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 抓住特色 努力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
发扬传统 抓住特色 努力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
——在僧尼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罗荣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山西 五台山035515)
各位法师、僧尼和喇嘛们,在今春的僧尼培训会上,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和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然后,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如何保持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如何发扬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如何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请大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为五台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早日成功,献计献策,多做贡献,做大贡献!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参考。
第一、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久、文化底蕴最厚、适应性最强的一个宗教。自公元前后传人我国以来,吸收了我国儒、道文化的营养,到唐代时就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如禅宗、净土宗就是两个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我们五台山的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由摩腾、竺法兰传人以来,到今年也有1938年的历史了。若拿晋译《华严经》来说,五台山为文殊道场的历史也有1575年了。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五台山佛教在历代高僧大德的精心培育,历代帝王、大臣的积极扶持,历代名人学士的大力宣传和广大信士的布施供养下,虽然遭受了“周武”、“唐武”两次法难,但经久不衰,一直发展到现在。于是,它在儒;道文化、三晋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民间宗教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色。
那么,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下列四个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延续,发扬光大
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佛教有一部经典,叫做《心地观经》。其中,《报恩恩品》中说:“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其中的国王恩也叫国土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就是僧俗都应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义务。况且“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因此,爱教必须爱国,只有爱国才能爱教。爱教爱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我们五台山僧人,早就知道爱国爱教这一辩证关系。把洛阳佛教传人我们五台,山的东晋佛教领袖释道安早就说过:“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在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僧人也说:“我们虽然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中国僧人虽然也姓释,但他必定是炎黄子孙,骨子里还是中国血统。因此,北宋末年,五台山高僧杨五郎就曾率领五台山僧俗抗击金兵。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僧人不仅站岗放哨、掩护我党干部,而且组织自卫队,参军参战,反击日本侵略者。同时,还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他说:“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胜利。”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宗教界的一面旗帜。全国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佛教本身也具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功能,这就使得这种“相适应”成了现实。但是,我认为要真正实现这种“相适应”,其关键还在我们佛教本身。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僧人,人人都能加强自身建设,都能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那么,佛教就一定会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佛教就是一种劝善止恶的宗教。《法句经》下卷中的《述佛品》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神僧传》中也说:“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者。”