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慈善事业之发展-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等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美玲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慈善事业之发展-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等个案研究
  作者:林美玲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佛教慈善事业之发展-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等个案研究
  【文章作者】林美玲
  【指导教师】陈玉玺
  【文章页数】213页
  --------------------------------------------------------------------------------
  【中文关键词】人间佛教|非营利组织|公益使命|世俗化|宗教改革运动|利他主义
  【中文摘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和非营利组织的角度,探讨现代佛教团体秉持着人间佛教的理念下,从事慈善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福国济民的功能。
  在论文的第一个部分,我先介绍西方宗教社会学家所提出的世俗化理论后,再将西方的世俗化理论与中国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比较,发现由于东西文化的差距、思想见解的不同,乃至于民情风俗习惯的殊异,所衍生出的种种理论、看法并不一定相符,最后发觉原来西方国家的宗教世俗化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佛教团体从事慈善事业之发展。
  现代佛教团体想要开展出一片蓬勃的生机,须朝向一种卓越而切实的生活修行发展,亦即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化高深为平淡,让人们易接受,而印顺导师、星云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理念,正符合现代人之所需,让佛教朝向生活化、制度化、现代化、未来化、国际化的目标发展,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社会、维护人权、照顾民众疾苦,从事教育、文化、慈善、弘法等事业,达到福利社会、净化人心的功能。
  由于宗教团体兴办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主要的功能是辅助政府社会福利部门之不足,尤其在国家社会遭逢重大灾害发生时,动员力强,能抢得第一时效,冲到最前线、最危难的地方,赈济贫穷,化解灾难于无形。如佛光山慈悲基金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法鼓山慈善事业基金会、中华佛教青年会、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佛教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等佛教团体,由于结合许多义工共同参与,为能永续经营下去,这些佛教团体所兴办的慈善事业得先向政府申请立案,成为一法律上承认合法的非营利组织,不仅可尽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推动,并可享有免税的优惠,这种扶孤济弱的精神,正是人间净土的实现,发挥人间佛教正面积极的示范作用。
  论文的第二个部分,乃是从国际间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林立,未来必将在社会关怀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佛教团体为兴办慈善事业所成立的非营利组织,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提升自我的素质。
  论文的第三个部分,对于提升佛教团体所经营非营利组织的素质方面,我将藉由司徒达贤所提出的CORPS理论检视各佛教团体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组织发展概况,并提出相关建议,摆脱以往被动的参与方式,主动去发掘社会需求,并认清组织的使命与目标,强化内部运作流程与管理方法;对外则加强企划与营销能力,并藉由有效的活动,推广组织的理念与宗旨,进行发挥佛教团体兴办慈善事业的公共服务功能。
  --------------------------------------------------------------------------------
  【论文目次】
  目   录
  志 谢Ⅰ
  摘 要Ⅲ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1
  一、研究动机1
  二、研究方法3
  第二节 研究领域6
  第三节 研究流程8
  第四节 本篇论文研究成果概述9
  第五节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之检视11
  第六节 结语13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理论的介绍15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15
  一、西方社会非营利组织之起源16
  二、台湾非营利组织的起源18
  三、台湾现行法律规范19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内容概述19
  一、非营利组织之定义及其成立要件19
  二、台湾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21
  三、非营利事业组织的角色与功能21
  (一)非营利组织的角色21
  (二)非营利组织的功能22
  四、检视国内非营利组织健全与否之方法-「CORPS」理论23
  五、非营利组织的使命、目标与愿景25
  (一)非营利组织的使命25
  (二)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与愿景26
  第三节 佛教慈善事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26
  一、现代佛教从事非营利组织的渊源27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27
  (二)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27
  (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医院-养病坊、疫病坊.28
  (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8
  (五)公共设施的建设28
  二、当代佛教慈善事业的统计资料29
  第三章 从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检视台湾佛教慈善事业31
  第一节 前言31
  第二节 宗教社会学的适用性31
  一、以「世俗化」理论检视国内佛教团体从事慈善事
  业的发展31
  (一)宗教世俗化的远因-宗教改革运动32
