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关于佛教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果光
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训导与启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进程中,佛教能做些什么?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佛教界人士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佛教徒应当反躬自问、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结合我市佛教的慈善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佛教界为什么要做慈善事业
佛陀是为了解脱人生的痛苦这一因缘才出现于世的。实践慈善即是实践佛陀正法,就是引导正信,就是荷担如来家业。
1、慈善是佛祖面前的一盏心灯
释迦牟尼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并将布施列为“六度”与“四摄”之首,(“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可见,布施行善被佛祖视为抵达彼岸之第一要津。慈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社会公益事业,是让弱势群体能得到救助,让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财富增长的善举。它是佛祖面前的一盏心灯。
2、慈善是净化心灵的道德资源
慈善事业是神圣高尚的事业,慈善活动传播人间至爱真情,浇灌进步文明之花。在布施行善的过程中,布施者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可贵的资金救助,从另一方面讲,布施者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次道行的提升。古人讲,仁者寿。就是因为他们在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和幸福。因此,慈善也是净化人心的道德资源。
3、慈善是佛家的职责。
慈善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一种事业,而对佛家来讲,则是一种职责。佛陀是为了解脱人生的痛苦这一因缘才出现于世的。因此,可以说,实践慈善即是实践佛陀正法,就是引导正信,就是荷担如来家业。有高僧喊出:“慈善使者,即是人间观音”,这是把慈善当作职责最形象的体现。
4、慈善是社会的和谐之道
佛家讲求“和”,这其中包括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慈善作为推动和平的独特力量,是均衡财富分配、弱化收入两极分化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调剂社会贫富差距、救世济贫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容易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尤其是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容易诱发对社会的偏执态度。慈善事业能让他们了解到贫穷者感觉到有好心人在关心他们,能改变他们对社会的偏执看法,从而达到减震的作用.
二、佛教界在现代社会如何做好慈善事业
慈善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当前来说,佛教组织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将全社会当作我们的工作平台,开拓创新,把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结合起来,为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培育“人脉”构建慈善工作的公共关系网
佛教界要积极拓展慈善工作的社会网络,主动与企业建立互相合作的“合作关系”,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弘扬佛教的慈善理念,培育捐赠人队伍。要强化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佛教的义工队伍,开发社会资源,不断拓展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活动领域,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2、精心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佛教慈善文化活动
佛教界做慈善工作,不仅是物质的救济,更多的是弘扬佛教的慈善观念,塑造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环境。要通过策划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扩大佛教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要通过在佛教信徒中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在社会上举办“佛教慈善活动周”、“佛教慈善音乐会”、“佛教书画慈善拍卖会”、“佛教慈善一日行”等活动,营造慈善氛围,促进道德文明建设。
3、切实做好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
佛教界要与新闻媒介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焦点话题”,形成慈善公益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办好慈善机构的宣传刊物,组织国内外的考察交流,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把慈善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4、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
在当今社会佛教界要树立“依法行善”的观念,防止好心办坏事。要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业的法制环境,研究解决捐赠、救助、投资、监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降低慈善成本。要通过建立佛教内部的“行善规则”,使佛教慈善事业的各个环节更趋规范。
5、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合作
要发挥佛教慈善组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扩大与国外慈善组织、港澳台地区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方交流合作,一方面,学习国外佛教慈善理念、行进的慈善工作管理手段和经验;另一方面,为佛教慈善事业争取更多的善款,实施更多的慈善项目;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外有关机构、佛教慈善组织和企业对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了解,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创造条件,开辟渠道。
三、目前要着力做好的几件事
慈善事业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发展壮大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作为佛教界则必须充分认清我们所肩负的宗教道义,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做大慈善基金
这是发展佛教慈善事业之首务。慈善基金是佛教慈善事业的核心要素,同样是慈善组织的核心构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慈善事业的最鲜明的标志。对于佛教界来说,更是佛教界发展和壮大慈善事业的突破口和道义所在。为此,重点是发展一批热心慈善事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成员单位。
2、做优慈善网络
佛教慈善组织有在政府、佛教与公民之间建立一个有效互动构架,才能提高佛教慈善组织的社会地位。当前,佛教界应在规范与壮大慈善类公募资金的同时,大力加强慈善机构的培育和发展慈善资金的募集网络,以便更多地吸引各类社会资源支持佛教慈善事业,使佛教慈善事业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3、做活慈善方式
当前,佛教界的慈善方式普遍单一,缺乏影响力。下一步应从传统型,即把钱直接捐献给某个单位和个人,转向智能型和经营型。既提供金钱资助更提供专业知识和资源,与捐赠对象形成积极主动的合作关系,努力提升捐赠对象的社会层次。打成传统慈善中受赠人只能被动接受帮助的局面,使慈善活动变得更高效、更有创意、更具影响力。
4、做美慈善平台
可以采取以慈善为主题的命名等方法,在寺庙的某个区域、某条道路、某个殿堂可以用慈善家或慈善企业的名字来命名,形成富有特色的地名文化与慈善文化,以此来弘扬慈善文化、激发慈善意识、慈善文明。
四、当前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有关宗教方面的慈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亟须要完善。
目前,我国涉及慈善事业以及公益捐赠的法律法规有六部,分别是《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目前,《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进行慈善捐款,捐款额度在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企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中也有相关规定,额度是30%。而有关宗教方面的条文一点也没有。
2、佛教慈善主体不明确,慈善机构体制和管理落后,亟须要改进
目前,佛教的慈善组织大都挂靠各级佛教协会,而佛教协会的工作千头万绪,慈善工作基本上没有专人分管,大多处于兼职状态,这不仅大大阻碍了慈善工作的开展,而且造成慈善机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由于长期处于挂靠状态,现有的许多佛教慈善机构普遍体制陈旧,管理模式和资金运作缺乏专业化,与港澳台的佛教慈善机构有很大差距,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佛教慈善公益机构数量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亟须要扩大和加强
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一是表现在慈善机构的数量少。据统计注册登记的大大小小加在一起还不到100个,且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赠的渠道不畅。二是表现在专业性不强,分工不合理等方面。慈善筹款机构、慈善执行机构职能不清,甚至根本就没有分工,基本上右手筹钱左手捐钱,不仅降低了专业性,而且社会效果也不明显。
4、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公民及企业慈善观念落后,参与性差,亟须要增加力度。佛教界的捐赠活动,基本上是通过信徒进行的,社会的参与力很低。
由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慈善活动开展不普及,慈善事业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佛教慈善组织、慈善理念和慈善行为没有深入人心。
总之,佛教慈善事业是佛祖面前的一盏心灯、是净化心灵的道德资源,需要全国各地高僧大德、广大佛教徒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积极努力,发慈悲心、发长远心,为构建和谐社会一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