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宗教信仰与变法运动
康有为的宗教信仰与变法运动
作者:陈广芬 转自:中国台湾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2002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康有为的宗教信仰与变法运动
【英文标题】The religious belief of Kang You-wei (1858-1927)and the movement of political reform
【文章作者】陈广芬
【指导教师】王金凌
--------------------------------------------------------------------------------
【中文关键词】变法 | 儒学 | 宗教思维 | 法| 戊戌维新 | 康有为 |孔教 | 体用 | 佛教
【中文摘要】康有为于晚清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曾提议以推尊孔子为教主,立“孔教”为国民共同信仰的方案。作为其政治改革蓝图的一部分,“孔教”的理论根据同其政治改革理论的儒家传统经典的诠释其实是一个因果相连的共同体,而其所内含的宗教方法意识则深受佛教的影响,儒学与佛教的兼容并蓄在“孔教”的宗教构思中乃是经过消化融合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其在清末民初社会思潮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深远。
本论文系以宗教的向度来考察体现于康有为的宗教信仰中儒家与佛教的基本宗教思维,分析其宗教思维的性质、形式、思维的方法与其方法的运用等宗教信仰的心意识活动,因此对于康有为的宗教信仰的研究,是在分析其宗教的心理意识活动层面的基础上,来尽可能呈现康有为这种兼含儒家与佛教的宗教信仰的思维状态。同时,康有为的“孔教”构想作为其宗教思维的一个结果,是在宗教思维的“体”与“用”的结构下的一个产品,是以“孔教”构想在康有为的变法思维中自然也具备了宗教思维的“体”“用”形式。因此,分析其中之体用结构,亦为理解康氏“孔教”构想之内涵所必要者。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基于此一宗教取向的思考向度,探讨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晚清戊戌变法的内涵及其所根据的基本宗教思维,并由此一基本宗教思维的性质及功能,进一步析论康氏"孔教”之议作为宗教思维方法的表现方式及其功能,期能以就宗教论宗教的立场来理解康有为在晚清政治改革中采取宗教方法的内在理路。同时,由于康有为在晚清变法史上的代表性以及他在晚清政治改革思想上的前驱地位,本文之研究亦欲达成间接说明晚清学术思想中参与变法运动人士兼涉儒、佛的实质意义的目的,并对有关佛教之影响晚清变法的问题予以回答。
--------------------------------------------------------------------------------
【文章目次】
绪论1-24
第一节 关于康有为与晚清学术思想研究的问题之考察 1
第二节 研究角度:宗教思维 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19
第四节 研究主旨24
第一章 康有为的学问历程及其宗教经验 27- 55
第一节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以前的学问历程 27
第二节 康有为宗教心灵的体验 33
第三节 宗教思想的成型 39
第四节 康有为孔教构想的意识结构 49
第二章 孔教的思维渊源(一)儒家的宗教思维57-9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思维的基本特性 57
第二节 忧患意识起源的批判 74
第三节 道德观念的形成 77
第四节 孔子摄礼归仁的基本思维 85
第五节 孟荀的人性论 93
第三章 孔教的思维渊源(二)佛教的基本思维101-132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基本思维101
第二节 因缘的原则110
第三节 佛教之“法”的基本观念116
第四节 传承的观念126
第四章 康有为的宗教思维133-151
第一节 关于西学影响说的问题 133
第二节 宗教经验对理解康有为思想的意义 135
第三节 康有为的基本思维 142
第五章 变法思维的意识结构153-180
第一节 “法”的本质-“法统”与“道统”的天命传承与变法之“法”的实质问题 153
第二节 解开晚清体用论的缠结 161
第三节 在「法”的本体中发现信仰的需要 176
第六章 变法运动的宗教问题
──一个寻求解决信仰问题的过程181-199
第一节 变法之“法”的妙用:立孔教为国教182
第二节 以“法统”取代“(礼法)政统”189
第三节 其它思想家的响应 193
第四节 再论“佛教的影响” 196
结 论201-208
1 信仰中心的重新界定201
2 以佛学转化政体的思维方法204
3 心灵教育因缘的开启206
参考及征引书目209-229
--------------------------------------------------------------------------------
【参考文献】
古籍部分
《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十三经注疏》二,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汉)毛公传,郑元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十三经注疏》三,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周礼》,《十三经注疏》四,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汉)郑元注,(唐)贾公彦疏,《礼记》,《十三经注疏》七,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十三经注疏》九,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十三经注疏》十三,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十三经注疏》十四,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清)吴大澄撰,《说文古籀补》,台北,艺文印书馆,1971
(宋)朱熹撰,《朱子大全》(三)《四部备要》,台,台湾中华书局,1970
(清)秦蕙田着,《五礼通考》,桃园,圣环出版社,1994
(清)段玉裁着,《说文解字注》,台中,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
王国维着,《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丁福保编,《说文解字诂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台北:华正书局,1988
(清)苏舆辑,《翼教丛编》,台北:台联国风社重印,1970
佛经部分
大藏经刊行会编辑,《大正新修大藏经》八十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85
《阿菟夷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
《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册
《悲华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
《观无量寿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大般涅盘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二册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
《佛说佛地经》,《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十六册
《大智度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五册
《成唯识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一册
《大乘入道次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册
(宋)普润大师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
(唐)释道伦撰,《瑜珈师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宋)普济撰,《五灯会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释法海撰,丁福保笺注,《六祖坛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福善录,通炯编,《憨山老人梦游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戊戌变法研究相关书目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戊戌变法》,《中国近现史论集》第十二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清季立宪与改制》,《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杨家骏着,《戊戌政变文献汇编》,台北,升文出版社,1973