  1、宗教改革运动的因素32
  2、宗教改革运动的灵魂人物-马丁路德34
  3、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赎罪券35
  4、卡尔文教派崛起,促使资本主义复兴36
  5、英国宗教改革后,亨利八世由教会手中
  夺回统治权 37
  6、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37
  (二)宗教世俗化的近因-受马克思、弗洛依德、
  弗洛姆三大思想家的启迪38
  (三)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意涵39
  (四)关于世俗化41
  (五)关于世俗化过程的自我限制特征41
  1、宗教的复兴41
  2、宗教的创新42
  (六)关于世俗化与宗教之未来42
  1、持积极乐观的看法42
  2、持消极悲观的看法43
  3、持中立的看法43
  (七)我对宗教世俗化的看法44
  二、以其它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来检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46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理论46
  (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47
  1、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内容48
  2、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特色48
  3、韦伯观察西方国家有社会阶层化的现象49
  4、韦伯提出卡理斯玛(Charisma)型的个人
  领导魅力49
  第三节 结语50
  第四章 台湾佛教慈善事业之发展52
  第一节 前言52
  第二节 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及其理念52
  一、佛经中记载佛教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起源52
  二、佛教从事慈善事业的理念53
  (一)布施的伦理 53
  (二)报恩的思想54
  (三)慈悲的精神55
  (四)利他行的思想55
  (五)积功德的观念56
  第三节 佛教东传至台湾与发展现况56
  一、中国佛教的流传56
  二、早期台湾宗教的发展为具有巫术色彩的民间宗教57
  三、佛教初传台湾58
  四、日本影响下的台湾佛教58
  五、近代台湾佛教的发展风格59
  (一)具有中国传统佛教风格的特色59
  (二)具有现代人间佛教思想的色彩60
  第四节 世俗化理论与人间佛教思想之比较61
  一、修习方式与学经制度的变化62
  二、寺院功能的改变62
  三、寺院管理方式的改革62
  四、僧人生活的变化62
  五、僧人传统观念的变化63
  六、倡导佛教女性的平等权63
  七、佛教讲经弘法的通俗化64
  八、善用各类投影机、电视等现代化设备弘法64
  九、除弘扬各种教育、文化、弘法等事业外,并积极
  举办慈善事业64
  十、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组织成立,使佛教慈善事业遍
  及五大洲64
  第五章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之经营概66
  第一节 前言66
  一、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历史66
  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服务项目67
  第二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领导人介绍67
  一、佛光山慈善事业创办人星云大师67
  (一)星云大师略传68
  (二)星云大师具有克里斯玛(Charistmas)般的领
  导风格69
  (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理念72
  (四)星云大师对佛教从事慈善事业的看法73
  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董事长慈容法师简介74
  三、新闻传播媒体的报导75
  四、结语75
  第三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理念与实践74
  一、秉持佛光人四大工作信条74
  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服务宗旨74
  三、人间佛教的理念74
  (一)慈悲喜舍遍法界74
  (二)惜福结缘利人天75
  (三)禅净戒行平等忍75
  (四)惭愧感恩大愿心75
  四、神圣和世俗76
  五、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社会特质和利他主义成为一
  种生活型态76
  第四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业务内容77
  一、国内部份77
  (一)从生、老、病、临终关怀到丧葬仪式78
  1、生的教育78
  (1)大慈育幼院80
  (2)大慈育成中心83
  (3)友爱服务队83
  (4)义工培训83
  (5)冬令救济84
  (6)社会教化84
  (7)急难救助87
  (8)未来展望88
  2、老的赡养88
  (1)高雄县老人公寓88
  (2)兰阳仁爱之家89
  (3)佛光精舍89
  (4)南苑赡养中心90
  (5)独居老人探视90
  3、病的照顾91
  (1)佛光联合诊所91
  (2)云水医院92
  4、临终关怀92
  (1)法师关怀94
  (2)临终助念94
  (3)万寿园95
  (4)佛事安排95
  二、国外部分-透过国际佛光会海外各分会来推展慈
  善业务96
  (一)非洲马拉威阿弥陀佛关怀中心96
  (二)透过佛光山在海外各别分院及国际佛光会
  海外各分会来推展慈善业务96
  1、冬令救济97
  2、教育赈济97
  3、急难救助97
  4、爱心送暖99
  5、爱心义诊99
  6、海外监狱弘法布教99
  第五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会员的社会成分99
  一、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会员的性别、年龄和婚姻状态
  及其问题99
  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会员的住处、社会态度和性格100
  三、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男众、女众会员的教育、职业102
  四、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会员先前的宗教经验和现在所
  信仰的宗教103
  第六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招募会员的策略103
  一、会员如何得知佛光山慈悲基金会讯息103
  二、会员如何第一次遇到佛光山慈悲基金会103
  三、加入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途径104
  第七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化过程105
