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梁晓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对如何整治当前存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在东方思想中一直存在着与生态保护有关系的丰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珍视生命的权利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解决环境与生态的问题,除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之外,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心灵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东方宗教的思想重视人,心的建设,可以弥补因技术落后而带来的不足。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学 东方宗教 天人合一 珍视生命 人与自然
  作者梁晓俭,1966年生,法学博士,同济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教授。
  现存的世界宗教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西方基督教,它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宗教发展后形成的一个最有势力和最有影响的宗教系统。另一个是东方宗教系统,这是在古代两河流域、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发展中形成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不同的宗教,本文即以东方宗教思想为讨论的对象,试论它们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生态学的历史与现状
  “生态”一词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其意思是“住所”或者“居住地”。在中文意义上,“生态”一词可以表示环境中的万事万物。因此,从字义来看,“生态学”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科学。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9)首先对生态学做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奥得姆(E.P.Odum)在其名著《生态学基础》中,将生态学(ecology)简单通俗地定义为“环境的生物学”。综合100多年的生态学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①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
  注解:
  ①周凤霞主编:《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0世纪50年代)以及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者经常把前三个时期称为“经典生态学”时期,而把上个世纪60年代后称为现代时期。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危机到人类生死存亡。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规模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控制和解决问题,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不少国家都提倡全民的生态意识,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不再限于生物学,而是渗透到地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1997年,奥得姆进一步指出:起源于生物学的生态学越来越成为一门研究个体与整体关系的科学。现在生态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许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对象,它可以划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若按栖息地类型分,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等;若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又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按生态学应用的门类分,可以分为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生态学、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等;按研究性质可分为城市生态学、保育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我国生态学者将现代生态学的特征归纳为:以现代生态系统为中心,以时空耦合为主线,以人地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以持续发展为对象,以生态工程为手段,以整体调控为目标的科学。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态系统这个中心范畴和生态建设这个全新目标。②
  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对纯自然的研究过渡到对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过去许多国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结果引起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后果。学者在生态理论研究中,注重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机制的研究,注重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目前地球上保持最完整、较少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废物降至最少的整体,具有和谐、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点。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比一个退化、脆弱的生态系统更有价值。研究中以寻求这类生态系统合理性机制来为研究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并把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系统管理的原理结合起来,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生态学在突破了生物学界限后,又进一步突破了自然科学范畴,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出现了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例如在资源生态学中,除了利用“食物链”、“金字塔营养级”等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外,还结合了社会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问题,并且提出所谓的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就是要使得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建设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结构合理、经济高效、景观优美、环境清洁的人文生态圈。
  注解:
  ①同注1:第5—7页。
  ②周珂:《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二、东方宗教生态思想的现代意义
  宗教是精神的领域,对人类的心灵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但是宗教也是社会中的一个实体,属于社会中的特殊的一员,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思想和完整的礼仪制度。重建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人文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的资源是重建人类家园的基础和动力,宗教文明则是这一重建活动中非常值得参考的对象。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够勉强摆脱自然控制的一种生物,但这同时也是一个不幸的事件。人类具备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但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的技术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的功能。正如池田大作所言:“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灾,这已经是昭然的事实。”①汤因比也指出,要对付人类自身科技力量所带来的恶果,需要的不仅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需要伦理行为;科学被善用还是恶用的问题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解决。②所以,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在具体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