杨家骆编,《戊戌变法文献汇编》(5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
梁启超撰,《戊戌政变记》,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5
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李文海、孔祥吉编,《戊戌变法》,成都,巴蜀书社,1986
胡滨着,《戊戌变法》,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黄彰健撰,《戊戌变法史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70
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年表),上海,上海书店,1998
侯外庐主编,《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北京,新华书店,1958
吴玉章等着,《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
余伟雄撰,《戊戌变法之原因及其影响》,香港,九龙珠海书院,1977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8
沉云龙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v.4],《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佚名辑, [v.5],《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九卷》,汤志钧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范士华着,《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
胡绳武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刘振岚着,《戊戌维新运动专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孔祥吉着,《戊戌维新运动新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汤志钧着,《戊戌变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汤志钧着,《戊戌变法史论》,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
汤志钧着,《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
汤志钧着,《戊戌变法史论丛》,台北,谷风出版社,1986
汤志钧、陈祖恩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1993
汤志钧着,《戊戌时期的学会和报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着,《戊戌变法史述论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王永祥着,《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张锡勤着,《戊戌思潮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吴廷嘉着,《戊戌思潮纵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李济琛等编着,《戊戌百年祭》,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卞修全着,《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汪荣祖,《晚清变法思想论丛》,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0年
康有为著作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90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孔子改制考》,北京,中华书局,1958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康子内外篇(外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88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北京,中华书局,1988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春秋董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90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诸天讲》,北京,中华书局,1990
康有为着,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
康有为着,朱维铮编校,《康有为大同论二种》,香港:三联书店,1998
康有为着,朱维铮、廖梅编校,《新学伪经考》,香港:三联书店,1998
姜义华、吴根编校,《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孔祥吉编着,《康有为变法奏议辑证》,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8
陈千秋、梁启超校,《康有为长兴里讲学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蒋贵麟编,《康南海先生遗着汇刊》22册,台北,宏业书局,1976
蒋贵麟编,《康南海先生游记汇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
蒋贵麟编,《康南海先生末刊遗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蒋贵麟编,《万木草堂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蒋贵麟编,《南海康先生口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王丕震着,《康有为》,台北,秋海棠出版社,1996
康有为撰,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刘梦溪主编,朱维铮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康有为研究相关书目
梁启超,《康有为传》,《康南海自编年谱.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2
王明德着,《百年家族-康有为:一个开创时代格局、改变中国命运的巨人》,台北,立绪文化出版公司,2002
刘善章、刘世忠主编,《康有为研究论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汤志钧着,《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北京,中华书局,1984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汤志钧着,《康有为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
萧公权着,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
康同家编,《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马洪林着,《康有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陈慧道着,《康有为《大同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臧世俊着,《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沉清松着,《康有为先生的伦理思想评析》,台北,中华仁学会,1996
黄彰健编,《康有为戊戌真奏议》,台北,台湾商务印馆,1996
朱义禄着,《康有为评传-时代的弄潮儿》,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董士伟着,《康有为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沉云龙撰,《康有为评传》,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69
