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中华道学与佛学之经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与根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冯智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华道学与佛学之经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与根本
  潞安集团石圪节煤业公司宣传部——冯智奇
  千百年来命运这个主题,始终困惑着众生,不仅困惑着有志之士,也困惑着苍生黎民。人人都想有好的命运,都想有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人人都想有智慧的头脑,光明的前途。都想有夫荣妻贵,子孝孙贤。因此千百年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有的聪明贤达,智力过人。有的平平庸庸,智力贫俗。有的愚钝无知,一生混混噩噩。在事业前途上:经过无数年来的拼搏,有的成功在即却又毁于一旦;有的终日劳劳碌碌,一事无成;有的前面不成功,后来成功了;有的中途成功了,后又毁于一旦;只有极个别者事业有成,且兴旺发达;也有的事业虽有成,却怎奈家庭不幸,事业不精,且又烦恼丛生等等。同样是人、为什么大分上下?!面对苍天人们不得而知?面对人世也只有无可奈何的得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叹息。这种命运的理数,不仅群生难渡,而且使无数仁人志士,望尘莫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和谐呢?!难道我们的辛苦、劳作还不够吗?!问苍天,苍天不答;问大地,大地沉默;问人生,人生渺茫,生从何来,死又何去,茫然不知所措。这难道真的是苍天不答,大地沉默,人生渺茫吗?!回答是否定的!苍天、大地、人生、自亘古以来,就以它的深邃,幽远,以其不言而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做出了极其深刻而精髓的回答。只是人无应,邈无音而已………
  中华民族智圣先哲的祖先——老子,以及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伍佰多年前就以其纯朴、憨厚、自然、精湛、深邃的思想,代表苍天、代表大地、代表人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的释意为:世间的道理可以用语言来称说和形容的,都不是宇宙时空中永恒不变的孕育着阴阳造化的“大道”;世间万代流传的永恒之名,如果能用语言来阐述解释,也就不是真正蕴含天地间的玄奥莫测之机的“常名”。故由“道”之“名”而生化出“无、有”;又由“无、有”化生出——“阴与阳”,“天与地”,“人与万物”以及“先天、后天”等等为“众妙之门”。它属于心领神会的层次和境界,正如古人说的:“不可说、不可说”,其实并非不可说,而是无法找到准确的、合适的、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和描述它,故此是难以用语言来称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才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等“为众妙之门”,来进行称说和描述“大道”。
  此章言简而意深,历代多数学者认为:道乃是“经术政教之道”,应引深为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一部分学者,根据老子对道的描述:将“道”释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源泉。以愚之拙见则认为:“道”不仅包括了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还涵盖了宇宙观;“道”——既是宇宙规律之本源,又是宇宙天体自然的运变规律;它生化万事、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它化生万象、万缘、无所不容、无所不纳而自在其中。它是纯粹的、也是真正的人生宇宙观,也是超越三维时空的乃至更高维时空的宇宙生命哲学。
  故而释佛曾曰:人生都是缘,众生皆——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聚则成形显像,散则如渺为零。人类由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世人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诸法空相,殊不知都是人们为了某种利益而在自心上的显现。如果能够参透:万物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变。取舍能离、所欲对立,就可臻于无所分别的解脱境界。所以六祖惠能曰:“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又说:是善缘、是恶缘、无缘不来;是讨债、是还债、无债不还;因果循环,如此往复……
  有诗为证:明知虚幻都是梦,却在梦中苦追求;
  幻起缘生梦中梦,梦起梦落梦残生。
  春去秋来一场梦,梦消梦灭梦白头;
  回首自身寻何梦,梦醒方知色是空。
  世人谁晓梦中趣?梦去楼空梦不休;
  梦里不知争何事,到头还是一场空。
  劫后余生识六趣,可惜梦醒又瞌然;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借凡修圣觅主人,返观自照见真情;
  棒喝一声迷雾散,从此自性归本元。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团圆寿佛!!!
