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少林寺考
北少林寺考
天津体育学院高文山邵世林
一、盘山北少林寺是现存有史记载的唯一的北少林寺
少林寺祖庭在河南登封是世所共知的。但是少林寺以外有几个少林寺,却一直传说很多。历史资料告诉我们,自元朝福裕大师扩大少林寺影响,在和林、蓟州、太原、长安、洛阳分设“五少林”,除洛阳的以外皆不以少林寺冠名,后来发展的下院也各有独立冠名,如现在河南三门峡熊耳山的名为空相寺,龙门山的有宝应寺等,现存的蓟县北少林寺是唯一的以“北少林寺”冠名的少林寺,再其后福裕的弟子奏请批准的少林寺护寺下院共达二十三所,皆在中原地区,也各有独立寺名,未见以少林冠名的。蓟县的北少林禅寺即北少林寺在蓟县盘山,地处我国直辖市天津蓟县盘山烈士陵园的北面,旧名法兴寺,魏、晋间建,是蓟县县志中记载的现在可找到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道教郝云子派其徒张志格到处选择观址,结果选中了盘山。凭借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力量,起初伪称借用法兴寺。其后,一行人拆佛塔,毁殿宇,碎佛像,并冒奏国母太后,改名栖云观。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上方长老巢云威,忿其无礼,打碎栖云观的石碑。并与那摩大师、少林雪庭福裕禅师一起,到大都(北京)面见元仁宗,奏明其事,元仁宗降旨改为僧院,更名北少林禅寺。雪庭福裕禅师,曾教寺中的和尚习少林武功。从此,盘山少林寺也习武成风。
二、盘山北少林寺的佛道之争
元代,佛教和道教为争夺这座寺院斗争了三十多年,还惊动了皇太后和皇帝。有关记载《至元辨伪录》记载详细:
“盘山中盘法兴寺,亥子年间天兵始过,罕有僧人。甘泉本无,元和尚之嗣振公首居上方,橡栗充食,以度朝夕。全真之徒。挟邱处机之力,谋占中盘,乃就振公假言借住,振公允之。既居久.遂归永定。王道政、陈知观等拆殿宇,毁佛像,冒奏国母太后立碑额为栖云观。寺内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及正殿三门,一并拆毁。至乙卯后,上方长老云公忿其无礼,碎其碑,奏告皇帝,又共那摩大师、少林雪庭福裕禅师朝觐,具陈其事,改正其弊,仍为僧院。戍午年九月初四也。”
全真道士王志谨是丘处机的法侄,郝大通的弟子,曾随丘处机北游燕蓟。大约在至元年前后,他们从振公那里借住了法兴寺,并把它改造为栖云观。姬志真撰写的《盘山栖云观碑》也承认:“(此地)累经劫代,为浮图氏所居。”但他又说:“会金天失驭,劫火流行,陵谷推迁,物更人换,复为茂林丰草,豺虎之所居焉。”还说王志谨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蓟州同知许某之邀到盘山,“遂营为观”。《碑文》还声称“久假浮屠,于今始归”。道士们借住法兴寺后,改拆佛殿,打损佛像,拆毁舍利塔等等举动,激怒了和尚。而乙卯年圣旨下后,“《圣旨》委付今上皇帝改正其弊,却为僧院”,道士们仍然“不肯分体”。于是盘山上盘的上方寺长老等人砸碎了“盘山栖云观碑”。对此,丘处机报告了成吉思汗,要求追查和尚的“罪行”。耶律楚材对丘处机此举表示极度不满,佛道之争似乎还没完结。
到了戊午年佛道大辩论,佛教获胜后,才由忽必烈决定,将栖云观移交给和尚,由巢云云威主持寺务。中统年间,诸路释教都总统少林寺长老雪庭福裕来玉山时,把云威带到大都大万寿寺,职主药藏。云威遂日日参学,错锤日久,成了福裕印可的弟子。当法兴寺从道徒手中收回时,福裕派他去主持寺务。有关文字还可见到:“巢云威禅师,太谷侯氏子,幼业儒,有名誉,及壮下发,参玉山达公,承印证,出住盘山法兴寺。”(《盘山志》)
“师之燕居万寿主药藏,无日不参钳锤。是时盘山法兴寺虚席,师立僧接武。新巢云轩,以巢云(原名云威)自号。宣政院使脱克托具奏朝廷,有旨更法兴寺为北少林禅寺。”(元《云威禅师塔记》)
此后不久,在宣政院使脱公(脱克脱)的支持下,法兴寺改为“北少林寺”,传禅宗曹洞宗。时间约在中统本年或至元初年。至正八年八月甘三日,云威以微疾告终。其弟子智感继主寺务。盘山的民间还流传着巢云威和尚到北少林寺后,几年过去了道士又一次找上门来,被他战胜赶走的故事。佛道教之争不仅涉及上层,也是民间关心的。根据县志记载,蓟县的佛教势力很大,道教庙宇较少,民间在过去对佛教的信仰较广,各处寺院教多。北少林寺也成了少林寺中兴的象征,也是记录少林寺大方丈福裕丰功伟绩的代表。
三、北少林寺在盘山的位置