这里的重点是“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要去掉自己心上的贪、嗔、痴、慢、疑、邪见等六种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是贪心,有了这一贪心,就会贪污盗窃,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就是一切纷争乃至战争的根源。所以,只要我们去掉贪心,显出真心;去掉私心,显出公心;去掉假恶丑,树立真善美。一人能行真善美则一家能行真善美,一家能行真善美则一村能行真善美,一村能行真善美则一乡能行真善美,乡乡真善美,县县真善美,省省真善美,我们的国家也就成了一个真善美的国家。因此,我希望咱们的僧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到,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一定要做到佛祖教导的“自净其意”和他所制定的戒律,我想你们一定是一位好僧人,一定是一位好公民,一定能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参政议政,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这样,你们就会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尊敬、赞扬。
二、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
农禅并重始于唐代高僧大智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景德传灯录》卷6《百丈大智禅师》中云:“普请法,上下均力也。”《五灯会元》卷3《百丈怀海禅师》中也云:“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即遍求作具不获而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而流播寰宇矣。”怀海禅师制订的普请法,就是禅门的一种集体劳动制度。据日本圆仁慈觉大师的《人唐求法巡礼行记》说:“此制在唐代时已经遍行各地,当收获蔓菁、萝卜时,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头尽出担柴。”农禅并重,就是指僧人们不仅要学习佛教义理,坐禅修行,而且要参加生产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心境融合、佛法与世事打成一片,而且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改变一些僧人的惰散习气。所以,自“马祖创丛林,百丈制清规”之后,农禅并重之风就遍及了中国佛教,久而久之就成了我国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五台山佛教也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如在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之后,每个寺庙都有一定土地,僧人们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锄耨,收获粮菜,实行了自给自足的农禅并重的生活。明月池已故住持郭能成师父,以植树造林成绩显著,被人民群众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当毛主席听说他叫郭能成时,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定能成功。因“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和横扫牛鬼蛇神,五台山的寺庙、塑像都遭到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五台山管理局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招回了部分僧人。这些僧人以国拨资金和自己筹措的资金,和维修工人们一起劳作,搬砖运木,挑水和泥,整修殿堂,庄严佛像,才使五台山旧貌换了新颜。就在近几年的修庙中,不仅和尚、喇嘛亲自参加劳动,就是尼姑们也搬砖运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都是继承和发扬农禅并重优良传统的具体行为。我们希望咱们五台山的所有僧人都能做到一面修行弘法,保护文物古迹,接待四海宾朋、旅游客人,一面还要在寺内寺周植树造林,养花种草,美化环境,造成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古刹风韵。同时,请林业局规划出三块山地来,作为僧人们植树造林的地方,一曰和尚林,一日尼姑林,一曰喇嘛林。咱们看谁种得好,活得多,长得快。请林业局和佛教协会具体协调、操办这一工作。这样,既庄严了五台山,又利乐了五台人,还培养了僧众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更有助于佛家生活禅的实践磨炼。
三、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认为,注重佛教文化的学术研究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因为在五台山佛教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译经著述,创立宗派,传经受业,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宝贵资料,大大丰富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这一代僧人也应该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五台山佛教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创佛教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民国年间,我们五台山还有一所胡子笏办的“汉藏教理院”;解放后,一度还有汉藏佛学院,可惜现在已名存实亡了。幸好,如瑞、妙音秉承通愿法师的遗志,还办起了“中国五台山尼众律学院”,她们以丛林和学院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佛教旨趣,15年来培养出了两爱(爱国爱教)三懂(懂佛教教理和教史、懂法务活动、懂寺庙管理)的数千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学尼,分布到了海内外的佛教界,有的担任了寺庙住持,有的从事教学工作,有的从事研究工作,著书立说,弘扬佛法……她们在不同的单位上担负着续佛慧命、绍隆正法、指导民众信仰的艰巨任务,为正法昌隆做出了巨大贡献。