  若“人”不知天体自然循环之理以及社会之法则,不遵道德,不守孝道,不知自尊互爱,则必然会召致无端祸殃。例如:我在一家门市中打印材料,其中有一人正在复印材料。此时又进来一人说:“我只复印一张,让我先复印一下吧”,于是伸手就动机器。于是此人马上很粗暴的讲:“要有先来后到”!而刚进来这个人马上说:“我只复印一张,你他妈的有什么了不起的”。此人立刻回说:“没见过像你这样不讲道理的人,你知道我是谁吗?像你这样的人就应该送你进监狱”。另一人听后不仅破口大骂,而且还要揍他。于是两人真的打了起来,众人费了很大劲才把他们拉开。所以说:心态的修养就介乎于明心与道德之间,道德就是和谐,明心就能得到解脱,我想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从“心”上起修,从明心明理上开始,从明道明德中做起,从自尊互爱中起行,才能在慧心发朗中达到明心见性之境。那么我们如何从明心、明理、明道、明德中起行?!如何从“心”上起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道德伍千言就是解说宇宙人天命运之谜的和谐大法。佛学的“心经”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与根本。
  一、浅述佛学的“心经”
  佛学在“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将佛学的“心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其意思就是说:
  色——是条件,是环境所造就的万事万物,既是我们用肉眼所见到,用耳所听到的一切事和物,是相和缘的总和,它都是色。用“道”学来解释属“有”的范畴——即“无不生”和“有亦化”的过程。
  空——用“无”的境界来理解:就是“广、柔、远”,就是宇宙太空,就是“无生生无无不生、有化化有有亦化”的境界。从“心经”的内涵来揭示“空”就是人心既如太空,亦如虚空,可容纳百川,可吞吐日月。空就是大智、大勇、大智慧。从物质“有”的角度来揭示:亦分为“有、无”两个层次,就是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①所谓什么都有:就是大到自然天体、宇宙太空,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微生物,它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它是万有,为包含万物之意。②所谓什么都没有:是说明“空”不是指某一具体的事和物,而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万象、万缘的发生、发长、乃至消亡都是一个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可以说是一闪即逝,所以说它什么都没有。③用“道”学来解释属“无”的境界,既是“万物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聚则成形显像,散则如渺为零”。
  不异——其一是变异变化的意思;其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万象万缘都是相对的和相互转化的,这里的意思为“无、有”转化之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在“有、无”转化的过程中,色空不二法门。比如一栋高楼,它是有,属色的范畴,是环境和条件所造就的;但数年后,根据城市规划,可能需要拆除改为绿地,此时你说它是有还是无,是色还是空呢?当需要时它的存在是有、属“色”,当不需要时他就会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转化为无,此既是“空”;同时它又会产生新的有,即新环境——绿地。这就是道学中所说的“通无化有”是因新条件的变化而转化为新环境的需要。所以说“色”在时空中的整体行为与“空”等同,是谓观空,是谓悟空。其具体的“色”只是短暂的,是一瞬间,即一个过程。又如:色表人身,空表失人身。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色空不二,色空等同观。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试想人的生命终日在是非、烦恼、牵挂、生死、恩怨中,如此循环往复的度过,即视为迷,迷即是迷失。当色身在时,可能上午还在为一点小事争论谁是谁非呢?下午则突然撒手人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时作为色身的本性来讲:生时“心态”不平衡,死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一切都是空;此时方知人空、法空、人法俱空;方知什么叫做“不明生化受熬煎”则一切为时晚矣。故此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的规律,都是“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聚则成形显像,散则如渺为零”一切都付归于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在宇宙高维时空中,即在太空中或太空以外,观天体星相的变化和地球生命的变化,可谓一闪即逝。这里的“舍利子”:既是大能量、大智慧、性光一闪照彻大千世界,空净自然,有无转化,是谓:觉悟了的本性。“是诸法空相”:原本万法、万物就是一个过程,当过程过后,一切复归于自然;什么法不法,全是虚假设,全是人为的,在宇宙时空中根本无法,为什么?因为法无定法。即所谓:空既是法,法既是空;若等人空方知法空,则一切又晚矣。所以释佛才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之说。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何为无眼界?