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思想探讨心性法门
从儒家思想探讨心性法门
中华文化五千年以来,有一个道统,是甚么道统呢?一代一代明师圣圣相传的性理心法。韩愈在“原道篇”中说:“斯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代代相传的道统内涵)<论语尧曰篇>:“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帝尧让位传给帝舜时,以“允执厥中”四字传之于舜。至舜让位于禹时,则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法,传之于禹。中华道统由尧奠其基础,至舜时发展成为十六字心法。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子思在<中庸第一章天命章>中叙述,孔子所传之道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自尧舜以来道统的延伸。上天赋于人的气禀(人的本心本性来自于上天的赋予)叫做性,顺著本心本性去做叫做道,修明道的本末,无偏失,就是教化。而道是片刻不可离开的啊!如可离开,那就不叫做正道。子思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性必须由诚开始,能尽自己的本性,则能尽众人的本性,能尽众人的本性,则能尽万物的本性,能尽万物的本性,则能赞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生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才,也就是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之所命谓之性,此性谓之道心,上天谓之灵性,赋于人身谓之性理。天赋人性,至善至纯,此性不能离开人身,但人却迷真逐妄,不知发挥良心天性,流浪于苦海之中,若不得明师指点,悟透生命的真谛,将迷失自我,而导致堕于四生六道轮回之边缘。
有一次,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谓忠恕?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贯之道,既忠恕之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所以以诚尽己,推己以及人。简言之,既一“爱”字。爱为人生之中心,无爱不成人生。爱既忠恕之道。但当今世道衰微,邪说暴行若要拯救人心,唯有道才能挽救人心。
庄子有一种感慨,庄子在齐物论第(二)说:“道隐于小诚,言隐于荣华。”很多事理很容易被一些浮华不实的话将内心的真理隐盖住。在论语子张第四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道隐于小诚,日本人把它表现得最彻底。如几个人在一起插花就叫做“花道”,泡茶就叫做“茶道”,写书法就叫“书道”,无聊时拿木棍比画叫“剑道”,觉得不够刺激,摔了起来叫“柔道”。中国的文化传到日本二千多年了,不管佛法也好禅宗也好,日本人表现得都不错,但如何契入本心与触及到它的本体呢?佛法讲:“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古人讲真正的话不在多,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伯牙与钟子期,因伯牙擅长鼓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他们两人彼此相知,知音难遇,心灵相契合。后来钟子期病死了,伯牙把琴弦断(断弦)从此就不再弹琴。相信在座各位也有此种感觉。所以李遇山有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愿心有灵犀一点通。”虽彼此心灵相契合就够了,不在于文字语言;所以庄子禅述道的哲理。老子在‘道德经’观妙章中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位圣人相遇皆默默无言。
以前,有位琴师名叫昭文,他琴技已达至高无上的境界
,但有一天他将琴打碎了,再也不弹琴了,因为他发现只要弹出一个声音,便会失掉更多的天籁之音,唯有在不弹时才能领悟到万籁有声。因为只有自然的音律才是完整无缺的。总之,文字是有穷尽的,而道是形而上的,不是用言语文字可以解说的、涵盖的。因此我们应该放下我们的知识,放下我们的听觉,大家都没有听我也没有讲,如果这一节有意义的话,我只有一个看法,我只拿一面镜子给大家看,等一下你会在镜中看到完美的、圆满的、庄严的、自如的、无缺的你。这跟镜子没有关系,因为我没有给你,因为你本来就完美无缺,而我要给你的,你本来就已经有了。然后我们如苏东坡在赤壁赋所讲的:“众亦乃之所如,领万情之茫然。”咱们一起神游在一种渺不可测的、无穷无尽的、庄严神圣的、无限量的真实生命世界里。
一. 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自古以来不知多少天文学家,花尽一生的时间去搜集天文资料,也难以了解天体的全貌,但天地真理原则是永远不变的,很多宗教家也都从无到有谈论起,尤其是基督教在‘创世录’第三章第二十九节中谈:“大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上帝。”还有一句话说:上帝还没有创造万物之前,上帝就在万物那里存在。
天地是活的,天体是圆的,永远动著,我们不必去探讨它存在多少星座或多少物质,而是要去了解它所创造的原理和生生不息的原则。我们虽不太了解,但圣经中记载著
,上帝用七天时间来开辟天地,创造人类,以后世界上才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也有了高山、丘陵、湖泊和溪流,以及各种花草树木。【上帝如何创造天地呢?】
第一天,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黑暗的,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
第二天,造出空气,上帝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
第三天,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集在一起,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第四天,定节令、日子、年岁,和二个光(日和月)。
第五天,在海中有大鱼和活的生物,在空中有飞鸟。
第六天,上帝依照自己的模样来造人类,有首歌叫你浓我浓,从这首歌取一点灵感,上帝用泥土和水来捏造,搓揉好后,放在太阳下晒,在捏好的泥土上挖两个洞,吹一口气,就变成黑人了,因在太阳下晒了太久了。第二次创造比第一次更有灵感,将捏好的人形放在太阳下,挖两个洞两吹一口气,就变成了白人,因为没有晒到太阳,所以很多白人喜欢到海边去晒太阳,听说比较有营养。第三次越神奇越奇妙越有创造力,将第一次时间,加上第二次时间,除以二,结果就跑出了黄种人,所以我们是上帝最好的杰作,是上帝最佳的选民。上帝又怕人类太寂寞,在天地中还有星星、太阳、彩虹、山和水、花草树木来陪衬,这完全要感恩于上帝的恩德。圣人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来报恩。”美国人讲:“上帝赐我吃、赐我穿、赐给我们一切。阿门!”