北少林寺在盘山,盘山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曾被列为全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盘山距蓟县县城十二公里,它座落在北京正东九十公里的燕山南麓,处于京、津、唐、承四角交汇地带。“连太行,拱神京,放竭石,距沧海,走蓟野,枕长城,盖冀州之天作,俯临众壑,如星拱北而莫敢与争也”(乾隆《游盘山记》)。据《盘山志》载:“燕山诸山,发自太行,络绎起伏,巍峨雄伟,卫于皇都,以状万邦之瞻。盘山离立兀峙,窈窕峻峭,别开生面。”由于参与盘山北少林寺佛道之争的那摩大师、少林雪庭福裕禅师先后被元朝皇帝封为国师,极具影响,盘山诸多禅寺,各寺与北少林寺的关系非同一般。如:
明宝峰德聚禅师于盘山少林寺出家,……(后来)回都,……(官员)舍私宅名法华,命师主之。天顺壬午,复上盘山,修感化寺……,仍归少林老焉。
北少林寺成为许多盘山禅寺的上方寺院或相关寺院。另据记载:
天顺壬午,游盘山,慨然叹曰:“吾少时于此往还,今已逾半百矣,况感化为魏晋古刹,毁于兵贫,久不能复,香徒录录于世而无益于教也。”乃捐已资,兼募众线,以图兴建,三年而宗台广殿岿焉奂焉。事闻于上,赐名广济,命同师弟白岩森惮师主之。成化已丑,复爱少林溪涧索回,峰峦秀丽,实早年发蒙之地,不忍忘其本源,悉倒港倾囊,修其敝,廓其规,东作观音堂,西作明月堂,中作方丈,左右僧舍,以备游想。旁因龙地,作竹吗蔬围,以俟优老。诚一方之壮观也。(《行实碑记》)
从上面文字应可以判定北少林寺曾有不同名字下院,下院广济寺也曾被称为感化寺。北少林寺是盘山中盘的核心,常被指为中盘寺院代表,人们常笼统的提到盘山中盘寺庙,实指北少林寺。明代进士刘侗《盘山记》记载:“(盘山)盘有三,下盘泉,上盘塔,中盘寺,少林寺也。寺傍红龙池,水鲜崖老。”明确指出盘山中盘以少林寺为名,与我们考察的当地村民所讲少林寺产上下均有十几里的范围的说法相符。许多历史名人游盘山到过北少林寺,如明朝的袁宏道《游盘山记》记载中盘北少林寺一带景物,写到:其石泉奇辟,而蛇足之者曰“红龙池”,描写的北少林寺一带名胜与今天北少林寺相符。明代进士、编修王衡《游盘山记》写的“出公乐(亭村)十里许”到盘山,“拉(北少林寺下院)广济寺僧为导”,游中盘,在北少林寺一带望九华峰,正是我们在少林寺看到的景色。清圣祖诗句“中盘遥望莲花峰”,莲花峰又名削玉峰、九华峰,在寺东方是北少林寺古今名景。
少林寺下院白玉寺在白尖乡白玉寺村,以平原耕地为主,也有塔林,山上的僧人圆寂后也有埋在那里的,最后一位北少林寺长老死于此寺。总计在蓟县至少有法华、宝积、广济、感化、白玉等寺曾为少林寺长老修建、管理。
北少林寺据记载还有“少林寺东静室在少林寺东南一里”,按地理位置推算应在今天少林寺上山公路边不远,菱角石一带。
清代康熙二十七年溟波和尚在“少林寺前入山道”,在其下建有“十方院,有草房五楹”,似乎是仿河南嵩山少林寺招待十方僧人的临时建筑,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其地当在北少林寺的下方的塔林不远。当时的所谓“道”是村民们所指御道,在没有修建盘山水库与上山公路前,古路只有一条象样的就是御道,一色巨块花岗岩铺路,由下盘蜿蜒直上北少林寺,御路后来为水库大坝截断,有了通机动车的公路,御路也渐被人们遗忘。
少林寺内被道教拆毁的多宝佛塔,于清朝顺治年,增仁风重修于寺东之龙首山上。该塔玲戎挺秀,高六丈余。石基砖体,石基上有栏为护,可进入塔内。今天塔门已被封死,不能入内。
多宝佛塔下有一泉;汇成红龙地,周长七丈。池水四季不断,清可见底。池北石壁上,雕凿一条腾跃的红龙,昂首振鳞,姿态栩栩如生。轻风徐来,碧波荡漾,红龙倒影随波浮动,好似游龙戏水一般。崖壁上,刻有“红龙地”三个隶书大字,字径二尺,为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所携。他旁还有几行题记:“正德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户部郎中于君觉甫至,同登上盘。即下,小鼓地上,因题。监察御史古吴卢雍师邵记。”(其中,卢雍是明朝吴县人,字师邵,正德间进土,当过监察御史。曾上书阻止明武宗朱厚照北狩兴建行宫。于觉甫,为明吏部传郎。)红龙西面,有“立沛甘霖”刻石。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红龙地的传说。东海龙王的孙子小红龙,背着爷爷跑出水晶宫,到人世游逛。见盘山地区赤地千里,不顾违抗龙宫禁令,兴云作而,普降甘霖。却被龙王派的虾兵星将拿回,他质问龙王道:“为什么我们东海有着千顷万顷的水,却渴着天下百姓?”龙王一气,把小红龙禁闭起来。以后,他又偷偷跑了出来,被龙王察觉,派虾兵蟹将来追赶,他见龙首山下有一池清水,便一头扎进去。自此以后,盘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然这是后人的故事,严肃的明代大家们却不肖于这些附会,袁洪道评论是画蛇添足,刘侗认为是伪造的故事。尽管如此,红龙池的娇美总让人们有美好的遐想,民间传说不论大旱多么严重,池水不见干涸,有龙的传说自然得以流传,清初诗人德风在《红龙地》一诗中咏赞道:
石壁镌龙映水红,天然妙技夺神工。
何时借得风雷势,跃出池塘上碧空。
以北少林寺为核心,周边胜景不少,《中盘绝胜》说:从少林寺往北走二里地,便到了古中盘。古中盘的庙址、碑刻、塔林为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中盘位于紫盖、莲花、毗卢三个山峰之间,《盘山志》称这里为“绝胜之地”。若置身于古中盘,则最能领略中盘的石胜。层峦迭翠,万壑千峰,石怪岩奇,林木郁茂。一进古中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塔林。石塔林在寺前半里处,称为塔院。矗立的和已倾记的石塔共二十余座。(我们考察从村民处得知,由于山洪泥石流,原塔多倒,据记载有塔24,可是几年经清理已经发现有25座了)这些塔呈方形、六角形或喇嘛肚形;有的有檐,有的无檐,有实心的,有空心的,多彩多姿,错落有致。均为花冈岩雕凿,极为罕见。西崖壁上,有线刻菩萨坐像一尊。
从石塔林往北走,路边有一壁面如削的巨石,上镌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题写的《游古中盘》诗,诗曰:“石磊千仞冈,林疏一线天。是中有佳处,单骑相松缘。”盈丈的镌诗上面,有石帽覆盖,故题诗完好无损。
走上一个高高的石阶,就是古中盘寺庙的遗址。古中盘寺庙建于唐代,著名僧人宝积禅师曾在这里住静。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改为正法禅院。康熙皇帝为寺门书额“门外一峰”。正殿系乾隆书额“盘阿精会”,并撰对联一副:
阶下泉声答松籁;云间树色隐峰螺。
遗址上,尚存石碑两通。一为康熙十四年礼部尚书杜立德撰《创建古中盘正法禅院碑记》,一为索熙自作自题诗碑,诗曰:
中盘遥望莲花峰,日映山林气色重。
老纳吟诗浑半偈,翠舆临发又从容。
少林寺传是晋魏间所建,旧名法兴寺,元时重修,有沙门圆玉碑记。又有法兴寺提点荣公塔铭,沙门圆莹撰。又少林寺威公塔铭,沙门圆让撰。(《盘山志》)
四、盘山北少林寺与历代皇家
据史书记载,从三国开始到清朝末年,盘山为历代皇帝常游之地。例如魏武帝曹操、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直到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帝王,都曾经巡游盘山胜境,礼佛参禅。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回来,曾经带兵在盘山驻扎,在北少林寺下方留下了遗:帐房石,石上四角有孔,相传唐太宗驻跸处。唐太宗当时还写下了脸炙人口的诗句: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饰。
造山丽如符,长流禁似带。
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唐太宗在诗中,高度赞美了盘山的绚丽景色。无独有偶,一千多年以后清朝乾隆皇帝第一次巡幸盘山时,也兴致勃勃地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这与“何必襄城外”,异曲同工,盛赞盘山风光,堪与江南媲美。由于清朝入关后不久就对盘山加以经营,康熙两次幸临,乾隆三十一次常住,皇家在盘山修建静寄山庄行宫,对盘山诸寺及北少林寺大加优抚,和尚们往往与皇亲国戚结缘,朝臣权贵也来襄助:
大博和尚者,龙地之上座也,幼而慧悟,厌弃尘氛,归依莲邦,栖迟土。顾以燕山皇居有大乘气象,遂结制于法通寺,又结制于弘善寺,其余诸刹,语录载之。即而游盘山,叹曰:“此山连峰造障,嵌空突兀,涧谷尾蛇,果木茂蔚,其卓锡之胜地乎!”时则有蓟州僧正司来仪,慕其品行精严,有古中盘精会一区,发心布施,和尚乃跌坐视空,万念俱息,升堂说法,言简意尽,僧俗闻者莫不解脱。遂感动和硕亲王及皇姑诸眷属大捐资财,遂成宝坊,参禅传戒二十余载。(《大博和尚塔院碑记》)
清乾隆十年(1745年),北少林寺奉敕大修,并在正殿恭悬乾隆御书匾额“禅指真趣”。乾隆驾至盘山行宫常与寺僧往来:
大清洁藏正禅师,扬州人,丁姓,名自坚。厌世无常,去其家,于港口极乐庵莲发,法名正眼。于五台蕴真和尚处圆具。一已呈所解,蕴以揭示之曰:“佛藏无心处,法线正眼时。色空两不住,独露一真如。”师闻之,愈加精进,数月,身心轻安,不可言喻。后入都门,时大博和尚开堂法通,特往参承。庚子,上盘山住静。丙午,附法,更名超正。丁已,住正法禅院。戊午年,驾幸此院,对御谈玄,上大喜,赐匾及诗。(《盘山志》)