李剑萍着,《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陈团初、李焯然、谢飘云编,《康有为著作与研究数据索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锺贤培主编,《康有为思想研究》,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邝柏林着,《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0
施玉贞编着,《康有为与戊戌维新之研究》,新竹,新竹师专,1971
房德邻着,《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黄明同、吴熙剑主编,《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楼宇烈整理,《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十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2
李泽厚着,《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孔祥吉着,《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中国近代文化的解构与重建:康有为、梁启超》,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陈百年先生学术基金会,2000
汪荣祖,《康章合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
汪荣祖,《康有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近代经学、理学、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相关研究书目
皮锡瑞着,《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2
王栻主编,严复着,《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沉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梁启超着,《清代学术概论》,台北:华正书局,1989
梁启超着,《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着,《饮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王尔敏着,《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王尔敏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
王俊义、黄爱平着,《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张丽珠,《清代义理学新貌》,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
张灏着,《烈士精神与批评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
张灏着,《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张灏着,《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彭明辉着,《晚清的经世史学》,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史革新着,《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郭世佑着,《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桑咸之着,《晚清政治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王家俭着,《晚清公羊学的演变与政治改革运动》,台北,中央研究院,1986
何信全着,《晚清公羊学派的政治思想》,台北,经世出版社, 1984
郑大华、任菁译,列文森(Levenson, Joseph Richmond)原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赵刚译,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原著,《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赵刚译,艾尔曼 (Elman,Benjamin A. )着,《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喻大华着,《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汤志钧着,《改良与革命的中国情怀:康有为与章太炎》,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汤志钧着,《近代经学与政治》,北京,中华书局,1989
陈少明着,《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陈耀文译,沟口雄三原著,《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孙春在着,《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商务出版社,1985
于春松着,《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曙光着,《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朱维铮着,《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姜林祥着,《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济南,齐鲁书社,2002
张朋园着,《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韦政通着,《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
陈少明、单世联、张永义撰,《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周阳山、杨肃献编,张灏等撰,《近代中国人物思想论-晚清思想》,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
任继愈,《「儒教问题”争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袁伟时着,《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崔世广着,《近代启蒙思想与近代化:中日近代启蒙思想比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
金观涛、刘青峰着,《兴盛与危机》,台北,风云时代,1994
颜世安等译,墨子刻原著,《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芮玛丽着,房德邻、郑师渠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来着,《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
谢尔恩撰,《儒教道统观对皇权约制作用之研究 : 以唐朝士大夫对皇帝的谏诤为例》,台北,撰者,1991
薛化元着,《晚清「中体西用”思想论1861-1900》》,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7
孙广德着,《晚清传统与西化的争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陈旭麓着《近代史思辨录.论中体西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丁伟志、陈崧着,《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易升运着,章开沅主编,《西学东渐与自由意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熊月之着,《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由其民、周启干着,《西学东渐与中日文化交流》,天津,社会科学院, 1996
赵德宇着,《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刘登阁、周云芳着,《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许政雄着,《清末民权思想的发展与歧异:以何启、胡礼垣为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罗志田着,《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李泽厚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6
简美惠译,韦伯着:《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