第七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便歇了一切的土安息了,上帝赐此日为“圣日”。所以,人们每周都休息一天。
所以孔子讲四海之内皆兄弟,耶稣基督讲“博爱”(爱你的敌人),孔子讲“仁”。听说有两位科学家去请教爱因斯坦先生,“人人称您为科学之父,但是您到了晚年为何放弃科学走向宗教信仰呢?”爱因斯坦先生说:“请问谁将天上的日月星辰排得那么巧妙呢?”一杯水都要有人端来,何况整个天地自然奥妙呢?我们再来谈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大约在二千多年前,在迦毗罗卫国(蓝毗尼园中的菩提树下诞生了一位圣人),名叫悉达多太子,有一天他和侍卫驾车游四城门,瞥见拄杖而行的偻佝老人和满身烂疮、痛苦呻吟的病人,从此之后,他的脑中常沉思竟日,茶不思、饭不想的,“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同样是人,为何有尊卑的区别?为何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每天沉思著人类四大问题,他要寻求人类生老病死的原因及解脱之道。二十九岁有一天晚上便离家,去寻解脱生死救人救世的法门。苦修了六年证悟了生死,六年苦行,常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这个“行”字以现象界来讲,它本身有种迁流的意思存在,如桌上这朵花看起来很漂亮,其实它已慢慢在淍谢了,再看看自己,现今的你不觉得老,但已一年不比一年了。所以世间的东西
、物质它会随无常的变化,经不起时间空间的变化和考验
,为何会如此呢?因诸法无我,“法”在佛经的注解很多,但在这里指一切的存在,一切的存在没有一个我。“我”就是主宰的意思,“我”就是上帝。但佛经不讲主宰,它讲因缘,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有因就有缘,又叫和合。它是暂时的,因缘一改变,它就变化了。弟子好奇问道:“老师,你说因缘,因缘从哪里来?”佛陀告诉弟子,因缘从无始劫以来,“劫”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时空单位,也就是没有一个开始的开始。古早人给他一个符号(○)称为无极,以时间来说它无穷无尽,就是说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以空间来讲是“无量无边”。这个(○)来讲就构成了整个宇宙世界,中庸第一章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中就是道的本体。但它不能一直不变,所以无极一变生太极,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生就有死。易经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此生生不息。到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另取一个名字叫“天”。中国人讲天,讲天人合一,讲浩天罔极比昌则天,何其有及,天生烝民,做之君,坐之师。故烝民之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记得中国唐朝有一个女皇帝叫做武则天,他虽然目中无人,但她不敢目中无天。论语泰伯篇第八篇孔老夫子称赞“尧”如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要我们学习尧之德性,如天之高明,地之薄厚。所以古代女皇帝见到天也须跪下来,自称是它的儿子,还要祭拜它。在中国北京有一个天坛,宫殿里头匾额上刻了四个大字【维皇上帝】用来祭拜天地。儒家讲天,道家讲道,所以老子清静经中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从以上我们可知不论是上帝、阿拉、耶和华、因缘、无极、真如也好,它只是个名相而已,一落入名相、名称就麻烦。各宗教的名称虽不同,但本体相同,现象界我们虽然容易懂,但整个宇宙天地的真理,圣人深恐人们不太了解,才告诉我们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文字虽是一种名称,但也不得不立文字告知世人。上帝创造天地的奥妙、神奇、伟大与苦心。
二、道是佛与众生本来的面目
中国有一则故事很有趣,话说清末年代有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另外一个名字叫“石头记”,这本书很热门,也很畅销。内容是谈,相传上古时期“天”,是用四根柱子来支撑天地。
古早古早以前,传说天上的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夺权位,从天上打到凡间。水神乘著云车,引发大波浪,想把祝融淹死,火神也不甘示弱,吐出熊熊的火焰,二人战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共工知道自己无法战胜祝融,便往西方的大荒原逃去,来到不周山,眼见前后无退路,就一头撞向不周山,霎时轰隆巨响,半边的天空崩塌下来
。这不周山正是支撑天地四方的天柱之一,共工这一撞竟然给撞断了,天柱断了,所有河川都往东南方向流去,而太阳、月亮和星星,也沉落到西方。刹那间,天空向西北倾斜,大地向东南方向倾斜,造成“天柱折,地维缺。”此时天空破了一个大洞。(听说,南极那边天空臭氧层也破了一个洞,人类赖以居住的地球气温上升,臭氧层出现破洞,雨雪酸化,沙漠面积扩张,渐渐的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世界各地科学家正积极研商如何补天的事。)雷电交加倾盆大雨泻下,洪水不断的从地底喷涌出,波浪滔天造成天下水患,夺走不少人的生命,大地满目疮痍,人类四处逃窜。此时, 上帝便命女娲娘娘补天。(传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她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人,始作笙簧,是最早用竹子做乐器的人。又制嫁娶之礼,规定同姓氏的男女不可结婚,改变了人的品质。)女娲娘娘请伏羲来衡量天的大小,就在大荒山上开始炼石补天,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的五色石。(因为炼过所以称为宝石。)天补好了,剩下一块就丢在大荒山上的青埂峰之下,因为炼石所以会通灵,因为五色所以叫宝玉。(从此后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幸好,女娲娘娘炼石补天,要不然我们就看不见晨曦、晚霞,雨后也看不到彩虹了。
话说丢在青埂峰下,不能补天之憾的这块宝玉,经过日月照射吸收天地浩然之气,慢慢的成形,后因不甘寂寞,有一天便投胎来到人间叫“贾宝玉”,听说贾宝玉一出生嘴巴含一块玉,祖母很疼爱他,便装玉放在厨柜上,贾宝玉从小喜好游山玩水,不喜欢读书,母亲因而烦恼而去逝