  一、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系隶属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
  团体会员105
  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105
  三、社会化过程106
  (一)教化过程106
  (二)入会仪式107
  第八节 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诉求107
  一、最初的诉求107
  (一)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为佛光山慈善事业的一
  环107
  (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的募款策略107
  二、结语108
  (一)继续医疗服务108
  (二)继续教化工作108
  (三)继续关怀弱势族群及清寒人士108
  (四)继续抚老恤幼108
  (五)加强文宣及资源整合109
  (六)慈善工作研讨会109
  第六章 佛教其它慈善事业团体的介绍110
  第一节 前言110
  第二节 佛教其它慈善事业团体110
  一、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110
  二、中华佛教青年会111
  三、台北市佛教观音线协会112
  四、佛教慈恩育幼基金会112
  五、佛教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113
  第三节 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概述115
  一、组织缘起115
  二、成立宗旨115
  三、组织架构117
  四、服务内容117
  (一)慈善志业117
  (二)医疗志业118
  (三)教育志业118
  (四)文化志业118
  (五)国际赈灾119
  (六)骨髓捐赠工作119
  (七)环保工作119
  (八)小区志工119
  第四节 法鼓山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概述119
  一、组织缘起119
  二、成立宗旨120
  三、组织架构120
  四、服务内121
  (一)低收入户之慰问与救助121
  (二)弱势团体慰助121
  (三)急难慰问121
  (四)国内外灾害救助122
  (五)公益赞助122
  (六)人才培训122
  (七)奖助学金123
  (八)其它有关公益慈善事业123
  (九)法鼓山在二○○二年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重
  要事项123
  第五节 结语125
  第七章 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慈善事业之比较128
  第一节 三者之相同点128
  一、同为佛教团体所创办128
  二、同为非营利组织128
  三、基金会除核心干部外,并结合义工组织129
  四、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130
  五、为人间佛教树立最佳典范131
  第二节 三者之相异点132
  一、从组织领导人之风格分析132
  (一)星云大师的领导风格133
  (二)证严法师的领导风格135
  (三)圣严法师的领导风格136
  二、以司徒达贤所提出的「CORPS理论模式」分析138
  (一)决策核心(DC)的分析138
  (二)以「CORPS理论模式」分析139
  1、服务对象(C)之不同139
  2、创造价值的业务运作(O)之不同140
  3、财力与物力资源(R)之不同142
  (1)财源筹措与运用142
  (2)财务规划与预算编列143
  4、专职人员与义工管理(P)之不同145
  (1)专职人员的管理与发展145
  (2)义工的组织与运用147
  (3)义工的维系与激励措施149
  5、所创造或所提供的服务(S)之不同150
  三、其它分析151
  (一)资产管理与成本控制151
  1、资产管理151
  2、成本控制152
  (二)公共关系分析153
  1、与媒体关系分析153
  2、与政府关系分析158
  3、与企业的关系分析158
  第三节 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来检视台湾佛教慈善事业
  的发展159
  一、决策单位(DC, decision core)-董事会的功
  能与运作分析159
  二、「CORPS」理论模式分析159
  (一)从服务对象(clients, C)分析160
  (二)从组织执行力(operations, O)分析161
  (三)从财力资源(resources, R)分析161
  (四)人力资源(participants, P)分析162
  (五)从所创造或所提供之服务(services, S)分析164
  三、其它分析164
  (一)就资产管理与成本控制分析164
  (二)就公共关系分析165
  1、就媒体关系而言165
  2、就政府关系而言165
  3、就企业、非营利组织关系而言165
  第八章 结论166
  第一节 研究结果发现166
  一、建构未来发展篮图167
  二、建立「制度化」经营型态167
  三、落实「向上全球化、向下在地化」的理念167
  四、重视募款策略之运用168
  五、审慎执行财务管理制度169
  六、广纳贤才169
  七、重视内部沟通的流畅与效率170
  八、让董事会的功能充分发挥170
  九、运用策略招募、培养义工171
  十、凝聚组织内部同仁的向心力171
  第二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172
  第三节 佛教社会慈善事业的当代意义、评价与未来展望172
  一、佛教团体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的当代意义173
  二、佛教团体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的评价173
  三、佛教团体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的未来展望174
  参考书目175
  一、中文书籍175
  二、学术论文177
  三、学术期刊178
  四、英文参考书目178
  附录179
  附录一、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田野调查表(一)179
  附录二、佛光山慈悲基金会田野调查表(二)180
  附录三、国内学者相关文献之研究182
  附录四、采访兰阳仁爱之家实录194
  --------------------------------------------------------------------------------
  【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籍
  1、李世伟主编,《台湾宗教阅览》,台北县芦洲市.博扬文化,2002年7月。
  2、彼得.博格着、萧羡一译,《神圣的帷幕》,商周出版社,2003年2月。
  3、闵垠编着,《老人赡养新论》,银发族杂志,87年10月。
  4、水谷幸正着,《仏教.共生.福祉》,思文阁出版社,1999年9月15日。
  5、 Albert Bergesen & Edith Kurzweil着,王宜燕、戴育贤译,《文化分析》RobertWuthnow, James Davison Hunter,远流出版社,民83年。