  的制度建设和理念指导方面,特别是从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状来看,最重要的不是科学技术问题,甚至也不是单纯的立法问题。许多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得不到运用,许多既有的法律法规得不到严格实施和尊重、遵从,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入地挖掘其深刻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根源,去追根溯源地研究我们国家乃至东方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宗教思维方式的特点和意义。以把人类自身纳入生命系统之中,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体,通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自我克制地把人类活动自觉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下,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同时,在方法论意义上,东方的宗教思想和思维方式有着与现代生态学原理相契合的地方。
  东方宗教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思维模式,大多数东方宗教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因此信仰宗教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修行,亲证神(梵、佛等)我合一。例如印度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它的庞大神灵体系里,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但是在所有的神祗中,梵是最高的神,世界的创造者,它代表了宇宙我,被视为万有的统一原理。相对于个人我原理之‘阿特曼’(atman,神我),梵与我被视为同一。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是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特曼(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阿特曼归根结底应该从梵那里
  注解:
  ①[日]池田大作、[英]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二版,第36页。
  ②同注4,第37页。
  去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感官欲求,实行达摩规定,那么,他就可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我的同一。此说成为后世贯穿印度正统宗教、哲学的中心原理。佛教是印度创出的宗教,但在中国得到了光大。佛教的缘起论认为,整个世界万物处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彼此互为因缘条件的情况中,离开了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生起万物,所以万物是为一体的。中国佛教主张众生成佛,认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众生包含了有生命的物质,天台宗就说像山川草木这样没有情识的生命,也充满了佛性,同样也可以成佛。禅宗则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生命的存在,并将他们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肯定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因此也就具有了生命的真正价值。道教的理论是以“道法自然”为代表之一。道教认为, 自然原是道的属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很精辟。“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了,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道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以自然为原则,修道,同样也必须因顺自然。法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征, 是其道风的主要标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伊斯兰教里的《古兰经》的许多章节都提到了天地万物都属于真主,都由真主来管理的内容,如《古兰经》黄牛章第29节经文说:“他(真主)已为你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复经营诸天,完成了七层天。他对于万物是全知的。”可见,在东方宗教的思想里,神是自然的造物主,但是也是人类的另一面显现,不管是梵我合一,还是人与自然互为缘起,以及道法自然,都说明了人不能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涉,人与自然实际上是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双方只有在一种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共生,这就是东方宗教理论为我们提供的理解生态一体化理论的特有的范式。人类与自然只能处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双方始终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一旦这种交通系统被破坏或打乱,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所以东方宗教思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成为东方环境保护与生态观的思想指南,这也恰恰是当今人类所需要的一种生态理论的指导思想,东方的思维模式对现在的生态环境理论是有借鉴作用的,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
  在东方宗教的具体行为观念上,也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与生态环境思想的紧密联系。东方宗教的思想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不管是在印度教、佛教,还是在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等东方的宗教中,都对生命与和平表现了热爱,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是处在一个互相平等的过程。非暴力思想是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学都提倡的原则,“奥义书”将它列为人民的四种美德之一。著名的印度思想家甘地就认为非暴力原则是“对生命的族类的无害”,①“非暴力是一种大家都
  注解:
  ①转引自黄心川《印度近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12月,第154页。
  能同样发挥的力量——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他们对爱之神明有热烈的信心,就会对所有人类产生同样的爱。一但非暴力被认为生命的法则之后,它必须贯彻于整个存在之中,而不仅限于个别的行为。”①所以非暴力是建立在人类之爱的法则上,推而广之,就是对整个生命的热爱,人类相互有了爱,就能够和平相处,对草木等生命来说,也是如此。佛教的平等思想和热爱生命的理论更是非常突出。佛教主张不杀生,并把它列入基本戒条之中。佛教徒的一生追求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八个大字,主张“大悲为根本,涅架为究竟”。“大悲”,是指以慈悲心来看待众生有情,将利乐有情作为最根本的事业,“涅槃”是说佛教徒的肉体与精神的最后解脱,为佛教徒最高的追求和根本目的。中国的佛教徒把“利乐有情”看作佛教徒的人生观,与人为善,教人利人,广度众生,成为佛教徒的伦理道德准则。佛经说“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所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的心念。慈悲也是万善之本。以慈悲为怀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最重要方法,特别是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给予众生欢乐,解除众生痛苦,只有生有悲愿、悲心之后,才能以“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的精神住世救度众生。佛教认为生命来之不易,佛经说:“人身难得,诸根难具,佛法难闻,明师难遇”,就是强调要珍惜已有的人生,重视在今世生活的难得机会,依于佛教的修行,得到最终的解脱。佛教又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布施要与人得乐,这也是要在不伤害对方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不能让众生得利益,则“皆不施与”。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就是强调要看到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佛、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蜮都是平等,乃至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平等,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夫与佛平等,无
  二无别”,“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无所分别”。总之,佛教的平等观念,就是要人从心里去建立平等思想观念,消灭差别的认识,再将此思想认识达及众生和人类。众生平等,也就是上升到“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的高度,强调不得伤害众生,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利,让人们少一些分别认识,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将平等慈悲心达于整个世间,整个世界就充满了平等与博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时处在一种不失衡的和谐状态下。伊斯兰教要教徒感谢生物让人类能够生存,《古兰经》蜜蜂章第14节经文说:“他(真主)制服海洋,以便你们渔取其中的鲜肉,做你们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珠宝,做你们的装饰。你看船舶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东方宗教对生命的关怀和珍视生命的理念,对我们着手生态建设和促进物种完整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这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方。