,父亲再续弦,娶了一位叫赵依娘,也生了一个儿子叫贾环,她发现贾环不受众人疼爱,中国有句话说:“三千宠爱在一身。”大家把爱都给了贾宝玉。造成后母由爱而生恨,就找了巫婆做法,贾宝玉便胡言乱语,整日晕晕沉沉,便病倒了,病在危急之际,来了二位真人,一位叫“茫茫大士”,一位叫“渺渺真人”来到贾家,便请贾宝玉的祖母将柜里的玉交给真人放在手中口中念念有词,将玉给贾宝玉一看,病就痊愈了。后来贾宝玉不再贪念红尘,看淡世间,悟透人生,便出家修行。这个故事是一个比喻一个禅机,有一本书叫“红楼梦与禅”里面讲了很多禅机,所以佛法只是来告诉我们,要我们认识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个在禅宗叫本地风光,也就是回到原来的所在地。佛恐怕众生无法触及到本体,只在小乘佛法打转,对一些大乘佛法真如本体更难认清。佛陀不得不告诉我们。有一次,释迦牟尼佛问弟子,人会不会老,人会不会死?什么是不变的,弟子说:“难道不是这样吗?”我30岁、40岁去爬山,一口气就能爬上去,我没有感觉我老了,到了50岁再去爬山,中间要停止一次,才能到终点。但到了60岁就不一样,的确感觉有点在老。佛陀说:“那你是不是从50岁到60岁都不老,到了60岁才突然老了?”正如我们的头发它不是60岁才开始长白头发,而是它每天都在变化的,工作、睡觉,它都在长呀!孔子有一次站在大川,联想到时光一去不复返,深感生命只在一瞬即逝之间,因而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他却不气馁、不灰心、生命虽然空无所有,但可以在“无”中创造出“有”来。所以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相同意思。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其实你不会老、不会死。从小我看恒河,现在再来看这条恒河,它有没有减少?没有哦!所以,牛顿告诉我们一句真理:“动的是一直线在动,变化的是它的外表,它是静止不动的。”释迦牟尼佛说:“世间的东西有一种叫做主,一种叫做客。”我们来看今天的天气,一下子晴天,一下子雨天,一下子刮大风、下大雨,但以虚空来讲,它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外表。古人常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管世间如何变,不变的还是你(本体“灵性”是不变的),所以今天你在这边死,那边又生了,这边生,那边又死了,但有一个不生不死的,其实你没有生,你也没有死,生死只是游戏。就好像我们的手,它可以变成拳头、又变成掌,“掌生了,拳头就灭了”,但是我的手没有生死,生死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为什么认为有生死呢?我们被外表所骗,因为人太执著现象界的一切,导致无法认清自我。“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授记品”里有一则故事比喻得很恰当:
有一个贫穷的人,去拜访一个富有又显赫的亲戚,这位亲戚不但没瞧不起他,反而热诚地款待他。因此他尽兴的喝,最后醉倒了,亲戚看到他烂醉如泥实为感慨,于是在他的衣服里缝了一些珍贵的珠宝,又巧遇有公事必须外出
,一时无法向他告别,便令仆人送他回去。当他清醒后,也并不知道此事,仍旧过著飘泊的日子,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那位亲戚看他依旧落魄,深感纳闷,便把藏在珠宝的事告诉他,当下恍然大悟,原来在自己的衣袖里藏有贵重的珠宝。
以上几个故事给我们深深启示:
1、世人只为三餐整日向外追寻,却忘了自身宝藏佛性(如六祖云:道在自身,身外无道。)
2、陵郁山主不慎滑倒因而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3、赵州禅师,为了训示后人须认清自我,并时时回光返照自己的佛性,勿执迷于一切假象。怪不得赵州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真佛内里坐。”
4、人人皆具如来佛性,本自俱足,本自清净无染,就在众生的自身中,但人皆一昧往外追寻,而终觅不可得,落得“贪看天上月,失却掌中珠”的悲剧。
在一次偶然的机缘,和几位朋友一同到埃及旅游,在导游的安排下去,参观金字塔并观赏木乃伊遗体。有一件奇怪且令人不解的事,当我们要走下阶梯看木乃伊时,看到墙壁上面有一块很大的石碑用英文写著:“以前,我跟你一样,以后,你会跟我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两句的意思是,以前,我跟你一样是“生”,以后,你会跟我一样是“死”。
从这一段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是无常的,但是很少人主动去体悟“生死之道”,而迷迷糊糊的过一生,也不知去求道、修心。中国道统有一段求心录讲得很棒,咱们一起来探讨、分享,历代圣贤、菩萨,如何开悟、拜师、求生死法门的精采片段。
三、求心录(人生为何要求道)
有一位儿子问父亲,人为何会生、为何会死、是否有灵魂的存在、有轮回?
父亲对他的儿子说:“你去拿一粒苹果来。”儿子拿来一粒苹果。
父亲说:“将它剖开。”
爸爸问儿子说:“你看到了什么?”
儿子说:“只有几粒种子。”
父亲对儿子说:“你选择其中的一粒种子,再剖开看看。”
儿子告诉父亲说:“里面什么皆没?”
父亲对儿子说:“儿子呀!那微妙的本体是看不见的真。能使一棵大树得以存在,是那无相的本体,这是看不见的真,儿子呀,你也像这粒种子一样,剖开来看一无所有。”
电视上有一则广告内容说的很棒,有位母亲端了一杯牛奶告诉孩子说:“喝了就会像大树一样。”这句话含有深奥的哲理。虽眼前看不出成果,但随著时间日子的转换,孩子渐渐也长高长壮了。正如广告说的:“喝了就会向大树一样。”在相互对答下,儿子依然无法悟出父亲提示的道理,于是再度请教父亲,以下是父子间的对话。
儿子说:“老爸,我还是不懂其中的真理。请讲浅白一点。”
父亲说:“儿子!你去拿一包盐,再端一杯水来。”
父亲对儿子说:“请将这包盐放进这杯水里,几小时后,你再端这杯水来见我。”
父亲告诉儿子:“请你把刚才放进杯子里的盐巴,拿出来给我!”
儿子面有难色,心想盐巴早已溶化了,怎么拿得出来。
父亲说:“用手沾一沾杯中里的水,告诉我杯里的味道怎么样?”
儿子笑著说:“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是咸的,这还用问吗?”
父亲对儿子说:“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刻,我们将这杯水端到太阳下,几小时后,你便会了解其中微妙微窍的道理。”几小时后,杯中的水果真不见了,盐巴跑出来了。
父亲于是对儿子说:“儿子呀!你跟水中的盐一样,在你这个身体里面,你虽还没有体会到,那微妙的本体是看不见的真。在水中虽看不见,却有它的存在,儿子呀!水如果蒸发了,盐还是在的。儿子呀,你也是这样,虽一无所见,却有它的存在。”
佛经有一则寓言,讲的更贴切又真实,话说有位在家居士,修行多年,始终无法悟透本心见自本性,(找不到自我),经一位同修引导,便登门请示马祖禅宗大师,禅师便问“何谓佛”,居士便答“佛本不可说也”。马祖禅师觉得这位居士很有慧根,俩人便闲聊起来,以下是禅师与居士二人的对答:
马祖禅师问:“我用什么跟你讲话。”
居士答:“口”。
马祖禅师说:“口乃无情之物,何能言语。”你再想想看
居士答:“我有一个心,命令我的口,跟您讲话。”
禅师云:“既然你有一个心,命令你的口,跟我讲话,那么请你告诉我,心在何处,是否能拿出来让我看看。”
居士答:“心乃无形之物,怎能拿得出来呢?”拿出来便死了。
禅师云:“既然是拿不出来,那你怎么知道?有一个心命令你的口跟我讲话呢?”
