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现代休闲的发展看宗教的世俗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何兰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现代休闲的发展看宗教的世俗化
  □ 何兰萍
  宗教与休闲的关系看上去似乎有些遥远。不过事实上,自古以来宗教就对于人们的休闲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宗教是构筑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食粮,而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化形式都被认为起源于远古的宗教,其中就包括起源于宗教而又世俗化了的娱乐和节庆。就宗教而言,其对人生的指导,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渗透到人们的休闲生活之中,通过休闲、娱乐以及其中的伦理精神而体现出来。
  休闲的宗教渊源
  从holiday一词我们可以看出,在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西方文化里,节假日与宗教的神圣活动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圣经》以教义和宗教律令的形式规定了节日和休闲的意义。《旧约·创世纪》说:“到了第七日,神造物的工作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出埃及记》记载耶和华与以色列人订立《十戒》,其中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日你和你的儿女、奴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于安息日,定为圣日。”不过,虽然《圣经》以戒律的形式确定了假日(休闲)的合法性,但是它同时认为财富是接近神和通往天堂的障碍,人有了财富就会极尽享乐,“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在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思潮之下,身体的闲散状态是被严厉克制的,甚至被视为罪恶的。进入近代以后,资本主义兴起。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著名论述论证了清教徒在宗教的神圣职责的感召下努力工作,摒弃懒散和浪费的生活,克勤克俭,从而创造了资本主义文明。不管韦伯的观点是否无懈可击,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这是一个崇尚休闲、鼓励消费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或后现代社会),但这样一种生活样态与“上帝已死”以及宗教的世俗化又是一脉相承、紧密相连的。不管怎样,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自古以来就指导和影响着西方人对于休闲的态度和对休闲的选择。当然,更有意义的是,西方的几乎所有重大节日都有着宗教的来源: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
  对于有着千年农业传统的中国来说,说到休闲,不能不提到农闲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而这些娱乐活动又多半有着宗教的起源。从历史上看,与农事相关的宗教活动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重要场景。比如春耕时的祈福和秋收时的酬神。被认为是原始宗教文化留存的傩戏,就是在秋收后为酬神而进行的热闹的仪式和表演。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村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佛道两教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休闲领域同样可见其影响。比如与佛教有关的传统节日有盂兰盆会、腊八节等。还有混合了佛道两教的二月二龙抬头的庆祝仪式等。不过对中国人来说,最具代表性、有着广泛影响的宗教性娱乐活动,无疑是全国城乡大大小小的庙会。全国著名的有老北京的白云观庙会、老天津的天后出巡等。赶庙会,求菩萨,看大戏,不啻为全民性的既娱神又娱人的重要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注重世俗生活的性格和对宗教的世俗化改造。这里,善男信女虔诚的念祝声、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嬉戏声混合在一起。特别是这样的场合也是女性难得的出门机会和娱乐机会。白话小说和各种戏文里描述的很多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展开的。
  对于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文人墨客来说,休闲讲究的是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以达到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之目的。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喜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赞誉“体静心闲”。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都留下了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对佛、老的偏好,并因而显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殊风景。他们热衷于参禅、与僧侣往来,在悠闲之中透着闲适和幽雅。
  宗教与现代休闲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宗教世俗化的时代,并迎来了持续至今的宗教热。宗教对于休闲的意义有了新的面目和表现。比如,在印度,宗教热带来了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印度的许多电视频道在清晨都要播放晨祷,也有24小时播放印度教大师说教的频道;在宗教热的推动下,瑜伽、禅定和印医疗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并人满为患。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出现了与全球性的宗教复兴和宗教世俗化相呼应的宗教热。曾被压抑的宗教活动从地下转入正常,各种宗教的入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一些宗教文化活动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种种表现来看,在当前中国,与宗教有关的事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世俗化的宗教在很多方面都与个体的实际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并且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开始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为此香港佛教界人士还呼吁将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设为公众假日。
  宗教与世俗化
  国际社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世俗化是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没有社会的世俗化和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和世俗化本来就是携手并进的关系。
  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韦伯曾经指出:“我们时代的命运特征是理性化、理智化,首要的则是世界的祛魅。”在韦伯那里,世界的祛魅与理性化是经常可以互用的两个概念。遵循韦伯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世俗化就是世界祛魅或理性化的过程。还有不少学者倾向于认为,世俗化即非神圣化,它意指—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之羁绊,社会各种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向“世俗”的变化。
  大致上来说,世俗化的主要表现可以从社会和宗教两个方面来看。社会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是政教分离(包括教育与宗教分离、法律与宗教分离等)。所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世俗化与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规则的法理化等都是相伴而生的。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包括对教义做适应社会需要的解释,在实践方式上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应于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以及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等等。宗教世俗化现象不限于基督教,而是各种宗教共有的现象。以基督教新教为例,教会更多地充当了社区社交活动的场所,它们组织老人俱乐部、婚姻咨询处乃至旅游观光,引入心理疗法等。在传教方面,也越来越多地运用现代化的工具,例如用电台广播传教,建立电视教堂,用电脑传送经文等。
  在中国,宗教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与西方有所不同,因而社会的世俗化也表现不同。但是社会各领域和制度层面逐步理性化则是基本相同的。正是以理性化为指导,上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休闲生活的发展是现代化程度加快、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市场经济强大的力量所带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乃是世俗化的表徽。世俗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充分地肯定现世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表现出以功利为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当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加上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英雄没有神圣感的时代。另一重要的方面则是,当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的时候,各种社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现有的文化和教育模式也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困惑,于是很多人开始主动接触宗教,试图找到精神的寄托。不可忽视的方面还有国家层面上也鼓励“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宗教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重新包装。
  在这些现实的需求和压力之下,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发展自身,宗教方面的相应变化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当然,中国的任何一种宗教在历史上都已经被顽固的世俗化力量所改造。但是宗教在当前遇到的是市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在这样的浪潮下,中国的宗教与全球性的宗教世俗化相呼应,在组织、传播方式、说教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切合现实的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正是在诸多条件和影响之下,宗教极有可能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扮演着新的重要的角色。
  如果说在蓬勃发展和大力推进的休闲产业的背后是市场经济,那么在不断升温的宗教热尤其是宗教性休闲的背后,其实质就是市场与宗教世俗化的结合。这里我们看到了世俗化无所不在的力量。正如前所说,世俗化是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休闲生活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世俗化,所以不能说世俗化是好的或坏的,而应该对之进行审慎的分析。另—方面,现代宗教借助世俗化的力量,推动宗教热的发展,推动宗教对于人生的指引以及人心凝聚作用。我们看到,在现代化的新时期,宗教进入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并成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