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当代都市中的郊区寺院管理
略谈当代都市中的郊区寺院管理
作者:智能
根据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1993年10月21日通过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寺院的定义为:“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本着这一精神,寺院的本有意义可以勾勒为:以聚集出家众精进修持,并以此为中心聚集四众弟子心向往之,从而广行教化的清净场所。这种场所可以设在寂静的山林,也可以设在纯朴的乡村,当然还可以设在繁华的都市或繁华都市中的郊区地带。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寺院,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寺院须保持清净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的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见《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从上述要求出发,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参照觉醒法师《弘法与修持并重,素质和形象共进——玉佛寺发展理念剖析》一文(见《觉群》2003年第一期),笔者愿不揣冒昧,略谈当代都市中的郊区寺院管理,不妥之处,敬祈教内外方家批评指正。
一、郊区寺院的定位
作为介乎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或乡村寺院)之间的郊区寺院,它具有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所共有的特征,但是又有区别于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地理位置上说,郊区寺院与都市寺院同样冠有都市之名,都是大都市的一份子,外人大都将其划为一类,最多加上“某某市某某区”的前缀,但是正是这个前缀,将郊区寺院与都市寺院作了地域上的划分。
就经济条件而言,都市寺院往往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郊区寺院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收入却不太理想,偶尔有个别护法,也只是杯水车薪,难见有大笔的善款捐赠。
从信徒素质来说,都市信徒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对佛学的需求较为强烈;而郊区的信徒虽比山林或乡村信徒对佛学的了解多一些,但是程度上还不能与都市信徒相提并论,佛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相对较为薄弱。
从管理角度来说,郊区寺院因其人数较少,难以实行规范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情况都不理想,小家庭、小作坊程度较为普遍和明显。
从僧众素质而言,都市寺院僧众中的95%都是各地佛学院的毕业生,执事的佛学素养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郊区寺院的僧众拥有佛学院毕业文凭的人数不会超过30%,个别寺院的执事甚至当家因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佛学院教育,不具备弘法的基础和能力,在管理过程中也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和长远性的规划。
……
鉴于上述种种现状,我认为郊区寺院不应盲目模仿都市寺院的管理模式,也不应随意照搬山林寺院的管理条文,而应该及时确立自己的定位,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种理念和方法是建立在管理要素基础上的,是因寺而异、因需而异的。
二、管理的概念与核心
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在《管理学》一书中对“管理”给出了这样的概念:“管理是指同别人在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也就是说管理必须有三个构成要素:与自己相对的他人、活动、完成活动的过程。涉及到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 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一般来说,管理应该由管与理两部分共同构成,单管不理,是强权政治;单理不管,是软弱政府。管与理缺一不可。管,靠的是法规、制度;理,要的是协调、统筹能力。管的对象是人、财、物;理的对象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管理的学问很多,值得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花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和改进。管理过程虽然复杂,但是管理本身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
法约尔就管理管理问题提出了工作分工、职权、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等十四条原则,。这是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对于寺院管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寺院追求的不是经济效益,但是管理的目标一定是效益,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社会效益,社会无法认同你,你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经济效益,寺院无法生存,更不可能发展。因此,我们说,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对当前都市中的郊区寺院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地树立寺院的社会形象,求得广大信徒和社会的认可,是非常迫切的现实任务。
三、当代都市中的郊区寺院管理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方面
从管理的核心出发,结合郊区寺院的固有特点,我个人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确立切合实际的寺院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是度量行为的标准,是获取成功的保证。上海市政府的目标是“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同样,每个单位、每个寺院也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理念,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宗旨。正如上海市政府强调的培植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敢为人先,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一样,寺院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理念就是精神,理念就是动力。同时,确立寺院理念也不能流于形式,盲目照搬人家的东西,应该结合自己寺院的现实情况,理智地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用精辟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经过反复强调,使其深入到每一位寺院僧、职员工的心中,成为每个人自觉行动的指南。从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推动寺院的发展。
2、 组建精干高效的领导集体
