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和谐世界如何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圆 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和谐世界如何从心开始
  圆 持
  前 言
  构建和谐世界是关系人类未来健康发展的大事,而这一大事只有诉诸人心才能完成。
  当今人类,物质生活虽然高度发达,但精神境界并未相应提高,这是世界不和谐的关键原因。核武器足可以毁灭地球数十次,科技方法可以探测外太空,每年各国军费开支上万亿美元,而贫困人口数以亿计,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各种罪恶层出不尽……这种状况,尽管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广大有心之士都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但为何仍不能有效改善呢?原因在于人心不能净化。这就给以净化心灵、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为职帜的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那么,面对这个严峻课题,佛教如何回应?如何向着人们的内心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如何通过净化人心而求世界和谐?
  本文将依据佛教经典,从四个方面略加阐释。
  一、心为诸法本
  在佛教中,“心意识”是相通的概念,指思惟意识活动。小到个人、大到世界,凡人类的一切事业和苦乐,无不由心所主导。因此,佛教提出:“一切诸法,以心为本。由心清净,获得人天殊胜快乐;由心杂染,便堕地狱乃至傍生贫穷之苦。”[1]佛经中又提出:“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2]人类自身的染污和净化也是由心所决定的,如论典中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3]乃至佛教信仰的实现同样以心为本,经典中说:“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4]
  二、如何把握自心
  佛教虽然承认人心所具有的决定作用,但并不许可随心主导,任心所为,而是提倡通过对自心的把握,来决定命运的发展。这方面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列举六点。
  1、心师。人们大都盲目地师从于心,因随心所欲而导致种种罪恶,所以经典中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5]
  2、护心。欲望是无止境的,随心所欲只会造成内心的混乱和犯下种种罪恶,因此经典中提出:“若不护于心,随顺于诸欲,恒驰散放逸,一切无不为。若善护于心,不随顺诸欲,无驰散放逸,一切皆防护。世间聪慧人,能防身语意,令不造诸恶,名真健丈夫。”[6]
  3、治心。在净化内心的方法上佛教提出了治心,如经典中说:“若人善治心,则除诸过患,离过乃智人,于苦则不受。”[7] 又提出:“勿以恶加人,但当自治心。”[8]
  4、正心。如何端正内心也是净化心灵的重要方法。经典中说:“若善正心者,常顺法观察,不为过所使,如日光除暗。”[9]
  5、摄心。摄心是把握自心的又一重要方法。经典中说:“云何名摄伏于心?所谓思念一切白法,不失利益智故。”[10]所谓“摄”就是引导的意思,“伏”就是降伏的意思。
  6、净心。净心这一概念为一般人所熟知,常常也是佛教引导人净化自心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如经典中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1]“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12]经典中又相应提出:“夫欲修仁义,皆应净心行。”[13]
  三、弃恶修善心
  人的内心所存在的两个根本问题不外乎善恶,只有懂得弃除恶心修集善心,人生才会净化,心地才能和善。这方面的有关道理,佛经中俯拾皆是,在此谨举六点。
  1、善心的界定。论典中说:“无诸恶故,名为善心。”[14]论典中还提出:“云何善心?若心修,是名善心。”[15]
  2、心为善恶本。经典中说:“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16]“夫善恶之本,皆心所为。”[17]
  3、心导世善恶。人类社会的一切善恶无不由人的心理意识所决定,经典中说:“世间所有恶不善法于生起时,诸不善品、诸不善类,一切皆由意为前导。所以者何?意生起已,恶不善法随后而生……。”[18]从总体上提出“心导世间”。[19]
  4、善恶由心作。人的善恶决定于心,其果报也同样由心而定。经典中说:“善恶之事,自由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戒行之德,应之自然。”[20]
  5、修善心无倦。佛教鼓励人们发挥人心积极向善的作用,尽力修习一切善业。论典中说:“修善心无倦者,善法名可亲近,修习能与乐果,修如是法时心不懈怠。善法因缘名四摄法、十善道、六波罗蜜、菩萨十地等、及诸功德。”[21]
  6、心不忘善恶。人心修善祛恶,首先应加强善恶的观念意识,经典中说:“修集于念心,不忘善恶业。”[22]
  四、和谐世界的内心准则
  上述三节概要阐明了心的重要性、问题的对待方法,本节将阐释佛教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正面的内心准则。这方面的道理尽管很多,在此谨举四点。
  1、对人心的界定和相关思想。经典中说:“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23]此界定的意义在于表明,心不念利他即非人心。佛教以“自利利他”为最理想的价值标准,若肯舍己利他,则是最崇高的道德品格。自利利他的实践只有根植于内心才有意义。经典中提出:“若自得利,先推他人,其心常一,无有放逸,见他得利,欢喜如己。”[24]提倡以始终如一的心为他人谋利益。经典中又说:“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25]提倡全心全意为众生谋利益,行善事。
  2、自利利他之心与佛教信仰的统一。在佛教中,自利利他的心是最高道德准则。经典中说:“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26]人以坚定的信心独自承受各种艰难困苦,以所获得的安乐利益与一切人共同分享,也同样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追求。经典中说:“若人决定心,独受诸勤苦,所获安隐果,而与一切共,诸佛所称叹,第一最上人,亦是希有者,功德之大藏。”[27]
  3、人心统一于慈心的和谐意义。和谐世界的构建并不是由单独哪个人或哪群人就能实现,所以,除了需要所有人注意消除内心污垢并用智慧和善业予以充实外,还应将内心统一到一切善业的基础———慈心———上来。每个人,在谋求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事业上,都须有极其健康的心态和博大的心量。如经典中说:“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28] “当有慈心于天下,有慈心于佛,人骂不得应、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狱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处世间,亦当慈心,转相愍念。”[29]
  4、在经典中有以下二十二种善心,大有益于构建和谐世界:
