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公众选择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公众选择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科学体系与宗教体系都可以分为1、对世界的解释;2、目标选择理论;3、路线和方法;4、实现目标的实践活动;5、目标实现效果描述等五部分。从这个角度看,科学与各种宗教是同构的,可以平等的比较和选择。从公众选择的角度看,科学及各种宗教体系是竞争关系,竞争的焦点是对世界的不同解释。影响公众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世界模型的准确度和置信度,科学体系有一整套方法提升理论的准确度和置信度,在这方面较各种宗教的世界模型有明显优势,宗教对世界的解释在解释特异现象方面较科学体系有优势。科学的优势是宗教可学的,而宗教的优势是科学不可学的,学了之后科学也就宗教化了。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宗教体系比科学体系有优势。
  宗教体系要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证明特异现象存在,并吸收科学在非特异现象方面的优点。前者最重要的不是做特异现象表演,而是学习科学体系的做法,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系,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使所有特异现象的置信度提高。后者最简单的办法是吸收科学体系作为自身子集。从佛教唯识学观点看,众生心识变现外境并相互作用使外境同步,科学规律的对称性、和谐性正是同步过程的需要。这样理解科学规律,可以自然实现对科学体系的改造和吸收。
  1、科学体系与宗教体系的同构性
  这里所说科学体系是指包括科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实践活动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对这样一套内容庞大的体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概括。为了把科学与宗教进行对比,一种比较方便的办法是把科学和各种宗教体系概括为五部分,1、对世界的解释;2、目标选择理论;3、路线和方法;4、实现目标的实践活动;5、目标实现效果描述。按照佛教的传统境行果的划分,1、2属于境,也就是基础理论;3、4属于行,就是修行的理论和实践;5是修行的成果。这五部分可以统一概括科学和各种宗教体系。
  对世界的解释最容易理解,我们一般所说的科学理论都属于这个范围,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理论等等。这方面不用多解释。
  对世界的解释限定了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在接受了一定世界观之后,人只能在这个世界观所限定的可能范围内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不可能的目标,那或者是因为他在心里并不接受这种解释,或者是糊涂。说明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还是属于对世界的解释范围。但在可能的范围还很大,在这个范围内又该做和选择呢?这就不光是对世界解释的问题,而要在解释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这就是目标选择理论。目标选择理论主要是对不同选择的后果进行推演和比较,引导人从中选出更合理的目标。
  举个例子,在科学所限定的范围内,长生不死或往生天堂是不可能的,在有限的生命范围内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是可能的,这是对世界解释的问题。但同样是在有限人生范围内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有的人选择精神满足为主,有的人选择物质满足为主,有的人以为大众某福利为人生目标,有的人以个人财富的增长为人生目标,这就是人生目标的选择问题。再比如,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人天乘,其基础理论是类似的,但同样理论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具体目标却不同,人天乘以生生世世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为目标,小乘以个人解脱生死为目标,大乘以普度众生为目标,佛教理论的很多内容就是对这些不同目标进行选择。
  目标选择理论的地位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人生观问题,而对世界的解释可以称为世界观问题。人生观是以世界观为基础的,世界观为人生观限定了可能的边界。但人生观问题又不同于世界观问题,在一定世界观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又加入了人的主观选择。
  选择了一定目标之后,下一步是设法实现这些目标。每个大目标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小目标,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来实现最终的大目标。而同一大目标还可以有不同的实现路径,通过实现不同的小目标可以达到同样的大目标。比如,大乘佛教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净土宗主张先往生净土再继续修学,人间佛教认为应在人间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甚至反对往生净土,这就是路线差异。很多目标又可以作为不同大目标的中间环节。比如,道家讲修行要有法侣财地,钱是一个重要条件,有些人为了凑足这个条件而努力挣钱;有些民间科学家在得不到社会资助的情况下,为了进行研究或为了发表研究成果而挣钱;还有的人为了生活的更好一些而挣钱;甚至有的人为了挣钱而挣钱,挣钱就成了达到不同目标的共同中间环节。