弗雷泽,《金枝》,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
张恭启、于嘉云合译,基辛(R.Keesing)着,《文化人类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着;芮传明、赵学元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
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着,成穷、周邦宪译,《论「神圣”:对神圣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与理性之关系的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 )着,《系统神学》,龚书森译 ,台北,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80
韦伯着,康乐,简美惠译,《支配社会学Ⅰ》,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
刘援、王予文译,韦伯着,《宗教社会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洪兰译,H. Gleitman着,《心理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7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56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季旭升、汪中文主编,《青铜器铭文检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张荣明,《殷周政治与宗教》,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7
钱穆,《灵魂与心》,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6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
余英时着,《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俞荣根着,《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杨志刚着,《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林毓生着,《热烈与冷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陈平原着,《老北大的故事》 ,台北,立绪出版公司,2001
吕滨着,《新民伦理与新国家: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佛教研究、近代或晚清佛学相关研究参考书目
许明银译,服部正明、长尾雅人着,《印度思想史与佛教史述要》,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6
李志夫着,《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
释印海、张大卿合译,K.SRI DHAMMANANDA着,《佛教徒的信仰》,《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
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
姚治华译,H.SADDHATISSA着,《佛教伦理学》,台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3
石峻等主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炯彰着,《近代佛学复兴运动的萌芽》,台北,文景出版社,1987
郭朋、廖自力、张新鹰着,《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成都,巴蜀书社,1989
何建明着,《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李远杰着,《近现代以佛摄儒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
麻天祥着,《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Chan Sin-wai(陈善伟),BUDDHISM IN LATE CHING POLITICAL THOUGHT,Hong Kong : The Chinese U. Press , 1985
期刊论文
何佑森,《清代经世思潮》,《汉学研究》,第13卷第 1期,1995.6,页 1- 14
李国祁,《道咸同时期我国的经世致用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卷(下),1986.12,页17-65
杨肃献,《张之洞与近代中国的保守思想:「中体西用论”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大陆杂志》,1982.6,页25-47
麻天祥,《近代经学的形式和内容》,《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1994.12,页108-117
麻天祥,《近代经学的思想特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4期,1993,页21-31
陈金川,《试析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兼论作为思想武器的近代经学》,《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1992,页53-58
汤志钧,《近代经学的发展和消亡》,《历史研究》,1985年3期,1985.6,页46-58
罗素珍,《从康有为的「两考”看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桂海论丛》1996年第3期,1996,页85-87
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1989.3,页75-82
汤志钧,《戊戌维新与传统儒学》,《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1988,页26-37
林正珍,《论康有为援佛入儒的大同学说》,《宗教哲学季刊》,第3卷第2期,1997.4,页31-51
宋德华,《从康有为上书看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求索》,1997年第2期,1997.3,页120-124
王钧林,《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1996.11,页100-107
王钧林,《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文史哲》,1997年第1期,1997.1,页66-7
刘敬东,《论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及悲剧性格》,《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1997.11,页63-69
任银睦,《康有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东方论坛》,1997年第1期,1997,页22-27
黄大勇,《历史的「中间物”──论康有为思想特色的二重性》,《三峡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1997,页61-65
吴乃华,《中西文化与康有为的变易思想》,《人文杂志》,1996年第5期,1996.9,页82-86
吴义雄,《康有为与理学初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1996.7,页104-112
任军,《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1996.1,页46-51
任军,有为思考未来的思维轨迹──「公─平─”》,《人文杂志》,1995年第5期,1996.7,页80-84
俞祖华,《论康有为的「开民智”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1996.7,页106-110
孙亦平,《试析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双向选择》,《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1996.4,页23-29
王妙如,《试析康有为对春秋「三世”义之阐发》,《问学集》第5期,1995.9,页21-42
陶清,《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意义阐释》,《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3期,1995.9,页34-41
何金彝,《康有为的重智思想》,《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1995.7,页119-123