凡人有眼界就有障碍,就有执著,就有烦恼。如同:门关着进不去,为什么?因为有眼界。例如:从北京到广州坐在家里去不了,为什么?因为在距离上有眼界,有意识界。又如人:见到别人家里有好事,心生嫉妒;见到他人发家致富,就得了红眼病。他不是去思如何勤劳致富,而是专走歪门邪道、行坑蒙拐骗、抢劫造假和贪污腐败之事等等,亦复如是。这就是眼界、意识界、受本性不明的驱使而走向人天之反面。例如:为什么低于人的生命体,就无人类之文明可言呢?就是因为它们不仅能量低,智慧低,而且它们的眼界,意识界比人还重。所以它们比人更贪图眼前之利,其举动既无道德、也无文明、更无羞耻之心可言,故常行乱伦之事。试想“人居于天地之间,必须道理学明,才能与天地共存,否则与飞禽走兽何异”!再比如说:“鬼”(我们暂且将它定义为低能量场的暗物质生命)由于它们生存在不同的时维空间,其生存的能量场低,故此其眼界与意识界比人还重,为什么?因为凡人用笔画了几下,贴在门上,冥色界的幽灵就不敢进去,为什么?因为它有眼界,它认为这是非常可怕的东西,于是快跑快逃。而不知那只是一个“符”!是个符号而已,如“钟馗捉鬼图”,那可真是人糊弄鬼的。而鬼呢?由于眼界意识界很深很重,智慧的能量又很低,所以执迷不悟,故此迷而不返。历史传说的这一切,都说明“鬼”是怕人的;所以古人说:只要人心中无鬼,夜半三更就不怕鬼敲门。再比如说“狼”,你在墙上画几个白色的大圆圈,它就不敢过去。为什么?因为它怕套住;故此低能量低智慧的生命体,有些虽然凶残,也很可悲。正如释佛所说:万物唯心所现(造),万法惟识所变,既是如此。
  2、所谓十八层地狱之说:就是呈现在大千世界中,由低级生命组合而成的不同层次的(即达尔文所说)弱肉强食之势,这是其一。
  其二,是由高级生命,即为万物之灵的“人”思想境界的层次不同,修养的行为不同,而化生出生命高低不同的过程。其执行该过程的物质机能,就是动物母体的命蒂和子宫;并因此而化生出大千世界中不同生命的等级能量和不同的低级生命,包括存在的不同形态。
  其三,由于生命的等级能量不同、时空场不同、地区地域不同,导致生存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才化生出万千生命形体各异的不同,呈现千姿百态之相。
  其四,由于生命的“慧心”即智慧的能量层次不同、高低不同、大小多少不等---所以其智慧(能量)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形态也不同,并因此而变现出不同的生命体;又因其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即使在同一空间)又会变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所以生命的存在形式,为适应其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乃至于无穷尽也。
  其五,生命形体的不同,就在于它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生存环境与条件的制约;又因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即智慧的层次不同,必然会导致出其行为的不同。正因为其行为的不同,结的缘也不同,所以才会使生命的档次拉开了层次与距离,从而使生命体呈现大分上下之势。这一切即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所谓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是人们的行为大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依生命体的思维形式,智慧能量和“慧心”的觉悟程度而决定了的自己因缘果报,只是自己从不自以为然罢了。所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之中,会不知不觉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生命的轨迹去运行,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继续造业结缘,而且自己又分不清何谓善缘,何谓孽缘,以至于在结缘与了缘的(因果循环)过程中,时尔会发出莫明的哀叹,据此而又百思不得其解;不仅在自然界中受苦受难,而且使灵魂和肉体倍受折磨与煎熬。
  3、究竟如何才能得到解脱呢?!
  佛在“心经”上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菩提萨埵”用印度梵语解释就是“菩萨”。其中“菩提”就是有知识有智慧最明白道理的老师,而且也是最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天体自然规律的大智慧者和大觉悟者。“萨埵”,即是纭纭众生,也叫有情众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其意思是说:众生皆因不明天体自然生化之理,常因情所误、由情所累,而误入岐途,如迷途之羔羊,在因果律中而一任自然规律的宰割。所谓“菩萨”就是取“菩提”和“萨埵”各一个字,其意思是表示大智慧者即是老师,又最关心学生,不仅无私的把知识和道理传播给学生(人民),而且永远和学生(人民)在一起;所以菩萨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当然这也是佛、菩萨大慈大悲之由来。
