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佛教的心灵环保
摘要:
佛教是治心的宗教,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在三藏十二部经典里,每一部经典都是旨在治疗身心,指导人类获得解脱之道的佛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自我治疗的最佳保证。佛教主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见,治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物,而是出于内心。《六祖坛经》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充分表明心灵环保的重点在于内明或自觉的生命观中,若能明心见性,用本性的清净心面对世间的一切事物,看破放下,无我,无我所,人类就能活在清净自在的性灵生活中。
关键词:佛教思想、心灵环保、清净心、常乐我净
前 言
现代社会的多变、动荡、信息爆炸以及个人生活在紧张繁忙、疑惑和种种工作压力之下,使得现代人的身体和心智都受到种种损害。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心灵环保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之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深彻地体会到人类的痛苦,佛陀(觉悟者)参透了人类痛苦的原因与解脱之道,其四十五年说法的唯一目的就是医治众生的痛苦,尤其是善于医治众生的心病和烦恼,因此,佛教也被世人称为治心的宗教。全部藏经八千卷都是旨在治疗众生身心烦恼,指导人类获得解脱之道的佛法。本文主要探讨佛教的一些治心理论和实践方法,根治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困惑、浮躁、抑郁、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获得“清净心”,从而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和生命境界。佛教的治心思想对于增强人们的心灵环保意识,实现现代社会的和谐、安宁与幸福具有启示作用。
一、现代人的心灵荒芜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为追寻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可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类的痛苦有增无减。贪污受贿、营私舞弊、吸毒贩毒、偷盗抢劫、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如毒瘤一样滋生繁殖;各国的离婚率、犯罪率、自杀率每年呈上升的趋势;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连续不断;不安、厌倦、浮躁、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疏离等成为时代流行的病症;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恐惧、强迫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个人主义、纵欲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信仰崩溃、价值失衡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些心理、精神问题的日益凸显,显然是人们舍本逐末与盲目追寻所致,我们丧失了精神力量去应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和干扰,由贪欲、愚痴、嗔恨、狂妄等心态而产生的抑郁、焦虑、不安等精神心理疾病尾随而来。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放纵,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荒废造成了现代人的心灵荒芜。
现代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使人们变得急功近利,自我放纵。人们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我”而展开,以我听到什么,我看到什么,我感觉到什么做基准,然后再把我扩大成我的家、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单位等,再扩大成我们的社会、民族、世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思维和生活的狭窄化。再加上人们重视的是名利和赞誉,认为拥有财富和头衔远比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来得实际和重要,甚至有人把自己当作商品一样地进行包装,如:近几年,全国许多知名媒体都刊登了一些千万富翁的征婚广告,从这些动辄花费过十万元的征婚广告中,体现了人们渴望寻觅纯洁的爱情,却用物质金钱作诱饵的病态心理。炫富还是寻爱?专家认为,征婚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满足自恋的心理需求。
诚然,佛教并不反对发展经济,但是,如果人们狂热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和事业成功,归根到底都存在着对我相的着迷,非常容易引起内心深处的贪、嗔、痴烦恼,并由此而引出不健康的心态与情绪。《清凉心菩提行》中指出:“强烈的我相引起种种心机、智巧、情绪上的激荡和情感上的紊乱,这些心理活动造成了人们的苦恼和焦虑。”而普献法师在《清泉》中说:“由于无明而染着世间的一切贪爱不舍,众生也因我执而被欲望的绳索捆绑,以致感到身心的苦恼。”又说:“不幸的是这个我执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癌症细胞。无论我们的文化如何发达,只会更加扩散癌症细胞。”由此可见,由“我执”换来的物质享受,是滋生现代人心灵荒芜的温床,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灾难。
二、佛法是心灵的清道夫
“清道夫”原是一种鱼的名字,能清洁水质。后来“清道夫”被引用为清理和打扫之意,泛指一切具有清理和洁净的事物。为什么说佛法是心灵的清道夫?在佛教里,“佛”指智慧、觉悟,“法”指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所以,“佛法”是指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我们透过学习佛法,对人生、世界乃至宇宙都能获得正知正见,对人生就不再有冲突与困惑,自然就会发挥心灵清道夫的功能,唤起内在无限的治疗力量。
依据佛陀的教诲,众生的毛病是喜欢我相,对“我”的执著,造成了众生的苦的轮回。所以佛教治心的首要任务就是破除“我执”。佛教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当然人的身体和心灵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世间不存在不变的“自我”和人格,也不存在能够对自我的活动起支配作用的主体,“我”可能是金钱的我,食物的我,观念的我。“我”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自我的幻影,我们应该脱离我相的束缚,从我相之中醒觉,然后由本性光明清净中产生“真我”,否则就会堕入一个自以为是的自我中心里面。假若我们执着于有我,即是以主体“真我”经验客体“自我”的方式进行。这时候,心就会起分别,会把各种事物加以分离并贴上标签,譬如说“我”喜欢“这个”,或“我”不喜欢“这个”。如果人们想“这个”是好的,于是执着就产生;或“这个”是不好的,痛苦就会随之而来。顺“我”的就贪欲喜欢,逆“我”的就嗔恨讨厌,一心痴迷在“我”的执着中。如果我们渴望所缺乏的东西,或恐惧已经有的东西,或因为失去它而感到沮丧,完全生活在一个狭隘的心理生活空间,失去活活泼泼的生活力,当我们因为这些思想而绷得越来越紧,就会感觉越来越兴奋或痛苦,这就是苦的轮回。