居士面对禅师,无言以对,愣住在那里。
禅师便伸手拍了一下,居士恍然大悟,便答道“我有一个感觉,命令我的心,告诉我的口跟你讲话。”
禅师云:“死人也有一张嘴巴,一个心,那他怎么不会说话呢?请你打他看有没有感觉。”若有感觉的话,岂不是人吓人吓死人!
禅师直语道破说:“好!我再问你,既然你有一个感觉,那么给你感觉那位是谁?”
《金刚经》云:“真人不讲理,处处跟随你,睡时伴你睡,醒时跟你起,你不认识他,他却认识你,有朝看破他,诸佛皆欢喜。”禅师接著又说道,这么说:“叫你吃饭、叫你睡觉、叫你穿衣、能分辨是非、善恶那位,你也不知道了。”那你怎么知道你有一个心呢?
居士:“哑然无语。”呆若木鸡,愣住…
经过禅师的开示后,茅塞顿开,感激涕零,叩头答谢。
在禅宗经典中像如此类似师徒对话,启悟心性的故事很多
。可见“心”很重要,孟子在尽心篇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一个人若不解自己的心,就无法悟透自己的性。像寒山子以最浅白的文字,道出他对心的体悟“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大日经》里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知道自己的心,那就明白自我真如本性。释迦牟尼佛曾开示:“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牲地狱,皆心所为。”五苦章句经云:“为善的人,心是甘露法;至于为恶的人,心是万毒根;因此医病当从内心医起,救人当从内心救起。般泥洹经云:“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
我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在《达摩血脉论》一书中有一段精采绝伦的文字,他说:“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贪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贪佛。佛不度佛,将心贪佛不识佛。可见心是一切的主宰,心虽是无形,身虽有形,以无形之心支配著有形之身,才能有知觉,常言道有性(灵性)无命(无肉体),怎修真,有命(有肉体)无性(无灵性)怎成形。台湾有句谚语:“性在人在,性去人亡。”即是死尸一具。总之,真我在,我是人,真我去,我是尸。“心”是禅的关键,成佛的阶梯,但“心”不易捉摸,不易理解。总之不了解它,就不了解禅,
圣人讲的虚灵不昧一定有,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妙心看不见、听不到),实相无相(实在有,但是看不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定得要传)。”禅的最高境界是“见性成佛”,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那是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的意思,是叫人去看清、悟透潜藏在心里的纯真的佛性。而“见性成佛”是隐藏在身,的真如本体,那颗圆陀陀光灼灼的光明自性显露出来,回复到自我本来的面目,也就是找到自我佛性,能领悟了纯真的本性,当下既是佛,就是本来的佛性。
道就是理,无极的真理,为什么叫无极?空到极点了,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所以佛家讲:“空”,说空又有,说有又看不见,所以佛家说:“色空不二”;圣人则说:“虚灵不昧”,两个有什么关系呢?空就是没有,没有就是虚,虚就是空;《灵》一定有,但是看又看不见,所以称为虚灵不昧,永远是有的。所以我们得这一指点为“心法”,既是心法,书上一定没有,要是有,又何必说是心法呢?我们有心,但是没有思想,大脑小脑也不会思想。这一点就是道德经讲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既是谷神,上那儿去找呢?山谷里那有神呢?我们得这一指点,马上就明白了,这里就是山谷,这里有一窍,谷是不动的,所以真人不会死。圣人讲的虚灵不昧一定有,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妙心看不见、听不到),实相无相(实在有,但是看不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定得要传,因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佛经记载的明明白白,大法师没得这一点,讲一辈子佛经也找不到,所以说:“读破千经万典,不如明师这一点。”这就是道的殊胜。(亦是不二法门。)
“性”就是历代禅宗大师所指示的“心”,铃木大拙博士说:“达摩的“心”,慧能大师称之为“见性””。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一开头六祖慧能便说:“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法海初参六祖慧能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就是慧能大师所言的“心与性”。我们都知道当初慧能第一次听到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便已经触觉到自性的真如本体。再经五组大师开示后进改变了他整个一生。所以找“心”很重要,用心去体悟,更是重要的生死关键。
<六祖坛行由品第一>慧能大师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可见自古修行者,为了要追求心性法门,了脱生死之道,皆要千里访明师,万里求口诀。咱们再来看一段禅宗的公案。
德山宣鉴四川剑南人,俗姓周,因早些出家,博阅律藏,又精通经,人人都称他为周金刚。后来他听到南方禅学很盛,讲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或佛,便更气愤不平,决心到南方去理论挑战禅宗,于是便挑者青龙疏抄,由四川走向湖南,有一天,在路途上遇到了一位卖烧饼的老太婆,肚子也饿了,便向老太婆买两个烧饼充饥,老太婆随口问道:“你背的是什么书?”“里面讲解的是哪部经?”
德山云:“这是青龙疏抄。”“里面讲解的是金刚经。”
老太婆云:“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来,免费送你点心。”老太婆问‘金刚经’曾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点的是那个心?”周金刚一时回答不出来,错愕在那儿!老太婆挑起烧饼说:“对不起,点心不供奉,请你到别处去买吧!”
