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生:人间佛教的实践
佛陀在世总共说了49年的法,但是在他灭度之前,曾有一次佛陀向众弟子开示,他摘下树上的一片叶,告诉弟子说,“我所说过的法,如手上的这一片叶,我未说的法,如树上的叶”。为什么49年之间,佛陀无法将他欲传达给弟子及后世的教法悉数道尽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佛法浩瀚如海,岂是一生一世所能道尽。甚且究竟之法毕竟无法言诠,心识及情感的彻底觉醒,必须依靠精神之直观及实践之体验。正如龙树菩萨于《中论》中所言:“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文字之于实相,如同“手指之于月亮”这个著名的比喻,手指指着月亮,但手指头毕竟不是月亮。
文字般若不能契入究竟之实相,大乘佛法的精义即实践;透过实践,才能真正悟入生命的底层,深化人格的修持,提升精神的境界,彻悟永恒智慧的究竟,并将抽象的佛教思维具体化。
为佛教、为众生——佛弟子的社会责任
佛教在中国传播一千多年之后,发展出无比恢弘之禅宗及其他各宗派。各宗派所奉持之经典各有依据,但经典毕竟不是究竟之法。因此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要修行者直接透入经验及情感的本身,观照彻悟生命的基本之法,此法非文字所能捕捉及体会。禅宗所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之修为正如印顺导师所言,重质轻文、自信自尊,体道笃行、雄健精严,为中国佛教开辟一璀璨的文明之光。其影响所及对西方社会之心理学及哲学思想多有贡献。
虽然如此,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代,重西方科技理性的胡适先生批评禅学缺乏根据,胡适先生和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有一场禅学与西方理性主义之论战。这论战标示着西方科技理性对于东方重体验、重修身及自我深沉思维之禅学,作出一项无可回避的考验。更有甚者,处在中国文明面对强大的西方科技理性的挑战下,传统中国儒者对于佛教在社会里的贡献及价值也提出批判。
梁漱溟与太虚大师的论笔,太虚大师回应梁漱溟所陈“佛教在中国的动乱及文明的落后方面起不了任何积极的作用”。于是太虚大师倡议人生佛教,其学说及著作影响所及,最能集其大成之延继者及相应者,就是被喻为当代最伟大的佛教思想家——印顺导师。导师一生著述,提倡人间佛教,力主《增一阿含经》所言:“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认为成佛之道在此生此世之人间。
1963年一个偶然的因缘,印顺导师在台北慧日讲堂,收了一位自行落发的比丘尼,赐予法号“证严”。证严法师为佛法人间化、佛教生活化之宏愿注入一股清澈及滂沱之泉源。证严法师诠释人间佛教,提出“人格成,佛格就成”,“涅槃寂静不是在死后,而是在当下,在此时此刻,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就是涅?寂静”;更秉持印顺导师 给他的六字训勉,“为佛教、为众生”,贯彻“行经”之信念,以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创立了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等四大志业。
40年来,法师带领全球千万名会员及数百万名慈济志工,在全球60个国家济助贫困、兴办学校、举办义诊,以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精神,希望透过实践佛法达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天下无灾难之人间天堂。净土不在死后求得,而是当下以悲心佛心,转化此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
真空妙有——无所求付出即是大智慧
证严法师更强调“无所求的付出”,启发慈济志工付出同时还要感恩,感恩我们有机会、有能力能当一个手心向下的人。“付出无所求”其实正是体现佛教的三轮体空。无受者,无给予者,也没有给予这件事。而付出的人还向接受帮助的表达感恩,正是彻底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三轮体空的妙法。
要付出之后没有烦恼挂碍,就必须无所求。无私的爱才是菩萨的大爱,才是清净无染的佛性。证严法师用创造性的现代语言,让众生能从生活中,从付出中,重拾自身清静的本性。所谓“做中学,做中觉”,实践是学佛最好的法门。
证严法师经常告诫弟子,不要当一个求佛的人,而要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这一如六祖《坛经》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人心本自具有佛性,有所求的心,正是烦恼的根源。证严法师期勉弟子及慈济志工用无私的爱去爱天下人,正是体现佛陀的本怀,从助人的过程中净化自己,活出本自具有之无限光明之心性。
佛陀以“众生平等观”开示世人。平等之真义,落实在慈济世界里就是予乐拔苦。慈济志工深入灾区,无论在地球哪一个角落,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2005年这一年之中,慈济在全世界帮助了超过一千万人。不管是南亚海啸的受害者,或是巴拉圭火灾的罹难者,深受艾滋病之苦的南非黑人,美国卡崔娜风灾的居民,甘肃缺水的农民,无法上学的印第安部落孩童,或是中国西南的孤儿,慈济人皆以平等心,给予社会上处境最艰难的人最大的协助。慈济人不分宗教、种族、国界,以平等心关照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一种长情大爱,是一种觉悟后的有情。
