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殊智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浅论文殊智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山西省陵川县佛教协会会长 冯玉庆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殊的“义谛”、“不二”着手浅谈了文殊智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让人们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要人把握事物的真相,还事物的本来面貌;籍妙圆“不二法门”以求待人纯、真、善、美,从而共建社会和谐。
关键词: 文殊 义谛 不二 和谐 社会
一、引言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源,又译妙吉祥。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在华严经中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由此可见,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有智者这样描述文殊菩萨的“妙智慧”:妙就妙在妙达“第一义谛”、妙入“自在三昧”、妙转“烦恼菩提”,进而妙言“不即不离”、妙喻“淤泥莲花”诸妙上,可谓无往而不妙[1]。
当今社会正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何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先生时曾引用管子“和合故能谐”的话阐述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2]。
那么,文殊菩萨的“妙智慧”对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又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一种全方位的角度,以一种无你我的想法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人和一切物,平静自己的心灵,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我的智慧,来达到我和谐则人和谐、人和谐则社会和谐的良好局势。
二、十方世界 本来面貌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个人是社会组成的有机单元,个人的幸福与否则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溶中,智慧则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正所谓,智慧创造和谐。
文殊妙达“第一义谛”,是其“般若智慧的极具个性化的体现”,是“让人们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1]。其实,依常理看,则是要人一下子把握事物的真相,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是片面的去想当然,以偏概全的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一切!然则,孽障更深!
当初,广钦老和尚苦行长达13年之后归回承天禅寺。他回寺后每天夜里都在大殿里坐禅,没多久,殿里的香火钱不见了。大众怀疑是广师偷去了!所以大家碰到法师,没有不以白眼相向的。一周之后,真相大白;原来香火钱并没有掉,这只是监、香二师想藉此事考验广师,看究竟在山上十三年,历练出什么样的人格来!没想到广师居然在众怒之下如沐春风。此时大众师都自觉惭愧,这期间,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个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赞叹之意[3]。
可见,每当发生公案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想当然的认为怎么样,而是要细细推敲其中的原委,真正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
又如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其中的主人公丈夫和妻子,在一起日子久了,吵架肯定是在所难免。夫妻两人,性别不同,性格、观念、习惯等亦互有差异;结了婚,朝夕相处,互动频繁,大大小小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这其中,又有多少的冲突是因为假想中他或她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他或她之所以这样那样已经不再爱自己;其实都是在枉自猜度,片面的去想着他或者她的所作所为。这个时候如果两个人能够平心静气谈心论心,彼此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互相消除内心的虚幻魇魔,这样的家庭何尝不会更加的和睦融洽。社会的和谐何尝不会因为家庭的和谐而得到共同的和谐!
三、无你无我 方得大同
在《思益梵天所问经》里菩萨认为[无二]是指一切法性没有二相,对于[二]与[不二]此两种概念,下个严格的概念,什么叫[二]?[凡夫贪着我故,分别二耳。]什么叫[不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而实际无有二相。]菩萨指出[二]是分别的核心,是指着我相。无我即是无分别,不二的境界则自然现前。实际上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离二边的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亦有亦无的中道观。
“文殊法门”的内容是以空义为基础,以不二中道思想为主轴,意指为不落入于任何的极端,舍离二边,又不执着于二边,是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观点或方法。“不二”是依于法性平等的原则而突破认知所形成的框架,进而让每个生命体放舍因对立所造成分离、孤立、二元的主观评价,以中道的角度面对各种问题,避免让个体生命落入一般认知的苦乐、迷悟、生死、圣凡等二元对立中,超越“分别”所造成的局限,并且朝向更广阔的生命视野[4]。
迦罗越很想能有如文殊菩萨一般的大智慧,所以,只要一到佛寺,就在文殊菩萨像前至诚顶礼,一心祈求文殊菩萨现身,为他加持。有一天,迦罗越供养僧众时,也希望文殊菩萨前来应供。可那天,除了邋遢的乞丐出现被他赶走外,一直没见到菩萨现身。晚上他梦见了文殊菩萨对他说:“被你赶走的那位邋遢乞丐就是我”。此刻,迦罗越才猛然醒悟,想到斋僧当时,一直要坐上高座的邋遢乞丐,原来正是文殊菩萨!想想,都是因为自己平常就习惯从外表去分别、执著的习气,造成当面错过大善知识的悔恨。再想想,今天文殊菩萨以这样的外貌示现,不正是在教化自己不可以貌取人,教化自己心性才是真实可贵的;能够面对种种外境不起任何分别执著,便是真正的大智慧。迦罗越不禁由衷的礼拜,感谢文殊菩萨的启发,让他彻底了解不可妄从表相上分别取舍,今后要以平等心供养一切,不可以轻慢他人!是的,文殊菩萨的大慈悲示现,圆满了迦罗越的至心祈求,也开启了迦罗越本具的智慧[5]。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许多的执取,高、矮;胖、瘦;美、丑;富贵、贫贱;聪明、愚钝……,在种种分别中产生憎爱取舍。这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有我”,陷入无明。什么东西都从“我的”角度看,他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他就看不清了。智慧是无我的,从无我来看问题,他就看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他能用智慧去看,就是观照;用观照般若看实相般若,就会清清楚楚,没有障碍[6]。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文殊菩萨的大智慧,用那把金刚王宝剑,一刀两断,把“我”斩掉,破我,没得我。在这样的无你无我中,善待众生,真心待人,跟身边的另外的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待人恭、宽、信、敏、惠,诚恳、宽厚,互相关心、谅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互助、友爱,和衷共济,用一颗平等平常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方能使一切更加融合,社会更加和谐。
四、结论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为诸佛母,菩萨师;能说诸佛功德,策进行者;能权巧方便,现身说法,全凭久已证得无上智慧。
而身处红尘之中的芸芸众生,一方面要勤求世间的智慧,待人和善真诚,以求周边共和;另一方面要追求出世间的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使自己手握智慧宝剑,剪除人生困惑,克服自身钝性,建立至善至美至真的人间净土。
如此,则人生和谐,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肖黎民,《文殊智慧中的“和谐”原理》,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
[2]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 宗昂,《广钦老和尚云水记》
[4]陈渝菁,《文殊类经典所蕴涵不二中道之义理及其实践》,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 中台世界,《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6] 吴立民,《般若与无我——吴立民先生谈文殊智慧》,《法音》第4期,1993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