  6、丁仁杰着,《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个案研究》,联经出版公司,1999年7月。
  7、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
  8、默西亚.埃里亚德着,吴静宜、陈锦书译,《世界宗教理念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11月15日。
  9、涂尔干着,芮传明、赵学元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92年9月。
  10、韦伯着,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远流出版公司,2000年3月16日。
  11、马克思.韦伯着,王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左岸文化公司,2001年8月。
  12、官有垣编着,《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亚太图书公司,2000年11月。
  13、王顺民着,《宗教福利》,亚太图书公司,1999年1月10日。
  14、郭静晃等编着,《社会问题与适应》,扬智文化公司,1998年8月。
  15、W. Lawrence Neuman着,朱柔若译,《社会研究方法-质化与量化取向》,台北:扬智文化,2000年。
  16、〈现代社会中佛教组织的制度化及其有关问题之探讨:以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发展为例〉,《佛光山第一届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p73-107,台北.佛光出版社,民
  国89年。
  17、《一条简单的道路:特里萨修女的质朴之道》,台北.立绪出版,民国85年。
  18、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县永康市.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民国83年。
  19、印顺法师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9年。
  20、印顺法师着,《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
  21、丘秀芷着,《大爱:证严法师与慈济世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民国85年。
  22、江灿腾着,《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1年。
  23、江灿腾着,《台湾佛教的新动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2年。
  24、江灿腾着,《20世纪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发展》,高雄.财团法人净心文教基金会,民国84年。
  25、江灿腾着,《台湾当代佛教-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台北.南天书局,民国86年。
  26、林本炫撰,〈宗教与社会福利〉,见于林万亿等着,《台湾的社会福利:民间观点》,页131-160,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国84年。
  27、林本炫撰,〈宗教运动的社会基础-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例〉,见于杨惠南、释宏印编:《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29-243。
  28、符芝英着,《传灯-星云大师传》,台北.天下出版社,民国85年。
  29、梁其姿着,《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民国84年。
  30、杨惠南着,《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0年。
  31、释恒清着,《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4年。
  32、《慈济年鉴1992》,台北.慈济文化出版社,1993年。
  33、《慈济年鉴1996》,台北.慈济文化出版社,1997年。
  34、《浩瀚星云》,林清玄着,圆神出版社,2001年。
  35、《传灯》,符芝瑛着,天下出版社,1995年7月30日。
  36、《薪火》,符芝瑛着,天下出版社,1997年4月15日。
  37、星云大师总监修,《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佛光文化事业公司,民国86年5月16日。
  38、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山开山三十一年年鉴》,佛光,民国88年。
  39、司徒贤达/等着,《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研修粹要》,洪建全基金会(旭升代理),2001年 9月15日。
  40、赫兹林格等着,《非营利组织》,天下文化,2000年11月20日。
  41、官有垣着,《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亚太,2000年11月1日。
  42、司徒达贤着,《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天下文化,1999年9月1日。
  43、总编辑果毅法师,《2002法鼓山年鉴》,法鼓山基金会,2002年9月。
  44、江明修着,《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智胜文化,2000年4月1日。
  45、江明修着,《非营利管理》,智胜文化,2002年10月1日。
  46、Burton A. Weisbrod着,《非营利产业企业政策/企业规范》,智胜文化,2003年7月。
  47、Peter C. Brinckerhoff着,《非营利标竿管理总论》,智胜文化,2004年1月19日。
  48、Alvin H. Reiss着,《非营利创新管理创业》,智胜文化,2003年9月。
  49、傅笃诚编着,《非营利事业管理:议题导向与管理策略总论》新文京开发公司,2002年 9月。
  50、阿玛,拜德等着,《哈佛商业评论精选》第二套(创业+人+不确定性管理+非营利组织+信息科技的商业价值)组织管理/领导,天下文化,2003年7月。
  51、Sargeant着,“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Organizations”,华泰文化2000年8月4日。
  52、Ann C. Hudock着,《非政府组织国际关系》,智胜文化,2003年9月8日。
  53、江明修着,《志工管理社会工作》,智胜文化,2003年9月29日。
  54、司徒达贤着,《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9年9月10日。
  55、王顺民着,《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洪叶文化公司,2001年。
  56、符芝瑛着,《薪火》,台北:天下文化公司,1996年10月。
  57、如常主编,《云水三千》,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3年8月。