证严法师让慈济人在行善的志业中,体会布施的真义是“无所求”,要做到无所求,就必须去除无明的贪婪之心,去除自我。佛法所言,真空妙有,因着众生之所需,用智慧付出即妙有,而无所求就是真空。 此一生命之具体展现,一如唐朝杜顺大师所倡议之“佛性缘起”,用觉醒的佛性去观照、点化一切众生清净之本性。真正佛教之空性,并非断灭空,而是以无所求的佛心去平等爱护一切众生。印顺导师曾说:“缘起和性空并不是相对立的,其实缘起即性空,性空,是在缘起之处性空。”从证严法师的实践力行中来说,在付出的同时无所求,其实就是做到了“在缘起处性空”。这也辉映了杜顺大师及智俨大师所言,“用佛性点化一切缘起”之深义。存有缘起,本身不是业,而是应该用清净的佛性,洞见点化一切的存有缘起。
既然“缘起存有”不是一种业,不是“先验的恶”,那么佛教就不应走入出离世间的“断灭空”。而是要思考以何种心去对应这存有的昏乱世界。既然要在缘起处性空,那么就要在五浊恶世里修炼清净的空性。
平等大爱——教富济贫、济贫教富
证严法师在台湾贫富悬殊的年代发展出“教富济贫”,她让富有的人深入灾难之地,看到生命之无常,了解自己之富足,领悟布施的人生观。在无所求的付出之实践过程中,许多慈济志工彻悟了只要有“我”在,就很难付出无所求,因此逐渐地,他们体悟到只有守戒才能有效节制自我,戒律是控制无明欲望的法门,因此他们从布施入门,进而守持戒律,再从持戒到忍辱,次第修行。
1986年证严法师更在台湾东部花莲兴建台湾第一所佛教医院,20年后慈济陆续在全台湾成立五家医疗院所,让“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网覆盖全台湾。慈济所成立的国际慈济人医会,足迹更遍及20多个国家,十多年来义诊人数超过七十万人次。证严法师期许的医生就是要成为佛陀揭示的拔苦予乐的大医王。期许医生以病人为师,不只医病更要医心。真正做到佛陀所言,苦既拔已,复为说法的大医王典范。而医疗不止对于医师是一个拔苦予乐的好因缘,更是所有慈济人体会生命无常的道场。医院即道场,在这里可以体解生死之必然,了悟一切有为终归幻灭,只有修持智慧之生命才是人生的究极之法。在教导富有的人济贫之后,证严法师还要“济贫教富”,帮助贫穷的人,并教导他富有爱心。因为贫者和富者是平等的,他们一样有付出及布施的可能。佛陀当年也曾称许一位布施一块破布的贫婆具有无上之功德。
2003年花莲慈济医院医疗团队帮助菲律宾原住民部落一对贫困的连体婴,进行分割手术,手术极为成功。他们的父母亲回到菲律宾马尼拉,在当地投入志工行列,将爱心传递下去,自己也变成手心向下,能为别人付出的人。南非祖鲁族长期处在贫困之中,慈济人在村落间发放物资,为他们开设缝纫班,协助他们改善经济生活。多年后,南非的祖鲁族人自己也组织起来,拨出他们缝纫所得的一部分,集合众人之力,在邻近的村落开设更多的缝纫班,帮助其他的黑人小区脱离贫困。他们也利用周末加入志工行列,进入南非社会最黑暗的角落关怀艾滋病患。这批慈济非洲裔志工目前已经超过两万五千人。佛陀平等观,在非洲大陆这一批基督徒身上,得到另一个层次的实践。
平等对待一切众生,须更进一步推展到如何对待攻击我们的人,对于污蔑我们的人,我们是否能一视同仁地实践平等爱呢?
1998年当印度尼西亚发生暴动,许多华人被印度尼西亚暴徒攻击杀害,许多华人纷纷出走。大批逃难的人在机场等候,准备搭机离开那杀戮之地。但是证严法师当时却呼吁她的弟子,慈济志工不要逃离印度尼西亚,而是应该善用这个机会,积极付出回馈印度尼西亚人。证严法师悲心智慧,于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暴动期间,呼吁慈济人在雅加达发放物资及药品给十万个以上的贫民及军警眷属。2002年更在雅加达最脏的红溪河畔,开始进行慈善及医疗之工作。慈济人将整条长十多公里的垃圾河整理干净,办义诊救治将近五万人。
印度尼西亚的慈济企业家出钱出力,将住在垃圾河上的上万名居民迁出,然后兴建大爱屋能让他们有崭新的住所及亮丽的小区。当地的慈济志工更在大爱屋附近兴建学校,让下一代的孩童能接受良好之教育。同时,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义诊中心及庇护工厂,让这一群原本贫困的住户,有稳定工作、谋生之机会。慈济人对于一向仇视华人的印度尼西亚人不只安身,安心,还要安生。这不但是力行佛教众生平等之精义,更实现佛陀和平、不对抗之伟大教法。
慈悲喜舍——勤修六度万行
佛教教义里的六度波罗密提到,在布施、持戒之后,还要忍辱,对于攻击迫害我们的人要善解、包容,要怀抱因果观。证严法师希望慈济人不但要学习忍辱,对于侮辱我们的人还要帮助他,度化他,这才是精进。
慈济志工是以团队的精神去完成济世助人之志业。团体中的修行必须与人人结善缘,要达到这个境地必须要去除我执我见。当有境界来磨,要当作增上缘。如果能做到与人相处无争,面对生死无虑,与自然涵融无碍,则能心无烦恼挂碍;心无无明,时时善念不断,恶念不生,就是禅定的境界。而能禅定,则离解脱之智慧不远矣!
证严法师期勉慈济人要励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做到“大慈无悔、大悲无怨、大喜无忧、大舍无求”。法师所领导的慈济人,透过慈悲善行,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透过环保工作,感通人与自然的涵融无碍;透过医疗悲心,体悟生命之无常,因为了解此生、此身非我所有,所以临终还捐大体。这是他们心无挂碍,所以能生死无惧,知道此生此世,要精进不懈于成就不朽的慧命。然后总结这永恒慧命之洞见,以大乘佛法之入世精神,透过教育及人文之使命,喜舍无求无忧地度化一切众生。这种精进不懈之修持及努力,正是人间佛教所具足之信心,也是人间佛教能波澜壮阔地大行于后世之起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