  把这些大大小小目标之间的关系整理清楚,把大目标合理分解为一系列的小目标,设计并选择方便可行的路线和方法,就是第三部分内容。一般所说的科学技术就属于路线和方法内容,但科学技术一般都是相当具体的小目标,大一些的目标就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围,所以,即便在科学世界观之下,科学技术也不是全部路线和方法。比如,现代经济学的很多内容也属于路线和方法问题。
  现代人每天不管是在企业上班、在政府部门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和科研活动,可以说绝大部分活动都属于科学体系下的实践活动。只有少数宗教团体在从事科学体系之外的实践活动。科学的目标实现效果很简单,大部分眼前就能看到,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而我们还未实现的,就会有人写文章介绍,这就是典型的目标实现效果描述。宗教体系在这方面比重比较大,因为宗教目标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自然特别重视记录他们所达到的境界,这部分因而成为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对科学和宗教体系都可以按解释世界、选择目标、设计路线、实践活动、实践成果五个方面概括,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和宗教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差别在于每个部分的具体观点存在差异乃至截然对立。
  2、科学与宗教体系的竞争关系
  科学和各种宗教体系是一些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系结构——都在讲自己的一套对世界解释,都在尽量说服人们接受自己提出的一套人生目标,都为自己的目标设计了实现路线和操作方法,都建立了实践自己这套路线和方法的组织体系,都达到了一定的成果。这些体系都希望自己能发展壮大,都在向大众进行宣传,竞争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其它资源。这种竞争和商品之间的竞争有很大相似性,可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
  从公众选择的角度看,这些思想体系之间的竞争和两个品牌的电视机的竞争没有本质区别,也和两个总统候选人两套施政纲领之间的竞争没有本质区别。顾客要在不同品牌的电视之间做出选择,选民要在不同的施政纲领之间做出选择,每个人要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做出选择,人们在这些选择过程中的思维逻辑是相通的。反过来说,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候选人在竞选中获得成功,某个思想体系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这都不是偶然的,背后必有其道理。从这个角度思考科学和各种宗教体系,可以得到很多有启发的思想。
  从科学与宗教体系竞争的角度看,科学无疑是当前最成功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果把科学体系当成一种商品,那么它的哪些特性使得它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呢?这些特性是不是科学商品所独有的呢?别的思想体系是否也能发展出这些特点,而扭转竞争中的劣势呢?别的思想体系是否存在科学所没有的优点,如果充分发挥出来有可能在竞争中击败科学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和各种宗教体系的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比较。
  从以上五个方面看,最基本的是对世界的解释,后面各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目标选择、设计路线、实践活动都是在对世界解释基础上做的,实践成果当然也在相应的范围内。所以,科学与宗教竞争的焦点是对世界的解释,其它方面起补充作用。比如,如果某种宗教的实践路线和方法很系统,操作指导性很强,就容易吸引人试一下,这就增加了信仰的机会。再如,如果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很多,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不妨去参加一下,这样就会增加信仰的机会。但如果追问一步,为什么会有指导性更强的方法?因为有人愿意投入精力去研究和实践,实践的结果如果能走通,走通之后就会有人更好的完善修行方法。为什么会有更多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因为有一批人愿意投入资金去建设宗教场所,愿意投入时间去参加宗教活动。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批人?还是因为宗教体系本身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为它对世界的解释更有说服力。所以,科学与各种宗教的竞争根本上是各种世界解释的竞争。