德山只好饿著肚子直往龙潭,来到了龙潭,有位大师亲切问道:“你已到啦!”德山云:“我早向往龙潭,可是来到这里,也不见潭,龙也不现。”此时夜幕已低垂,大师说:“一路辛苦了,我引你回禅房休息吧!”此刻天色已暗,大师点了一只烛火,便将烛光交给德山,正当德山接过烛光之时,龙潭突然吹了一口气——“呼!”刹那间,烛火熄了,就在此刻,德山当下大彻大悟。
第二天,德山把青龙书抄在法堂上烧掉。言道:“穷诸玄辩,若ㄧ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诸佛妙法不是用言语文字可辩论,天地之间奥妙之真理 ‘道’,就如同再多的水,倾倒在海中,也没有什么感觉,天地之间的奥妙。)这个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1、当外在的光亮熄灭后,内在的心灯才射出了它的光辉。
2、当一个人失去依赖的对象后,自己的潜能才会完全发挥出来。
3、<六祖坛般若品第二>慧能大师云:“智慧关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自本心,即得解脱。”
总之性理心法,是没有文字的,圣人留下经典,借著文字来说明或证明性理心法,但是没有经过明师一指点,念一辈子佛经也成不了佛,念一辈子四书、五经也成不了圣人。历代的圣人、佛祖、菩萨不是念经成的,不是有学问成的。所以说心性法门是亘古不传的秘宝,既然是秘宝,外表一定看不出来。中国的道统告诉我们,代代帝皇圣圣相传之道,以心印心,就是印证这一点。这叫天命可畏。所以从古自今性要悟、命要传,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云
:“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当了解,孔子一生担当传天道之使命,周游列国其目的是明传四书暗传道。
四、道就是圣圣相传的心法
中国有一个命脉庄子讲薪尽火传,木头可以用来燃烧,但火却永远的传递下去,没有穷尽,继续传于宇宙天地之间。从这个真理告诉我们形体有死亡的一天,但是精神,思想却可以一再传下去永远不灭。儒家、释家、道家皆一样,现今白阳时期儒家应运,咱们来谈谈儒家这一段,我们知道宋朝的二程理学家叫程颐、程颢有一天对朱熹说,你想复兴儒家,首先咱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叫孔、颜乐道。孔子跟颜回怎么乐?孔子在论语一书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论语一书中,有谁乐呢?就是他们二位。(孔子、颜回)颜回怎么乐呢?<在雍也第六篇10>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怎么乐呢?<在述而第七篇16>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们二人之间彼此生命的相照,心灵的相契合,然后两人就好像唱相声(双簧)一般,每次两人一答一唱一和,孔老夫子一谈到颜回,都会先称赞颜回,<在雍也第六篇3>孔子曰:“贤哉回也,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在述而第七篇11>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贤哉回也。<述而第七篇29>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贤哉回也,<在雍也第六篇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然而颜回呢?每次当别人问起颜回,(那您老师呢)颜回如何来称赞孔子呢?<在子罕第九篇11>颜回称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孔子的道不可思议。师生两人就高兴的唱起双簧来,但没有想到颜回三十二岁就不再唱了(归天)。孔子自己一个人,不但伤心、又很难过,颜回死了,孔子在:<先进第十一篇9>“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伤心哭,天丧予,天丧予。这时候学生深感奇怪,就问;老师你怎么哭得那么伤心呢?也许是巧合,就在此时,孔子的儿子孔鲤也死了。孔鲤死了在论语一书里没有记载,但是在孔子家谱确有记载,伯鲤死了,那孔子怎么说:<在先进第十一篇10>孔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每个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自已的儿子死了,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别人的儿子死了,说:“天丧予,天丧予。”那这究竟是何原因呢?因为伯鲤是传他的香火“后代”他已经结婚有了后世。但是颜回不一样,颜回是继承孔子这盏心灯。〈代代相传的道统心法〉。差别就在此。所以孔老夫子很难过,想要从他的弟子里面再寻找。为何找子贡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下类几点:
1、 子贡是孔子的大弟子。
2、 子贡这个人尊师重道“孔子死了,子贡带著大家给孔子卢墓三年,三年后来子贡将其弟子送走,又亲自卢墓三年。”这是子贡尊师重道之处。
3、 子贡这人谦虚。有一次老师对子贡说你跟颜回两人相比较,你认为谁较好呢?<在公治长第五篇2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子贡谦虚且惭愧的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4、 子贡这个人富而好礼。子贡不但有钱且彬彬有礼、风度翩翩。孔子在<在先进篇第十一13>称赞“子贡侃侃如也。”
5、 子贡这个人乐善好施。你跟他出门吃的用的都是子贡请客,并且还送你回家。孔子在<公治长第五篇5>称赞子贡是瑚琏也。(用以比喻子贡虽不是个完美的人,但也是个人才)。但是我们知道子贡为何没有成就圣贤之原因为何?我们多知道,孔子讲的是天人合一之道。但子贡在人道上做得很好,但是一论起“天、性理天道”,就被当掉了。这也难怪子贡为何会感叹!<公治长第五篇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理心法是需以心印心,而不是用言语代表。
6、 有一天孔子对学生及子贡说:<在卫灵公第十五篇3>“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以为我书读得很多才上台讲道的吗?)子贡说:“然,非也
?”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是佛法说的不二道理。
7、 颜回死了,孔子在<宪问第十四篇14>云:“莫而知也乎!”子贡说:“何为其莫知也乎?”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颜回已经不在了,孔子感叹只有天了解我,所以说自古圣人皆寂寞。
8、 孔子在<先进篇第十一19>说:“回也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他依然两袖清风,但是他口袋空空的只有一张公车票,什么都没有,死了连棺材也没有,这个叫贫道贫道。所以孔子在<卫灵公篇第十五31>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子贡无法继承天命的原因首在。
从以上咱们清楚了解,孔子不得已才将道传给曾子。为什么曾子可以继承儒家大业呢?曾子这个人很孝顺。孔子跟他讲孝经。曾子智慧好又肯苦修行<从泰伯第八篇3>曾子有疾,召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渊如履薄冰。”<学而第一篇4>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是曾子。所以曾子不断的苦修行到了<泰伯第八篇6>。曾子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到了后来曾子更不一样了。<泰伯第八篇7>“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曾子已经到了任重而道远之时
,他已经是到了尧、舜地步“圣人之境界”他从一个谨慎小心苦修苦炼,去探讨澈悟生命的历程中去突破。其主要原因是他肯下功夫。最主要他能体悟到道之宝贵奥妙。所以有一次孔子在讲课时,讲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说:“唯。”<论语里仁15>然后孔子就下课了。这好像有点禅宗公案的样子。之后弟子问曾子。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所以曾子得到孔子的肯定,而将道脉、心法传承给曾子。所以跟随孔子修行成就“二圣四配七十二贤”。
◎朱子之句序:“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人而是也故事之于书传授孟子。
今白阳应运,明师降世,圣人云:“自古以来明师难遇,真道难逢。”大道降在人间,济公活佛、月慧菩萨悲愿宏深,倒装降世,奉天承运,一贯正宗,继往开来。指明人心、见性成佛,打开我们本来的面目。降下自古不轻传的不二法门,古云:“佛佛唯传本法,师师密付本心。”咱们当效法诸佛菩萨,发大悲愿,上体天心,济困扶危,广渡有缘佛子,发扬圣道,这才是修道贤士之使命也!