  (2)“般若波罗密多”。其中“般若”就是前面讲的菩提智慧。“波罗密多”其中梵语中的“波罗”即是滞留此岸的意思,“密多”即是无极,密即是太虚为宇宙,故知密之一字能包万法、万物、万有;所以万类种性曰多,多多少?曰:八万四千法门。正如老子所言:“天下大事作于细,天下难事作于易”,才能识大体顾大局;只有汇源归一,才能识得佛法平等无高下,所以“密多”就是到达彼岸方法。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就是遵照如何由此岸到彼岸的知识、智慧与方法。意既明通“般若”智慧的道理和方法就可到达“彼岸”,不明通此理就永远滞留在“此岸”,即不能前进,也不能提高,也可能还会倒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所以释佛又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所谓“挂碍”就是障碍,就是牵挂,就是不合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不道德的想法与行为。例如:见到别人家里有好事,心生嫉妒;见到他人发家致富,就得了红眼病。他不是去思如何勤劳致富,而是专走歪门邪道、行坑蒙拐骗、抢劫造假和贪污腐败之事等等,亦复如是。所以“心无挂碍”就是胸怀坦荡,就是心地无私,浩然正气。心有挂碍它就有牵挂,就有心上放不下的人和事,就有“颠倒梦想”的胡思乱想,他黑夜就是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他怕出事,他心里就是不踏实,就是有“恐怖”。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眼界”和“意识界”在本性不明的驱使下,走向人天规律反面的结果。
  (3)“究竟涅槃,三世诸佛。”其中“究竟”就是寻根朔源,发掘事物的根本,寻找事物的本源。“涅槃”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真相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最终的归根之处;古云:若悟无人我,逍遥出六尘;所以被释为大解脱。所谓“三世诸佛”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达摩老祖在面壁九年后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了知三界空无物,只这心心心是佛”。其意思是说:过去心不可得,明了过去心,把握现在心,便见未来心。“心”是什么?心就是智慧、就是觉悟、就是合乎法度、合乎道德、合乎社会、合乎自然的规律与信念。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最明白道理、最有智慧、最有情有义的人。正因为是人做佛,所以达摩才说:“只这心心心是佛”。至此方明:过去佛,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宝藏,以及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参悟,很好的学习、继承和弘扬。把握现在佛,就是叫我们尊师重道、访名师、拜大德、不耻下问、勤修精进。未来佛,就是叫我们通过本性升华,见到自己心上的佛。所以古有碣曰:要见三世诸佛么?镇州萝卜犹自可,青州布衫更愁人。
  (4)“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句是三世诸佛之母,从此流出十方诸佛。若能依此修行功圆果满,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若离此句修行,虽经多劫,又守勤苦,均属小乘。有为之法终不能成就正果,必须勤修精进,依般若波罗密多法,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为修养行为的最高境界,释为无上正真觉。
  诗曰:净空悟大千,定中观自在,运法周天数,无上正真觉。
  又曰:大千本非空,自在亦始然,周天循环理,何须真与觉。
  再曰:空而不空何须悟,观与不观均自在,天人相合循环理,
  觉与不觉真亦真。
  再曰:本性直悟通天路,大道如来是自然。
  故曰:大道如如不动,如去如来………
  此即是教外别传,释佛拈花一笑,即不立文字,千圣不传,万古流芳,除非亲见自性,方可传授。何必依言传教,是必自悟自信,方可悟得涅槃成佛的无上心法。故知梵语:阿即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菩提乃真;即无上正真,又云成正等正觉。古语云:要见无上正真么?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献身说法,都可入道,都可谓天人师;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此岸就是彼岸,彼岸就是此岸,旨在霎那间;故此禅宗才有“顿悟”之说。
  (5)例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中,首先在明心、明理过程中不仅由此岸看到了胜利的光辉彼岸,而且又在明道明德的基础上知道应如何到达胜利的光辉彼岸,所以才能在其思想境界的引导下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再例如: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华民族新纪元;若其思想境界没有看到、没有达到改革开放的光辉彼岸,他又怎么能够有智慧、有能力驾驭改革开放?!
  正因为如此,由于众生不明通此理,才留恋于“此岸”。所以说“此岸”就是在人世间的生命进程中、在各行各业的迷茫和糊涂中,为什么总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乐、有人愁?此即为不明是非曲直之道理,在迷途中呈现流恋忘返之境也;故而在人世间才呈现任人宰割,而显弱肉强食之势。而“彼岸”则是菩提智慧的光芒,是大彻大悟的结果,所以释佛常曰:善哉、善哉!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再看达尔文:“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之说,实乃低维时空场之理念,属低级生命层次,非大道之所为也。所以未得见性悟道之人,必须积福、修福、护福、惜福,才能福至心灵。否则否矣!