  3、科学的竞争优势——准确度和置信度
  科学和宗教都有一套对世界的解释,或者说都给出了一套世界模型,人们在各种模型之间该怎样进行选择呢?很简单,产品是干什么用的就按什么标准来检查。比如冰箱是制冷用的,制冷性能的好坏就是选择冰箱的标准。同理,世界模型是用来解释世界现象的,解释的准确性就是选择的标准。
  在模型准确度这一点上,科学比其它模型无疑具有明显优势。非科学的各种理论也都在解释世界,也都在尽量使解释更准确。但只有科学清醒地意识到了这是理论发展的根本方向,把追求模型准确度最大化变成了自觉目标,因而更有效率。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理论之间进行取舍时,主要就是以解释现象更广、解释更准确作为标准的。比如,每发现一个新现象,人们会尝试用旧理论来解释,如果解释不了,就要发展新理论,新理论要既能解释新现象也能解释老现象,它的解释范围显然更广。在没有重大新现象发现的情况下,科学理论也在细节上不断完善,对现象的解释越来越准确。即便有的时候,科学共同体会选择准确度看似下降的理论,也是因为从长远观点看,这种理论更有潜力,最终有可能达到更高准确度。经过几百年的优化,现代科学理论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各种宗教世界模型的准确性。
  科学在追求更准确的反映世界过程中,还建立了一套准确度的标准,以便在科学内部各种理论竞争的时候有判别标准。这样,当它在多种理论之间做出选择后,就可以说选择是已知理论中最准确的一种,也就是最应该被接受的。在宗教体系没有如此系统的研究准确度问题,没有给出系统的准确度标准的情况下,科学的标准就成了唯一的标准,这也是科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原因之一。
  科学除了达到和证明自己达到准确度最大化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人相信自己达到了准确度最大化。怎样使人相信呢?就要使理论达到置信度最大化。可以说,科学的突出特征就是除了追求准确性最大化之外,还要论证自己达到了准确性最大化,而且使自己的论证达到置信度最大化。当证明自己最准确的论证达到置信度最大化并被人们普遍接受时,别的世界模型就无法和它竞争了,就算有的时候它可能实际上比科学的模型更准确也不行。
  准确性最大化可以使世界模型在面对世界时取得最大成功,而置信度最大化可以使模型在社会传播上取得竞争优势。传播优势令更多人接受科学理论,接受的人多了就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完善自己,进而在准确性最大化上取得进一步成功。另外,综合平衡的追求准确度最大化和置信度最大化还有利于促进准确度的提升。打个比喻,提高准确性相当于使刀更锋利,提高置信度相当于使刀更硬。最终目标当然是使刀更锋利,但没有硬度只有锋利是不行的,如纸可以做得很薄但什么都削不了。反之,只有硬度而没有锋利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几分硬度就做到几分锋利,这才是最合理的。由于综合考虑了准确度和置信度,科学理论可以比较平衡的发展,避免了很失误。所以,不以准确度为唯一目标,看似绕远其实是捷径。
  总的说,追求准确度最大化和置信度最大化是科学的突出特征,也是它在和其它世界模型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4、提升准确度和置信度的方法
  要提高模型的准确度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比较准确度高低的标准。有了这套标准,就能把已有的各种世界模型排成一个序列,世界模型总体上就是按这样一个序列发展的,虽然它未必完全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因为现实的历史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有了这套序列,通过比较序列上各种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就可以找到进一步提升准确度的方向。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综述,进而提出新问题、设计新实验、发展新理论,这就是上述方法的具体应用。
  怎样提升理论的置信度呢?基本原理有这么几条。第一,无反例的模型比有反例的模型更可信。第二,在都无反例的情况下,获得经验支持多的模型比经验支持少的模型更可信。第三,在经验支持差不多的情况下,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经验支持的模型比仅获得单一方面经验支持的模型更可信。甚至在经验支持绝对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获得多方面支持的模型也可以比仅有单一方面支持的模型更可信。公理化方法就是对以上几条原理的具体应用。公理化方法由少数公理逻辑的推导出各种结论,这样需要经验支撑的就只有这几条公理了,最后归结出来的公理越少则平均每条公理所得到的经验支撑也越多,理论的整体置信度当然越高。由于由少数几条公理推出的各种结论,每个结论都同时包含着几条公理,如果这一个结论获得经验支持,则几条公理同时获得经验支持。由于推出的结论多种多样,每个公理还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经验支持。这样,每条经验都可以支持多个公理,每个公理都可以得到数量尽可能多、方面尽可能的广的经验支持,经验利用达到最大效率,支撑结构达到最佳布局,而使理论置信度达到最大化。