  二、学术论文
  1、《2002年东海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与小区研讨会论文集》,台中.东海大学宗教所,91年5月31日。
  2、《观老病死、渡生死海-生命与生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主办,2001年3月10~11日。
  3、《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生命、生态、环境关怀论文集》,高雄.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85年元月。
  4、《第一届宗教与佛学论文研讨会论文集》,嘉义.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7年6月。
  5、《佛光山非营利组织研习营论文集》,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92年12月25日。
  6、李纯樱着,《宗教组织领导者领导风格之策略性比较研究》,元智大学管理研究所,91年6月硕士论文。
  7、董国光着,《非营利组织策略规划之运用~以社会福利机构为例》,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91年硕士论文。
  8、顾忠华、陈惠馨撰,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我国传统非营利组织在现代法律地位之变迁-以宗教团体为例》,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民国87年7月31日。
  9、张志源着,《非营利组织基金会的政策性角色与功能:以台湾地区为例》,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民国91年硕士论文。
  10、杨绣勋着,《台湾宗教型非营利组织之国际化策略探讨-以慈济基金会为例》,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民国91年硕士论文。
  11、王顺民着,《宗教福利思想与福利服务之研究-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长老教会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民国79年硕士论文。
  12、丁佩玉着,《学习组织之研究-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例》,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所,民国88年硕士论文。
  13、陈秀玲着,《宗教性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以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例》,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民国90年硕士论文。
  14、陈正兴着,《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创办人领导风格之研究》,南华大学管理研究所,民国90年硕士论文。
  15、卢俊澄着,《非营利组织策略性志工管理之研究-以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例》,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民国89年硕士论文。
  16、陈振甫着,《宗教慈善团体非营利组织管理特质分析-以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为例》,国立中山大学高阶经营硕士班,民国89年硕士论文。
  17、熊毅着,《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基隆地区推展资源回收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民国87年硕士论文。
  18、冯文饶着,《志愿福利服务组织形成及运作之探讨》,国立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民国81年硕士硕士论文。
  19、卢月玲着,《台湾佛寺的现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研究所,民国69年硕士论文。
  三、学术期刊
  1、王顺民着,《有关社会福利资源开拓与整合的若干想法-以宗教类组织为例》,小区发展季刊第八十九期p78~p93,民国89年3月。
  2、王顺民着,《宗教与社会工作的会通-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另类思考》,小区发展季刊第八十六期p182~p207,民国86年6月。
  3、朱琼四着,《从宗教社会学透视台湾社会与宗教之互动-台湾宗教应扮演的社会角色》,《神学与教会》第21期21卷1期p147~p159,1999年。
  4、王顺民着,《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p315-p341,84年。
  5、曾昭旭着,《论人间佛教》,鹅湖月刊第21卷第2期第242号p12-p15,民国86年。
  6、张培耕着,《佛教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以佛光山慈悲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例》,小区发展季刊第九十二期,民国89年12月。
  7、依融撰,《觉世》杂志第八期p19~p27,民国66年11月1日出版。
  8、林吉郎撰,〈非营利事业策略管理概说〉,见于《佛光山非营利组织研习营论文集》,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研究所,民国92年12月。
  四、英文参考书目
  1、Nolan Pliny Jacobson,《Buddhism, Modernization, and  Science》Vol 20(1970)(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pp. 155-167。
  2、Geoffrey Hunt,《Moral Crisis, Professionals and EthicalEducation》(Nursing Ethics NE103.OA,1997 )。
  3、Kramer, Ralph M.,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Salamon, L. M. & H. K. Anheier,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5、Yu-shuang Ya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eal of the Tzu Chi Movement in Taiwan”, (Department of The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2001).
  五、日文参考书目
  1、安藤正见,四部 四阿含四念处,《印度佛教学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