五、求法录
有一次,释迦牟尼抓起地上的一把泥土,问阿难说:“我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
阿难回答:“当然是大地土多。”
释迦牟尼于是对阿难开示:“众生如大地土,得人身如我手中土。”
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得人身难。要拥有人身,三世修来的福德,才能拥有人身,故人身难得。台湾人口与世界人口的总数量来比,犹如风中的沙手中的土,那么的渺小
,其实众生在宇宙里,只是像一小撮泥土罢了,那么,做为一个人的珍贵与难得可想得知。
佛教到了中国以后,中国的禅师对于束缚的看法和观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禅”,本是无言的境界,虽言:“语言文字,举心动念,虽非禅意,但扬眉瞬目,搬柴运水,又无非禅机。”但禅确有无限的意义、内容、境界。修行者需透过大智慧的开、示、悟、入,为解脱束缚,寻求“生死法门”,便可找到一条更快速的解脱之道。
‘宗门杂录’——释迦摩尼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拈华于灵鹫山会,以心印心。西传四七,至菩提达摩,东来此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达摩尊者为西方二十八代祖。(亦是后东方十八代祖达摩初祖)以下是继承道统心法的摘录:
1.达摩初祖,原名菩提多罗,生于西域南印度国,为香枝国王第三太子。自幼佛性不昧,不恋王位,从般若多罗尊者与菩提多罗话里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是:
般若多罗尊者有一天问菩提多罗道:“诸物之中,何为最高?”
菩提多罗答:“人我为最高”
般若多罗尊者又问:“诸物之中,何为最大?”
菩提多罗答:“法性最大”
般若多罗尊者,实为赞赏,便许他为法器,说他于诸法,已得通量,赐名达摩,意为通大。菩提多罗后来便出家,拜在二十七代祖般若多罗慈者门下修行,后证悟万法归一
,至善之道,传授佛门心法,正法眼藏,不二法门,是为印度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尊者。在印度弘法六十四年,并遵照其师涅槃时的咐嘱:“于我灭度后,汝可到东方中土去,以阐扬佛法渡世。”于是东渡,泛海至广洲,时为南北朝时,正值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520年)到达中土。
2.神光二祖:(菩提达摩尊者渡化神光)
早于中国战国时孟子归天,心法失传,至南朝梁武帝,经志公禅师点化,善知三世因果。(可参考42品因果录)因此武帝勤修善果广种福田,传圣旨,以告知天下百姓,五里修庵,十里修庙,尊重佛道,善气冲天,遂感动虚空过往神曹,奏知三教圣人,因中土道统久废无承继,派选西方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祖师,东渡承继中土道统,传真空妙用,不立文字,只以口传心印以接原良。欲将大道传授武帝,因梁武帝自以为行善布施,功德无量,定可超脱生死。达摩云:“布施行善,不成功德。”武帝听了心中不悦,反将用玉棍打出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心中实为感叹,祖师云:“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迷人不识西来意,无字真经世难寻。”达摩祖师,感叹!武帝无缘,便遂转金陵,来到王舍城中,黄花山,见慧可在此讲经说法49年,人天百万听讲,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教化众生,功德浩大。
达摩祖师来到神光台前,拱手问之,“先生所讲说者何也?”
神光曰:“吾讲的是经,说的是法也。”
达摩祖师曰:“经在何处?法在何处?有何用处?”
神光曰:“经、法俱在书纸上,法可超生了死?”
达摩祖师曰:“白纸写黑字,怎么说是经、是法,又岂能超脱生死呢?”
达摩祖师便拿起纸与笔,在纸上画个圈,里头写个“饼”字,交给神光说:“这个饼给你充饥。”
神光曰:“纸上的饼怎么能充饥呢?”
达摩祖师曰:“纸上的饼既然不能充饥,那么纸上的文字、佛法,怎能超生死呢?”
神光曰:“我讲经说法,渡人无量,怎说无益,你岂不是轻贱佛法,罪莫大焉?”
达摩祖师曰:“我非轻贱佛法,你全不究佛之心印真法,执著经书说法,可谓不明佛法也。”
神光曰:“吾讲的是‘万法归一’之道,怎说不明佛法呢?”
达摩祖师曰:“万法归一,请问‘一’归何处?”
神光大师久久难以启齿,恳请菩提达摩祖师为大家开示佛法,达摩祖师登上经坛木,二目守玄,一言不语,神光又急又怒,手执铁素珠,迎面打去,遂打落达摩祖师门牙,口含齿血往西而去。达摩祖师含血忍痛默默省思著,本想要隐避,但又恐道统无人继承,而后人不能归根认祖复命
,焉能得道,超脱“生死”法门,便取下身上数珠10粒化为十殿阎君,来到神光讲经说法台之侧,神光曰:“你等何方神圣?”
阎君曰:“吾等是十殿阎君,因你阳寿已满,今日特来带你生魂回地府。”
神光大吃一惊言道:“我讲经说法49年,积有无量功德,难道难躲阎君乎?”
阎君曰:“你未得真道、又不解生死法门岂能免乎!”
神光曰:“真道、真法何人有?”