普寿寺为五台山争得了不少光彩。但是,我们觉得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工作和僧伽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两个文明建设、佛教事业和国际佛教文化学术交流的需要。而且,目前这种状况同五台山在古今中外佛教界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崇高声誉是极不相称的。因为,在唐代时“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山”,“至五台山取经学法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而且,我认为,看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佛教是否发达昌盛,主要不是看佛教寺院的数量和僧人的多少,而是要看佛学研究者的多少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同时,我们五台山佛教近20Cm年的佛教文化遗产也亟待整理,就是当代出现的一些新的佛学理论问题,也需要我们积极研究。因此,目前这种阴盛阳衰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请五台山佛教协会的诸位会长认真考虑、研究、讨论一下,咱们能不能办一个与时俱进的五台山佛学院、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前几年,中共中央常委、宣传部长丁光根来时,就明确指示我们,五台山现在寺院不少了,不要再盖寺院了。请你们把盖寺院的钱省出来,建一个佛学院,办一个研究所,如果人才不足,就聘请社会上佛学研究的高级人才,一面教学,一面整理注疏佛教典籍,研究解决新出现的佛学理论问题,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写出高水平的佛学论著,培养出高质量的佛学人才。请这一届佛教协会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兴盛昌隆做出新的贡献,做出大的贡献。到时,一个佛学院、一个尼众律学院,两翼双飞,让五台山佛教文化翱翔于“华北屋脊”的上空。这样才对得起五台山的古德高僧,这样才对得起五台山的地位和声望,这样才对得起你们的祖师爷释迦牟尼和文殊菩萨。
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
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因为五台山的佛教寺庙不仅是僧人修学的道场,联系信众的纽带,而且是佛教徒服务四化、造福社会的立足点,还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的一个窗口、开展海外联谊、发展国际友好往来的场所。早在唐代时,即有印度的佛陀波利、菩提仙那、般若、纯陀,韩国的慈藏、慧超、行寂、崇济;斯里兰卡的释迦密多罗、不空、三藏,日本的圆仁、惠远、宗睿、慧萼、圆觉、济诠等高僧大德:至五台山从事佛教文化交流。此后,历代都有上述这些国家乃至越南、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僧人,至五台LU瞻礼文殊,取经学法,遂使五台山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我们五台山的僧人遵照文殊指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神,不仅至国内的名山古刹参学,也去国外取经弘法。清凉寺高僧源修于清咸丰年间(1815—1861)至印度瞻礼圣迹,参观寺庙,取经学法,从事佛教文化交流,开了五台山僧人至印度朝礼圣迹、取经弘法的先河。民国三十七年(1948),又有清凉寺住持了常也赴印度礼佛弘法4年,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从1949年5月开始,曾任碧LU寺住持的寿冶法师曾到香港、越南、柬埔寨、美国大乘寺、光明寺弘法,把五台山佛教文化传人美国。改革开放以来,咱们五台山的僧人多至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弘法,从而加强了五台山佛教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展示了我们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表达了我们主张和平的信念,使外界了解了五台山,宣传了五台山,扩大了五台山在世界佛教界和旅游界的声望、影响。这是我们五台山僧人对五台山的巨大贡献。但是,若和兄弟名山古刹相较,还和我们四大名山之首的地位不够相称,譬如,国际佛教文化学术会议的召开,尽管咱们的五台山研究会组织过3次,显通寺和碧山寺组织过1次,但与峨眉、普陀、九华,乃至上海玉佛寺、四川石经寺、广东南华寺、乳源寺等名山占刹相较,还不如人家开的次数多、规模大。所以,请佛教协会和各大寺庙考虑,我们也轮流举行一些国际佛教文化学术会议,请全国乃至世界上的佛学高级人才同我们一起来研究五台山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为五台山佛教文化乃至中国佛教文化作出较大贡献。
第二、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
前面讲了五台山佛教的四个优良传统,下面讲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要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佛教文化,,同秦文化、楚文化、鲁文化、三晋文化——样,是一种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民间宗教文化、三晋文化和革命文化荟萃的精华。其特色有五。