为了扶持寺院,以政府法令形式为寺僧免除杂差。
蓟州盘山诸刹,产薄石富,境寂僧贫,国朝以来,自钱粮正供外,并无杂差攀扰。还来捧场差兴,俗户因兹牵害,如内监铺垫、看山、小甲、炭棘等役,乘机告扰,僧徒苦不堪命,挂钵潜逃,盘山始纷纷多事矣。幸逢总督军门傅驻札,现健寺僧真玉等具禀除豁,蒙难批,凡境场柴炭等项杂差,不许妄行科派,致扰禅门。除以往不究,敢有仍前派票者,即许该寺僧人扭禀本州,定以打诈追赃治罪,决不姑。(《豁免盘山杂差碑记》)
乾隆与禅僧交往密切,诗文往来之外,且为盘山作志,为盘山风景立名:
智朴撰《盘山志》十卷,日名胜,曰人物,日建置,日物产,日游幸,凡五门,而首之以山图,末则附之以诗文,已又为补遗四卷,共卷十有四。而体例严洁,非他山志所及,盖得王阮事、朱竹姹两先生参订之力为多。后数十年,高宗纯皇帝以盘山建静寄山庄,久巡幸,所及名胜益广,爱命大学士蒋公浦、工部尚书查公邦达、工部侍郎汪由敦重纂之。诸公奉命火山。亲历诸境,作为图说,搜辑校门,不邀年而书成,而发几起倒,视旧加核,几十门首:巡典、天章、图考、名胜、寺字、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级,计十六卷。其所采择,大概不越乎前志,则信乎智朴此书之可以传世无疑也。为荣。其所著书日《谷响集》、《电光录》、《云鹤集》、《盘谷集》、《存诚录》、《台游集》、《辛王漫草》,凡数种。既卒,其徒葬于盘谷寺之东。往予过之墓前,竟无一字,余为题回:”清诗僧智朴”。所居之盘谷寺,至今则荒芜落寞,一片瓦砾,与未辟等,是可慨矣。(李江同治版《盘山志·序》)
昨岁巡幸江南,现民间俗之暇,流览江山股概,寻古迹之奇,文物秀丽区也。其悦性灵而发藻思者所在多有,而独爱笑之寒山千尺雪。创于明隐士赵宜光,今范氏构其园其地者,境野以幽,泉鸣而冷,题其阁曰“听雪”。为之流连,为之倚吟。归而肖其处于西苑淑清院。盖就液汕尾间,有明时所作假山乔木,峭倩喷薄之形似之矣,而乏天然。及秋而驻避暑山庄,乃得飞流漱峡盈科不已者,作室其例,天然之趣足矣,而尚未得松石古意。今春来盘山,游文皇所为除甲石者。江万山之水而归干一型。荡荡方湍塞万面。得得少篇响极捐,时精益据层巅,烟授凡几叠。
皇家特别是乾隆对盘山北少林寺情有独衷,我们见到的传世乾隆御制咏盘山诗两百余首中虽然只是他诗中极少的一部分,其中乾隆咏少林寺诗竟有7篇之多。乾隆驾至盘山行宫,至少曾于乾隆十年二月、十三年七月、十七年二月至北少林寺正式参访。31次到盘山住处多为静寄山庄,离少林寺仅仅三四里之遥,信步漫游到少林寺一定是很容易的事,他初到少林寺就写诗记之:
1、少林寺
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是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座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门自彼无俗,山林于我有缘。
之后接二连三的歌咏少林寺:
2、少林寺
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
北山鲜移文,西域饶梵筐。
少室本同名,跋陀倘能接。
3、少林寺
禅室坐清秋,诸天云上头。
一心何挂碍,万景自纷投。
无暇搜佳句,惟教纪胜游。
山庄看已近,墙外石泉流。
在他的静寄山庄里的半天楼最宜看北少林寺,这也是我们今天一进入盘山东边山谷必由之路,上少林寺须经过静寄山庄,地形让我们与乾隆一样,每次上北少林寺这里都是最好的遥望地点,向山上望去最吸引我们的风景就是——北少林寺。确如皇帝所写,此处还以石盛,今玉石庄人开辟少林寺下方为石趣园,看的就是少林寺一带石丛及数不清的如蛤蟆、菱角、蟒石等名石。
4、望少林寺
半天楼上开窗户,万螃丛中望少林。
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悄塔影自森沈。
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
笑我闲愁经半岁,何妨一晌空尘心。
乾隆还留育多处刻石,其中写少林寺摩崖的有:
5、少林寺
我爱田盘惬素怀,丛林往往人幽佳。
鸟啼花落禅家旨,云白松青静者谐。
有所会心常命笔,无多得句也镌崖。
山灵莫笑轻唐突,会使群峰一例皆。
即便在北少林寺左近的古中盘寺,起兴一曲,乾隆的歌咏又回到了对少林禅宗的怀思。
6、古中盘
盘之中造盘之阻,绿妹媲隐青莲字。
到来精会据其巅,春霞山云互吞吐。
老僧面比瘦石枯,南宗棒喝全茫乎。
住山却是本来相,何用讲据辨有无。
松籁涧琴告净致,一窗延得千峰翠。