阎君曰:“那位被你打落牙龈的高僧大德,他乃是西天真佛,晓得无字真经,一贯真传。”神光闻听之下,悔恨当初,错失机缘,恳求阎君暂且饶我不死,好让吾去叩求达摩祖师,指示我超生了死法门,没世不忘大恩大德。”顶礼叩谢,十位阎君,便急速追赶至熊耳山,见达摩祖师面壁,端坐不语,神光不敢打扰,心中深感忏悔,自己鲁莽与无礼,罪过!罪过!求道之心非常坚定,静静等待,那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雪,他站立不动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此刻雪已经高积腰部,他的诚心感动了达摩尊者。(以下是达摩祖师与神光的对话。)
达摩祖师问:“外面站者是何人,亦求何事?”
神光答:“弟子神光,今叩求祖师慈悲,指示生死法门是也。”
达摩祖师悲悯之曰:“欲求正法须去左旁。”
神光误听遂取出戒刀,卸下左膀,血染周身遍红。达摩祖师深受感动大发慈悲,急将袍裙脱下,搭于神光左膀,血止痛愈。
达摩祖师言道:“东土众生,既有此番心念,可受真传。”
达摩祖师偈曰:“吾来本东土,传法渡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祖师见神光真心忏悔,求道真诚,其智慧可矣,便赐名为“慧可”。遂以如来正法眼藏,佛门心法,付嘱慧可。
达摩祖师偈曰:“达摩原来天外天,不讲佛法也成仙”。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醮干洞庭湖。”
神光祖师讲经说法49年,然而只为一字躲阎罗,而拜达摩祖师为师。偈云:“万法归一一归何、熊耳山前拜达摩、手执戒刀左膀去、直指单传躲阎罗。”在佛经上达摩祖师与神光也有一段的对话: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神光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神光云:“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
神光云:“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云:“我与汝安心竟。”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应该深思后面这四句话,神光请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叫他拿心出来,神光找不到心在何处,达摩祖师说:“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这是后来中国禅门公案的一个“原型”,所谓禅门公案是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也是从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慧可把衣钵传给僧璨,是为三祖。
3.僧璨三祖:僧璨姓于余讳为普庵号僧璨,隋朝高僧,鉴智大师,自幼好道修行,常住慈化寺,偏好华严经,能知未来之事。僧璨去拜见慧可,有这样的对话:
僧璨云:“弟子身缠夙恙,请师忏罪。”
慧可云:“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云:“觅罪了不可得。”
慧可云:“吾与汝忏罪竟。”
夙恙,就是我们在佛教所说的“宿业”,是往昔所造的各种恶业。做为佛弟子,对罪业的忏悔是很重要的,可是罪业在那里呢?如果连罪业也一起放下,忏悔不也就终结了吗?放下,是一种束缚的解脱。
这种对束缚的看法,到僧璨传给四祖道信的时候,更进一步了。
4.道信四祖:曹洞姓司马氏讳曹洞,号道信在十四岁的时候去参礼僧璨,有以下的对话:
道信云:“乞和尚解脱法门!”(恳请师父教我解脱的法门!)
僧璨云:“谁缚汝?”(谁束缚了你?)
道信云:“无人缚。”(并没有人束缚我。)
僧璨云:“何更求解脱乎?”(那你干么还来求解脱呢?)
道信因此大彻大悟,知道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心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唯一的道路。
5.弘忍五祖:黄梅氏讳弘忍,唐高僧,大满禅师,隐于鄿周黄梅山中修行。道信把衣钵传给五祖弘忍,他们的对话更幽默更有趣了。
四祖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七岁的孩童,骨相奇秀,根器不凡,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他便问这孩子(就是弘忍五祖)。
道信四祖问曰:“子儿何姓?”(孩子,你姓什么?)
童子曰:“姓即有,非常性。”(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道信四祖曰:“是何姓?”(是什么姓?)
童子曰:“乃佛性也。”(我的姓是佛性。)
道信四祖曰:“汝无姓耶?”(你难道没有姓吗?)
童子曰:“姓空故。”(我的性空,所以没有姓。)
道信四祖曰:“你愿意拜我为师否?”
童子曰:“师父请受弟子揖拜。”
母见子非同一般凡人,情愿将子交给四祖,四祖将童子抚养长大就在黄梅县东禅寺,传授心法,并传授衣钵与心法,取名弘忍。
这一段话,进一步指出,解脱束缚,亦能领悟本性空寂,可见佛性觉醒,只有体悟到真如本体,才能突破解脱俗世的生死之道。
6.慧能六祖:
六祖慧能求法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超越了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句诗各有不同风格之处,只在心性上的体悟与看法的观点差别。
六祖慧能虽没受过教育,而能出口见性,把自性表露得淋漓尽致,光明纯净圆灼,因有慧能大师的化世,继承一花开五叶,把佛法表现得多采多姿而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六祖慧能家境贫穷,靠打柴为生,24岁那年送材到客店见员外客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如电流般触及本体,当下感触深刻,便问此经典从何处而来,员外告曰:“我从蔪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员外见慧能求法心坚,便慨赠纹银十两,令充老母衣粮,安置好母亲之后,慧能从遥远的岭南,千里迢迢,走了三十几天的路程来到了黄梅,参拜弘忍五祖。以下是两人的一段对话:
五祖曰:“汝何方人氏,欲求何物?”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能作得佛呢?”
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祖曰:“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糟厂劈柴踏碓去?”