胡维革、张昭君,《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长白学刊》,1995年第2期,1995.3,页65-70
魏义霞、陈章范,《本体之辨:从康有为到谭嗣同》,《北方论丛》,1995年第6期,1995.11,页18-24
张荣华,《文明本质及其发展的探索与构造──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述论》,《学术月刊》,1994年第7期,1994.7,页65-74
李永伦,《简论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1994.1,页18-24
李翔海,《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学术研究》,1993年第3期,1993.6,页75-79
陈炯彰,《从儒释耶的剖判会通论康有为的文化观》,《台北师院学报》,第6期,1993.6,页387-397
徐圣心,《康有为礼运注中大同章之释义与论衡》,《中国文学研究(台北) 》第7期,1993.5,页113-128
雷慧儿,《论康有为的集权思想》,《师大历史学报》,第20期,1992.6,页95-132
雷慧儿,《论康有为三世进化说所对应的政治体制》,《汉学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12,页81-98
赵子明,《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利用与革新》,《东方论坛》,1993年第4期,1993.12,页40-44
李三宝,《中国传统的「时”观与康有为大同世界中的历史进化观》,《东海社会科学学报》,第11期,1992.6,页461-476
胡维革,《康有为与儒家思想近代化》,《求是学刊》,1992年第3期,1992.5,页101-106
张勇,《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1994.6,页24-35
别府淳夫,《朱次琦和康有为──晚清的朱子学研究》,《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1987.6,页115-121
黄克武,《民国初年孔教问题之争论(1912-1917)》,《师大历史学报》,第12期,1985.6,页197-223
罗久蓉,《康有为的历史观及其对时局与传统的看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85.6,页163-190
陆宝千,《民国初年康有为之孔教运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6,页81-94
杨向奎,《康有为与今文经学》,《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1期,1983.1,页26-32
何新,《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上篇》,《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1982.9,页47-56
黄文德,《公╱私领域观念对康有为及其理想国「大同书”的影响》,《德育学报》,第18期,2002.9,页33-45
谢贵文,《试论晚清「超越意识”之思想来历及表现内涵》,《中山中文学刊》,第5期,1999.6,页51-63
王俊中,《救国、宗教抑哲学?--梁启超早年的佛学观及其转折(1891-1912)》,《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31期,1999.6,页93-116
丁亚杰,《皮锡瑞、康有为、廖平公羊学解经方法》,《元培学报》,第6期,1999.12 ,页135-167
陈鹏鸣,《康有为的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孔孟月刊》,第36卷第8期,1998.4 ,页41-49
林启彦,《戊戌时期维新派的大同思想》,《思与言》,第36卷第1期,1998.3,页39-70
倪芳芳,《民国初年的孔教争议》,《元培学报》,第4期,1997.12,页159-171
郑志明,《康有为的宗教观 (上)》,《鹅湖》,第23卷第3期,1997.9,页17-28
郑志明,《康有为的宗教观 (下)》,《鹅湖》,第23卷第4期,1997.10,页22-31
林正珍,《论康有为援佛入儒的大同学说》,《宗教哲学》,第3卷第2期,1997.04 ,页31-51
林正珍,《康有为的自然观》,《兴大历史学报》,第3期,1993.4,页73-107
沈清松,《康有为的伦理思想评析》,《丘海季刊》,第45期,1996.5,页25-35
陈炯彰,《从儒释耶的剖判会通论康有为的文化观》,《台北师院学报》,第6期,1993.6,页385-397
林安悟,《“抽象的感性”下的变革论者──以康有为为例的精神现象学式的哲学解析》,《哲学与文化》,第19卷第2期,1992.2,页132-146
王家俭,《由汉宋调和到中体西用──试论晚清儒家思想的演变》,《师大历史学报》,第十二期,1984.6,页179-196
林丽娥,《晚清经今文学之探讨》,《孔孟月刊》,第十九卷第二期,1980,页58-68
杨儒宾,《横跨宗教与哲学边界上的儒教-评杜维明着“儒教”》,《新世纪宗教研究》,第1卷第3期,2003.3,页176-177
吴文璋,《论儒家与儒教--从儒家是否为宗教谈起》,《语文教育通讯》,第22期2001.6,页87-130
顾士敏,《早期中国文化之发展与儒教》,《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1,页6-14
罗义俊,《儒学与儒教--读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研究》,第3卷第3期,1997.6,页41-48
冈村繁,《孝道与情欲--后汉末期儒教的苦恼》,《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6卷第4期,1996.12,页1-15
陈熙远,《“宗教”--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关键词》,《新史学》,第1 3卷第4期,2002.12,页37-66
黄进兴,《作为宗教的儒教:一个比较宗教的初步探讨》,《亚洲研究》,第23期,1997. 7,页184-223
陈炯彰:《清末民初佛学思想复兴运动研究取样:以康有为、谭嗣同及章太炎为中心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第4期,1987,页227-258
胡楚生,《晚清知识分子变法图强之改革规划─以孙诒让《周礼政要》为例》,《兴大中文学报》,第29期,1999.6,页1-26
黄克武,《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以墨子学为中心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96.12,页41-90
萧义玲,《从方法论的发展论清代诸子学的兴起》,《孔孟学报》,第75期,1998.3,页153-168
石朝颖,《现代心理学与古典宗教意识的会通》,《宗教哲学》,第四卷第四期,1998,页159-172
沈翼鹏,《国外宗教心理学研究述评》,《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1991,页138-139
黄文三,《宗教心理学的意涵及其功能之研究》,《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第一期,2000.9,页125-136
路新生,《论“体”“用”概念在中国近代的“错位”──“中体西用”观的一种解析》,《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9期,2001.9,页800-816+870
李增,《论严复之体用与知识之关系》,《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4期,1997.12, 页81-98
陈强立,《论近百年来儒家的文化发展构想──从“体用”范畴的理论涵蕴看睌清“中体西用”的思想困局》,《鹅湖》,第17卷第10期,1992.4,页25-31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第52期,1999.4,页29-39
论文集论文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与孔子纪年》,《学人(第2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页513-546
郭国灿,《严复、康有为思想分野与近代人文重建的历史演进》,《莺花无际楚江头──章开沅先生七十华诞学术纪念论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页336-360
任军,《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学研究新视野》,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页109-110
汤志钧,《清代常州经今文学派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史论丛》,台北,谷风出版社,页80-103
姜国柱、朱葵菊,《康有为的性全是气质论》,《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页584-591