  再比如,科学发展中那种能打通原来不同领域的理论往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虽然这种理论本身可能没有增加新的经验支持,但它使原来分别支持两个不同理论的经验都来同时支持两个理论,每个理论所获得的经验支持在数量上和广度上都大为增加,而使整个理论的置信度大为提高。这样的理论对置信度的提升效果是发展一些局部的新理论多解释一些经验或设计一些新实验提供一些新支持所不能比拟的,当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科学的竞争劣势和相应策略
  科学模型在准确性和置信度方面较其它模型有巨大的优势,但仍然有大量现象是科学所解释不了的,而其它模型却可以进行解释,并能据此有效的指导实践。比如中医、易学和各种宗教都能对相当一批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特异现象做出解释。如果以解释特异现象的准确性作为评价标准,这些知识体系都优于科学体系的。所以,科学模型和其它模型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优于另一个的问题,而是在某些方面一个占优,另一些方面另一个占优的问题,科学在竞争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科学的竞争策略是通过否定这些现象和降低它们在模型评价中的权重来取得优势。首先尽量否定这类现象存在,否定方法不外以下几种:1,有的可以用某种科学原理近似解释,于是说已经解释了,不存在特异性。2,有的可以用偶然性解释,偶然现象没有特异性。3,用幻觉、错觉乃至人为编造的故事来解释,否定这些现象存在。4,前面几招否定不了时,还可以说,魔术中也有很多是外人解释不了的,但肯定是假的,同样道理,有些特异现象虽然外人不知是怎么干的,但肯定也是假的。如果以上方法都否定不了就尽量弱化这类现象的意义,可以说现在解释不了不等于未来解释不了,科学在发展,未来会得到解释,并举出很多原来不能解释后来得到解释的例子。这些策略对大众是有效的,很多人接受了科学的劝说,认为这些现象是不存在,就算存在也无关紧要,未来科学一定会做出解释。
  就这样,靠了前述实际优势和这些策略性的竞争方法,科学在和别的模型竞争中取得成功,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科学模型。
  6、宗教体系具有最终优势
  根据前面分析,科学和宗教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各有优劣,科学远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科学的成功首先是靠准确度和置信度方面的巨大优势,其次是在劣势领域使用策略性的竞争手段,而得以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主导地位。这是这场竞争的现状。但是,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科学在准确度和置信度方面的优势是宗教体系可以学习的,而宗教体系在解释特异现象方面的优势则是科学所很难学习的。科学方面目前所采取的竞争策略是无力的,反倒让有独立判断力的人更清楚的看到在现有科学框架内解释这些现象的巨大困难。如果科学突破自身框架,也接受了特异现象的存在并建立相应的体系,那科学也就变成一种宗教了。所以,宗教体系具有最终的优势。
  有人会怀疑,宗教体系是否有能力学习科学在准确性和置信度方面的优点,至少从佛教的角度看这是不成问题的。佛教理论具有很强的圆融性,能够包容各种有价值的思想,通过努力吸收科学的优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特异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则宗教只是一些美丽的谎言,不存在任何优势。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疑问,但对亲身经验过这类特异现象的人来说这不成问题。问题只是这类现象比较少见,比较模糊,而且由于科学的影响,人们对这些现象的怀疑态度很强,要想让一般人相信有特异现象存在还有相当的工作量。
  对相信特异现象存在人来说,宗教体系在解释世界方面的优势是显然,而科学在准确性和置信度方面的优势都是可以学习的,所以最终的优势在哪方是很明显的。这不是让人不得不接受的理由,而是可以交流探讨的理由。就象某个科学领域的探索初期,有的人认为某个方向是有潜力的,他有一些理由,但还没到可以被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的程度,所以不是最后结论。但他仍然可以把这些理由提出来交流,也会有人赞同。
  7、特异现象的存在性问题
  宗教的世界解释具有最终的优势,但要把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有大量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特异现象的确认。很多人认为特异现象根本不存在,当然也没必要建立超越现代科学的新模型来解释它们。有特异经验的人自己相信存在特异现象没有用,要让别人接受新模型必须先让他们相信有这些现象。单靠演示并不能解决问题,人们经验过的特异现象其实很多,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尖端科学实验的次数。比如,全世界就那么几台加速器,做过的高能物理实验次数非常有限。而民间做过八仙转桌或请乩仙之类游戏的人次是前者的成千上万倍,但为什么物理实验能被接受而特异现象很难被接受呢?因为科学理论把人们的经验组织成了一个整体,理论能同时得到多种经验支持,经验也可以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信念之网。一个高能物理实验虽然只做过有限的几次,但它却是以全部物理学为基础的,无数物理实验和日常经验在间接支持着它,这些支持的数量是以亿万计的,有了这份支持,少数几次高能物理实验取得的置信度就可以高于被实验了无数次的特异现象。特异现象由于缺乏这种组织,各种现象不能互相支持互相印证,反对者可以分别否定之,即使不能完全否定也足以使之变得没有说服力。