  因此以上种种都是在“慧心”不明的情况下,为因果律之使然也。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就是人们对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及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世界观不同,宇宙观不同(即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才导致人们的行为也不同,命运也不同。这就是我们人世间——为什么同样是人,会出现大分上下之慨叹的成因与结果。
  (6)依此规律生命体亦可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受苦、受难、饥寒交迫很不如意,或呈象于低级生命而任人宰割(如猪马牛羊等等),正如《地藏经》和《地狱变相图》中所揭示的阴山背后——刀山、剑树,抽筋、扒皮和炮烙、火汤等地狱,它包括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大多数是因果律的结果。
  二是,一生劳劳碌碌,温饱难当,穷困潦倒。
  三是,能确保生活温饱,一生劳劳碌碌,平平淡淡。
  四是,衣食住行无问题,且能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但常处于得意与失意之间总有不如意。
  五是,由于世界观的改变,行为准则也随之发生变化,命运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当其思想境界上升到宇宙宏观的高度时----此即为超凡脱俗的开始,可达“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凡脱俗之境。
  所以说做“人”不仅要常修十善,断诸恶趣;还要遵其道、守其德,加强思想境界的修养与磨练,使自己的智慧能量不断上升,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升华,使本性得到解放,从而出离苦海。
  4、以上种种不明是非的眼界,不明事理的意识界,即为“无明”。(1)其实无明就是“慧心”不明白。因此“无明”就是“人天
  整体观”中所揭示的:若人不明天地自然生化之理,则必然会与自然之理相悖。若人始终处于“无明”状态,则必然会有“无明烦恼生”之痛苦。若人人都能做到“无无明”则人之“心态”必然能与天地通泰达到安和之境。因为能量聚足的人体,在明心明理的过程中,必然能产生大光明的智慧;在大光明中,慧光闪照,一目了然,它能穿透一切障碍、一切烦恼、一切眼界,因而使其“意识界”中的一切假象和种种障碍都会随之消失,前途则自然光明朗朗。
  所以古人常有“无心道人”之说,我想这就是人类断无明的内涵。若能达于此,则一切世俗烦恼均可在心明则通、心通则灵、心灵则化的进程中,其“眼界”与“意识界”自然能够达到随心而定,随遇而安,随心而化的心神合一的心主神明之境界。
  反之如果“人心”只有执着与索求,则必然会产生分别。若人“心”有分别,则必有所恨,必有所爱。由于人“心”分别加重,则必然就会产生斤斤计较、嫉贤妒能等种种心理障碍,就会出现所谓的“我执偏见”等等不健康的“眼界”与“意识界”,把自我看的很重,就会使心理的平衡点偏离原位;而偏离的幅度大小,又与你所求心的大小成正比;故求“心”越大,急功近利偏移也越大。所以释佛常说:“求‘心’不得待心知,心知就是罪生时”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修心难,求心亦难,修心修到日月明,功到自然成。因此修养行为必须从明心、明理入手,才能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通过明道、明德,才能将自己偏移的平衡点不断调整,使其“心态”一步一步的接近“零”点位。这个零点位就是平衡点,就是“空”,可视之为“真空”。
  (2)何为真空?用社会进步学来理解:
  第一、真空就是“天下为公”和谐自然,故公乃大。试想当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职务,若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一项工作或事业中去,心中装着社会和责任,则必然视野开阔,工作、事业、开拓进取、创新突破而自在其中。其次是一心为公,一心为社会做贡献,则必然心胸开阔,只要去努力、去探索、去奋斗,而不为名利地位所约束,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其收获则必在其中矣。
  第二、真“空”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无私与博大。因为无私才能无畏,博大才能与时俱进,与“道”相通与“德”相合。才能真正显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齐位,故位列三才”之真谛。这就叫做:空净自如。只要达于此:你就是神,你就是仙,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佛,你就是如来——你就能开创高级生命历史之先河。这就是宇宙高维时空境界中明心修心的过程,也是人从“心态”交变过程中达到“心泰”安和之境的方法论。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明心见性”,它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二、宇宙生命的哲学
  智圣先哲的老子是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开山鼻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对中华自远古文明以来的高度总结、概括、归纳与升华。
  1、什么是“无有”科学体系。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之“无”即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视为万有;其中之“有”就是在天地阴阳互化运动的规律中——生化万事万物的应有尽有,故视为“万物之母”;同时在“有无”相生互化的运变过程中,又化现“万象万缘”;从此在“无有”和“有无”的转化中就形成了宇宙高度和谐的运变统一规律,此就是《道德经》中最伟大的“无有”科学体系。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根据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需要,在通晓对天体自然“无有”运变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无为”而化生万物、且又育养万物的和谐运变之理,来“观自然之变化,明自然之定理,通自然之法则”,才能自觉的遵循和了明“和乃长生之道”的宇宙整体运变规律;并通过潜移墨化才能以天地日月无私之德,来警示人生。