刘俐娜,《康有为的“孔教救国”论》,《中华民国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10-12
周志文,《保种与保教》,《台大中文学报》,第6期,1994.6,页209-230
萧万源,《孔子和康有为的人道神道观》,《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2,页2124-2143
楼宇烈,《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论文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2,页2144-2157
袁伟时,《尊孔逆流与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页134-145
李三宝,《经世传统中的新契机:康有为早期思想研究之一》,《近世中国经学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页561-574
黄俊杰,《从「孟子微”看康有为对中西思想的调融》,《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页577-605
吴康,《晚清今文经学及其代表康有为之思想》,《经学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页211-235
吴康,《晚清今文经学代表康有为之改制大同思想》,《经学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页237-253
吴康,《今文学家康有为之孔子改制学说提要》,《经学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页255-257
吴泽,《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观点研究──康有为史学研究之一》,《中国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一编)》,香港,崇文书店,1971,页533-578
张曙光,《封建末世下的荀学》,《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页199-211
杨儒宾,《近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体用论》,天人之际与人禽之辨-比较哲学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1997
中英文学位论文
盛仲芳撰,《康有为与百日维新》,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学士论文,1961
周新撰,《康有为维新思想之研究》,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学士论文,1965
吴君玉撰,《戊戌六君子研究》,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学士论文,1966
杨开云撰,《康有为政治人格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
马康庄撰,《近代儒家思想转化的结构分析》,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
杨肃献撰,《晚清的反变法思想》,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
杨儒宾,〈中国古代天人鬼神交通的四种类型及意义〉,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87
安云焕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
丁亚杰撰,《康有为经学述评》,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
赵圣俊撰,《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崔圭淳撰,《康有为政治思想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
王妙如撰,《康有为公羊思想研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孙慧敏撰,《西学东渐:近代中国“学校”观的变迁》,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
洪镒昌撰,《康有为《孟子微》研究》,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孙承希撰,《戊戌变法时期之<时务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赖奇禄撰,《从背景因素与思想渊源研析晚清改革思想》,东海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邱白丽撰,《由典籍的重新诠释论知识分子与其当代治文化的对应关系──以康有为为讨论例示》,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柳香秀撰,《康有为哲学思想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8
潘台雄撰,《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一八九八-一九一一)》,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张锡辉,文化危机与诠释传统——论梁启超、胡适对清代学术思想的诠释与意义,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丁亚杰撰,《清末民初公羊学研究──皮锡、廖平、康有为》,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王玉华撰,《清代春秋公羊学之研究》,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赖温如撰,《晚清新旧学派思想之论争──以<翼教丛编>为中心的讨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Chen, Hsi-yuan, “Confucianism encounters religion: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discourse and the Confucian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Diss. HARVARD U., 1999
网页论文参考数据
童世骏,《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体”“用”范畴新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http://www.nousland.net/data/5.1.htm网页
汪丹,《从《大同书》看文化冲突与士的幽灵》,《神州思想网》 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网页
黄顺力,《鸦片战争时期「通经致用”思想刍议》,《神州思想网》
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网页
陈立忠、胡维革,《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神州思想网》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网页
李良玉,《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意识的演进》,《神州思想网》
http://www.6000year.com《近代思潮》网页
马洪林,《戊戊维新百年研究述评》,《戊戌变法纪念网》http://lookin.51.net/wx/《有关戊戌变法的一些文章》网页
葛兆光,《从无往本,立一切法──戊戌前后知识人的佛学兴趣》,《戊戌变法纪念网》http://lookin.51.net/wx/《纪念与研究文汇》网页
任不寐,《平等价值的外部性问题及其阐释》,
http://www.libertas200.net/workshop/online/renbm.htm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戊戌维新百年祭》,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cxkywlmxjqs.htm
刘小枫,《现代性语境与知识分子的信仰形式》
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haiwai/200108/200108280 076.htm
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五百年”网页
http://www.dpm.org.cn/big5/G/G1/G1b11.htm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