针对当代社会知识型、开创型、经济型、信息型,当代信徒求知型、理智型、效率型的特点,我们的寺院领导集体应该具有年轻、知识、胆识、严谨、认真、进取、奉献、团结等要素。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精神,寺院在管理上应实行决策和操作分开的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寺院,在管理组织上应设立“寺务委员会”和“寺务处”。在日常管理中,寺务委员会提出工作目标和工作决策,而寺务处负责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操作落实。寺务处下设具体工作部门,部门主管由寺务领导机构按照上述原则遴选。各部门分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 坚持民主平等的法治方针
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市民宗委和市佛教协会在宗教活动场所的内部管理上,非常强调民主化建设的原则,要求:
(1)、实行决策和操作分开的管理机制。从民主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相互监督和约束的民主管理机制。
(2)、寺务管理上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格局。在重要事务的安排和处理上,寺务处应经过集体商量讨论,在各抒己见、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并做出决定,以体现寺院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格局。
(3)、健全会议制度,完善监督程序。建立完备的会议制度,在时间、内容、要求、召集人、记录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定期召开有关管理层会议,不断听取寺院管理骨干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基层管理者的监督和批评。
4、辩证处理几重关系。
在寺院的日常管理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关于修行与修心、形象与素质、弘法与修持、成人与成佛等问题的争论,结果可能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当信徒的知识水平、分辨能力尚不能对此作出明确判断时,作为寺院领导者,应该有一个旗帜鲜明的态度。
(1)、在修行与修心(道风与人格)问题上:
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于禅定状态中夜睹明星而悟道;禅宗强调以心印心,倡导“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的修行方法,无一不是以统一修行与修心为原则。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尤其要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修行乃出家人之本分,当知施主崇尚的是师傅的修行,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修心而忽视了对行为的管束;同时,修心乃学佛之根本,学佛追求的就是心灵的革命,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不能只图修行之虚名,而流于形式,应注重对寺院僧众及信众的心灵改造。
(2)、形象与素质
儒家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可以影响一批人,而一个具有优良素质的团队在教化大众方面同样具有神奇的力量。因此,在当代寺院中应该大力倡导“内抓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原则。在这方面,玉佛寺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参见《觉群》2003年第一期)。
(3)、弘法与修持(自利与利他)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僧人的天职就是弘法利生。先贤有云:“利他终自利,以至自他俱利谓之善”。在利他基础上实现自利,是最具积极意义的修持,是最大的行善之举。因此,弘法与修持应该是两不误的,弘法是一种修持,修持也是一种弘法形式,二者应该实现高度统一。
(4)、成人与成佛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成人与成佛是一体的,一个做人有问题的人谈何成佛作主。因此,我们在教育大众时,应该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强调“先做社会好公民,再作成佛新主人”的循序渐进的修持法门。
5、建立注重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
在人才使用方面,应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制订合理的用人计划,并在实际的工作运转中,对劳动力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灵活调控,既要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发生,又要消除因劳动力过剩而引起的“人浮其事、相互扯皮”的弊端。在人员升迁方面,应尽力做到 “人尽其才,用其所长”,注重品行和才能双优的原则,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6、在寺院形象上注重新旧融合
在保持寺院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吸收现代化的先进成果,将现代文明融入日常生活,诸如电脑化管理、网络弘法等形式都有大力发展的必要。传统的青灯古佛相伴固然可贵,可是现代化的多功能弘法手段又未尝不可用呢?只要是对弘法有好处,只要能够凝聚信徒的力量,极大地发挥佛教的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就可以大胆地去做。
7、创造积极有效的弘法效果
在当前全国各地普遍注重弘法文化工作的形势下,郊区寺院在努力克服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的同时,应注重弘法手段的新颖性、灵活性,弘法形式的多样化、生活化,弘法语言的说服力、亲和力。以朴实的语言、通俗的教理、庄严的形式感染和教育信教群众,从而创造积极的弘法效果。
8、建立严谨规范的财务制度
郊区寺院因其规模小、收入少、机构不健全而可能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的草率和松懈,因此规范财务审批、不搞特权、透明化(财务公开)、经得起审计,成为寺院财务管理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为此,郊区寺院一定要坚持财务工作年度审计制度。在现金管理、应收款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尽力把寺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规范管理的轨道。财务室应完善对寺院内部的制约制度,其中包括财务室对自身的完善,也包括财务室对有关经济部门进行约束的制度。与库房、客堂等具有收入来源的部门坚持每月的对账制度,以保证收入的及时入账,杜绝隐患;对寺院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接、流转的手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对寺院财产的安全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
上述八个方面只是宽泛而大略的,不能代表寺院管理中的全部,要说完整性,当数百丈大智禅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大师指出:“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良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门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百丈禅师创建丛林之苦心,更可看出一代宗匠豁达的胸怀与严谨的处事态度。大师之言,对现今的寺院管理以及从事寺院管理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对于具有特殊定位的都市中的郊区寺院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以大师的教诲为行动指南,在理念、制度、措施、形象、人才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寻求适应郊区寺院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在管理效益上赶上乃至超过都市寺院,从而从总体上推动郊区寺院的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