  2、什么是中华道德文明及“无为”理念?其中之“道”就是天体自然“无有”运变的科学体系;而“无为”就是介乎于道与德之间的桥梁,就是宇宙天体自然(星系与星系之间)在运变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然而然的和谐境界,所以称之为“非常道”。其中之“德”就是宇宙自然天体在无为而治的和谐运变中、自然而然的、无为而化生万物、且又育养万物的必然结果,所以被称之为“非常名”。从此“道德”应运而生。亦使我们由此可知:道——就是道路、就是规律。无为——就是宇宙最高境界的和谐运变规律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为”并不是虚无主义的无所作为,而是宇宙自然运变规律中的“无所不为”,它是宇宙间最大的“为”,也是宇宙高度和谐统一的方法论。因此顺应自然之规律,社会之规律,适应自然之法则,使万物生长且又育养万物之“本性”就是——德。所以老子才有“无名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之论。由于“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所以方为“众妙之门”。正如老子所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故知“本性”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就是由“众妙之门”的精粹组合而成的一种自然力。因此古人常讲: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就是从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得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人”之本性之中也必然具足了天地自然道德规律的全部信息,所以说“道德”就是人之本性。
  3、运用中华传统道德原理:就能开发人之本性,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那扇和谐文明的窗口。
  (1)什么是人之道德本性?用古圣先哲老子的话讲:“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视为“万有”的灵魂,就是宇宙天体自然运变规律中的一种精神、一种大智慧;而这种精神和智慧就是人们所信仰、所追求的“道”;故此老子又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之“三”就是道德互根,就是阴阳互化运动的辩证统一规律,就是强调“人”之精神和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性,它是“通无化有”的必然结果。其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达到“和”的最高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精神信仰,这个民族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更谈不上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精神寄托,就等于没有气血经脉,其最终结果就是瘫痪。其意思就是说:人及万物包括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灵魂作为依托,这个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长存,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生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短暂的。因为“人”及万物其本身都是依天地自然规律——阴阳孕育化生的结果,所以其“道德”内涵之本身就是人之“本性”,即人的本来面目。
  (2)从对“人”的定义来看:
  第一、西方生物学家给“人”下的定义是:人能直立走路,身上不长毛,是有思维有感情的动物。
  第二、哲学家给人下的定义是:人不仅仅只是能直立走路,身上不长毛,有思维有感情;而且还能制造劳动工具,所以人是高级动物。
  第三、从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人天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的古圣先贤给“人”的定义是:“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齐位,故位列三才”。其言简意赅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之所以头顶天,脚踏地,是因为人头顶有百会穴,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脚底有涌泉穴,可直接与地脉相连;从而使人体呈“象”于顶天立地之势,故此方为万物之灵。而相反的低级生命,由于秉受天地灵气之不足,因脚底下无涌泉穴,不能直接与天地相通相合,故均呈“象”于背朝蓝天,腹朝大地之势,原因就在于此。正因为如此,故古有: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之说。其意思是说:在宇宙太空中,只有“人”才能与天地齐位,而显其与天地共生共存之本性。因为天体的运行规律无不与人体的结构相通相合,如:天有日月,人有两目;一年有四季,人有四肢;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节脊柱与之相对应等等;因而是天地阴阳及四时四方的运化规律,才孕育化生出了人及万物,而不是人体及万物与天地规律巧合。尤其是人的思想是万象森罗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天地万事、万物、万象、万缘的信息规律均由慧心包罗。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惊呼:“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由以上而知“人”依天地之规律而生,聚足日月之精华而长;除秉呈顶天立地之像外,还为万物之灵,为三维时空之主宰;因此人不仅具有道德之秉性,而且还具有大公无私和大慈大悲之德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动物的区别:一是有思维、有感情、能制造劳动工具的高级生命;二是通过道德、文明和羞耻心的建立、修养与提高,方可位列三才,与天地齐位,才能成为古圣先贤们所说的真人、圣人(即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和低级生命最本质的区别。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本性。它需要开发,需要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需要我们人类重新认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涵养道德——就是开发人之本性,启迪人之灵魂,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那扇和谐文明的窗口。它是天体自然运化规律之使然,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社会共生共存的和谐之必然。