一、尊奉华严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是五台山为文殊道场的依据,也是毗卢遮那佛讲述华严世界和进入这一境界修行实践的经典。正因为它是五台山佛教的开山圣典、华严宗的立宗经典,所以,自它于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译出后,就由南朝传人了北魏境内。据隋代侯白的《旌异记》载,北魏太和元年(477),代京阉官刘谦之把《华严经》传人五台山之后,由于五台山清凉寺灵辩法师的诵读、研习、论释、讲述《华严经》,著《华严经论》100卷,遂使五台山在北魏太和年间就成了北朝研习《华严》的圣地。到隋时,佛光寺的解脱禅师率领700僧人转读《华严》,修习佛光观。唐代的李通玄在今显通寺的前身华严寺研习《华严》。他以儒家哲学经典《易经》思想,研究《华严》,写下了《新华严经论》40卷、《华严经决疑论》4卷、《华严经大意》1卷等,提出了“自心为不动智佛”的重要思想,从而创立了五台山华严学的体系。这一儒家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融合的五台山华严学,对宋代的程朱理学,特别是明代的陆王心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的“自心为不动智佛”的思想,就是之后禅宗的“即心只p佛”思想的渊源。再是唐代的清凉国师澄观在五台山断断续续地住了十一年,在今显通寺的无梁殿中写出了《华严经疏》60卷,明确地提出了《华严经》中的清凉山就是五台山,五台山就是文殊道场。从此,五台山就成了中国著名的华严圣地。之后,不论国内国外,凡是研习《华严经》的人,差不多都要来五台山学习五台山的华严学。这一华严学的主要思想是一心法界无尽缘起学说,它开创了禅与华严的融合、“三教融合”、“诸宗和合”、“禅教一致”的先河,把中国佛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五台山僧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也是咱们五台山佛教的光荣。可惜,之后的历朝历代,五台山虽然不乏研习《华严》的僧人,但也远不如前了,且也不如江浙一带了。诸位法师,现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又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是开展佛学研究的良好时期:再是,咱们还有140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僧人,主客观条件都已俱备,请你们抓住机遇,诵读《华严》,书写《华严》,研习《华严》,讲解《华严》,论释《华严》,把《华严》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使“华严圣地”这一光荣称号牢牢地树立在五台山上。
二、文殊信仰
文殊是般若化身、诸佛之母、释迦牟尼的九代祖师,他本来早以成佛,但他为了协助释迦牟尼弘法,甘心情愿居于菩萨之位,故成了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在印度时,他就居于诸菩萨之上首;到中国后,唐代宗又封他位于普贤、观音、地藏之右。所以,他的道场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以大乘佛教分为显教、密教,故文殊菩萨在显教中是大乘空中奠基人,在密教中为其祖师之一。所以,他受到显密诸宗的尊崇。这就是咱们五台山显密并存、诸宗竞秀的原因。从这点上来说,咱们五台山佛教就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换句话说,中国有的佛教宗派,五台山都有。因此说,五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缩影。
文殊的智慧是般若,那么,何为般若呢?般若是印度语,就是智慧的意思,但这个智慧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智慧,不是指的一般知识,也不是一般的所谓聪明,而是指的一种最高理性、最高认识。那么,究竟何为智慧?就佛教来看,能够通达世俗谛、通达因果缘起,就是有“智”。慧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体——万法皆空、真如法性,这就叫作“慧”。或者说是依照佛的说法,了生脱死,得到解脱的那种智慧。有的僧人说,他学佛的目的是了脱生死?那么,什么叫了脱生死呢?他说:“明了父母未生我前,我在哪里?明了火化之后,我又在哪里?”这一回答对吗?我说只给他50分,因为他丢掉了从生至死这一生活着的过程。这一活着的一生是相当重要的过程,你不明了行吗?这一生要做什么呢?佛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自净其意”,“明心见性”,“成佛作祖”。故请你们考虑在有生之年,如何庄严五台山呢?如何利乐五台山的有情众生呢?
现在,返回来再说般若,你们知道佛祖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其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般若。因此说,佛法就是从般若中流出来的,般若就是诸法的根本,般若就是诸佛之母。把释迦牟尼讲的般若,纪录、整理出来的那部经典叫《大般若经》,有600多卷,是佛经中部头最大、分量最重的一部经典。请大家好好研究一下。若时间不够,就先读它的精华本《金刚经》,对这本《经》最好能背下来,写出来,因为它是显、密的资粮、禅宗的灵魂,甚至说它是佛教的“哲学词典”。
文殊菩萨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师,它的思想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灵魂、核心,所以,大家都尊崇文殊、供养文殊、信仰文殊。那么,什么是文殊信仰呢?般若就是文殊信仰。那么,般若在哪里?六祖惠能说:“菩提般若之性,世人本自有之。”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六祖惠能还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这更明确的告诉我们,般若就是智慧心。何为智慧心呢?智慧心就不是肉团心、不是痴心、不是私心、不是贪心,而是聪明心、无垢心、孺童心、清净心、平等心、善心、公心等。总之,咱们五个台顶供奉的五方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孺童文殊、狮子文殊和无垢文殊,就是对文殊般若智慧的形象说明。文殊这一智慧是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谛的一种特殊智慧。因为佛教认为,宇宙人生的真谛是空,所以,这一智慧也叫做空慧。这个空慧,并不是教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什么都不要想。这样久了,记忆力、智力、思维都要严重退化,就会堕入佛教讲的“无记空”。所以说,这样理解就是大错特错。那么,这个空是指什么呢?空原来是有对象的,我们的心有一种自发性,只要想什么事情,就沾滞在这个事情上。自己贪爱的,沾滞的时间就长,行动上的造作就多。空,就是要空掉这类东西,即贪、嗔、痴、慢、疑、邪见等。邪见分为“断见”和“常见”,破除了这两种邪见我们的内心就清净了,就具足了“无我慧”,“无我慧”就是“空慧”。