岩花放不入时妍,由来物各从其类。
仙风慢慢吹我裳,便寻归逼我马黄。
乘兴应留兴不尽,偶游亦度游玩荒。
7、少林寺
精蓝盘谷口,纵望纳徐天。
万里太行麓,千年双桧株。
稍什参净业,随意作清娱。
得句还前进,名山宁可孤。
乾隆不仅自己爱盘山,还让人们去盘山,在盘山游记中不少是奉旨游的和伴驾游的。内廷供奉礼部侍郎高士奇的游记题目就是“赐游盘山记”。从清末北少林寺方丈与天津最大的独乐寺方丈同为北京戒台寺受戒来看,其规范性及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北少林寺等盘山寺院的管理有清一代皇上是下了不少力气的:
同会之八,佛前闭走,十二位依次办会,与随会者各须严整威仪,至诚礼念弥陀。
每月初八日,必须早到会所,各带清钱三十三文,交付会主任凭支用。
相见一礼即休,不得多教阔情,有类俗套。
早粥每桌小菜四碟,午斋每人擅菜一碗,或饭、点心不拘。粥后严净毕,涌弥陀经一卷,念佛五百声,礼佛二十四拜,小净土文三归回向毕,吃茶,消茶,山果只三二品足。茶毕,仍前,,上殿少顷,复上殿念诵毕,献供斋佛。午斋后,仍前上殿一次,就佛殿共同三拜作别,不得另行私礼,永为定例。会期不到者罚,辩论是非者罚,杂谈戏笑者罚,不随佛事者罚,所言罚者,罚念佛十万声,下会报完。
办会常住:正月中盘寺,二月正法禅院,三月双峰寺,四月云罩寺,五月净业庵,六月法藏寺,七月感化寺,八月青峰庵,九月少林寺,十月弥陀庵,十一月上方寺,十二月青沟禅院。(康熙《盘山规约》)
五、北少林寺的经济
北少林寺在蓟县县城西北15公里,清朝皇家行宫静寄山庄西北,北少林寺在盘山中属于富寺之一,北少林寺虽在幽静的山中,但至从元朝得到皇家的支持,山林面积广阔,东西南北皆十余里,当地百姓称盘山中盘最富最有名的寺为少林寺,其地处盘山山林中物产较丰富的东南坡,当地民谣评论:“少林寺的栗子,报国寺的梨”他虽没有万松寺香火鼎盛,到其衰落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近两千亩以板栗树为主的山林,出产颇丰。至今在北少林寺所在的砖瓦窑村及玉石庄村的山林中可以看到,现存长寿树种板栗树百年以上的老树何止千株,其数量仅占产板栗的栗树的近一半,产量却达到70%以上,曾是那里大几十口村民的主要收入。清朝康熙两上盘山,乾隆三十一次游幸,并对盘山大兴土木,对寺僧颇为优佑,赏赐钱物,免赋税、定规章,北少林寺受益非浅。特录皇家文告如下:
盘山诸庵为畿左名刹,皇上不时行幸,树木最宜丰茂,以壮崇观。查向有地棍,串同匪僧,竟将数百年古木,恣意盗砍,得价分肥。曾经前道严禁在案,但岁月屡移,日久禁弛。近访得前项僧棍人等,故智复萌,仍行盗砍,深可痛恨。除以往不究外,合再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净业、卫公二庵僧人知悉,尔等务须不时在山巡查,如有前项不法棍徒,串同僧人,仍将树木盗砍者,立即扭禀该地方官,飞报本道,以凭严提尽法究处,决不轻贷。特示。(康熙通永道《严禁盗伐树木告示》)
皇家的约法最大的受益者是少林寺等靠山林收益的寺僧,特别是防止为烧炭毁树,更具体的保护了北少林寺的果树。
皇上行幸,需用柴炭,俱系照依时价,内部发努采买预备,并未勒令该山诸僧砍伐山场树木备办。诚恐日后有等奸棍,愍不畏死,指称备柴索扰,仍蹈前蹈,合亟示晓谕,为此,仰盘山诸僧知悉,嗣后如有玩法之徒,仍令备柴,许该寺各住持,立扭禀本州,以凭锁拿解道,尽法究处,决不姑恕,毋得赡询隐匿,慎速慎速。(康熙《豁免盘山柴需碑记》)
天下名山,唯僧居多,是在远尘离俗,一意精修,实非罔利争松之地,逞凶角胜之场也。僧既以山为栖止,山实赖僧以栽培,盖观山林之盛衰,抑以僧众之贤否。况我盘山,颜灵钟秀,献巧争奇,为神京之翊卫,乃祝厘之各区,更宜保护,非他山比。前承当道慨免柴需,永禁砍伐,外护之意至矣尽矣。而其间不无希图微利,投身幽谷,以伐山蕉树为活计者。若不共出规约,以齐之抑,何起世人之信心,全山林之盛气也哉。而今而后,凡我同山共住之人,各宜俗守清规,谨遵禁示,庶不负出家学好之初心,宰官洪护之胜意也。条陈于后:砍伐树木伤损山林盛气者公摈;妄兴词讼者公摈;潜匿匪人庵居私度者公摈;侮谩师长欺压邻里者公摈。(康熙《盘山规约》)
北少林寺宝塔的被抢,宝顶为生金所造。人们在清理被毁的北少林寺时发现,佛像为泥胎铜皮,一个寺院如此大量使用贵重金属决非一般寺院可比。现在砖瓦窑村的18户中许多是寺里雇佣的雇工之家,其寺建筑占地虽然不大,但是北少林寺在蓟县寺院富寺中一直是举足轻重的。
六、北少林寺的衰毁