  4、运用中华传统道德原理:在方法上知微见著,就能开启“人定胜天”的自然和谐之法则。正确的把握就不是空话,就能成为现实。需要说明的是:“人定胜天”的法则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它的内涵,并不是叫我们人类如何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而是要求我们要有一种精神、智慧和气魄,并运用这种精神、智慧和气魄,在明心明理明道明德的基础上,去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同时,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运用这些规律及法则(即无为而化生万物、且又育养万物之德)的能力,去维护我们人类与自然与万物共生共存的环境。并用智慧和能量去开发德化乾坤的潜能,才能不断提高我们顺应自然、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和谐运变规律的能力。它包括驾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理念与和谐运变规律的能力之总和。不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何种不同,何种差异,都能和谐与共,达到求同存异之目的。我想这就是毛泽东主席一贯畅导和坚持的“人定胜天”之理念的真实内涵。
  因此只有深明此理,才能使“人定胜天”的法则成为可能;只有深通此理,才能更深刻的领悟中华古圣先贤所创立和倡导的“和而不同”及“和乃长生之道”的真实含义。
  三、中华传统道德文明之根本——就是对自然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生成发展变化规律的高度和谐统一的,完美的总结与结果。因此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所倡导的创建“和谐社会”之理念精髓——就是“坚持以德治国”。
  1、在八十年代改革之初,国家政策是以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建设为主导,坚持一切工作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同时国家相继出台方方面面的强国富民政策,使各行各业的发展机遇也相继涌现,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表现的更为明显。用老子“体道”的理论来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意思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一经出台,它就是一盘“道”。这盘“道”就是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这盘道中的“无”就是在新形势下的新经济规律的诞生;这盘道中的“有”就是新经济规律、新经济政策运行过程中及其机遇的开始与结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常无”就是国家政策及经济观念,在不断的思想解放中,不断的更新观念,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及先进的理念,才能使国家不断的前进。“常有”即是在经济建设中不断的改革创新,不断的突破自我,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只有不断的创新突破、创新目标,才能更有效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使全民共奔小康,才能使强国富民的政策成为可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通无化有”的过程,也是“有,为万物之母”的成熟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增长财富也自在其中。
  2、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顺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就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形势,顺应了“道”。一心为国家和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以发展经济建设为己任,即视之为“有德”。因此用形象思维来解释: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一经出台,它不仅仅只是一盘“道”,而是随“道”而伴生的“德”可以说是:“撒了一地黄金”。而那些紧跟政策、懂得政策、明白道理的人,大都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聪明智慧的人,他们即能顺其“道”,又能遵其“德”;因为“道”的规律就是“顺其自然”。故此:你看得见就捡,看不见就不捡。而那些刚刚劳改释放的人,由于各行各业不愿意接收,而社会接收,政策允许,因此在顺其自然中,他们不仅在无形之中适应了“道”稀里糊涂的跟着捡,而且怎么干怎么成。这就是“道”“德”互根,这就是所谓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国家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道”的规律。
  它既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释佛所讲的:因缘果报。也是老子所讲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因缘果报呢?因为没有智慧,不能顺其自然,不能自觉的顺应国家经济政策。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没有智慧和不能顺其自然呢?因为思想不解放,观念守旧。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思想不解放,观念守旧呢?因为其慧心不明,所以其理亦不明;正因为其理不明,所以其法亦不通。
  例如八十年代中期,国家为使农民先富起来,当时的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把贷款送到农民手里去,可农民就是不敢要,为什么?正如前面所说的:因为于心、于理不明,故此其法不通,我想事情就是这样。虽然广大的劳动人民,一生忠厚仁慈,但终因目光短浅,慧心不明,思想因循守旧,跟不上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与需要,所以才受穷受制,才有落伍和失落之感;此非“道”之过,亦非国家政策之过,实乃人之“慧心”不明,自己束缚自己的结果。因此思想解放、转变观念、紧跟形势就是慧心发朗,就是明心见性的一个层次,只要明通此理就能脱贫致富,就能使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
  通过以上对佛学的“心经”和中华“道学”的部分剖判,我们文章的开头提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误区应当渐趋明朗了。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生的“命运”并不神秘,人生的哲理只要理明心自通、心明命自通、法明运自通。什么是法?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和“道德经”就是法。它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也是人类步入道德文明的根本。
  2007年8月30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