the earth" which is advocated by the 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showing the mind and ac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karunā and serving beings in every field of the society, earning the name for Buddhism. It has proven that charities are the nature and a window of Buddhist work. It has inspired more kindhearted people to perform the charities, showing the actual choice of Buddhism and the society, and has proved Buddhism is a great force i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佛教两千年的发展始终是与社会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的宗旨虽然是超越的、解脱的,但它的运作与发展却是现实的、应世的,这就是后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针政策的现实基础。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大多被赋予道德伦理的意义,社会普遍认为佛教对于调节人群和谐、提升个体道德水平是有所裨益的。当前对佛教自身社会形象建设来说,对内更多地是从事慈善事业,对外则是海外联谊功能和在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交流功能。而生机勃勃的中国当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实践展开,是基于其慈悲喜舍的核心理念与“勿忘世上苦人多”的社会关怀。

  一、佛教的慈悲观   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即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本。在原始佛教里,慈与悲本来是有分别的,《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因此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慈悲在小乘佛教中,原为五停心观之一,主要是一种对治个人心性弱点的修行方法。慈悲观所消除的正是众生的恨心,所以慈悲观在小乘中是一种修行法门。到大乘佛教时,为了突出慈悲的深意,大乘佛教更认为慈悲就是佛性,将慈悲喜舍由修行法门提升为佛性的地位,体现了大乘佛教对慈悲的重视。   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慈悲的生起,在解脱道上,慈悲不仅是修行的法门之一,就大乘佛教而言甚至是首要条件。大乘佛教认为佛陀的根本精神并不是教导众生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成为一个独觉的自了汉,而是要悲悯众生,与众生一同获得解脱的途径。因此慈悲利他才是佛陀的本怀。 慈悲思想的兴起直接引发了菩萨信仰的流行,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菩萨的故事很受普通民众的欢迎和认同,这些故事满足了崇拜者的心理,同时也显示了佛陀伟大的人格精神。中国佛教特有的四大菩萨信仰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大乘菩萨成为大乘修行者普遍追求的人格典范,从而也逐渐建立了大乘佛教以慈悲为中心的基本特质。   佛教慈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布施。《大乘义章》卷12中说:“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在大乘佛教“四摄”、“六度”中,布施皆列为第一。《大智度论》卷14中对布施进行细化,认为“布施有三:一为财施,二为法施,三为无畏施。”财施就是财物的施舍,就是救助贫困;法施就是将佛法说与人知,以佛法度人;无畏施就是救人厄难,令人无所畏惧。由此可见出大乘菩萨的布施内容已由财物的布施逐渐转向佛法的布施。布施的行为完全出于怜悯心、同情心和慈悲心,而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是一种完全利他的道德观。   中国佛教的慈悲观主要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慈悲最终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道德观念。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所形成的慈悲信念结构,其主要构成即是慈悲心、布施心、福田思想、报恩观念、不杀生戒和普遍的放生理念。对中国普通民众而言,佛教的慈悲喜舍与传统文化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构成他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福祸观,这样原始佛教的慈悲观在中国也发生了变化。以功德福田思想为指导的慈悲布施行为的兴起,成为自南北朝至明清佛教慈善事业的直接起因。