清朝末年随着统治力的日下,盘山管理的松弛,盗匪日盛,蓟县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县内僧尼及居家修行者日减,日军进驻县内后,僧尼及居家修行者更少。1940年后盘山各寺已经很少举办盂兰盆法会了”,北少林寺在寺僧人人数也是在减少,北少林寺一带地处幽谷住户极少,但少林寺产不菲,不断受到侵扰,强匪甚至打起了北少林寺多宝塔上生金宝顶的主意,1939年他们聚众打入寺中,捆绑寺僧及寺内民工在寺外少林寺石碾处,爬上龙首岩上的多宝塔砸毁并抢去宝顶,寺遭洗劫。主僧大成师傅移住至北少林寺地处平原地区的下院白玉寺,并死在该寺,死时年纪约在五、六十岁,动乱中恐非天年。山林包给常年给少林寺看管果树的民工。20世纪40年代初留两个徒弟照看少林寺,后来留寺的两个徒弟也被杀死在寺内,寺再无僧人居住,也无人管理。42年5月日寇在清乡,围剿抗日的武装时,焚毁了少林寺。寺中几人合抱的古柏也荡然无存。抗战后,上山居住的民工成为山林的农民,利用寺内瓦砾,木料修筑民房,在土改时清理瓦砾时被发现的瓦砾堆中有个大铁链子,不知是练功用的还是有其他功能。北少林寺仅余多宝塔及地基、石碾一具、残碑碎石及埋在地下的塔林残基。北少林寺下方塔林无人保护,被山水、泥石流冲塌,由于多是砖塔,能为建筑材料,被山民挖拣也几乎尽失。被挖出的完整的塔中坐缸,被保护留,有一个露天放在村民屋前,随时有被毁的危险。
七、北少林寺的武术
明代名将督海防破倭寇的唐顺之《游盘山赋》中歌到:“女箩薜荔纷披而交映兮。七十二寺隐见森罗乎其中。疑有悲歌慷慨之士不得志而自隐,与夫仙灵逸客往来而相从。”可见他虽在游览中为山景所动,但是更介意蓟州古来多虎狼之师,燕赵豪杰志士,他心中感怀战事,不时写到“金鼓之嘈嘈”,山如战戟森列。想到运送军粮,“驶万里之云帆”;想到布阵列兵山冈如屏障,巨石路障如“列营分戍”。并大气非凡的预言“隔限戎虏犯都,打来孰敢予侮。嗤熟夷之桀黠,乞哨卒之余俎。”赋中归根结底一句话:来犯之敌不过是我军哨兵刀下的肉罢了。对应他对少林武术的赞誉“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稀有”。我们可以想见对边防的信心,少不了北少林寺的一分贡献。北少林寺确实是“既有勇兮又以武”的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的隐居地与宣武传艺的渊源。明朝所以败在满清手中,是内部矛盾使之然,袁崇焕被杀,吴三桂献关,都是不关战斗力与武艺本身的因素起了作用。明人刘侗上盘山到达中盘,寺僧还曾炫耀的给他讲述明代最著名的军中名将亲临北少林寺的事:“戚将军继光,袁吏部宏道登焉”,他们不讲、不记佛门大德高僧逸事,独钟情于武事功臣,这和民心与社会的主流话题是分不开的。这和北少林寺的地理、历史不无关系,蓟县自古为兵家争战之地,北方戍卫重镇,蓟州军事防线长城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6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为防元朝被灭的蒙古余部的侵扰,于多处隘口设兵戍卫,后由于大明朝国力日弱,女真等兴起,更加确立以城防为主的战略防御思想,促成成化十二年(1476)到崇祯十七年(1644)多次大规模重修。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总兵衙门就设在蓟州黄崖关,离北少林寺不过三十多里路程。好武的北少林寺长老对他的情谊若浅,也不会引得刘侗要在游记上专门记下他的登临。
根据历史记载蓟州大的军事战事不断,从东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燕国打败齐军起,古代大的战事不少于8次,其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辽攻蓟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攻陷蓟州,金大安二年(1216年)蒙古两次在这里打败金,元至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攻克蓟州。明建文三年(1399)燕王朱棣攻克蓟州,嘉庆三十八年(1559)锡林阿大掠蓟州,攻占五日,北京震惊。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在蓟州设团练。明代蓟州黄崖关戚继光总领密云等处三营将士以外,各县还驻军,仅蓟县设军台驻军地12处,蓟州所属各县规定了马匹数量,设有专门粮仓,演武厅。县志的这些记载与历史记载相合,戚继光是最重视使用民间军事武术力量的,在南方抗倭寇,他就地征用、到少林寺征调武僧民兵参战,在北方也少不了利用蓟州的民间武术力量。县志中还着重记载了武榜,武绅名讳、出身,各营、哨长官概况。历史上就是用兵重地的蓟州,民风自然彪悍尚武。