  “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不应住不平等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不应起不平等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平等心与语,不应以不平等心与语。”(1、平等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大慈心,不应起嗔恚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大慈心与语,不应以嗔恚心与语。”(2、慈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大悲心,不应起恼害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与语,不应以恼害心与语。”(3、悲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大喜心,不应起嫉妒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大喜心与语,不应以嫉妒心与语。”(4、喜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大舍心,不应起偏党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大舍心与语,不应用以偏党心与语。”(5、舍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骄慢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恭敬心与语,不应以骄慢心与语。”(6、恭敬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质直心,不应起谄诈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质直心与语,不应以谄诈心与语。”(7、质直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调柔心,不应起刚强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调柔心与语,不应以刚强心与语。”(8、调柔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不应起不利益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利益心与语,不应以不利益心与语。”(9、利益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安乐心,不应起不安乐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安乐心与语,不应以不安乐心与语。”(10、安乐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无碍心,不应起有碍心;
  当于一切有情以无碍心与语,不应以有碍心与语。”(11、调柔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如父母、兄弟、如姊妹、如男女、如亲族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2、亲情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朋友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3、朋友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如亲教师、如轨范师、如弟子、如同学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4、师徒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5、阿罗汉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如独觉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6、独觉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如菩萨摩诃萨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7、菩萨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如来应正等觉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8、如来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19、供养尊重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应救济、怜愍、覆护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20、救济覆护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21、空无心)
  “当于一切有情起空、无相、无愿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22、空无相无愿心)[30]
  结 语
  上述对佛教有关“心”的思想的简略阐述,仅仅窥斑见豹,佛教对人心的认识之深广是无堪比拟的,给我们的启发也应该是至大的。人类在物欲所迷的苦海中要想及早超脱,唯有向自心中去反思并寻找答案,才有出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随着科技的发达,地球会越来越小,资源会越来越枯竭。人类唯有少欲知足,相互善待,净化内心,完善道德,才会使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和谐发展,使人类在新的千年中具有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而无愧于祖先和后代。
  注 释:
  1、《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中,《大正藏》第十八卷726页中
  2、《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大正藏》第三卷327页上
  3、《成实论》卷第三,《大正藏》第三十二卷259页下
  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大正藏》第三十五卷520上
  5、《大般涅经》卷二十八,《大正藏》第十二卷534页上
  6、《本事经》卷第五,《大正藏》第十七卷687页下
  7、《诸法集要经》卷第五,《大正藏》第十七卷482页中
  8、《佛说花手经》卷第六,《大正藏》第十六卷170页下
  9、《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七,《大正藏》第十七卷218页上
  10、《月灯三昧经》卷第十,《大正藏》第十五卷617页中
  11、《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八卷918页中
  12、《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八卷918页中
  13、《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卷第十,《大正藏》第二十一卷527页上
  14、《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五卷23页下
  15、《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七,《大正藏》第二十八卷698页下
  16、《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一,《大正藏》第十七卷365页上
  17、《分别功德论》卷第三,《大正藏》第二十五卷40页中
  18、《本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十七卷663页下
  19、《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大正藏》第二十九卷366页下
  20、《佛说阿难分别经》,《大正藏》第十四卷759页中
  21、《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二,《大正藏》第二十五卷29页上
  22、《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大正藏》第十三卷9页中
  23、《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十八卷2页下
  24、《菩萨善戒经》卷六,《大正藏》第三十卷992页中
  25、《优婆塞戒经》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39页上
  26、《大般若经》卷第五百七十二,《大正藏》第七卷957页中
  27、《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20页下
  28、《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大正藏》第二卷787页下
  29、《佛般泥洹经》卷上,《大正藏》第一卷161页下
  30、《大般若经》卷第三百二十四,《大正藏》第六卷657页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