  我们知道,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主张把包括所有生命在内的生物作为环境的中心事物,这与以往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保护科学有质的不同。生态环境学的伦理基础就是认为环境、生态、物种自身就是主体,人与
  注解:转引自黄心川《印度近现代哲学》,第15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主体之间关系。①还有学者更进一步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理论,如他们认为不能仅仅把大自然、物种和生物作为工具价值来看待,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有其内在价值,生物物种间的权利是平等的,解决人类生态危机的方案不能仅仅是技术主义的,不触动人类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基础,是不能解决人类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层面的危机。②所以生物中心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施韦泽说:“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③他认为正像欧洲人改变了黑人不是真正的“人”的观念一样,未来合理的伦理体系会要求人们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的生命(包括最低级的生命)。
  综前所述,不仅在伦理学基础上生态环境学和古老的东方宗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方法论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佛教的缘起论和道教的“道法自然”都强调的是整体主义原则,这也正是生态环境学所主张的原则或原理。巴里·康芒纳总结了四条生态学的法则:第一,生态关联原则,即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第二,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这是物质不灭定律的另一种表述,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废物”);第三,生态智慧原则,即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过分的人为干涉是有害的:第四,生态代价原则,即人类的每一次付出和“作为”都是有代价的。
  东方宗教是古代生态环保的实践者。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是在当代世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旨在改变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合理。虽然这种活动是人们通过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得出的认识,但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然而,在东方世界里,对环境的保护一直是宗教界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并且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宗教寺院是宗教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传播地,人才培养的基地等等。东方宗教强调的是宗教的神圣性,各个宗教都把这一特点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最高神祗所在地,必须具备清净的性质,每个宗教场所就是一所清净的场所,信徒到寺庙堂庵,不得大声喧哗,对神要有恭敬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完成人神交接的过程,才能把自己的心意送达天穹。东方宗教讲究修行,要求信徒依法修持,既要修行,就要找一块僻净的地方,而这种地方往往就在远离闹市尘嚣的乡村或大山深处,所以历史上.一直流传“自古名山僧居多”的说法。即使在闹市中,宗教寺院也是一块将土,每个人来到这里,可以洗去尘世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宗教寺院里居住的神职人员,往往代表了与神交接的中介身分,为了充分表现出宗教的清净气氛,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将自然环境中不协调的部分给予整改,例如峨眉山僧人在整个山上到处栽树,使全山充满了植被,僧人的这一行动,得到了世人的赞许,人们将他们栽的树林称为“布金林”,意为送给了人类一片等价的黄金。伊斯兰教重视保护植物,要求穆斯林多植树,尽可能地避免砍伐树木。佛教传入西藏,在藏区各个教派的寺院中,都严格规定了禁止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
  注解:
  ①周珂:《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王正平:《深层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载于《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
  ③[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山、江河捕鱼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法律。历代的活佛、喇嘛们倡导的慈悲、平等、不杀生等的佛教伦理思想,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伊斯兰先知在圣训中鼓励:“任何人种下一棵树,而这棵树随后结出了果实,那么真主将按照果实的数量报赏他。”总之,经过宗教徒的不断努力,整个寺院与自然环境合为一体,为来寺参拜的信徒提供了最好的优美环境。古代东方宗教徒的实践,是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后人去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东方的宗教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处在和谐一体的过程,同时也要求去改变那些不和谐的环境,让生态与环境成为一体。同时,东方宗教不仅在理念和方法上为我们现今的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提供了理解问题的视野和途径,还在保护环境的生态建设的实践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示范工程”,这些思想和实践对当今重建生态家园有着同样重要的启示与榜样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好好珍视。
  三、结 语
  古老的东方宗教思想是当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观念来源之一,它能够为当前世界性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值得各国环保部门加以重视与研究。东方宗教的生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其生态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思考的思维模式,珍视生命,看重生灵,平等待物是这一思想的延伸。保护环境,营造生态家园,是现在世界各国都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究其实质还是在于观念的改变,说到底是人心的问题。学者认为,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带来了丰裕的物质,其结果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以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为代价而得到的,所以要整治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态圈,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变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宗教是为解决人的心灵问题而设置的,东方宗教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以及整改环境的实践,都是有利于当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境界的提升,只有当人们彻底更新了观念,我们面临的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的现象才能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同时,如前所述,在方法论意义上,东方的宗教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有着与生态学原理极其契合的地方,对其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也可以丰富环境保护的生态学理论。所以东方宗教的生态思想在今天社会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挖掘。
  (责任编辑 黄夏年)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01期 作者:梁晓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