“空慧”就是将自己内心的智慧与空观空性契合了,冥证了,这就是所谓的“直指明心,见性成佛”。真正开悟的人,真正有见地的人,决不会把客观世界抛在一边,决不会逃避现实,相反,他对工作、对生活的考虑更周密,作得更好、更巧、更高明。这是因为,般若这种智慧的特点就是“不落边见”。“不落”就是“远离”或“超越”。“不落边见”就是“中道”。“中道”的本义是一方面讲“空”,一方面讲“有”。“空”是因缘所生法的本体,“空”是破除常见的、执有的;“有”是因缘所生法的相状,有是破除断见的、执空的。可见,中道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其特点就是“超越”边见。因此说,文殊这种智慧就是般若中道。它既是佛教认识万法实相的智慧,又能破除对有、无的各种偏执,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佛教现实主义的品格,开启了“即人世而出世”、“即有限而无限”的内在超越之路。同时,它也是构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沟通中西文化的宝贵思想。可见,文殊这一般若智慧是一种理性智慧、东方超越智慧、东方高级理性思维。所以说,文殊信仰是一种理智信仰。因此,请大家要以文殊的般若智慧,开悟自己,更要以自己开悟的智慧,把五台山建成一个智慧山、文化[U、文明山,把五台山的文化氛围搞得浓浓的厚厚的。
三、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
五台山现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8个时代的寺庙68座,对外开放的45座。这些寺庙大多集中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恢宏壮丽、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世间鲜有的古代建筑群。这些寺庙建筑,古朴庄严,宏伟壮观,用材广泛,形制多样,构造奇巧,雕饰精细,不仅具有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而且还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建筑发展规律,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活标本。这些寺庙,从选址上说,多是依L1』就势,错落有致,沿着五座台顶辐射出去,坐落在深山丛林之中,形成了一个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绿树掩映,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古代建筑群。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风水学”的理论;这些寺庙,从单体布局上看,有的中轴对称,两翼均衡,显得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的依山就势,形制多样,显得活泼多变,气韵无穷,充分体现了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学理念;有的因岩结构,曲径通幽,具有清静幽雅、诗情画意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佛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这些寺庙殿堂,从建筑材料上看,有铜铸的、磨砖砌筑的、自然造化的、石头垒砌的、砖木石构建的等等,因地制宜,因材构建,充分显示了五台山的地方特色;这些寺庙,从建筑屋顶来看,有歇山顶、硬山顶、十字歇山顶、悬山顶、卷棚垂花顶、攒尖顶、四阿顶等等,顶制较多,品级颇高,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寺观建筑的特色,有的还体现了皇家建筑风格。我们的寺庙建筑,还应当包括宝塔建筑。我们五台山共有各种各样的宝塔150余座。,从时间上说,从北魏祖师塔始,以后10个朝代都有;从形制上说,我们有覆钵式、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花塔’、钟形塔、锥形塔、组合式塔和塔林;从体质上说,我们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银塔、玻璃塔、水晶塔、玉塔、绫塔等;从层级上说,有一至十三级的塔。从形状上说,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筒形塔等;从位势上说,有孤立式、对立式、排立式、方立式、拱立式和分立式塔等;从性质上说,我们有儒家塔、佛家塔、镇海塔;就佛教本身说,我们有笠子塔、法身塔、寿塔、舍利塔、发塔、衣冠塔、普同塔、高僧墓塔、文殊塔、普贤塔、观音佛、佛塔、华严经字塔、无缝塔等。此外,我们还有塔中塔、飞来塔、万藏塔、祈光塔、莲花塔等等奇塔。这些宝塔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塔文化艺术展览馆。这些古代建筑都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宝贵财产,凝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我们申请世界遗产的珍贵资源,请你们务必保护好,千万不要出现好心办坏事的行为。若要维修、新建的话,一定要按程序申批,不能先斩后奏。否则,违反了文物法,即按法律制裁。这里,我再重申一下,请大家务必注意,不要违反文物法。
四、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
我们五台山的文物古迹,除了寺庙建筑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大小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等像146000余尊。若就建筑材料和制作方法来看,可分为泥塑、木雕、石刻、金属铸造、脱沙、烧瓷、刺绣、绘画等9类。若就时代来看,从北魏的太子佛始,之后的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11个朝代都有,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各个时代的特色。若就壁画而言,我们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8个时代的壁画2380平方米。在这些佛教造像中,国家级、省级的文物很多,价值颇高。在这些佛教造像中,不仅有汉传佛教造像,而且有藏传佛教造像,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中国佛教造像的历史博物馆。”这些造像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且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申报世界遗产的丰富资源,请同志们务必保护好,不要毁坏了,不要流失了,而要看好,管好,保存好。