  二、当代佛教与慈善事业   中国佛教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行来弘法利生,更以“人间佛教”的宗旨来回报社会,服务人群。所以自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慈善公益事业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建国初期,公益事业主要体现于赈灾济困、植树造林以及出钱出力支持抗美援朝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寺院基本建设的初步完成,全国各地佛协与规模较大的寺院本着慈悲喜舍的精神,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在每一次的救灾济贫工作中都能听到佛教徒慈悲的声音,见到佛教徒济世的身影。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佛教协会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向修复长城,抢救大熊猫等公益事业资助。为大兴安岭林区遭受特大火灾的人民捐助,向云南省临沧、耿马遭受地震的上座部佛教界捐助。1991年中国佛教协会致函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紧急呼吁全国佛教徒积极行动起来,奉献心力,向遭受洪涝灾害的安徽、江苏等地区捐款捐物,救济灾区人民,共募集救灾款人民币500万元。1998年,中央政府授予中国佛教协会“抗洪抢险救灾模范先进单位”称号。香港佛教四众弟子通过香港佛教青年会向江苏省境内曾遭受洪涝灾害的苏北地区灾民捐赠价值八十万元港币的寒衣。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赴青海慰问受灾群众,并向各省、市、自治区佛教协会和各名山大寺发出通知,号召捐款捐物,支援受到严重洪涝灾害的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安徽等省的灾区。全国佛教徒当年赈灾捐款达到200万元。   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向张北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人民币,中国佛教协会机关职工和广济寺僧众捐款3万元人民币。此外,中国佛协还向西藏那曲雪灾地区捐款5万元人民币。十一世班禅向西藏受灾地区捐款3万元人民币。当年夏天,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佛教界捐款达到4000万元。1999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地震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台湾地震受灾同胞的痛苦牵动着大陆佛教四众弟子的心,各地信众纷纷致电致函询问灾情,慰问受灾同胞。中国佛教协会向台湾佛教界诸山长老发了慰问电,对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台湾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对受灾同胞、遇难者家属、佛教界同仁致以亲切慰问。中国佛教协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将首批5万元赈灾款送达台湾受灾地区,帮助台湾同胞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随着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展开,各地有条件的佛协与寺院成立了专门的慈善功德会,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有序展开、规范化动作奠定了基础。1993年初,重庆市佛教协会在惟贤长老倡导下,成立重庆佛教希望工程委员会,开展资助失学儿童。重庆佛教希望工程捐出200多万元,使两万多名中小学生重返课堂,修建了15所希望小学、1所幼儿园、48所希望书屋。 1998年又成立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在继续开展希望工程的同时,启动“母亲工程”,救助贫困母亲3404人。1994年12月,在妙湛法师主持下成立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了“八万四千善行,从六个一百做起”的慈善活动,即一年中要奖励100位优秀教师、资助100个失学儿童、100名孤儿、100特困户、100孤寡老人、100残疾人。妙老圆寂后,基金会禀承“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遗训,成立十年来,“先后发放善款27437573.58元,其中慈善救济款10088802.08元;施诊施药1075472.35元;义诊人数150556人;捐建希望小学22所;修缮学校58所;捐资助学达9068665.78元;印赠经书6824157.07元;放生护生380476.30元”。 上海佛教界的慈善事业一直有优良的传统,他们设立了两个基金会,每年为上海贫困家庭捐赠25万元,为上海市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捐赠30万元。上海市佛教界近20年来用于赈灾、扶贫的捐款在2000万元以上,在西南、西北地区捐建14所希望小学。广东省佛教界从1993年至2002年,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高达一亿一千八百万元。目前全省佛教界共有6个慈善基金会,一所养老院、一所弃婴收养所。2000年湖南省佛教基金会成立,从1980年以来全省佛教界用于救灾款共700多万元、用于希望工程助学款800万元,建希望小学30多座,设立奖学金300万元。山西省佛教界也成立了山西五台山佛教慈善功德总会,资助山西大学13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救济社区贫困家庭,为灾区群众捐款,修建希望学校。

  在我国宝岛台湾,慈济功德会在证严法师带领下,目前大约有500万会员,分布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为大陆受灾同胞进行救助行动,特别是1991年在大陆援建灾民住房—— 安徽省全椒县14个慈济社区、江苏省兴化县15个慈济社区、河南省固始及息县两地的34个慈济社区,计3107户百姓受益。建11所学校,10多间养老院,收容了近500位老人。2005年12月31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赈灾团又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捐赠价值逾千万元的物质,以帮助遭受洪灾的群众顺利过冬。   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是由香港“旭日集团”美国公司董事长杨洪先生于1999年创办的。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投入数千万元在祖国内地做扶贫工作。慈辉佛教基金会在祖国内地偏远地区扶贫济困,维修乡镇卫生院、打井修桥、资助贫困学生。并在多所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学术资助,杨洪居士也当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百名慈善家之一,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爱心捐助奖”。   2003年入春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中国佛教协会先后发出通知与《致全国佛教四众弟子公开信》,要求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主动协助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号召全国佛教四众弟子本着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支持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捐款捐物。佛教界共为防治非典捐款500多万元。7月10日海峡两岸非典疫情刚刚得到有效控制,两岸四地佛教领袖、四众弟子一万多人云集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波及南亚和非洲十二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是国际上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12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向在印度洋地震及海啸中受灾的国家发去慰问电,代表中国佛教徒对他们遭受的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表示慰问。2005年1月1日下午1点,在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前,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两岸佛教界共同举行了“海峡两岸、百寺千僧、捐款千万、救苦救难”消灾祈福万人大法会。为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地震海啸中遭受巨大灾难的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八个国家的灾民消灾祈福,并对亡灵进行诵经超度。现场捐款993万元,全部交给中国红十字会转交受灾各国。   2005年11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慈善大会”上,无锡灵山祥符禅寺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荣誉。几年来灵山祥符寺先后投入了2300多万元,致力于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慈善公益事业。祥符禅寺的获奖,是国家对于佛教界积极致力于慈善事业的肯定,同时表明了佛教界在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佛教协会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对南传佛教虔诚信仰的心理,协助政府参与到宣传、预防艾滋病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中去,积极参与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开展艾滋病关怀服务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6年1月18日上午,山西省佛教协会、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扶贫济困献爱心”捐赠仪式在太原文庙广场隆重举行。4万元善款和价值13万余元的物品将赠送给太原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及太原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的困难群众。   2006年2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专程前往江西九江,代表厦门南普陀寺对九江地震灾区受灾群众捐款20万元。   全国各省市佛教协会、各大寺院的一系列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中国佛教协会倡导的“人间佛教”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事实证明慈善事业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感染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1 庞国婉:《做好慈善工作,为社会主义祖国做贡献》,载《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2 慧然:《寻声救苦,利乐人群——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十周年回顾》,载《会务通讯》,2005年第3期。   3 《山西省佛教协会2004年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要点》,载《会务通讯》,2005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