著名的北少林寺佛道之争,隐含不少武力冲突:“元至正元年法兴寺为道士所占,云威(字巢云)禅师索回法兴寺,撵走道士,御敕“北少林寺”匾,云威禅师传武护寺。少林寺武术始行于县内,元代寺内著名僧人有如意禅师、典宗禅师、云威禅师、幸安禅师、永晖禅师(国照禅师)、明理禅师”。元代佛道之争武力摩擦,他进一步为佛门用武更增加了理由,为以后习武练武增加了动力,明代政府给少林寺的劝武文告及因武僧为国捐躯有功的豁免钱粮赋税碑的内容,对少林寺分院的北少林寺及其所在的地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直至清代北少林寺习武不绝,并把北少林武术传到社会上,成为蓟县主要武术流派,在蓟县人民生活中起到深远影响。
明代的北少林寺有名禅师与河南登封少林寺字辈相传一致的有70字辈中的第7代僧圆成,第13代明空长老,20代祖允。明空长老(普照禅师)据记载还是将禅宗南宗传到蓟州大德高僧。
清军入蓟州城曾经屠城,反映了大明几百年边防政策,藏兵于民,蓟州民兵的普及。如无硬仗恶斗,大清朝从皇太极起,已经一改随意屠城的历史。其中一次屠城的起因据说是清朝皇帝与大贝勒,来县外侦看蓟州情况,被大明军民将其卫军几乎全歼,故此受到残酷报复。另据县志独乐寺(唐代建立的蓟县最大的寺院,安禄山从这里起兵作乱,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条目记载:“明清之交,蓟城被屠三次,全城人民集中独乐寺及塔下寺,抵死保护,故城虽屠,而寺无恙。”若不是元明以来留下的尚武之风,蓟县怎么能受得了三次屠城?一次屠城就会有扬州被屠城的惨状。正因为自保的能力极强,接二连三的屠城洗劫,仍可抗拒,在历史上这种情况怕也是少有的。蓟县近在京畿,反清宣传必然会受到严格压制,加之屠城未完全得手,就不大为人们了解、宣扬了。
在寺内北少林寺的僧人直至抗日战争中北少林寺衰毁,一直习武不断。据传1928年县内独乐寺佛顶稀世珍宝夜明珠及佛肚内珍宝被军阀孙殿英派部下盗走,独乐寺方丈请戒兄弟北少林寺方丈空海与他的徒弟赵旺帮助,因此师徒得罪孙殿芳而逃离少林寺。北少林寺随蓟县诸寺不断衰败,也人数减少。但是据当地老人回忆在抗战初僧人还在寺内练武,并教有徒弟,寺内大殿前庭左右各一副兵器架子,架满兵器。寺内有大铁链,可能为寺僧练功之用。如前所述到抗战中北少林寺中已没有僧人了。但是北少林武术已经深深扎根于民间,不仅在蓟县传播,原属蓟州的今北京平谷县,河北省的玉田等县都有少林武术在传习,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也有北少林武术传人。现在天津颇有影响的少林武术传人介绍,其标志性的套路十二路潭腿,典型套路名称与蓟县北少林寺的商氏北少林武术相合,其承传脉络与北少林寺的关系是:其师傅周树林当年从北京潭柘寺胡师傅学得正宗少林武术,而北少林寺末代方丈受戒于北京潭柘寺;北少林武术在蓟县的主要代表商仕芝有徒弟在京城谋生献艺,以商老师的深厚影响,他的门人到北少林寺相关寺院去也是完全可能的。
少林武术,而北少林寺末代方丈受戒于北京潭柘寺;北少林武术在蓟县的主要代表商仕芝有徒弟在京城谋生献艺,以商老师的深厚影响,他的门人到北少林寺相关寺院去也是完全可能的。
清灭明时,胜利者的清朝统治者是不会主动的发扬汉文化中可形成反抗力量的那部分,武术中作为成功者的文化、技能的那部分:满族的骑射、摔交、滑冰可得到发扬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那也是在八旗营中、宫廷表演中。汉族的武术即便是拳脚,也不行。尽管戚继光在明代,当时作为军事领袖已经清醒认识到“拳脚无寓于大战之敌”,习练也往往犯禁,少林武术背负民族复兴希望,得隙传播,并在后来特别突出的承担人民保家卫国的寄托。少林武术在犯难、涉险中延续、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脊梁,少林武术功莫大焉!清代统治者防范复明的武术活动,是史有记载的、人所共知的,在蓟县县志记载也有对白莲教的镇压,从明末约200年到19世纪初才平息。但是康熙、乾隆朝对佛教的优待,使少林武术的影响不绝,少林寺僧习武不断,清乾隆年间,北少林寺景礼和尚,将少林武术传给了蓟县百姓公乐亭人商仕芝,商仕芝曾为宫廷侍卫,后辞官毕生精研少林武术,并曾游访河南少林寺深造。他是蓟县最具影响的武术家,德高武精,传武广远,在蓟县县志武术篇中有关他的记载最为详尽,篇幅也最大。在蓟县民间家喻户晓,逸事极多,谈论蓟县武术人们首推商氏北少林武术。在《蓟县志》中曾这样评价仕芝先生“英杰之士,无时无之,或有为拳术界放异样光彩如仕芝其人者乎”。