五、中国佛教音乐艺术的灿烂史篇
我们五台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多彩的佛教造像艺术,而且还有别树一帜的佛教音乐艺术。在五台山的开山圣典《华严经》中,就有很多可供唱诵的偈颂。所以,在北魏时,五台山就风行着《华严经》的呗赞、转读。唐代时,窥基法师提出了“四声八转”、“上、返二合”的声法理论,又建立了唯识宗的音乐仪式。华严四祖澄观也提出了“八转八德六十四声”的声法理论,并应用于《华严经》赞呗、转读的实践之中。净土宗四祖法照又创作了“五会念佛”音曲和仪规,且传到日本比睿山。五台山著名禅师从谂的《十二时歌》,采用了唐代民歌的辞式,语言通俗、生动、谐谑,反映了佛教倡导之辞的通俗化、民歌化的倾向。五台山佛教音乐已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曲谱、歌辞和演奏队伍,且把“唱”、“念”、“云”等讽诵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固定仪式。其音乐的节奏性、旋律性和艺术性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明代璧峰禅师,又以《华严经》的42个字母,制成华严字母歌,这就使佛教音乐从“以词度曲”发展成了“以曲填词”的创作方法。这不仅完善了《华严经》的音乐理论和讽诵仪规,而且促进了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五台山不仅有上述汉传佛教音乐,且有藏传佛教音乐。二者同在五台山,它们不仅碰撞、渗透、融合,而且也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所以,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是一种不同于我国南方的佛教音乐,且有别于北方东、西两路的佛教音乐。现在五台山还保存有《瑜伽焰口起止规范》46首、《瑜伽焰口吹腔之部》13首、《禅曲青庙之部》18首、《三昼夜本》29首、《青庙禅曲吹腔之部》34首,《黄庙禅曲诵经吹腔之部》60首、《禅曲西藏之部》7首、《五台山鼓房音乐》八大套64首,总计271首歌曲,而且还有青黄两支佛教音乐队伍和汉藏乐器3045件。这两支队伍还至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地演出,受到国内外僧俗专家的赞叹。今年佛教文化节时,我们又添了普寿寺尼姑的大合唱,整齐、庄严、队伍庞大,很有气势,受到观众的大力赞扬。请各寺庙,特别是有一定基础的寺庙都要把佛教音乐发展起来。
第三、继承传统,抓住特色,大力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
诸位法师、僧尼和喇嘛们,我们五台山不仅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而且还是释迦牟尼亲口说的文殊道场。文殊为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为佛教诸宗所崇奉,所以,五台山就成了显密并行、诸宗竞秀、青黄并存、子孙十方都有的佛教圣地。早在唐代时,代宗’就封文殊位于普贤、观音、地藏之右,而文殊智慧又是东方的超级智慧,文殊信仰又是一种理智信仰,文殊信仰还比普贤、观音、地藏信仰形成的都早,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元世祖忽必烈又认为五台山是“真佛境界”、“最上福田”,故五台山又位于扶风法门寺、泗州普光王寺、陕西终南山等四大灵境的前茅。早在唐代时,五台山就被中宗定为与印度灵鹫山“争峻”的世界佛教圣地,又被代宗定为“文殊信仰中心”。同时又形成了“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宋元时期藏传佛教传人五台山,五台山成了中国最早的“汉藏佛教圣地”、“中国佛教的缩影”。元、明、清三代帝王都把五台山当成了维系汉、满、蒙、藏、土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黄金纽带”。清代时,三世章嘉国师又把五台山同古印度的金刚座、乌仗那、香巴拉、布达拉山定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近2000年来,在历代60余位帝王的尊崇扶持、大臣名人的护持宣传、高僧大德的辛勤耕耘下,使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代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遂被誉为“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宝塔艺术的博物馆”、“中国造像艺术的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的奇葩”、“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积淀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遗产。大家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既光荣,又骄傲,责任也相当重大。如何保护好这一圣地,如何推进这一圣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今天,我给大家讲了四个传统、五个特色,就是请你们要继承这四个优良传统,抓住这五个特色,大力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极积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物质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的进展。常言说:“要想富,多修路”。我们五台山要想再富,就得走上“世界遗产之路”。所以,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争早日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