  所以,让人接受特异现象的关键并不是多演示几次,而是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系,把不同经验归结为少数几条原理,每个原理可以受到多种经验支持,而特异现象之间也可以相互印证相互支持,使所有现象的置信度提高。具体做法就是要对已有的非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使之更自洽更严密,使这些知识体系连同它们所解释的现象的置信度水平总体提升。
  8、为什么规律是和谐的
  非科学知识体系的梳理只能使这些体系和它们解释的特异现象的置信度提升,而它们与科学理论相比谁更优还不一定,因为非科学知识体系一般是在某些方面比科学模型更准确,在另一些方面又比科学模型差。要想全面超越科学体系,必须吸收科学体系的优点,建立一些科学所能解释的现象都能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也能解释的新模型。这里提示一些从佛教唯识学的角度处理这个问题的思路,从中可以看出,唯识体系在吸收科学体系优势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科学规律的对称性和谐性是每个科学工作者都直接体会到的,但自然界为什么会有规律,为什么规律是对称和谐的?科学理论对此没有回答。从佛教唯识学角度可对科学规律的起源作如下解释。
  唯识学认为,并不存在统一的世界,只有每个人心识变现的外境,就象梦境一样。统一世界的感觉是因为众多心识相互作用而使其“梦境”保持同步的结果。每个众生的心识本来是自由的,可以变现任何境界,无须遵循任何规律。那科学规律从何而来呢?科学规律之于众生也正如语法和法律之于每个人一样,是由外部加于每个人的,既没有内在原因也没有超越群体之外的客观原因使人必须遵守语法或法律,语法和法律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自觉遵守和群体对企图破坏的人的惩罚。由于众生的深层心识认为世界应该是这样,应该有这样的规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世界这样的规律。而每一个企图跳出规律限制的的心识都会受到来自其它随顺规律的众生心识的压力,这种力量也使人觉得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更相信规律的存在。这种认定有规律存在的心理佛教称为执取,佛教认为通过修行破除执取,可以超越一切规律自由转变心识所变现的外境。
  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众生执取,但要想让大量众生产生统一的执取,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形成象科学规律一样坚固的规则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是一套合理的规则才行。首先是这套规则不能自我矛盾,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混乱,而能形成稳定的共振使其中的众生长期统一步调;其次,规则越合理越和谐则越能为更多的众生所接受,这样形成的合力也越大,这样的规则也就显得更坚固更稳定。总之,无矛盾的规则才能长期存在,和谐的规则才能坚固,所以,坚固和持久的的规则必然是和谐的。科学规律是坚固而持久的,所以,科学规律必然是和谐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语言和法律上。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经常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不同国家的法律也总有很多相同之处。按理,语法和法律都是人为制定的,可以自由设计,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形成的语法和法律是可以完全不同的,为什么会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法和法律呢?原因即在于,语言和法律并不是个人的事,它必须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给一个小团体制订一套语言或规则可以比较自由,但是一个能被广大的群体长期接受的语言或规则则必须具有某些内在的合理性,才能为群体中每个人所自觉遵守和维护。在语言上,这表现为语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法律上这表现为法律的公正性,而在自然界则表现为自然规律的和谐性。
  所以并非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将一套和谐的规律赋与自然界,仅仅是众生心识的执取和相互作用造成了一套如此和谐和优美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的和谐性并不能证明科学规律的真理性,而恰恰表明科学规律只是一套经过充分优化而为众生所接受的规则而已。
  按以上解释,唯识学其实可以接受一切科学规律,只不过补充一句,说这些规律不是绝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打破。这样一来,原则上唯识学已经把全部科学体系变成了自己的子集,也自动吸收了科学体系在解释日常现象时准确度和置信度比较高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扩展到特异现象的能力。也就是说,唯识体系优于科学体系,从长远看,将在公众选择的竞争中会超过科学体系。
  2006年7月22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