五祖有一天召唤大家,吾向汝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接著又说,我年岁已大,若有谁能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吾将衣钵传他,众弟子指望大师兄神秀作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昔日五祖传神秀,五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要见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神秀作礼而去。神思不安,行坐不乐。
复两日,慧能闻已,遂言:“我也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是刺史县长的副官)别驾言:“你不识字,怎会作诗句呢?”慧能曰:“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初于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写,汝若得法,先须度吾。”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所作之偈,极高惊讶不已,恐人损害于他,遂将鞋底擦去此偈。
次日,五祖来到碓坊,见慧能系腰石舂米。五祖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慧能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埃!犹欠筛也。”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意,即三更入室,待师指受心法,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传授正法眼藏,涅槃心法,慧能当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言:“自古活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命慧能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并言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恐人害汝,师送徒出江。
达摩大师初来中土,故传此衣以为信体,并传衣钵,命慧能为第六代祖。五祖嘱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既名丈夫,天人师佛。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便渡船亲自送走慧能。五祖诵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慧能云:“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慧能后至曹溪,潜于猎人队中,以避恶人寻逐,凡经十五载。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不可终日隐没,遂至宝林寺讲经说法。慧能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度人无数能化导无量众生,故以大师尊称。
六祖大师所说的法,嘱咐其法嗣,法海禅师等抄录下来而成。而且六祖是登上求那跋陀罗三藏所设置的法坛,从而讲经开法,弘化利生,故名六祖坛经。
道统相传至中国六祖慧能时,天意已定,道降火宅儒起释终。并留诗一首:“释家从此绝宗风,儒门得法至道通,日后三期开普渡,正心诚意合中庸。”
从此释终儒起,道降火宅,可说是天意(也许是上天的巧安排)。‘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已明确的告诉我们;大道降世之始,而后单传独授,一代传一代,继往开来,传授真道“不二法门”,迨至第十八代孟子以后,道脉西迁,心法失传,道转西域,释门接衍,单传指授心法至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奉天之命来东土,真机妙法,复还中国,所谓老水还潮也。至六祖道降火宅,衣钵止传,六祖后暗传至十六代“此为红阳十六代圆满”,道转白阳,弥勒应运,路祖中一为白阳初祖,奉天承运,大开普渡,大阐玄机。路祖归空后,弓长子系继承天命为白阳二祖办理末后一著,始得三曹普渡,(上渡气天仙、中渡人间善男信女、下渡地府幽冥鬼魂。)六祖说法主要谈论禅机,讲心性启悟,然而无上奥义必须契机,要洞明道义,悟透微妙真理就要凭个人的造就与领悟,只要有心修行,经明师指授,加上精勤深研不懈怠,定能贯通,明心见性,证得妙果。
六、道就是济世救人的法舟
孟子云:“天下溺援之以道。”一个人掉到水里,咱们用手把他拉起来就没事了,如若很多的众生因迷失自我,整日醉生梦死,终日营营役役,追逐名利,而沉沦于苦海中无法自拔,要想挽救他们那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更甭说用手就可拉的起来,尤其,现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混摇。以前教书还算不错,小学生比较听老师的话,但到了国中就不一样了,每个人皆有自我的看法于见解,再加上高科技的传播,人类价值观受到物质主义、大量消费,和为了个人的私心所遂,崇洋心理感染,人心急速变化,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日渐萧条,景气低迷恶化,人际间的伦理道德亦趋沉沦,导致生活环境纷杂纠葛,社会更见混乱与无力,人与人之间无法产生和协、沟通,变成一种暴力、色情、绑票、枪杀、赌博氾滥。现今社会报纸上乱登、电影乱演NTV还乱做,人原本那一点纯洁、善良的天性已经迷失掉了,人人生命也少了清纯活力与朝气,每天所见、所闻尽是政治人物与民众在电视上call-in节目中激烈对话,各持己见,是非、价值观念似乎已让人迷惑混摇,难以清楚论定,社会变革却让我们看尽了人间无情的悲剧和冷漠,混乱、无奈和危机。物有两面,利害、得失之间全在我们智慧的抉择。生命中的那点清纯如何返扑归真,找回生命的泉源,激发生命内在本质的理性和尊严,维护善良的伦理道德,提升生命光明的本质,此乃有赖学校及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亦可透过宗教的力量,让每一个人能认清自我生命的价值观,举办心灵讲座、双向沟通、知识专业对话、生命教育启迪……等。引导学生开发善良的本质,和向上求进的力量,体认生命有限慧命无穷。帮助更多的人有智慧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生方向,了解人生何处去,让他们明白人人都具有一颗纯洁佛性,都有这点尊严,人都有个内在真实的美,将生命的光辉都能展现出“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生命光彩。不但可以兼善天下,还可以推己及人,最差的还可以独善其身。孔子在<论语卫灵公28>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下的道,有待大家一同来积极推动。天事人办,尤其现今天儒家应运,大道降世、挽救人心,教导我们如何认识自已,进一步修身养性,行功立德,报恩了愿,希望咱们能保握机缘,赶上了你就有这一份,错过了此机缘就没有了。祝福各位,更感谢各位大德让晚辈有此机会来此学习。
愿你我都能保握这个机缘,共同创造一份使生命在人生的旅程中,并不会因为你我的老去而消失,让我们共勉的是使我们的生命随著时间、岁月、年龄的成长,而有所成就,像圣贤一样,名留千古,更像太阳的光辉一样照亮宇宙世界,而不是在生命的旅程上只点燃一点点的微光,莹莹之火而已。我们要像太阳一样照耀世界各角落,因为你我都有生命,但愿你我都能重视它。让天下有缘的众生因为有你的发心而有福气,因为有你的牵引而能搭上法舟
,共驾慈航,共同创造这份神圣的使命。
恩师常慈悲鼓励我善握时光,今引用师的话与各位互相共勉、一起分享:
我们修道修心 我们办道尽心
我们不与人家比短论长 我们不与人家争强斗胜
我们委屈自己圆融十方
我们是苦海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座桥梁
任人践踏与毁谤 我们要低下头
我们理直气壮 我们屈伸自如 我们道念坚强
我们不白牺牲 我们不白来人世上 我们不白过时光 虽一人紧系多少苍生性命 看重自己
不需要彷徨 不需要受自己的碍障
树立一条正确的目标
让千万人安安稳稳的直上
让千万人沾到慈晖之光
让千万人沐浴在天恩的浩荡
让千万人了脱这苦海的汪洋
让千万人的九玄七祖一齐沾光
最后请大家共同高声齐声一首 【生命的彩虹】
轻轻点燃宇宙的灯 让你的人生光明
依偎在天恩的怀中 分享每份感动
轻轻牵引漂泊的心 给你的心灵安定
陶醉在修道的旅程 流露每份真诚
成长的岁月 年轻的心声
飞翔在辽阔无尽的天空 追逐著理想 实现出美梦
天涯无尽 希望无穷 愿你神圣任务担承
曲折的路上潇洒行 超越那滚滚尘红 逍遥天地之中
成长的岁月 年轻的心声
飞翔在辽阔无尽的天空 追逐著理想 实现出美梦
天涯无尽 希望无穷 愿你未来海阔天空
旅途上一路顺风 挥写下生命的彩虹 留住光辉永恒。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