实质上主体与客体是一不是二,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佛教认为,世界是联系统一的整体。要打破我相,走出自我的困境,实现解脱自在,必须要理解佛教的缘起观,即佛教的世界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的缘起观是指宇宙一切现象都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因缘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关系,世界是联系统一的整体。因此,一切法的存在,并不是自己的存在,也不是自己生自己。如果是自生,自己早已存在,又何需再生;如果是能自生,那就能生出无穷的自己。所以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自生的,而是缘生的,是藉其他条件的排列组合而暂时存在的现象。当条件具足时,就有一个现象产生,条件湮散时,现象也随着消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也是缘起,而身口意行是生命业力,如果是善的身口意(因)就产生善的影响力(果),反则亦然,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业),即佛教的生命观。
在佛教看来,执着能产生负面的业——倾向和习惯,当然,执着也可以制造正面的倾向和习惯。《心灵神医》说:“对于自我执著不放,就会产生负面的业,正面的业是放松那种执著,当人们放松时,就可以发现平静的中心,并变得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健康,”其作者东杜法王仁波切认为,这是心灵治疗的关键所在。可见,唯有放下我执才能彻底清除心灵的障碍,只有离相无住才能显露我们本有的光明清净自性,过着醒悟自在的理智生活。
三、清净心是心灵的真善美
“清净心”既是佛教的心灵环保方法,还是生发智慧的源泉。学佛主要是修炼出自己的清净心,拥有清净心等于守住内心的真善美、常乐我净的阵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清净心;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是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清净心。从广泛来说,清净心就是众生平等心,大慈大悲心,是度一切众生心,虽度众生,不取众生相。
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佛性是指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不过,众生的佛性却被源自我执的业力所遮蔽了,清净心埋没了,正如云朵遮住太阳一般,我们看不到外界的真实,而看到外界的虚妄,结果抓住了外界的虚妄以为是真实,因此埋下了痛苦的种子,成为痛苦的根源。如何拔云见日,见到自己的本来清净本性?《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不执著,放下一切颠倒妄想。离相,是不为宇宙万象万法所惑,能保持清净本性,超脱于其上而不执著,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执而起贪、嗔、痴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以般若圣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根据《六祖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为慧能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师言下大悟,觉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应无所住”是“我”,“生其心”也是“我”,就是心灵与外境融合为一体,统一在清净心里。“清净心”当中无“我”,也没有“我所”,凡夫是自己,成佛也是你自己,心外无佛。所以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贤。”当我们放下六根、六尘对外境的执著时,内在光明自性就同时显现,这即是二而不二。
拥有自性光明清净心的人,不但内心能生起自性般若观照的智慧,同时也拥有“常乐我净”的精神财富,心灵中产生真善美的意境,清清净净,一尘不染,明明白白,不断生起惬意和快乐。六祖慧能大师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清净心的显现不仅心灵障碍的所有问题顿除,我们对世界的事物也有了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就能用平等、清净、欢喜、慈悲来看待众缘所生的一切,同时也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过成功的生活,做一番世间的事业,奉献社会,服务大众;我们的人生方向也生活在正确的坐标上,用清净心智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过上合情合理的快乐自在生活,实现自心内在与外界的真善美的统一,正如佛陀在《涅槃经》上所说的“常乐我净”境界,“常”即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是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是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是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如此,我们就在无常的生死烦恼中得到解脱,得到永恒的快乐、安宁,寂静。
结 论
佛教的心灵环保是以开发般若智慧着眼,具足正知正见,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清净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而改善现实世界,在现实社会建设美丽的净土。佛教的治心思想从关注自身到六道众生,从关注人生疾苦到所有生命的命运,只要一念清净,当下就能感受到净土,净土的净秽与否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心净则行净,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这就是人类心灵真善美的体现,是清净心与美好世界的融合统一,更是佛教的道德伦理的根本特征。由此可见,佛教的治心思想体现了人类最高道德水平的生命伦理,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所以佛教的心灵环保思想不仅能净化人心,还能净化社会,促进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著述《金刚经说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2、普献法师著《清泉》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93.11
3、郑石岩著《清凉心菩提行》
4、济群法师著《心灵环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5、黄国胜著《佛教与心理治疗》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5
6、达摩难陀法师著《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林淑丹、廖舜茹译 广东佛教编辑部印
7、陈兵著《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论文2002
8、东杜法王仁波切著《心灵神医》郑振煌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
9、梁启超著《梁启超谈佛》东方出版社2005.6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