商氏及其传人后来成为北少林武术的社会公认代表,给蓟县的各方面带来了很深影响,维护蓟县的安定,保家卫国,抗击外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抗击洋人侵扰到义和团运动,从抗日的冀东大暴动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有北少林武术的传人的血和汗。在民间社会中,在抗战前,蓟县极端混乱中,不少有武的不良者霸强成匪,强抢北少林寺宝顶的就是一个村的这类团伙。北少林武术主要传承的商氏家族居住地公乐亭村,论武在全县有名,但乱世中没出土匪,在有人欲串通土匪头子吕六洗劫他们村时,德高望重的长者商氏第四代武术传人商洪亮以威德单人见匪首,逼之罢手,维护了平安。在对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中商氏子弟多人牺牲,他的儿子商琪会就是抗日的冀东大暴动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抗日烈士,堂孙辈宝善、宝海等多人参加抗日。可以说北少林寺不仅传出了是一种武术技艺,更传播了好的武德、民风,延续了民族精神。目前商氏北少林武术已经传到第六代,第七代,北少林武术得到蓟县人民、政府的关爱,蓟县北少林武术的传人曾多次参加天津市及地方上的武术比赛及表演,商家子女有多人到体育学院学习,将为发扬北少林武术不断努力。
八、北少林寺的现状
北少林寺地域优势不可忽视,蓟县盘山位置在(北)京(天)津蓟的三角形的一角有经济、文化优势,如果稍稍放眼看去,其所在的京、津、蓟、唐(山)的四边形正是在我国北方的核心区,有人口约三千万。北少林寺有盘山的左近风景,自然景观环保状况俱佳。完全没有南方许多地区出现的商用建筑侵占佛寺的现象,得天独厚的北少林寺位于石趣园、盘山水库开阔的山谷之上,临近已被毁的皇帝行宫,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绝美,上有上盘万松、中盘寺。北少林寺遗留的多宝塔成为盘山紫盖峰之下盘山东南坡,最注目的景观。紫盖峰是盘山五峰之一,素有山中“诸寺龙脉,”多由此发出之说,而北少林寺居其下正中。盘山名石多在此间,悬空石由寺遥望最为真切,挂甲石、动摇石、蟒石、天井石、蛤蟆石,菱角石、象石等在其区域内。多宝塔在龙首崖上虽历尽三百多年磨难,宝顶已失,兀立空谷,却不为雷电所伤,其塔又名胭脂塔,粉白潜彩的塔身色如新涂,星月夜微光中塔身可见天然辉光,让人称奇。塔下更有一清泉汇成的大旱不干的红龙池,池北石壁凿红龙,池西刻“立沛甘霖”摩崖石刻。北少林寺与通盘山主峰挂月峰的盘山公路邻近,交通方便。北少林寺也是进入盘山最为注目的景观,是蓟县最有恢复价值的寺庙。
由于北少林寺的历史与少林寺的关系,全面恢复北少林寺为佛教界瞩目,为少林寺关注;同时由于他在盘山的位置,也受到天津及海内外各界人事关注。恢复重修不仅关系到北少林寺的重新光大,更面有利他的日渐艰难的保护。北少林寺是少林寺的一部分,从他传出的北少林武术也是少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北少林寺有利中国少林禅宗佛教影响,也有利推动武术更好继承、发扬、走向世界,对蓟县的发展也将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资料:
1、蓟州志/大明嘉靖三年七月朔。影印本
2、蓟州志/清康熙四十三年。影印本
2、蓟州志/清道光十一年本。影印本
3、蓟州志/清咸丰二年本。影印本
4、重修蓟县志/民国三十三年本
5、盘山志/清智朴
6、少林寺资料集/无谷、刘志学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7
7、蓟县志/蓟县志编委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2
8、少林访古/温玉成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9、嵩山少林寺/吕宏军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5
10、盘山丛书/毛昌五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1、京东第一山/关文龙金振东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2、明清盘山游记/叶致谅注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3、乾隆与盘山/杨正明。——天津:天津盘山风景名胜管理局1999.9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